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佛学的起源? 佛教起源于什么时候?

作者&投稿:堂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佛学的发展和起源?>~

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佛教原来只流行于中印度恒河流域一带。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奉佛教为国教,广建佛塔,刻敕令和教谕于摩崖和石柱,从此遍传南亚次大陆的很多地区。同时又派传教师到周围国家传教,东至缅甸,南至斯里兰卡,西到叙利亚、埃及等地,使佛教逐渐成为世界性宗教。
佛教向亚洲各地传播,大致可分为两条路线:南向最先传入斯里兰卡,又由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北传经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再由中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中国佛教派系
有汉语系、藏语系和巴利语系三大系统。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一些学派和宗派。汉语系佛教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等;藏语系佛教主要有宁玛派、噶当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
此外还有希解、觉宇、觉囊、夏鲁等几个小派。其中格鲁派的规模最大。巴利语系佛教主要有润(又分摆罢、摆孙二个支派)、摆庄、多列(又分达拱旦、苏特曼、瑞竟、缅坐四个支派)、左抵四派。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世纪。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

扩展资料:

佛教的派别:
1、南传佛教:现代中国南传佛教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思茅地区、临沧地区、保山地区,傣族、布朗族、阿昌族、佤族的大多数群众信仰南传佛教。参见傣族佛教。
2、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确切年代尚无定论,异说颇多,最广泛的说法是东汉永平十年(67),汉明帝派遣使者至西域广求佛像及经典,并迎请迦叶摩腾、竺法兰等僧至洛阳,在洛阳建立第一座官办寺庙——白马寺,为我国寺院的发祥地。
3、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
4、回鹘佛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域、敦煌出土了为数极为丰富的古代回鹘文文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内容。这些文献填补了历史记载上的许多空白,为古代回鹘佛教、历史、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资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

