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探究阅读方法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作者&投稿:查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广泛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是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是“发展儿童心灵的科学”。让语文教育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是语文教育改革的目的。因此,无论是从语文的工具性还是人文角度讲,都必须重视语文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广泛是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六年制不少于140万字。”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是啊,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能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但长期以来,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受陈旧模式的影响,理念,思想,方式滞后,已显现出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在教学中依然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学习感到乏味,阅读量少,知识面狭窄,导致作文能力低,极大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还。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想读书、爱读书、读好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至关重要。下面谈一下本人的教学体会。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好一切课程的原动力,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而且,学生对阅读具有浓厚兴趣,本身就是阅读成功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儿童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首先,榜样激励。孩子的模仿性强,榜样作用极大 ,平时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以及身边人的成材之道。像陈毅将军看书时竟把墨水当饭来吃等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其次,好书引读。由于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让学生猜猜里面写什么。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拓展了学生自由阅读的空间,倡导学生自由阅读,学生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促进学生阅读兴趣的形成。
最后活动激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我经常开展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析,班级诗词大赛,故事大王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班级里曾有一位男同学性格比较内向,和其他同学不合群,不善于表达。有一次在他汇报读书活动内容时,我有意地给他准备一些内容,并指导他读好,在他汇报时,那流畅的语言,生动的情感引来同学们阵阵掌声。从此他变了,变的爱读书,爱和同学交往 ,这也许就是读书给他带来的喜悦,信心。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全副精神去做事。”正是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从内心说“我想读”。

二、渗透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教师必须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如何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阅读实践活动中学会阅读,要以阅读实践为纽带,让学生把握阅读方法的过程和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的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在阅读的类型和方式上,要注意把自主阅读与合作性阅读,接受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在现实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是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会读,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读完,千万不能半途而废,要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好几天不读。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还有要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到”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边画,教《印度洋上生死夜》一文时,突出抓住描写皮埃尔心理教学,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主人公内心活动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划一划,逐步体会到主人公焦急,矛盾,难受,痛苦心情,从而体会到主人公高尚思想。当然这些习惯须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督促检查。
2、培养学生恰当的读书方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用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读书的方法有三种:精读、略读、浏览。要能让学生根据不同体裁文章选择不同方法进行阅读当然在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后,三种方法可以交替进行。同时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现在不少学生学了一篇课文,书上干干净净,一个字也没有,这样读书肯定没效果,因此在阅读时要让学生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再读。读书时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那儿?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边读边想才有效益,达到读有所思,思有所得。还可以抄一抄,写一写:好书百读不厌,读书不能走马观花,了解情节就算,要养成反复阅读的习惯。因此,我让学生准备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段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这样不但训练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训练。
