感悟网 导航

成都地名的来历

作者&投稿:南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成都地名的来历~

四川省会成都是中国西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
成都有2300多年的历史,取周太王迁歧“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取名成都。西汉时期,成都织锦业驰名天下,又有“锦官城”、“锦城”之称。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城墙上遍种芙蓉,成都又得“芙蓉城”、“蓉城”的美名

唐朝复为益州,武德初年(618年),置总管府。武德三年(620年),改为西南道行台。武德九年(626年),又改为都督府。龙朔二年(662年),升大都督府。天宝初年(742年),复为蜀郡。至德二年(757年),唐玄宗幸蜀驻跸,升成都府,作为南京,改成都守为尹。

扩展资料:
成都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边缘,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地区,以深丘和山地为主,海拔大多在1000~3000米之间,最高处位于大邑县西岭镇大雪塘(苗基岭),海拔高度为5364米。
东部属于四川盆地盆底平原,为岷江、湔江等江河冲积而成,是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主要由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海拔高度一般在750米上下,最低处在简阳市沱江出境处河岸,海拔高度为359米。
成都市由于巨大的垂直高差,在市域内形成了三分之一平原、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高山的独特地貌类型;由于气候的显著分异,形成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因而在区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门类齐全,分布又相对集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成都

“成都”成为一座城市的名字已经有很悠久的历史了,至迟在秦代,“成都”的名称就已频频见诸典籍。《蜀王本纪》说:“蜀王据有巴、蜀之地,本治广都樊乡,徙居成都。”(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开明)九世有开明帝……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
古蜀国开明王朝是当时西南一个强大的国家。开明王朝的首都最初在郫县,到开明九世时,乃迁都至成都。为什么开明王朝会产生迁部的想法呢?按(太平寰宇记)的说法是:“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原来是成都这个地方因为土地肥美,少有战争,人民安居乐业,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集市,两年左右的时间又由集市衍变扩充为一座像样的城市。这时候,成都的繁华热闹已经远远超过了郫县,所以开明王朝的统治者会把首都迁至这人烟辐辏的地方。成都城所在地为成都平原的腹心地带,无论从交通还是自然生态条件看,都是十分优越的。开明王朝在成都建都以后,秦国宰相张仪在此基础上修筑了著名的龟化城,以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成都城的城址都未发生过变化,这在中国历史中是少有的一个特例。
“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这是对成都得名的一种最通俗也是影响最广泛的一种说法。
还有一些有关成都得名的新的看法值得关注。比如,有一种看法认为,成都乃是远古时期一个叫“成侯”的部落居住过的地方,所以称为“成都”。《山海经》有这样的语句:“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因此成都的“成”字极可能是生息在成都的一个古族名或国名,成为戊与丁的合体,而戊代表斧钺的形象,丁象征箭或箭射中靶子的形象,说明“成”这个部族以善于射箭和使用兵器而闻名。“都”当然是“成”这个部族的治所,也即政治、军事权力集中的地方。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成都”两字是中原人对蜀语的一种音译。当时古蜀人称自己的都城(成都)为“dudu”,也即蜀都的意思,因为古代的“蜀”字读音为“du”。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国最后的都市,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已近黄昏了一一就在古蜀开明王朝迁都不久,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古蜀国的历史也随之画上了句号,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
第三种意见则称:古代蜀地蚕丛氏发明了城墉,因而蚕丛这支部落又被称做“崇墉”。随着朝代的更迭,到古蜀国开明王朝时,其部族仍称“崇庸”或“庸成”,简称为“成”;而“都”的意思无外乎“人之所聚亦曰都”,所以就称开明王朝的首都为“成都”了。

  文 庙 街
  唐代开始,全国普遍修建文庙,以专门祭祀孔子。唐代以前,则是祭祀周公。汉景帝时,文翁作为蜀郡守,修建了周公礼殿,用石料修筑,以保护书籍,被称为“石室”。这条街因为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原名为文翁坊。后来经过战乱,周公殿和文翁牌楼均被毁坏,唐代的人便在原址上修建了孔庙,兴办学堂。文庙迄今未被毁尽,这条街也由此得名,现以文庙的方位,分为前、后、西三街。
  暑 袜 街
  明代,中上层人士习惯穿羊毛袜,柔韧合脚,温暖舒适。这条街集中了卖毛袜的商店。夏天则卖油灯布袜。油灯布又名云绸,质轻细腻,轻巧凉快,加工方便,价格不贵。四川天暖,夏袜穿着时间较长,因此,此街得名为暑袜街。

