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心理学的五大主流观点是什么? 主流观点都是正确的吗?为什么?

作者&投稿:师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量子力学的学术论战有那些学派?各自观点是什么?当前主流观点是什么~

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解释

哥布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期形成的,为首的是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玻恩、海森伯、泡利以及狄拉克等是这个学派的主要成员.它的发源地是玻尔创立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并且它对量子力学的解释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玻尔本人不仅对早期量子论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量子力学的创建起了推动和指导作用,他提出的著名的“互补原理”是哥本哈根学派的重要支柱.玻尔领导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成了量子理论研究中心,由此该学派成为当时世界上力量最雄厚的物理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在定量方面首先表述为海森伯的不确定关系.这类由作用量量子h表述的数学关系,在1927年9月玻尔提出的互补原理中从哲学得到了概括和总结,用来解释量子现象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所谓互补原理也就是波动性和粒子性的互相补充.
该学派提出的量子跃迁语言和不确定性原理(即测不准关系)及其在哲学意义上的扩展(互补原理)在物理学界得到普遍的采用.因此,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以及哲学观点,理所当然是诸多学派的主体,是正统的、主要的解释.
]
量子力学的随机解释

随机解释认为,通过研究薛定谔方程与费曼积分、马尔科夫过程之间的联系,认为应把量子力学解释为一种经典的概率理论或统计过程理论.这些过程是随机的,例如,用布朗运动理论解释不确定关系.
最早对量子理论作随机解释的薛定谔和随后的玻普通过对随机过程的研究认为,波粒二象性的矛盾是由于波被看作是一种独立的实在,如果波被看作是粒子系综的集体特性,例如声波那样,就不存在矛盾了.后来,他们借助量子场中的产生和湮没过程,建立起一种推广了的统计力学,由此推出量子力学的规律.他们进一步认为波函数只是表示时空中事件出现的次序.由于基本事件按其本性来讲是分立地产生和消失的,所以这些次序的规律具有统计的性质.随着统计电动力学的发展,发现经典随机体系与量子力学体系之间具有很大的类似性.
薛定谔还认为,只能把“客观实在性”归属于波而不归属于粒子,并且不准备把波仅仅解释为“概率波”.因而他认为,只有位形空间中的波是通常解释中的概率波,而三维物质波或辐射波都不是概率波,但却有连续的能量和动量密度,就象麦克斯韦理论中的电磁场一样.薛定谔因此正确地强调指出,在这一点上,可以设想这些过程是比它们通常的情况更为连续.在通常的量子论解释中,它包含在从可能到现实的转变中.

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大论战

爱因斯坦与玻尔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不同观点之间的大论战是量子力学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最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一场争论,因而本文特作比较深入完整的阐述和分析.
玻尔1918年提出对应原理,认为量子理论能以一定的方式同经典理论一致起来.即认为原子保持量子状态的特性和稳定性有一定限度.只有当外来干扰的强度不足以把原子激发到较高量子状态时,原子才显现量子特征.如果在非常强烈的干扰下,那么量子效应的特性将完全消失,原子也就带有古典性质.海森伯正是按这一原理和可观察量是物理理论基础创立了矩阵力学.波动力学也是通过量子和经典的对应性建立起来的.1927年海森伯提出“不确定关系”后,玻尔接着于同年9月在意大利科摩城召开的纪念伏打逝世100周年国际物理学会议上发表了题为《量子公设和原子理论的晚近发展》的演讲,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引起学术界很大震动.互补原理认为:微粒和波的概念是互相补充的,同时又是互相矛盾的,它们是运动过程中的互补图像.玻尔特别指出,观察微观现象的特殊性,由于微观客体中最小作用量子h要起重要作用,因此微观客体和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不能忽略的.这种相互作用在原则上是不可控制的,是量子现象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种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的数学表示是“不确定关系”.这决定了量子力学的规律只能是概率性的.为了描述微观客体,必须抛弃决定性的因果性原理.量子力学精确地描写了单个粒子体系状态,它是完备的.玻尔特别强调微观客体的行为有赖于观测条件.他认为一个物理量或特征,不是本身即存在,而是由我们作观测或度量时才有意义.哥本哈根学派写了大量文章,宣传互补原理,提出了客观不可分的观点.他们还将互补原理推广到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社会历史各个领域,认为互补原理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1927年10月24日至29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了第五届索尔威会议,玻尔在会上又一次阐述了他的互补原理.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解释为众多的物理学家所接受,成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但是在会上,互补原理却遭到了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人的强烈反对,开始了物理学史上前所未有的长达几十年之久的爱因斯坦-玻尔大论战.
实际上,爱因斯坦和玻尔的论战从1920年4月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玻尔到爱因斯坦所在的德国柏林访问,第一次与爱因斯坦会面.他们两人就量子理论的发展交换了意见,谈话的主题是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认识问题.乍看起来,这次争论好象是爱因斯坦主张,完备的光理论必须以某种方式将波动性和粒子性结合起来,而玻尔却固守光的经典波动理论,否认光子理论基本方程的有效性.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玻尔强调需要同经典力学的观念作彻底的决裂,而爱因斯坦则虽赞成光的波粒二象性,但却坚信波和粒子这两个侧面可以因果性地相互联系起来.
爱因斯坦坚决反对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不赞成抛弃因果性和决定性的概念.他坚信基本理论不应当是统计性的.他说,“上帝是不会掷骰子的.”他认为在概率解释的后面应当有更深一层的关系,把场作为物理学更基本的概念,而把粒子归结为场的奇异点,他还试图把量子理论纳入一个基于因果性原理和连续性原理的统一场论中去,因此他在第五届索尔威会议上支持德布罗意的导波理论,并且在发言中强调量子力学不能描写单个体系的状态,只能描写许多全同体系的一个系综的行为,因而是不完备的理论.
由此可见,
量子力学的发展是个充满争吵的发展.主要有哥本哈根\玻尔\爱因斯坦 3个学派的争论