三、拓展阅读空间,让学生多读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书读的多,见识就多,作文就好写。课程标准也提出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这以成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的死读课本,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教师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世界是课本”的崭新天地。我经常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向学生推荐名篇佳作,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比如学完《给家乡孩子一封信》一课后,我就让学生收集巴金的作品去读,更多了解巴金思想。学完《印度洋上生死夜》我就鼓励学生了解有关在生死关头想到别人,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的故事。这样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访问,阅读或上网等多种方法去收集资料,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语文实践能力,同时又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实践活动,首先面临的重要问题是给学生读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给孩子选择合适的课外读物是教育者重要的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应该从孩子的需求出发。”分层推荐阅读书目,综合开发课外阅读的源头活水。让精致的文化点心进入孩子们的精神世界,满足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和知识需求,适应孩子时尚需求,体现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拓展性。因此,我向学生分层推荐新世纪教育文库小学生阅读推荐书目,以及最受现代中小学生欢迎的五十本书籍,有了可供选择的读物参考目录,学生就有了读书的方向,就可制定出可行的读书计划,激发学生阅读的激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但阅读习惯的形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教学中还要以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形成。主要是将学生的阅读活动通过一系列“讲”“展”“演”等实践活动展现出来,他们是有效阅读的保证,是深化阅读活动,促进阅读出成效的重要途径。良好的阅读交流实践能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情趣,体验到努力后成功的喜悦,浓厚学生阅读的兴趣,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新一轮的阅读中去。一讲,我班坚持课前5分钟演讲,每天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新闻,趣事,古诗,美文等。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源头活水。二演,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热情,使之持之以恒,利用阅读定期举行故事会,辩论会,以及知识竞赛等,以小组为单位,让阅读较好的同学逼着读书不认真的同学去阅读,促进学生间互相合作,创造读书氛围。三展评,定期在班级举行读书笔记,摘抄本展评活动,让获奖同学的作品放在学习园地中供学生欣赏,即鼓励那些读好书的同学继续坚持下去,又激励那些读书落后的学生要求上进,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
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不仅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的乐趣,促进了学生读书习惯的形成,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为学生将来发展提供基础。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一条主要途径,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着语文素养的提升。本文从目前小学生的阅读现状入手,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探究阅读方法,以及阅读的评价体系来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为什么要研究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
就个人知识的获得来说,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生活中亲自实践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知识,这些构成了个人知识的一小部分来源。另一方面则是直接把人类在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继承过来,把社会的知识转化为个人的知识,这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或大部分来源,正如恩格斯所说:“每一个体都必须亲自去体验,这不再是必要的了;他的个体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由他的历代祖先的经验的结果来代替。”在继承知识的各种途径中,可以说阅读是一条主要途径。可见,阅读能力直接关系到知识学习的结果。
在学校教学中,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是培养语文能力的基石,是语文学科的生命;阅读对于开拓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具有其他任何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过去我们受着应试教育影响及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语文教学走上了一条“重课内,轻课外;重讲授,轻阅读;重死记,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路子。学生大多只重视学习那薄薄的一本教科书,知识面窄,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不理想状况仍然存在。笔者曾在全海小学四年(3)班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结果很不乐观:1、家长重视课内学习,忽略课外阅读。认识不到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更忽略了课外阅读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意义;2、学生缺乏对文字性的课外读物的兴趣,他们乐于接受“快餐式”的文化,如电视媒体、网络、漫画等;3、学生缺乏连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和一定的阅读方法的指导,缺乏独立思考、探究性阅读的能力;4、课业负担重,缺少充足的阅读时间;5、学生的阅读内容缺乏指引,课外读物选择盲目,阅读量不足等。这种现状对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
从上述的情况中可以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我们极大的关注和认真研究的。
(二)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界定
学生的阅读能力一直是倍受教师关注的,阅读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新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新界定: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强调让学生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那么究竟什么是阅读能力?
有研究者(如宁德施茂枝)认为,构成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有以下几方面:语言能力(含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内化能力、运用能力),评价能力,创造能力。也有的把阅读能力分为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查寻读物的能力。
中国阅读研究会会长、河南师大曾祥芹认为:阅读能力是由多要素、多侧面、多层次的结构系统。从纵向看有阅读感知、理解、鉴赏、迁移、创造五个能力层次;从横向看,有阅读选择、思考、想象、记忆、时效五项能力贯穿;从立向看有阅读知识(认知结构)、智能(行为结构)、情志(动力结构)三维能力分支。
