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请教姓氏 "郑"的由来? 姓氏“郑”的来源?

作者&投稿:颜背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姓氏郑的起源~

郑姓
一、姓氏源流
郑姓源出于姬姓,以国名为氏。据「通志」记载,周宣王静分封其母弟於郑国 ( 在今陕西华县以东) 是为郑桓公,桓公之后,郑武公迁都於新郑,为春秋时的郑国。后为韩国所灭。其遗族散居於淮阳,商丘一带,以原国名「郑」为姓,称郑氏。郑恒公就成了郑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

三、历史名人

郑板桥:清朝书画家,善画兰竹,秀丽苍劲,亦工书法,所创"板桥体"独具风格,号
称"三绝",是"扬州八怪"之一。


郑成功:明末名将,唐王赐姓朱名成功,授总统使、诏讨大将军,时人称"国姓爷"。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小字三宝,回族。明入宫为宦官,后从燕王起兵,有
功,赐姓郑,曾奉命率舰队七下西洋,途经三十余国,最远曾达非洲东岸、
红海和伊斯兰圣地麦加。


郑 国:战国时代的水利家,韩国人。出任关中史官,开凿灌溉渠,称为"郑国渠"。


郑光祖:元朝著名剧作家,他和关汉卿、马致远、白朴被誉为"元曲四大家",有代表
作《倩女幽魂》。


郑虔: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
字"郑虔三绝"。


郑 旦:春秋晚期,吴、越时的巾帼人物。郑旦即西施,经过训练,送到吴国作内
应,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得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灭吴。


  郑姓
  郑姓出自姬姓,发祥地为郑国,是黄帝的后裔。在中国的早期历史上,郑姓曾经创造过辉煌的业绩。五千多年前,轩辕皇帝以姬水为姓,建都有熊,后来春秋时期的郑武公 郑文公也在有熊建立国都。

  黄帝的第五世孙后稷是郑姓的血缘始祖。黄帝的第19代孙姬昌是商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姬发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成为周武王。公元前807年,周宣王姬静封他的异母兄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为三等诸侯国的国君,国号"郑",郑国诞生。

  郑姓始祖世系如下: 黄帝→玄嚣→峤极→高辛→后稷→不窟→鞠陶→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俞→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父→公季→西伯昌(周文王)→武王发→成王诵→康王钊→昭王瑕→穆王满→共王医扈→懿王燮→夷王燮→厉王胡→共和行政→宣王静→封姬友(郑桓公)於郑。 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国灭亡后,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相继改姓为郑,自此,郑姓诞生。
  姓氏起源:
  郑姓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它的来源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周宣王把他的
  弟弟友封于槿林(今陕西华县东),建郑国,友即郑桓公。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见
  幽王无道,便向当时的智者太史伯询问自保之计。太史伯说,在洛水以东,黄河、济水
  以南的虢、郐两诸侯之间有一大片土地,交通便利,物产富饶,可以在那里安置家室和
  财产。桓公依计而行,可惜还没来得及安顿好,就在“犬戎之难“中被杀害了。此后,
  桓公的儿子郑武公帮助周平王巩固了东周,因功被赏了虢、郐之间的土地,在那里建立
  了新的郑国。由此,郑氏子孙便在这里发展繁衍起来,世袭郑公称号。公元前375年,郑
  被韩所灭。郑国遗族从此散居于京(今河南荥阳京襄城)、制(今荥阳西)、祭(今河
  南郑州东)和陈(今河南淮阳)、宋(今河南商丘)之间,为纪念故国,便纷纷改为郑
  姓。郑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郑幽公生公子鲁,鲁7世孙郑当时在汉代任大司农。郑当时之5
  世孙郑稚汉末自陈迁至河南开封,从此定居在那里。晋时置荥阳郡,逐成为荥阳开封人
  。此后,天下郑姓言源流者,皆曰出自荥阳。郑姓人中自古有“天下郑姓出荥阳”或“
  荥阳郑氏遍天下”的说法,所以,郑姓的主要发源于今河南中部一带,这里在古代曾是
  荥阳郡的管辖范围。现在,河南中部还有一个荥阳市。

  又说:

  根据《姓纂》的记载,郑之得姓,是开始于周厉王最小的儿子友。

  周宣王即位以后,把幼弟友封在郑地即郑桓公。后来,郑桓公的子孙以

  国为姓,从此就开始有了“郑”姓。
  当时的郑地,就在现在河南郑县一带,也就是河南省中部黄河以南

  的一片土地。
  现在河南还有一个新郑县,根据考据,这也是一个因郑姓而得名的

  地方。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

  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

  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这个由周朝王室所分支出来的郑国,虽然在战国时被韩所灭,子孙

  流离分散于河南境内各地。但是,到了汉唐之后,却大放光芒,为中华

  文化平添不少光彩。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专治经学的学者中,有十分著名的“二郑”,

  指的是郑众和郑玄,而以郑玄所享的名气为盛。
  郑玄是东汉人,一生沉浸诸经,所注之经书有易、诗、书、礼、礼

  仪、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是一位名实相符的大学者,不但在兵荒

  马乱的东汉末年享有盛名,就是在现在,也备受后人的敬仰。
  是当今中国第二十三大姓。

  郡望:
  1、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
  2、洛 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
  3、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4、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5、雍 州:东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
  6、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
  7、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
  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
  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是今河南省的新郑县。在战国时因为韩国所灭,便散迁到河南东
  部及山东、安徽等地间。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荥阳
  。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
  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
  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
  。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
  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
  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
  ;播迁至海外,始于清朝,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
  国家。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春秋战国时的贵族会用封地名称做为自己的姓
象鲁,邓等姓都属此类

http://cul.book.sina.com.cn/namewiki/index.shtml
上面是中国郑氏网,东西好多复制太麻烦

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占据,郑人奔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氏,就得郑氏。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