啥叫主流观点呢?主流观点应该是大众认可的观点啊,但现在你所听到的很多都是被舆论引导的观点
比如今日统计局发布消息GDP增长八点多,今年GDP肯定保八,全国上下齐声叫好,我们GDP增长又要世界前3啦
然后点开评论,群众们纷纷表示这日子越来越没法过了,保8,保个J8,老百姓的日子一点都没变好,骂声一片
那你说,由主流媒体所引导的是主流观点,还是广大底层民众的观点是主流观点呢
关于主流观点的正确性,我只想说
所有赤裸裸的真理都是出自底层老百姓之口的

心理学的五大主流观点一般是指: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派,人本主义,生理心理学等,因为划分的方法有多种。

主流心理学的一个观点是,心理机制具有普遍意义,在不同领域以本质上相同的方式进行操作,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根据一个或几个简单的机制加以解决。

扩展资料

心理学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其研究涉及知觉、认知、情绪、思维、人格、行为习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许多领域,也与日常生活的许多领域——家庭、教育、健康、社会等发生关联。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理学



1.古典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活着的时候占统治地位,最早在欧洲;
2.美国的自我心理学,是基础于古典精神分析的晚期弗洛伊德观点,由老弗的关门弟子哈特曼和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开创的派系,主要在美国;
以上两派都称为传统古典精神分析.不过这两派随着临床和理论发展现在已经衰弱了,很少分析家再全部同意这些了.
3.英国和美洲的客体关系理论学派,现在在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最主要来自由奥地利前往英国发展的精神分析家克莱茵的在40——60年的理论贡献.发展主要先在欧洲,后来同时又在美洲;
依恋理论是客体关系学派最杰出的学者包尔比,感慨精神分析的缺乏科学性的研究,所以和许多客体关系的精神分析家走了不同的路.他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分离焦虑等等作了许多婴儿科学实证研究,之后离开传统精神分析语境而创立的一种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结合的学派,是当今学院派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虽然依恋理论往往被客体关系理论家所不宵,但1980年之后,随着依恋理论的进展,那些屁话就少了很多.
4.自体心理学是美国前精神分析协会,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科胡特1978年创立的,它的基础是自我心理学,也有部分来源于客体关系的概念.它和学院派心理学有很大重叠.也有许多科学研究的基础.这和传统精神分析风格很不同的.
不过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保守派基本忽视自体心理学的发展.不过自体心理学除了在美国有自己的组织,并且现在整个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经都是自体心理学的天下了.
自体心理学有他们自己的训练学院.而和现在的国际精神分析协会不太同路.
5.拉康是法国精神分析协会独立出去的一种观点,大约在1960_70前后吧!他比较重视语言,号称要恢复弗洛伊德的原义,后来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分开独立发展.他的著作语境完全是拉康自己创立的,所以外人很难读懂这些,只有经过解释才行.这个学派在法国有一定市场,但整体影响不大.
.拉康