胡兴宏等曾于1986年分三次测试了360多名初中三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次测试“阅读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词语,理解句子,了解段落、篇章大意,根据段落、篇章作出推断,把握作者写作目的、意图等五方面。第二次测验“阅读速度”,设计了两类题目,一是是否了解了阅读材料的大意,二是对阅读材料中的重要细节是否正确识别。第三次是测验“字词句知识”。
杭州大学祝新华教授也把阅读的测试内容分为速度测试和理解测试两方面。此外,他提出,根据阅读测试的精细度,把测试分为概观测试和分析测试两种。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院长莫雷教授将阅读能力分成四大部分微观阅读能力(含文章字词的认知与理解、文章句子的理解、文章字词的鉴赏)、结构性阅读能力(含文章内容连贯性推理能力、文章篇章结构的分析与综合能力、文章构思的理解与鉴赏能力、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信息性阅读能力(含文章信息的连贯性推理能力、文章信息的精加工能力、文章整体的信息图建构的能力、文章信息的应用能力)、朗读默读能力(文章朗读的语音准确度、文章朗读的流利程度、文章朗读的感情体现、文章默读的综合考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对阅读能力的要素的认识,虽然众说纷纭,但大都认同理解能力应该是阅读能力核心。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阶段阅读能力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对文章重点语句透彻理解的能力;对文章重要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总结的能力;对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观点的把握能力;对文章表现手法的认识能力,包括对各类文体的认识,对文章立意、结构、构思、语言的认识。②
笔者认为还应加上两个方面: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就是指的是规定一分钟之内读多少个词;并通过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对阅读能力的阐释,提升了我对语文阅读能力的理解,那就是在一定的阅读速度下,能理解文章重点词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有积累好词好句,写读后感等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语文素养。这种能力是在语文课内学习学到的,走向课外去运用,再从课外回归到语文课内学习来,从而提高了自己语文能力。
(三)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笔者认为,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大致包括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培养,阅读方法的指导及阅读评价体系的制定。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心理学对兴趣的定义是指一个人经常倾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特点。③
阅读兴趣, 简明地讲, 即指儿童对文献和进行阅读活动的爱好, 是对文献的内容、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和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④这种心理倾向表现在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特别喜爱和积极的阅读态度。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与“乐”都是阅读兴趣的反映。
当儿童对阅读发生兴趣时,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当然, 阅读兴趣往往影响阅读效果。有兴趣读书的儿童与无兴趣读书的儿童在相同的时间里、相同的读书条件下去读同一种书, 其结果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差距; 读有兴趣的图书与读无兴趣的图书, 其结果也不一样。因此, 在开展阅读指导工作时, 首先要重视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就是使他们对课外阅读活动表现出积极的态度,使他们从课外阅读活动中体会到情绪上的满足,克服参与课外阅读活动上出现的困难,做到坚持不懈。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①、帮助学生读好最初几本书,让他们尝到课外阅读的“甜头”,慢慢滋生课外阅读兴趣。兴趣主要是由于心理需要而获得感官的愉悦满足引起的,满足于他们心理需要的刺激物最易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于精彩缤纷的世界好奇心强,有一种要揭开其神秘面纱的愿望,一些课外读物能使他们找到许多未知的答案。若满足了他们的这种需求,老师诱导得好,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就产生了。很多学生喜欢《十万个为什么》这套丛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书,先让学生喜欢上并读好几本好书,是课外阅读兴趣形成的良好开端。老师要引导好这点的关键首先是要向他们介绍有趣的读物。为此教师应当是课外书籍的积极读者,特别应当熟知哪些要向学生推荐的优秀的儿童读物。
②、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的读物,这些读物应当要有适当的难度。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读物,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低于这他们理解能力,他们觉得这些读物太简单了容易理解,或者都是已知的内容没什么好读的,不会引起他们兴趣;高于他们理解能力,他们觉得这些读物太难了不容易理解,通过努力,读了还是不理解,就会产生畏难情绪,这样的课外读物他们也不感兴趣。所以,指导学生开始课外阅读时,不宜选择长篇的、厚本的书,应该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和阅读能力,帮助挑选浅显的、短篇的、有趣的故事书、童话、寓言等,这样就会逐步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提高读书的积极性和信心。根据有关研究资料,学生读书兴趣发展可分为五个时期,先列出以供老师们向各年龄阶段的学生介绍读物时参考。1、四岁至六岁的神话传说期,对于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空想世界所出现的生命与生物的神话传说感兴趣。2、六岁至八岁是寓言故事期,对于人类生活的法则寓于传说故事中的寓言故事发生兴趣。3、八岁至十岁是童话故事期,对以现实生活为体裁,经由想象所构成的故事发生兴趣。4、十岁至十三岁时传记及传奇故事期,对于人间的谋求生存,征服及开发大自然的紧张冒险故事、传记故事、科幻故事和科技文章发生兴趣。5、十三岁至十五岁起始于文学期,开始对于情感发展有关系的如爱情故事发生兴趣。⑤除了读物内容性质对学生的阅读兴趣发生影响外,读物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对学生的阅读有影响。那种文字晦涩、内容深奥的读物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文字通俗、内容深入浅出,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科学小品、历史人物故事、幽默小品等读物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会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据有关调查,学龄儿童初期对形成的兴趣,最感兴趣的是连环画,其次是有插图的读物,再次是单有文字的读物。由此可见,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则应选择一些封面装饰美丽,内配有强烈色彩插图的简单读物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③、语文老师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儿童自制力、持久力较差,喜性好动,喜欢变化式的,讨厌静止式的活动。如果单凭说教告诉他们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要求他们去课外阅读,他们即是一开始“听话”去读几本课外书,坚持不久就会松懈厌倦,提不起阅读兴趣。所以把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对学生课余时间阅读课外读物的指导将对学生身心发生重大影响。因为学生的生理、心理处于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已识了一定量的字,喜欢阅读各种各样的课外读物,开始于思考,老师阅读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常获得阅读喜悦,才能保持阅读兴趣.但单一静止的阅读方法指导若不考虑学生“好动”,易“喜新厌旧”的特点,则这种阅读兴趣就会慢慢减弱下来。