  指 挥 街
  明代在各省省会设有“卫都指挥使”,衙署叫指挥使署,职责是募集、演练兵员,保卫省城治安,类似以后的警备司令。街道因衙门得名。清代废除卫都指挥使,街名沿用至今。
  红 照 壁 街
  明代皇城有城墙,御河围绕城墙。皇城正南门御河上有金水桥三座(现人民南路百货公司、新华书店处)。桥前的空地,是文武百官到皇城朝拜藩王的停轿驻马之处。这里立有赭红照壁,是皇族的标志,每年都要漆上赭泥以示吉庆,街名因此照壁得名。红照壁于一九二七年拆除,街名保留至今。
  同 仁 路
  清朝末年,少城内满蒙下层人民生活非常贫困。辛亥革命时,成都旗兵与军政府签约交枪,军政府在城西靠墙处以支矶石祠宇为基础,拓地盖房,设办“同仁工厂”,招收旗人及家属就业,生产机织线袜、毛巾等,物美价廉,销路很广。后因军阀混战,厂停地卖,今天只留下同仁路这一街名。
  小 关 庙 街
  成都的关庙不少,少城内更多。在少城外除了山西馆供奉关羽外,还有老关庙和小关庙。过去军人强占庙产,把老关庙卖给富豪人家建宅第,改老关庙街为玉泉街,所以今天只有小关庙街了。
  染 房 街
  染房街在盐市口旁,傍靠流经城内的金河,明代前此街曾开设土布染色作坊,汲取金河水漂涤。后因金河堵塞,江水不畅,染房业大多迁到城外,城内仅留下江南馆街有家大染房。染房街名至今留存,但沿街小店,已变为卖手工加工的木纺锤、象棋、骨牌、麻将、刀把等小木器的街道。解放前的民谚:“染房街,无染房,将帅对阵打麻将”,就是对这条街手工作坊特点的介绍。

  猛 追 湾
  府河从万福桥向东,经清远桥(后名迎恩桥、大安桥,相当于今天一号桥的位置)南下转弯处叫猛追湾,传说是张献忠起义武装,受大慈寺和尚追赶而得名。
  忠 烈 祠 街
  忠烈祠建于民国初年,是专为纪念辛亥革命、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士而设的祠堂。当时的军政府设有“稽勋局”,负责调查审核,合格者才能入祠。忠烈祠由专制时代的“会府”改建(会府是省城的大官们聚会朝拜皇帝的地方),所在的街道以前被称为会府街,后来改名为忠烈祠街。
  骡 马 市 街
  四川古代用马,来自建昌(越西、西昌一带),古称“笮马”。马体瘦小,能行山路,适合四川多山地区使用。成都马市在城四郊,不在城内。蒙古人占领成都后,甘肃马、内蒙马骠肥体壮,用场不大,在市区内便辟了不少地点养马。清代初,成都驻有满蒙八旗兵丁,陕、甘、宁、蒙马群骤增。为适应满族贵族买马需要,在少城外,皇城后门处设有骡马市场。康熙、雍正年代之后,四川无大战乱,
  马队作用减少,马市迁到城外,但街名保留至今。
  城 守 街
  清制省会治安警卫的事宜由游击办理,游击在武官品位中,高于都司。所管辖的兵丁,白天在街头巡逻,夜晚守护城门,类似武装警察,职权很大,可以进入民宅搜捕犯人。游击衙门又叫城防守御衙门(省图书馆后门位置),所在街道因此而得名。
  十 二 桥 街
  1935年前后,刘湘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时,将南打金街口城墙拆除,城外坟地铲平,跨江建成有十二桥格的木桥,桥虽然不大,他却要大吹大擂地记功,在桥头刻石题字,说扬州城外有二十四桥,流韵于唐宋文人之笔。今建此桥,仅得其半,亦可平分扬州明月,故号十二桥。桥头新建街道命名为十二桥街。