心理学的科目的确很多,你想做咨询师的话有关于青少年心理,家庭的,伴侣的,还有些应用的书籍资料做心理医生的话据我统计除去基础语数外等还有20多科目要过的,如果你想入职这个行业的话最好是去找个专业的学校培训,实践理论都很强的科目。
(进化心理学~主流心理学~心理机制~反思~批判 )
一、进化心理学的发展演化
  
  20世纪对于心理进化的研究有三个代表性的运动:传统习性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传统习性学主要代表人物是洛伦兹(Lorenz)和廷伯根(Tinbergen),建立和发展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传统习性学主要研究自然状态下的动物本能行为,试图把对动物行为的比较研究方法运用到对人类行为的研究中,洛伦兹的On Aggression(1966)就是这样的一本最有名的著作。
  传统习性学在20世纪70年代被社会生物学取代,社会生物学将对动物行为研究的一系列新技术运用于人类,以进化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认为吸引、养育、互助、攻击等行为是为了生存和繁衍而进化产生的,行为的目的在于基因的延续。
  80年代末、90年代初,社会生物学也遭到了一场新的运动的取代,这场运动就是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EP)。进化心理学与社会生物学最大的不同在于提出了进化的心理机制,将对于人类行为的适应性本质的研究深入到了认知的水平。巴斯(Buss)认为,虽然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进化理论,但他们在一些对心理学来说是关键的方面还是有分歧的。社会生物学家相信人类的主要目标是增加繁衍的成功,成为“适合最大化者”(fitness aximizers),但进化心理学家相信人类是“适应执行者”(adaptation executors)或“机制催化剂”(mechanism activators),他们相信人类的主要目标是解决那些有助于繁衍和改善适应性的生存问题。进化心理学家把研究重新聚焦在可观察行为背后的“达尔文主义的演绎”(Darwinian algorithms),而不是行为本身,这样就可以看清环境变迁和文化差异对潜在人性影响的交互作用。
  