太子生於印度迦毗罗国。父王名白净,母后名摩耶,本释迦族。生时祥瑞甚多,爰名悉达。距今约二千五百余年也。白净王爱太子过於任何国宝。所有给养,穷极珍贵。而太子之容貌、德性、智力确实出类拔萃,世未有能及之者。年十二,於世间学问技艺既悉通晓。从此优游终日,悦目赏心。未尝亲遇伤感事。一日,随王郊外游观,烈日之下,见有驱牛垦田者,赤体嬴瘦,气喘汗流。牛行若迟,辄受鞭挞,轭加于项,皮损见血。人畜两惫,饥渴不堪。犁锋所过,伤虫随现。飞鸟疾来,啄而食之。太子不胜其悯云:众生苦恼,向闻其语耳。鸟知若是其甚乎。亦有解救之道否。遂避入阎浮树下,端坐思维。是为探究佛学之动机。
其卒能发挥光大者,则在於年后种种感触促成之也.
白净王当太子初生时,尝集善相者观之。皆云,是儿福智无比。若绍位柄政,定作转轮王,统辖四海。若出家学道,定成大觉王,普度众生。王大喜,然满望自为太上转轮王,决不愿儿之学道。及郊外游归,察太子有道味,心颇悒悒。乃为广造殿宇,巧设园囿。其中点缀装饰,极人间之美。衣服之丽,饮食之精,僮仆之众,奉侍之周,自不待论。年十七,即为纳妃。正妃耶输陀罗、第二妃摩奴陀罗、第三妃瞿多尼,分居三宫。各领彩女无数,日歌夕舞,争妍取怜。务令太子目迷於色,耳惑於声,无暇思维众生苦恼事。一日诸彩女忽歌云:城外园林,景致宜人,游之耳目一新,太子闻歌即动游兴。初出东门,见一人手扶竹杖,匍匐而行。细察之:
背曲头低、皮皱肤黑、牙齿多缺、须发皆白、肉消露骨、息喘有声、手足频抖、痰涕交作。
太子既讶其丑,更悯其困。问从者云:此何人,衰朽若是。从者答云:此老人也,随处有之。殿下贵处宫中,未尝见耳。太子云:老境因何而致。答云:凡人之生,由婴而童,而壮而老,此必然之势,无可避免。太子瞿然云:不久吾亦将若是困苦颠连也,或有脱免之方乎,吾且归而思之。不久遂返驾。
王闻此事,恐太子之真学道也,更增妓乐以娱之。未几,复出游观。过南门,途遇一人,其状如下:
骨瘦如柴、腹肿似锅、面色痿黄、喘气微弱、身频战栗、口勉哀呼、困莫能起、悲不自胜。
太子睹状大惊,询从者以故。从者云:此病苦也,饮食不能慎、嗜欲不能制、起居无时、调摄无方,此皆致病之道也。加以风雨交侵、饥寒相逼,以及种种意外之患,人之病态益多。多病之来,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亦不能倩人疱代,此势之无可如何者也。太子云:噫,设吾不幸而遭此,其何以堪。即驱车还宫,深思免病之道。
叠次罢游,王益忧太子之抱悲观,非徒增妓乐所能娱也。则择婆罗门之聪秀子弟,名忧陀夷者,随伴其侧。是人饶有辩才,事事图宽太子意。且教诸妓以诱惑之法,使缠缚之。
既而太子复外游。出其西门,露於目前者,则有一生平未见之事:一人挺卧床上,著以彩衣,堆以香花,四人擡之而行。大众围绕相送,有散发者,有捶胸者,皆哭泣悲哀,泪下如雨。太子伤其状,而莫明其由。问从者云:卧者何人,送众酸楚乃尔。答云:所谓死尸是也。人寿既尽,神识他去。遗骸虽存,一无所知。平时相处之眷属,任尔如何恩爱,到此不能不割舍。一生所积之财产,任尔如何珍惜,到此不能不放弃。此相送者所以悲也。太子云:凡人必死乎,抑有不死者乎。答云:无不死者。太子喟然有间云:吾颤怖矣,不如归。意以光阴迅速,不久且死,而漫游取乐与鱼游锅中无异也。
既归,反复思维。以为众生之有老病死缘於有生,从何来,此事大须研究。若得彻底明了,诸苦自有避免之法。终日端坐,视一切娱乐蔑如也。