④、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与课内教学相结合。这一点是从小学生迁移能力较差来说的。他们没办法把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自觉地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教师要能够从课内外的相互作用中引起他们对课外书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可以使课内阅读教学得到巩固和发展。而课内语文教学又对课外阅读起示范作用。因此两者起互相促进作用。现在小学各年级针对课内课文配有补充课外读本,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提到课外补充的读物或与之相关的课外书籍,帮助他们回忆课内学过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阅读上来,减轻阅读难度,以引起他们对课外阅读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蜜蜂》时,有意识地在介绍法布尔的《昆虫记》这本书,以便引起学生们对《昆虫记》的兴趣。课后,就有相当多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了《昆虫记》来看,拓展了学生的这方面的阅读。
⑤、要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必须减少他们的课内作业负担,保证课外阅读时间。这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心理诱导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若没有课外阅读时间的保证,一切都是空谈。小学生负担很重,一方面舆论强调要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一方面小学生的书包越来越重。有的忙于应付形形色色的练习、作业、考试准备,有的忙于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如绘画、弹琴技能等,学生毫无自由阅读的时间。我们更不能以课外阅读来加中学生的负担,因此在学校中须安排自由课外阅读的时间。不干涉一切,使孩子们愉快地读。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⑥,这是《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给阅读教学提出的两大任务。阅读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阅读行为,是阅读动力的一种定型。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促使学生自觉、持久地进行阅读实践,并逐步内化为阅读能力。语文教育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多次论述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如:“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⑦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哪些阅读习惯呢?《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着重培养阅读能力之外,同时还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这种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等。”⑧这些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方法是多种的,大致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阅读目的的习惯
这应该是首先的和第一位的事情 ,因为不管做什么事情,目的不明就等于瞎干。阅读当然也是这样。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就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必要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越持久。为此得培养一个好习惯,那就是经常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为什么要在现在读这本,而不在其他时候?’这样自问,无论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它总能帮助我们明确读书的目的。”⑨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打开读物之前,要首先问一问:我为什么要读它?我为什么现在要读它?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二)精选读物的习惯
精选读物的重要性和做法,在前面已经讲到,而关键还在于养成这样一种习惯。这正如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的那样:“你的周围有一个浩瀚的书刊海洋。要非常严格慎重的选择阅读的书籍和杂志。”⑩而阅读研究专家C·N波瓦尔在其《应当怎样读书》中特别制定了“自学者选书守则”,以此来严格控制对读物的选择。这个守则有以下5条:
1、读得少些,但要好些。
2、读必读之书,即使没有兴趣的也要读。
3、读能够找到的最好的书。
4、读不容易的和不太难的读物。
5、按照一定的阅读计划(按大纲或专家的建议)读。⑾
这5条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严格照此办理,就不会因胡乱泛览而浪费精力,也不会因读了不必读的书而耗费时间,更不会读那些坏书而使身心受损。精选读物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一生受益。
(三)按计划阅读的习惯
在所有阅读的坏习惯中,也许没有比漫无边际,胡乱阅读更坏的习惯了。因为这样阅读,随意性很大,东抓一本,西拉一本,读来读去还是一堆大杂烩。这样读下去,终其一生也很难有所建树,甚至会在漫无涯际的书海中搁浅、翻船。所以恩格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计划地读书简直是荒唐。”⑿因此,读好书就要切实改掉无计划阅读的坏习惯,而养成阅读必有计划,阅读必照计划的好习惯。
(四)合理运用时间的习惯
我们处在纷纭复杂的氛围中,要做的事情很多,而阅读又要坚持,这就有一个合理利用时间的问题。问题是要把这种科学的、合理的利用时间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并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要做到这一点,一要坚持计划使用时间,二要严格检查用时情况。一有问题马上纠正。长此以往,便自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五)善于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众人皆知的古训。但在阅读中却常常有很多人做不到,并从而成为影响阅读效率的一大因素。工具书是读者不说话的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而只有养成了经常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时,它的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所以我们一定要养成这样的习惯:阅读前,一定要把常备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中,遇有疑难,就要翻查。教师要加以指导、督促、检查。总之要切实养成勤用工具书的好习惯。