  二、进化心理学基本观点的反思
  
  进化心理学的主要来源是:认知心理学、遗传学、行为生物学、人类学、生物学和动物学等。1989年,人类行为和进化协会(Human Behavior and Evolution Society)成立,并出版了《进化与人类行为杂志》(Journal of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标志着进化心理学的诞生。图比和考斯麦茨(Tooby&Cosmides)通过他们1992年很有影响力的著作《适应的心理:进化心理学和文化的产生》普及了进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者普遍认同以下基本观点:
  (一)心理机制是进化的结果,过去是理解心理机制的关键
  进化心理学认为“过去是了解现在的钥匙”。要充分理解人的心理现象,就必须了解这些心理现象的起源和适应功能,即心理机制的产生及其作用。“过去”不只是指个体的成长发展经历,更主要是指人类的种系进化史。在人类进化过程中,“过去”不仅在人类的身体和生存策略方面刻下了很深的烙印,同样也在人的心理和相互作用策略方面留下印记,成为探索心理机制的基础。“活着的人都是一部复杂的记录,其设计提示着过去的选择史。”
  考斯麦茨(Cosmides)认为,“过去”存在于对有关人类行为进化过程的研究中,心理机制是被丢失的环节,心理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在于探索进化的心理机制是如何在行为与进化之间起中介作用的。
  (二)生存与繁衍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要解决两类大的问题:生存和繁殖后代。人的心理就是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演化形成的。达尔文列举了人类进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生存问题,如食物的短缺、气候、疾病、寄生虫、食肉动物、自然障碍等。人们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如害怕陌生人、怕蛇等,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具有重要的作用。不过,从进化角度看,生存只是一个前提,繁殖后代比生存更为重要,人的另外一些心理机制也是在解决与此有关的问题中形成的。要成功地繁殖后代,就必须解决诸如同性竞争、配偶选择、配偶保持以及亲本投入等各方面的问题。心理学家必须了解人类在进化适应环境中面临的这些问题,以确定和探索它们演化形成的心理(认知、情感行为)解决方法。
  (三)心理进化源自适应压力,功能分析有助于理解心理机制
  巴斯、考斯麦茨等进化心理学者认为,心理机制是在人对压力的适应与选择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心理是适应的产物,某种心理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能解决适应问题。不理解心理现象的适应设计,就很难对心理现象有充分的了解。心理学的中心任务就是去发现、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机制,而确定、描述和理解心理机制的主要方法是功能分析。功能分析就是弄清某些特征或机制是怎样用来解决那些适应问题的。例如,男性为何比女性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更容易陷入婚外恋?女性为何偏爱比自己年龄大的男性?只有弄清了这些心理现象的功能,才能对它们有清楚的了解。
  (四)心理机制是由特定功能的“达尔文模块”构成的“瑞士军刀”结构
  主流心理学的一个观点是,心理机制具有普遍意义,在不同领域以本质上相同的方式进行操作,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根据一个或几个简单的机制加以解决。而进化心理学主张心理机制是由大量特殊的但功能上整合设计的处理有机体面临的某种适应问题的机制构成的,不同的适应问题会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
  福道尔(Fodor)把这些具有特定功能的心理机制称作“模块”或特定范围的认知程序。考斯麦茨把心理隐喻为一把“瑞士军刀”,它包括不同的工具,每一个都能有效完成某个任务。这样,人的心理就是大量特殊但功能上整合设计的处理机体面临的某种适应问题的机制——“达尔文模块”构成的“瑞士军 刀”结构。
  (五)心理机制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演化形成的
  人的心理机制是演化形成的解决适应问题的策略,具有下列特征:(1)它以目前的方式存在是因为它在人类进化史上解决了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有关问题;(2)它从环境中积极提取或消极接受某些信息或输入,对于有机体解决适应问题具有特殊的作用;(3)通过一定的程序(或决策规则)把输入的信息转换成输出,以调节生理活动、给其他心理机制提供信息或产生外显的行为,解决某个适应问题。例如,择偶过程中男性偏爱漂亮、温柔的女性,女性偏爱有财富和权力的男性,其差异是因为在人类进化的古环境中,漂亮是女性健康和更具生殖力的标志,而有财富和权力的男性更能保证女性在怀孕和养育后代过程中所需要的投入。具有这些机制的人比没有这些机制的人更容易取得生存和生殖方面的成功,它们在解决人类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演化形成了人的心理机制。
  (六)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互动的结果
  进化心理学者反对外源决定论,但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属于内源决定论或遗传决定论者。他们主张人的行为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它对于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高度敏感;社会环境则影响心理机制的表现方式、强度以及频率。有三类环境因素对于心理机制的表现产生影响:(1)文化背景影响心理机制表现的阈限。例如,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人们对于暴力的反应阈限是不同的。(2)个体的发展经历使个体采取不同的行为策略。西方一些研究表明,在儿童期缺少父亲会导致个体采取乱交的策略,而有父亲会使个体更多地采取一夫一妻的策略。(3)当时的情境输入影响心理机制的激活。例如,性嫉妒、觉察骗子的机制,也只有在出现不忠诚、没有回报时才出现。
  总之,进化心理学提供了一种相互作用观,并不认为行为是遗传的、不能改变的。心理机制是解释社会行为不可缺少的要素,但它必须被情境激活才能表现为行为。所有的外显行为必然是情境输入和心理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进化心理学对心理学两种倾向的批判
  