诸妃感太子益怀忧戚,密白其事于王。王大惧,遣使络绎诱劝。复念东西南门行人复杂,每令太子失意。计诚北地较幽静,特重治园林倍使华丽,以备太子之游。且敕兵卫预净驰道。人之或老、或病、或死,暨一切能败游兴者,皆禁逼近。厥后太子策马出,抵园而息,仍於树下端坐思维。忽见一人,身披法服,手持法器,右锡杖而左钵盂,安详而来。太子问:来者何人。答云:我比丘也。问:何谓比丘。答云:求解脱生老病死者。问:其法若何。答云:固须参究,更要实习,在家诸多缠缚,恐难见效耳。因为广说出家利益,太子欣然赞叹,顶礼者三。极索马还宫。宫女窃见愉悦之容,方自庆幸,不知太子既决出家实习之志也。
出家为长离家室,避居山林之总名。有消极积极之分。消极者,深恶人事纷扰,惟求自身安适也,是为厌世派。积极者,借环境之清净,图实习之专一,学成则转化群众也,是为救世派。悉达太子以十九岁二月初七中夜,潜离繁华热闹之王宫,与木石居,与鹿豕游,纯出於救世大志,本最可喜之事也。然别离之苦,人情难堪。宫中当时凄恻情况,据经典所载,几令人不忍卒读,本篇未暇敍述及此,所当论者,则以后名称问题也。
太子二字,为封建制度下一种阶级之名。既告出家,此名应同时消灭。成道后,世固尊之曰佛。然未成道之前,既不合适谓之佛,又不合仍称太子,则名之曰菩萨焉。菩萨二字,梵语为
Bodhisattva,具译之应作[菩提萨垛]。菩提之义为大觉,萨垛之义为众生,合之则为愿成大觉之众生也。
婆罗门外道,当时多有出家实习者。其用功勤苦稍见神异者,世往往以仙人目之。菩萨既入深山,行抵跋伽仙人之所。跋伽钦其仪容,率众迎入林中,殷殷招待。菩萨小住,观察彼等行法。其衣或以草、或以树皮、或以树叶。其食或以花、或以果、或以草水,或一日一食、或二日一食、或三日一食。其卧或不厌尘土、或不避荆棘。其所礼拜,或事水火、或事日月。乃问跋伽云:汝等如此苦行,究何所求。跋伽答云:求生天上。菩萨云:天上虽比人间为乐,然福尽则穷,终沦苦境。且生天殊非徒事捱苦所能得。如其能之,则穷人之苦於衣食住者,来生将一律升天矣。有是理耶。因念彼等盲修瞎练甚可怜惘,遂告别,众送云:仁者志愿广大,非此间所能留,由此北行,有大仙名阿罗逻,其道甚高,可访问之。
菩萨如言而往,阿罗逻亦率众欢迎,慰劳已,深赞菩萨以储君资格毅然出家,极为难能可贵。并问色声香味触五欲甚足迷人,少年尤甚,仁者何所恶而逃之。又割舍眷属,事最酸辛,仁者何忍出此。菩萨略云:人自趋慕五欲,乃觉其为乐而被迷。吾心只求解脱众生,五欲之来确若幻梦,不见可乐亦不见可恶。人生不免于死,眷属终须相舍,酸辛必有一度,不如早日出家。
既而论及解脱生老病死之法,阿罗逻云:众生本体,常住不变。以未能固守,趋於流动,乃有生灭无常之身。受生老病死之苦,轮转不息。欲避此苦,自应制止流动,以回复常住本体。其法先离烦扰之地,隐居山林。修持戒行,诸恶莫作。谦下忍辱,修习禅定。定力既成,五欲不能诱惑,是名初禅。然尚有寻求伺察之心,仍与外间言说相通。渐入渐深,寻伺不行,是名第二禅。然尚有欢喜之心,不无浮动之迹。则更收敛之,归於恬静,是名第三禅。然尚有悦乐之心,不无享受之念。则又遣散之,归於清静,是名第四禅。能获此清静之念,则生於最高之处。大千世界一一明见,心常自在,不随诸世界变迁。或以为既回复本体真相矣。
以余实验,仍未为得。因形色尚存,未免有所蔽也。应进修空观, 使大千色相皆等於虚空 ,是名[空处]定。然虚空之见,仍能为蔽。究其实,觉此无边虚空相状者识耳。专注於识则空相自亡,是名[识处]定。然心中遍满识量显非纯寂。再扫除此识,则名[无所有处]定。功夫至此,即与本体相契。寿量无尽,不虞忽死忽生,生死既无,老病何有。
阿罗逻缕缕谈此,自谓实证此境,非臆想可比,劝菩萨放而行之。菩萨如言修习,未几一一证明。告阿罗逻云:无所有定,虽有其境,然不过制识不行,如石压草,将来制力渐衰,机缘凑合,势复摇动。谓之寿长则可,谓寿无量则不可。本体自在,不当如是。乃辞别他去。闻有优陀罗者,乃大导师罗摩之子,袭乃父[非想非非想处]定,其道高绝。遂访问焉。