(六)虚心求师问友的习惯
阅读主要靠阅读主体自己勤读多思,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也决不排除学有专长者的指教和学友的帮助与共勉。英国科学家刘易斯·卡罗尔在《科学漫步》一书中讲到:“如果可能,找个和你一起读书的好友,和他一起讨论书中疑难之处。讨论常是潜移默化的解决难题的最佳方案。”⒀总之,阅读既要勇于求师,又要乐于求友。
3、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略读法。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的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略读速度应当是最快的阅读速度来阅读书籍和文章。但略读不同于普通阅读。普通阅读需要一字不漏的将阅读材料全部看完,而在略读时,可以略去一些材料不读,如果感到自己已经抓住了内容的主要方面,完全可以把半个段落或一段的四分之三略去不读。略读范围很广,可用于阅读各学科的教科书,考书,课外书籍和报刊。这中方法适合高年段。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摘抄法。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对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将其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笔者在教学中,就要求学生用这种方法阅读。准备一本专用本,摘抄好词好句。这种方法行之有效,较快地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效果,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5)写读书心得法。教师要鼓励学生经常写日记或读后感。也就是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或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很快得到提高。
4、制定评价体系帮助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过去那种只凭一张试卷、几道题目去评价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了,也不能正确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现在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这必将促使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关注阅读对学生情意领域发展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去寻找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和习惯。由此可见,制定合理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要进一步研究的。
阅读兴趣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阅读的大门;阅读习惯能使我们阅读之路走得更长远;阅读方法能加宽我们的阅读之路;阅读评价是一把标尺,衡量我们的成果。
(四)网络阅读的能力的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习惯并喜欢上网络阅读,网络阅读也逐渐成为我们阅读的一部分。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组织的第四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国民网上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7年间增长了7.5倍。网络阅读有着它自身的优点,主要在于网络有着比纸质图书更便捷的检索功能,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迅速选择自己需要的阅读信息。就此而言,“世界读书日”的主题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而网络阅读却同时做到了“让每一个读书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
但是是对青少年来说,由于缺乏自制力,丰富而泛滥的网络资源是无法估量的潜在威胁。一方面,沉浸其中将浪费大量时间,并耽误青少年的学习;另一方面,网络不良内容将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所以,提高学生的网络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适应时代的新目标,新要求。在网络信息社会,我们要教学生从中识别、1区分、筛选,组合信息,这种实用性的阅读技能越来越重要。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掌握这种高效而实用的阅读技能与方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浩瀚的、复杂的网络中有所选择,有所吸收。这也是我们要致力研究的方面。
总之,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途径很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只是从我的教学中,以及在阅读收获中浅谈自己的见解。

首先,给孩子提供合适的书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帮助学生选好读物。 从孩子的心理特点来说,他们喜欢不同题材的图书。作为老师,要从孩子的认知特点出发,积极帮助孩子选择优秀的图书。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不同年龄的孩子阅读能力有所差异,3岁以前的孩子大多爱看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动物或物品的图画书;3~6岁的儿童爱看童话、幻想故事以及有关动物、日常生活行为的图画书;7~10岁的孩子爱看有一定情节的神话、童话及令人惊奇、富于冒险性的儿童图书;10~13岁的孩子爱看富于幻想、探险、神秘色彩的图书;14~16岁的孩子爱看推理及人物传记类图书。
因此,一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体裁应多样,可以是诗歌、散文,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另一方面,教师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且他们喜欢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其次,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
在班里建立图书角,图书角摆放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孩子的图书,供孩子随时取阅。 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积累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参与活动的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让其他学生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阅读的重要性,争取家长们的支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校外读书环境。可建议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建议家长在轻松的气氛下,可以安排一小段时间,与孩子一起读几分钟书,或在外出时,带上一两本书,在公园长椅上,在河边,在翠绿的草地上,在清新的空气下,在鸟语花香的环境里,与孩子一起读上几段书。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孩子引入图书世界,使读书成为孩子的消遣活动。
再次,注重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使阅读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