文 庙 街
唐代开始,全国普遍修建文庙,以专门祭祀孔子。唐代以前,则是祭祀周公。汉景帝时,文翁作为蜀郡守,修建了周公礼殿,用石料修筑,以保护书籍,被称为“石室”。这条街因为立有纪念文翁的牌楼,原名为文翁坊。后来经过战乱,周公殿和文翁牌楼均被毁坏,唐代的人便在原址上修建了孔庙,兴办学堂。文庙迄今未被毁尽,这条街也由此得名,现以文庙的方位,分为前、后、西三街。
暑 袜 街
明代,中上层人士习惯穿羊毛袜,柔韧合脚,温暖舒适。这条街集中了卖毛袜的商店。夏天则卖油灯布袜。油灯布又名云绸,质轻细腻,轻巧凉快,加工方便,价格不贵。四川天暖,夏袜穿着时间较长,因此,此街得名为暑袜街。

指 挥 街
明代在各省省会设有“卫都指挥使”,衙署叫指挥使署,职责是募集、演练兵员,保卫省城治安,类似以后的警备司令。街道因衙门得名。清代废除卫都指挥使,街名沿用至今。
同 仁 路
清朝末年,少城内满蒙下层人民生活非常贫困。辛亥革命时,成都旗兵与军政府签约交枪,军政府在城西靠墙处以支矶石祠宇为基础,拓地盖房,设办“同仁工厂”,招收旗人及家属就业,生产机织线袜、毛巾等,物美价廉,销路很广。后因军阀混战,厂停地卖,今天只留下同仁路这一街名。
小 关 庙 街
成都的关庙不少,少城内更多。在少城外除了山西馆供奉关羽外,还有老关庙和小关庙。过去军人强占庙产,把老关庙卖给富豪人家建宅第,改老关庙街为玉泉街,所以今天只有小关庙街了。
染 房 街
染房街在盐市口旁,傍靠流经城内的金河,明代前此街曾开设土布染色作坊,汲取金河水漂涤。后因金河堵塞,江水不畅,染房业大多迁到城外,城内仅留下江南馆街有家大染房。染房街名至今留存,但沿街小店,已变为卖手工加工的木纺锤、象棋、骨牌、麻将、刀把等小木器的街道。解放前的民谚:“染房街,无染房,将帅对阵打麻将”,就是对这条街手工作坊特点的介绍。

猛 追 湾
府河从万福桥向东,经清远桥(后名迎恩桥、大安桥,相当于今天一号桥的位置)南下转弯处叫猛追湾,传说是张献忠起义武装,受大慈寺和尚追赶而得名。
忠 烈 祠 街
忠烈祠建于民国初年,是专为纪念辛亥革命、保路运动中牺牲的烈士而设的祠堂。当时的军政府设有“稽勋局”,负责调查审核,合格者才能入祠。忠烈祠由专制时代的“会府”改建(会府是省城的大官们聚会朝拜皇帝的地方),所在的街道以前被称为会府街,后来改名为忠烈祠街。
骡 马 市 街
四川古代用马,来自建昌(越西、西昌一带),古称“笮马”。马体瘦小,能行山路,适合四川多山地区使用。成都马市在城四郊,不在城内。蒙古人占领成都后,甘肃马、内蒙马骠肥体壮,用场不大,在市区内便辟了不少地点养马。清代初,成都驻有满蒙八旗兵丁,陕、甘、宁、蒙马群骤增。为适应满族贵族买马需要,在少城外,皇城后门处设有骡马市场。康熙、雍正年代之后,四川无大战乱,
马队作用减少,马市迁到城外,但街名保留至今。
城 守 街
清制省会治安警卫的事宜由游击办理,游击在武官品位中,高于都司。所管辖的兵丁,白天在街头巡逻,夜晚守护城门,类似武装警察,职权很大,可以进入民宅搜捕犯人。游击衙门又叫城防守御衙门(省图书馆后门位置),所在街道因此而得名。
十 二 桥 街
1935年前后,刘湘任四川省政府主席时,将南打金街口城墙拆除,城外坟地铲平,跨江建成有十二桥格的木桥,桥虽然不大,他却要大吹大擂地记功,在桥头刻石题字,说扬州城外有二十四桥,流韵于唐宋文人之笔。今建此桥,仅得其半,亦可平分扬州明月,故号十二桥。桥头新建街道命名为十二桥街。

成都名字由来:
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
“成都”系氐羌语,“成”为蜀人自称,意为高原人;“都”意为地区,地方。即“成”人的地方之意。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成都”两字是中原人对蜀语的一种音译。当时古蜀人称自己的都城(成都)为“dudu”,也即蜀都的意思,因为古代的“蜀”字读音为“du”。中原汉人把蜀都音译作“成都”,即意指那是蜀国最后的都市,虽然夕阳无限好,但是已近黄昏了一一就在古蜀开明王朝迁都不久,秦国的金戈铁马碾碎了开明王朝的美梦,古蜀国的历史也随之画上了句号,因此成都即“最后的都市”。