优陀罗云:凡取相及非相者,此是大患。偏於有识之想,犹患大疮。偏於无所有之想,犹患大痈。皆非能得道者。余之[非想非非想]定,乃於有无之中微细参究而得者。证得此境,三世寂然。所谓不生不灭之本体即此也.
菩萨依法修习,不久便得。以为仍非究竟解脱,不免轮回。未得谓之不生不灭。盖细搜其立脚点所在,实建於我执之上,不从根本断除我执。虽鼓勇入长期大定,烦恼一若永伏。然于勇气渐竭时,则又随机出扰也。仍别去。
光阴迅速,出家忽阅数载。菩萨以穷参极究之功,亦既探骊得珠,直达大道根源矣。然虽证明其理,而夙生结习未经刻苦研磨,神通妙用不能大显。於是择地于尼连禅河之侧,昼夜勤修,饮食每废。凡六年结习垂尽,然以养料太缺,身体奇嬴,气力不充,未能彻底深观。乃如常饮食,交调形神。最后结草於菩提树下,端坐草上,自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此大雄猛精神,惊动十方,有魔王起与为难,於是继以降魔之事。
魔王波旬,居欲界最高之处。福报丰厚,快乐自在。然邪见甚深,耽嗜五欲,提倡恋爱主义。世之喜其放肆愿附党羽之列者,实繁有徒,故有魔王之称。菩萨正义,天人无不钦仰。今誓愿如此坚强,不久决定成佛。其道一行,波旬自忖党羽将被感化,一律改邪归正,尔时势且孤立。心中忿气不过,亟欲预加破坏,以杜后患。爰召集魔众会议,共商对付之策。
魔子不直乃父所为,谏云:我党主义,以纵欲相号召,不过利用众生弱点耳。菩萨道行真正,神通广大,岂能与之对抗,徒取其辱焉。波旬怒云:汝何知吾神通不及彼耶。然虽不纳忠谏,亦未便遽行兴师,且先伪造家书,遣使至菩萨前。
略云:迦毗罗国急促告汝,汝族弟提婆达多既篡白净王之位,汝之诸妃尽为所掠,可速归靖难。
菩萨洞烛其奸,深惘魔王之愚,置不顾。伪使乘间逸。
世间众生分三类:
(一) 欲界 凡於情欲饮食睡眠三事未能舍离者属之。其中又分六道。(见第三节附注)
(二) 色界 初禅至四禅诸天众生属之。
(三)无色界 空处至非想非非想处诸天众生属之。
波旬见计不售,则大戚。召三女而与之云:汝等素擅诱惑术,亦能乱彼沙门之心乎。三女长名悦彼,二名喜心,季名多媚,皆绝色,举欲界莫能及。闻父言,各呈妖冶,献媚于菩萨之前。菩萨寂然自若,固无瞬目之嫌,亦无闭目之失。三女乃逗以偈。词甚长,其要如下:
青春难久留,行乐宜及时,姊妹擅殊色,尘世无此姿,快来共嬉游,莫失此良机,胡为同木石,冥冥靡所知。
菩萨从容答以偈云:
汝曹一何痴,色身妄自喜,著相便不净,凡夫斯受媚,我住菩提座,超然脱生死,竭尽诱惑术,终难撼正智。
三女技穷,懊丧而退。启波旬云:女等色艺,对任何男子恒能操纵之,从未失败如今日者。彼沙门真大圣人,必定成佛无疑,请父王勿与结怨。
[注] 沙门即出家绝欲,持戒清静之人。若身虽出家,而未能克除嗜好,严持戒行,非真沙门也。
波旬惊怒交集,转计以甜言舔菩萨云:若能离此菩提座,吾将举财宝无量快乐无上之王宫让汝享受。菩萨哂之。波旬不复能忍,遂召兵甲以图一逞。所属邪魔天龙恶鬼猛兽等众以亿计。一时排山倒海,集于尼连禅河之旁,狰狞万状,凶暴莫名。有挟弩者、有怀石者、有轰雷者、有闪电者、有吐火焰者,有喷毒气者、有弄刀剑者、有使戈矛者、有张牙舞爪者、有兴妖作怪者,鼓声咚咚、金声锵锵、人声呼呼、鬼声咻咻、兽声嗥嗥,一切惊耳怵目之事,此未足述其万一也。尔时菩萨即入大慈三昧以摄待之。眉间放白毫光明,照耀十方世界。光之所及,可以止恶除魔。魔众汹汹而来,气吞日月。讵一见菩萨,手若折,声若竭,气若厥,诸术皆不能施。於是纷纷顶礼忏悔,皈依沙门。波旬党羽顿失泰半,乃率残余逃归魔宫。
第一级 法界本体
第二级 众生心之枢纽
第三级 众生心之相状
第四级 众生身之枢纽
第五级 众生身之相状