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在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时,只要有相关的资料,就要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比如: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这些课文,可以向学生介绍《安徒生童话》,让学生课后去查找与这本书有关的故事,课下互相分享自己所获得的资料,看谁了解的多。
第四,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不少学生阅读的效果不尽人意,影响阅读兴趣,主要原因是阅读方法不当,没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师要加强学生阅读指导,鼓励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善读书。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一要定书。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不能半途而废;二要定时。针对自己的学生生活情况,选择合适的读书时间;三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保持良好的读书姿势,认真做好阅读记录。
其次要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紧紧抓住课文,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阅读的方法。(1)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阅读应特别注意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边读边思,把读的过程变成思维加工的过程,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2)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解放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目的就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把读写结合起来,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使读和写逐内化为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3)抓住重点精读。在阅读中抓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用心去读;抓精彩重点语段用情去琅琅地读;抓意境描写,发挥想像去读书。(4)学会略读。略读是指为抓住文章的大概,加快阅读速度可跳过某些细节,有选择地进行阅读。(5)按顺序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每读一篇文章,先按一定的顺序朗读,弄明白事情怎样从头说起,先说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文章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情。试着找出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或段,细细体会这些词、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什么语速、语调或语气朗读就能表达作者的这种感情。(6)分步朗读,评读赏悟。通读了全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就应分步赏读文章。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养成以适当地提出问题的习惯:“这本书大概讲什么?”“主题是什么?”“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什么意义?”“给我们什么启迪?”并且明确地告诉学生,仅仅会提问题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用笔在字里行间、文章的空白之处圈点重要的词,划出重要的段落,或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以读书笔记的形式记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更大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五,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空间
阅读需要大量的时间,一方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少讲、精讲,给予学生更多的阅读时间,让孩子自由阅读,注重孩子对阅读的个人体会。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少布置作业,在布置作业方面偏向课外阅读。
在阅读方法、手段上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如在读书笔记方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爱的笔记俗话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让学生自主地学习,授之以“渔”,即教给学生学习、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愉悦地读,快乐地读。形式来记笔记。读书也是一种创作,读书笔记应成为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读什么书,在笔记上记下篇名、出处及阅读日期,这是日后考核阅读量的依据。读到好文章,摘录下好词好句,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增加了词汇量,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累了,在本子上描描画画,或一朵小花,或一课小草,或高山流水,或鸟
兽虫鱼,这样,给阅读增添了无限的情趣。
给学生阅读的空间,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思考,才能真正地获得能力。
第六,鼓励先进,坚持阅读。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把该项活动引向深入,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鼓励,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更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
第七,名人故事、榜样激励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世界上的一些伟人、名人及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的学者等,无不是从大量阅读引起的阅读兴趣,迁移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求知欲而走向成功的。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及身边的成才之道,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革命导师列宁的一生都在书中度过,他在被捕入狱的三个月中,也天天在监狱图书馆里看书,陈毅将军“吃墨水”的故事,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语……无不激励着一代人孜孜以求,刻苦功读,古往今来,凡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不是博群书,勤奋学习的结果。

湖大。全是,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谢!咳咳,先上王者打大雷。

用游戏的方式

《怎么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答:一、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的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学生充满兴趣的课外阅读对提高他们写作能力的作用,远远大于机械的写作训练。语文成绩好的孩子几乎都是特别喜欢课外书。这些孩子...