  西方主流心理学的心理起源观主要有两种倾向,即内源决定论与外源决定论,进化心理学者对二者都持批评态度。首先,进化心理学反对内源决定论,主张尽管心理机制是社会行为的前提,但并不是某些内源决定论者所说的那样受某种盲目的本能或内驱力驱使,而是心理机制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次,相对于内源决定论,进化心理学更反对外源决定论。外源决定论认为,人生来是一个“白板”,后天社会、文化环境是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进化心理学把自己界定为认知科学阵营中的一个门类,但却并不认同认知心理学关于心理、意识内在机制的预设。在认知心理学那里,人从被看成“白板”到被看成具有普遍适应性的“计算机”。进化心理学在吸取了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原则的同时,舍弃了有关所有的心理过程都是按照同样的信息加工原则进行反映的假设。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化心理学不仅反对所谓标准的社会科学模式,其实也包含对认知心理学的扬弃和批判。
  进化心理学认为,现代心理学取向常常采用二分法,把遗传与环境、生理与文化、本能与推理等对立起来,从而强调某种因素而否定另一种因素的作用。这显然是一种武断的、片面的思维模式。有机体的任何表现都是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正是基于以上的反思,进化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提出了具有挑战性的批判。
  (一)进化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的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批判和否定
  在达尔文时代,哲学家和科学家中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人的心理像一块白板,是后天经验写上了内容。许多年后,人从“白板”转换成了机械的“计算机”,其实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这就是某些进化心理学家(如图比和考斯麦茨)所称的标准社会科学模式(The Standard Social Science Model,SSSM)它是人类学、社会学的正统和主流,从20世纪20年代就一直统治着心理学。标准社会科学模式(SSSM)认为:心理学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关注文化和经验在人类行为多样性中的作用,因此社会科学不需要考虑进化在行为变异中的作用。动物行为是受生活史制约的,而人类行为是由文化和经验决定的,虽然人类天生具有某些反射和学习的能力,但本质上来说我们是白板。人类行为是个体在一生中慢慢习得的,文化决定了学习的内容,并且我们是有意识地决定许多日常生活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进化心理学对标准社会科学模式(SSSM)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图比和考斯麦茨认为标准社会科学模式的框架是错误的,认知心理学、进化生理学和神经科学30年的发展融合也证明了这种社会科学基本模式是有严重缺陷的。进化心理学提出了另一个框架并开始取代了它,进化心理学认为心理学是生物学的分支,而生物学是建立在进化论基础上的自然科学。动物行为和人类行为都是进化的产物,人的心理类似计算机程序,是一个巨大的模块,这些模块是通过自然和性选择进化成的,以解决某种适应性问题为目的,比如,配偶的选择、语言、社会合作等,我们行为的许多动机是无意识的,而文化是特殊化模块的结果。
  (二)进化心理学否定和批判了主流心理学的以机械论为指导的研究取向
  进化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纳入生命科学的范围加以研究,是与当代科学发展趋势一致的。近百年来,心理学的研究一直以物理学作为自己的榜样,以机械论为指导,虽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一个主要的问题是缺少“人性”,离人的实际越来越远。近年来,已有许多心理学家认识到这一点,提出要把心理学纳入生命科学的范围加以研究。进化心理学是运用进化论整合心理学的一种尝试,把适应作为解释心理现象的主要概念,把心理学纳入更广泛的知识体系。这是符合科学整合的大趋势的。
  (三)进化心理学家重视研究平常问题,而非“重要或者意外”问题
  主流的心理学家除非得到意外的发现,否则是会失望的。认知心理学家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怎样解决我们不擅长的问题(比如学习方面的问题),而不是我们擅长的问题。但是,我们天生的能力——看、说、认为某人漂亮、互惠、恋爱——只有在很多不同的心理机制的支持下才有可能产生。我们不能意识到导致这种能力的心理机制的存在。我们都承受着对本能的无知,而进化的方法可以纠正我们对本能的无知。它可以让我们发现存在怎样天生的能力,它能表明心理是这些能力的集合,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关于心理建构的有益理论。一个进化的视点对研究极复杂的生理系统的心理学家是有价值的,因为它可以将复杂的心理结构大大简化。
  进化心理学传统的研究领域是语言和模块化的脑(modular brain)、人类的性行为、择偶、性欲的伦理学、冲突、利他、文化的演化。在这些传统领域中,进化心理学建构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和研究假设。例如,广义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不同的亲代投入(Differential Parental Investment)、亲缘选择(Kin Selection)等等。
(四)进化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宽
  进化心理学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一些新的研究领域。进化心理学已经被运用到许多领域的研究,包括经济学、侵犯行为、法律、精神病学、政治、文学和性。进化心理学对主流心理学研究的拓宽不仅体现在广度上,也体现在深度上。它探讨一些对人类来说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如人性的本质是什么?心理从那里来?文化与心理机制的关系如何?等等。这些都是心理学中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并且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进化心理学提出了其它理论没有提出的问题,对于家族的重要性、流言蜚语的内容、嫉妒的作用、父母和儿童之间的冲突等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新的预测,对于一些已有的心理现象提出了新颖的解释,发现了大量的新知识。近10年来,在吸引的特征、男性和女性选择配偶时的期望特征、配偶吸引、同性竞争、配偶保持和婚姻解体等表现出来的可预测的策略等方面,进化心理学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知识。
  当然,运用进化论研究心理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许多方面存在争论。首先,进化心理学者坚持认为自己是认知科学阵营中的一个门类,采用了认知科学的方法,但许多学者认为它实质是一种进化史研究。这种研究带有强烈的推论性倾向,有人认为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就像“讲故事”一样,它不能使时间倒流去直接检验心理机制形成时的选择压力,只能运用各种标准去推论可能发生的事件。这必然会导致某些谬误。其次,进化论只是一个关于心理现象起源的元理论,它只能对于心理现象的起源进行解释,但并不能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心理设计。另外,目前关于进化心理学的研究只抓住了人类适应问题及其演化形成的心理解决机制的表面。进化心理学注重的主要是与生存和繁殖有直接关系的问题,而理解那些远离繁殖的适应问题中的心理机制是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科学心理学建立以来,心理学从未停止过自我反思和自我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反思和自我批判是心理学得以发展壮大的内在动力。心理学经历了百年发展之后,人们发现冯特的自然科学研究模式使心理学之路越走越窄,内源——外源论的“两极摇摆”又使心理学面临无休止的分裂与对抗,而学科的过度分化使心理学失去了研究核心,浩如烟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却难以帮助人们有效解决现实问题。面对心理学所处的尴尬局面,以考斯麦茨、巴斯、图比等人为代表的西方后现代心理学家再一次举起了自我反思和批判的大旗,力图以批判为先导,再造心理学“大厦”。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 (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楼上说的是精神分析的五大流派,心理学流派一般是指: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派,人本主义,生理心理学等,划分方法有多种