寻常凡夫只知第五级境界。技艺如何精巧,学说如何幽玄,皆依本级而建立。其能发明第四级境界,勤而行之,下可以延年,中可以成仙,上可以升天。发明第三级境界能见诸实证者,消极可破除烦恼,积极可广明心相。发明第二级境界者,穷生灭之顶点。发明第一级境界者,显寂灭之妙性。
由第五级逆流而上,一一观察入微,由第一级顺流而下,一一觉照无著,自然正智现前,神通具足。菩萨于此中勘验分明,得大自在。是日从初夜起,就众生身实验六通。就众生心实证三明。知众生本来皆具佛性,惟昏迷不觉,以致沈溺生死海中,深生悲悯。
六通者何:一曰身如意通,二曰宿命通,三曰天耳通,四曰天眼通,五曰他心通,六曰漏尽通。三明何:一曰宿命明,二曰天眼明,三曰漏尽明。
何谓身如意通: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出没自在,山壁无碍。一身能化多身,遍布虚空。小身能作大身,高至梵天。
何谓宿命通:过去生中世世所现之身,所作之事,皆忆念分明。乃至六道一切众生宿命,亦能了知。
何谓天耳通:六道众生所有歌咏声、哭泣声、欢喜声、悲哀声、嬉笑声、怒骂声、谄媚声、傲慢声、庄严声、猥亵声,乃至一切器物之声,咸能听闻清晰。
何谓天眼通:地狱受罪苦、畜生被噬苦、饿鬼饥渴苦、修罗斗争苦、人类争权夺利苦、诸天乐极悲来苦、六道生死轮回大苦,以及种种幻色,种种假乐,莫不了如指掌。
何谓他心通:众生身中所起清净心、欢喜心、慈悲心、忠孝心、礼义心、廉耻心、贪财心、贪色心、贪赌心、利己心、害人心、嗔恚心、嫉妒心、骄慢心、谄媚心、欺诈心、愚痴心,以及一切善恶之心,皆洞悉无遗。
何谓漏尽通:众生不知肉身发源於第三级以上,惘然随波逐流,靡所底止。能於空中观彻破裂之点而密补之,则永不漏入生死旋涡中。
何谓宿命明:证第一级境界后,纵观第三级众生心。从纤细相状,於宿世、身份、地位、姓名、寿量、福报、父母、眷属、同群,以及种种隐蔽之事,皆能随念了知。
何谓天眼明:于众生心纤细相状,能随念开为形色而观之,我及众生历劫生死之前因后果,洞见明晰。
何谓漏尽明:众生之得漏尽通者,虽能不受肉身生死轮转,而心相变迁不已,未得寂灭之乐。若以第一级功力径断其变迁之根本,则成究竟无漏也。
六通三明遍发,正智如如,安住无迹。忽然十方诸佛普集空中,其密无间,同声赞叹,示以[俺]字法门。菩萨心中顿见月轮境界,洁白无比。刹那间,五智及诸差别智一一开发。东方将晓,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释迦牟尼佛。
[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梵语 Anuttara Samyaksambodhi 之译音,义为无上正等正觉。释迦梵语为 SaKya ,即佛之族姓,义为能仁。牟尼梵语为 Muni ,乃佛之特号,义为默寂。
佛既成道,本平素大愿,积极超度众生。从菩提座起,四出演化。视众生之程度,分别施以相当教法。经四十九年未尝休息,最后观察机缘既尽,此如梦如幻之肉身不必复留,遂以漏尽通之自在力而灭其相,归於涅磐(以为寂灭)之境,时七十九岁也。
释尊四十九年中所说教法不可悉数,依世间流传,都为五乘:
(一) 人天乘
此乘极力发挥因果法则,以止恶修善为实行标准,其中有人天之别。讲究人道者曰人乘,重五戒。讲究天道者曰天乘,重十善。
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人人若是,天下自然太平,无有扰乱者。
[注] 儒家以五常为经世之大本,曰仁、曰义、曰礼、曰知、曰信。习杀生,则失仁,类偷盗,则失义,涉邪淫,则失礼,好饮酒,则失知(酒能乱性故失正知),喜妄语,则失信。是故佛门五戒,即贯彻儒家五常之正行。广举因果事实以资证明,务其守戒者益知奋勉也。
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不贪、不嗔、不痴也。不饮酒摄在不痴之内。行之有恒,能与欲界诸天相感通。兼习四禅者,能与色界诸天相感通。兼习四空定者,能与无色界诸天相感通。
(二) 声闻乘