《成都一心桥地名的来历?》
答:桥旁原有小寺,桥名取“一心向佛”之意,后扩建桥两端成街。抗日战争初,四川掀起投军热,华阳县郊区青年报名后,规定在此桥旁报到,领取军衣、草帽草鞋、剃头集合再开往集训地,因此,龙泉驿龙潭寺的百姓在此上演父送子、妻送夫相互勉励誓死抗日的悲壮大剧。撤退至内地的进步文艺团体及成都文化界救亡...

《成都营门口地名的由来》
答:成都营门口地名的由来与古代军事营地有关。在古代,成都平原地区经常遭受战乱和外族入侵,为了保卫成都,当时的统治者在成都的四周修建了许多军事营地。其中,营门口就是一处重要的军事营地的入口,因此得名。具体来说,营门口这个地方是成都西门的一个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在古代,这里曾经驻扎...

《成都市双流县地名的来历?》
答:双流县,因战国时秦蜀地太守李冰建都江堰。穿二江予成都之中,县与之邻,于是取晋左思《蜀都赋》名句“带二江之双流”作为县名。夹江县,因县城位于岷江和青表江之间而得名。荥经县,因境内有荥经二水,北为荥水,南为经水,至县城城东合流称荥经水。故取二水之首作为县名。

《蓉城、羊城、江城、花城,这些地名因何而来》
答:蓉城,成都,因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羊城,广州,所谓羊城与一个五羊降福的古老传说有关,在广州越秀公园有一座五羊雕像,也是描述这段传说的。江城,武汉,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武汉游玩,与史郎中在黄鹤楼上饮酒,边饮酒边欣赏音乐,喝到了兴头上,李白诗兴大发,于是题下一首诗,诗名...

《成都市洛阳路的由来》
答:其中原来的观音堂街改名为黄埔路,苦竹林街改名为江汉路,丰豫仓街改名为昆明路,仁凤里街改名为洛阳路,其命名的方法就是选择当时黄埔军校在各地设校的所在城市来命名。成都一些有意思的地名:成都有些街名很有意境,美得让人过目难忘,比如桃蹊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锦官驿街(瞬间就梦回大唐...

《古代历史上四个千年不改名的城市,有你的家乡吗?》
答:成都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彼时的蜀国开明王朝九世将都城从广都樊乡(双流)迁往成都地区,在这里营造城池,集聚百姓。不过,根据现实挖掘的金沙遗址看来,成都的建城历史要早于春秋战国,甚至追溯到3000年以前。换而言之,成都的地名也保持了三千年不变。对于成都地名的由来,援引自《太平寰宇记》等史料的...

《成都市青白江区地名的来历?》
答:青白江区的得名,缘于流经北界的河流清白江。1956年,成都铁路局在弥牟镇北的火星村设立车站,因地处清白江畔,故命名 “ 青白江站 ” 。1958年,弥牟乡建立人民公社,也命名为 “ 青白江人民公社 ” 。

《成都市青白江区地名的来历?》
答:因为境内有清白江河流经,所以得名青白江区。青白江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部,是成都市主要的工业区,原为新都和金堂属地,1960年建区,因境内清白江而得名。位于成都城区东北部,距成都25公里。东邻金堂县,西界新都区,南连龙泉驿区,北与广汉市接壤。

《成都市红星路地名由来》
答:1966年南北两端各延伸至磨子桥和八里庄,成为城区东部纵贯南北的交通干道,更名红星南、中、北路。磨子桥至新南门大桥为红星南路,新南门大桥至红星路大桥为红星中路,八里庄至红星路大桥为红星北路(今府青路),三路又各自分段,该段为红星中路一段。1981年地名普查时保留红星路名,限界在红星路大桥...

《成都最奇怪的地名有哪些?》
答:康庄街不是康庄大道的意思,是明朝太监康公为蜀王修蜀王宫,被冤枉了,被杀头了,蜀王后来觉得他冤枉了给他修了个康公庄祠,而来的。还有什么半边桥,也挺有意思的。参考链接:【交流】谈谈你心目中成都地名的历史文化_成都_天涯论坛 http://bbs.tianya.cn/post-284-283630-1.shtml ...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