《什么是进化心理学》
答:是大脑皮层中最后形成的部分在人类整个脑皮层中前额叶占了约三分之一,而猿脑中前额叶仅占约七分之一前额叶与其它脑皮层有极丰富的双向联系,并与中枢神经系统中;心理学的五大主流观点一般是指精神分析,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派,人本主义,生理心理学等,因为划分的方法有多种主流心理学的一个观点是...

《社会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
答:在解释社会心理现象上的不同理论观点,并不妨碍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有很多种分类,不同的分类形式则体现出不一样的研究重点。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不是以社会为代表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说研究的对象不是社会,而是个人在的社会属性表象的反应。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

《.心理学史上主流的几个学派对心理不适应的解释性观点是什么?》
答:您好!之所以有这样的困惑,可能是因为看到的不是很多心理学专业书籍。到精神分析,行为,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和认知探索的背景下,今天的主流心理学流派的教科书。第二材料分为5个学校,探索点的历史心理学的观点。结构学校一样,学校的功能主义,格式塔学校,这是学校的心理学,历史的发展,现在已经没有...

《科胡特的观点是什么》
答:1、科胡特反对许多主流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挑战正统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思想在美国医疗领域的控制。《自体的分析:一种系统化处理自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是科胡特极其影响力的书,它建立一代分析师治疗人格障碍的行业标准。2、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是精神分析,但在如何看待患者-治疗师关系方面,自体心理学和...

《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内容简介》
答:接下来,文章详细展示了对青少年主流价值观关键问题的公众观点调查结果,包括价值观的核心内涵、普遍趋势以及群体差异等多个层面,为我们揭示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实际表现和多元性。在实证研究部分,书中重点报告了对公正、关爱、人权、生态、诚信和劳动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学分析,通过数据和案例深入剖析了这些价值...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观点》
答:罗杰斯的主要贡献包括:1. 发展了人格理论:罗杰斯是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西方重要的人格理论家之一,他对自我心理学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人格的完整性和自我在人格中的作用,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他还尝试使用Q分析技术来了解人的自我概念和身体经验,使其人格理论的关键概念变得可操作,因此受到主流...

《认知调整法是一种心理学治疗方法,包含了什么内容?》
答:2.主流 以信息加工观点研究认知过程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主流,可以说认知心理学相当于信息加工心理学。它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

《机能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答:创始人为詹姆斯。机能心理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于美国的心理学派。它代表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这个学派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和詹姆斯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适应性的心理活动,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的需要与环境之间起重要的中介作用。

《清新冥想100天第8周:人生需要持续的积极向上的态度。》
答:自弗洛伊德以来,心理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人的个性主要受童年时期环境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研究人员又在有关幸福的研究中发现:一个人快乐与否、性格如何,其实与基因的关系密切,与后天环境则不太相关。人的幸福,酒精是先天决定,还是后天形成?为了回答这些疑问,积极心理学的开创人赛利格曼组织了专家...

《评价对伪心理学说不》
答:早期的机能主义心理学,费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近代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当代心理学理论中的三大互补的主流观点是:生理学观点:包括生物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心理学观点: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社会文化观点:我们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大多会...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