闻佛法音依之而修解脱之行者,属声闻乘。此乘教法,在讲究苦集灭道四谛。深悉三界六道种种苦恼,曰苦谛。知苦恼之因,由於贪嗔痴等所集成,曰集谛。深悉解脱真理归於寂灭曰灭谛。
知寂灭之因,由於戒定慧等之道行, 曰道谛。苦恼类别有三。 一曰苦苦,感八苦交煎之苦也。 二曰坏苦, 感物境破坏之苦也三曰行苦, 感事物变迁之苦也。(注) 八苦者, 一生苦, 二老苦, 三病苦, 四死苦, 五爱别离苦, 六怨憎会苦, 七求不得苦, 八五蕴盛苦。
众生有十大根本烦恼,名为十使。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见取,五戒取,六贪,七嗔,八痴,九慢,十疑。名之曰使者,能驱使众生流转六道不已也。前五名五利使,后五名五钝使。(易段曰利,难断为钝。)
深契烦恼皆归於空,即得寂灭之乐。此中阶次,有四果位:一须陀洹果,灭五利使,兼能去疑。二斯陀含果,能伏欲界贪、嗔、痴。三阿那含果,进灭欲界贪、嗔、痴。四阿罗汉果,灭尽诸使无余。
戒所以治贪,定所以治嗔,慧所以治痴,此言大略也。细析之,则有三十七助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文繁不引。
(三) 缘觉乘
研究人生观,觉悟此生由来。端在自身不明烦恼本空,而起应付之行为。由行为经验而起细微之业识,有业识开为六尘,则起名色之见。由类别名色,而起相当六根。六根对六尘则起接触之感。接触於身心能起种种受用。受用适悦者斯起爱心,爱之至深起取著,取著不舍即成积习。积习之强有力者能致此心现身於相当环境。此身既生,则不免老病而至於灭亡。
由不明烦恼本空而至灭亡,中间凡说十一段缘起。内容十二名相,佛经中名为十二因缘。其文曰: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即不明烦恼本空也,有色相可感觉者曰色,无色相而但可示意者曰名,六入即眼、耳、鼻、舌、心、意六根,积习能致此身入六道者曰有,生当有佛之世,闻佛说十二因缘而觉悟者,即入缘觉乘。无佛之世,若能悟此,则名独觉,证果时名辟支佛。
四) 菩萨乘
人天乘积福,而不能解脱。声闻、缘觉二乘能解脱,而不能普度众生。菩萨乘则包举以上诸乘之所长,而行愿则极广大。四弘愿曰: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边誓愿断
法门无边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圆满此四弘愿,则以六波罗蜜多为主要功夫。何者六:一布施,二持戒、三安忍、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
世间曰[此岸],出世间曰[彼岸]。由世间达到出世间之道,即为度到彼岸。
布施内分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人天乘未尝无此行,然以著相故,不能脱离世间系缚,故属[此岸]。菩萨乘则不住於相,持戒以十善为主,迹同天乘。安忍者,心能隐忍一切难忍之事也,或译忍辱取显著者言之耳。精进通於一切行愿,禅定则静中巧虑妙相也,般若则照见一切皆空也。
五) 佛乘
菩萨乘亦名[大乘],并前二乘统称[三乘]。此大乘虽为成佛之因,而未能顿证。上根利器之人容有所歉,於是释尊又说唯一佛乘,简称[一乘],亦称[最上乘]。
一乘教法,能令众生以现世肉身顿成如来法身。密藏中谈此旨者甚多。今节录[妙吉祥秘密观门经]一段文字为证。经云:
释尊在舍卫国华林园中,跏趺而坐。时有弥勒菩萨等白言:释尊,我等虽闻三乘甚深妙法,然尚有怀疑之处,敢问释尊,此法门外更有法否。佛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兴问及此,我有摩诃三昧耶。秘密内法依之修行,能令达成行者速疾成佛。吾自成佛以来,未曾宣说。
此经所以超出三乘教之上,在特具[秘密内法]。此法以三摩地中所感六大缘起妙境为基本,非真正当机不堪信受。其中秘要,不合辄传。是故释尊又云:我此三昧耶秘密法门,难信难解。 汝等乃能如是问,是真。大丈夫是真大智慧......汝等先受五瓶灌顶,当为汝说秘要法门。