《如何培养让小学生课外爱读书,会读书》
答:一,快速阅读文章,正确的方法有三点:1.集中精力,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笔到.自主阅读进行立即思考,快速的对文字带来的信息进行感知,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并达到理解.2.一鼓作气读完内容,不能停顿或者是思考,达到在对文章的感受中阅读.3.读的同时标记不懂的词语以便于快速解决,对文字做到专心...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答:对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我总结了以下四点!1、给孩子安置一个读书角。我们可以在家中给孩子收拾住一个地方,当作孩子读书角,孩子可以在这里读书。这种地方其实并不需要多大,这只是对于孩子来说,增强一个读书的仪式感,让孩子重视去读书这件事情。2、增加书的数量。小孩子看书都是比较快的,有...

《如何正确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答: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一些方法:1.从小开始培养阅读兴趣。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绘本、故事书等,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到阅读。2.建立家庭阅读时间。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全家人一起阅读,让孩子感受到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情。3.鼓励孩子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让孩子自由选择自己喜欢...

《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答:1.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推荐读物。课外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我在教学中常常根据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给学生指定一些阅读的范围,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例如:学完了《景阳冈》一文,我就会组织一个“水浒小故事”的讨论会,推荐学生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答: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和步骤:营造阅读环境:首先,家庭和学校应该提供一个充满书籍和阅读材料的环境。家长可以在家中设置一个专门的阅读角,摆放适合孩子年龄的书籍,并定期更新书籍。学校图书馆也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研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科学》
答: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1、培养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阅读,关键在于坚持,使学生的阅读习惯自觉的养成。这一习惯的培养最好由学校和家长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从一年级就开始做起,先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阅读,有不认识的字也没关系,可以家长念,学生听,逐渐形成家庭的生活惯例,从而每天...

《怎样培养小学生阅读,写作的习惯》
答:想要养成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那么就要从平时的生活点滴中做起,首先要让孩子爱读书多读书,这样对于孩子的阅读都是很有好处的,同时让孩子读书的时候,要做到一边读一边想,然后把每读的一句话在脑海里过一遍,知道他讲的是什么意思,最后要认真的做好读书笔记,这样才能够对阅读的知识进行巩固,从而提高...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答:”既乐知,又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我们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能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应多读书看报,扩大知识视野。同时,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好奇心理,激发其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具备课外阅读的持久性。2、培养每天读书的习惯 美国中小学一直推行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式。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

《小学生对阅读方面的兴趣作为家长该如何去培养?》
答:1.父母以身作则,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自己先要做好榜样。放下手机,关掉电脑、电视,拿起书本,孩子会有样学样。2.讲睡前故事,从绘本入手,坚持每晚读书给孩子听。3.营造家庭读书氛围,留一面书墙,底层给孩子放他喜欢的书。4.给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摘抄,与孩子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5.和孩子...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