佛教公元前6-5世纪创建于印度。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人”),简称释尊、佛陀、佛。他既是创立佛教的教主,也是佛教徒崇拜和供奉的对象。 佛教在其发祥地古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末,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大致可分为4个时期、3个600年:第一个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前200年,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4世纪,称为根本佛教,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释迦牟尼涅盘后100年到400年之间,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为部派佛教阶段,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此后继续分成18部或20部。第二个600年,公元1世纪至7世纪,为大乘佛教时期。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3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该教派弘扬菩萨和“菩萨行”(即寓自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践行之中)。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在理论和实际的基础体系上仍接近于原始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其教义重自我解脱,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第三个600年,7世纪至12世纪末,为密乘佛教时期。印度密教是大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印度教及民间信仰因素而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它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其特征。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传授深奥教旨,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相对而言,其他大乘教派被称为显宗(显教),即受应身佛释迦牟尼所说种种经典的传授。11世纪初,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进入了东印度各地,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 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古印度诸国境。佛教重心从南亚次大陆转移到中国。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除原始佛教以外的3个时期的佛教。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可以说,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就是从释迦牟尼(乔达摩·希达多)开始,然后后人不对总结发扬再总结再发扬出来的

简单的说就是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面悟出来的

起源于印度

《佛教的由来》
答:诸位同修,目前佛教在社会上有这四种,我们要把眼睛睁大,要看清楚、想明白,我们究竟要学那一种佛法,对于我们才真正有利益。[2]编辑本段佛教的发源及其发源地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00多年的古印度(天竺、身毒),距今2600多年。当时印度有八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

《佛教的起源初衷是什么》
答:佛教的起源初衷: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

《藏传佛教的起源》
答:藏传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古象雄王朝。藏传佛教是由古象雄王朝引入西藏地区的,因为印度佛教与本波佛教之间各自互相吸收了许多对方的内容而各自得到了发展。象雄是“古象雄佛法”的发祥地。古象雄的王子辛饶弥沃如来佛祖(释迦牟尼佛前世“白幢天子”的师父),为了救度众生而慈悲传教了“...

《佛学的起源是什么》
答:何谓漏尽通:众生不知肉身发源於第三级以上,惘然随波逐流,靡所底止。能於空中观彻破裂之点而密补之,则永不漏入生死旋涡中。何谓宿命明:证第一级境界后,纵观第三级众生心。从纤细相状,於宿世、身份、地位、姓名、寿量、福报、父母、眷属、同群,以及种种隐蔽之事,皆能随念了知。何谓天眼...

《佛教究竟有没有出处,佛学起源于哪种文化?》
答:下面的内容,请你仔细看,仔细研究一下,就能大致明白了。首先,佛教什么时候创立的?在哪创立的?佛教在公元前600-公元前500年,在古印度创立的。其次,在创立佛教的地区,有没有什么原始宗教?在古印度地区,有婆罗门教流传。原始宗教从哪来的?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是从吠陀教演变而来。吠陀教是由古印度...

《佛教是怎么由国外传入中国的?》
答:佛教到今天为止,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左右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创始人是该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他生于公元前565年,三十几岁进入开化状态,创立了佛教。这是关于佛教的最早的起源。而佛教传入我国,我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有史料记载,秦始皇同意全国后,禁止修建...

《都说释迦牟尼佛创立了佛教,我想了解起源究竟是怎么回事》
答:在佛教产生之前,印度就有沙门。凡不属于婆罗门教的出家人都称为“沙门”沙门(英文:Shramana,另外,梵文श्रमण,śramaṇa巴利语शमण,samaṇa),意为勤息、息心、净志,是对非婆罗门教的宗教教派和思想流派的总称。佛...

《佛教在中国最早起源是否在南方》
答:清末以来,杨文会、欧阳竞无等在日本和西欧佛学研究的推动下,创办刻经处、佛学院、佛学会等,为佛教义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思想家如康有为、谭嗣同、章太炎、梁启超等都受过佛学的影响。佛学思想曾是谭嗣同所建立的《仁学》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闲、圆瑛、太虚、...

《佛教是亚洲人民创造的吗》
答: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鼎盛之时。隋朝皇室崇信佛教,唐朝皇帝崇信道教,但对佛教等其它诸多宗教都采取宽容、保护政策。中国佛学逐步发展成熟。玄奘西行 封建社会后期,汉地佛教衰落,戒律废弛,丛林破败,僧人无知,迷信盛行。近代以来,在杨文会等一批佛教界有识之士的带动下,佛教在各个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抗...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春秋战国还是秦汉?》
答:佛教于西汉未由印度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发展约可分三个阶段:一是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这是佛教由传入到日趋兴盛阶段;二是隋唐阶段,这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三是宋元明清阶段,这是佛教由盛而衰的时期。参考资料:佛教的中国化Buddh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