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建阳有什么民风民俗 建阳过年的习俗

作者&投稿:谭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建阳春节有哪些习俗~

春节习俗都有哪些呢

  我们过年活动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此叫"食尾牙"。"食尾牙"时,将要解聘的员工,雇主以鸡头相向,表示明年请另谋高就。因此,有谚语:"吃尾牙面忧忧,吃头牙抚嘴须"。意为尾牙餐事关工作去留。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是送灶神上天的日子。祭品中必须有"甜圆仔"(汤圆),粘在灶口,让灶神"好话传上天,坏话去一边"。这一天,还要大扫除,将家中一切"晦气"扫除掉,好迎新年。
  接着是备办年货,因为从正月初一到初三大多店铺是不营业的。所以要把所有年货在年内购置好。
  除夕前一两天每家每户往往先将象征新春祥瑞、万事如意、招财进宝等内容的春联,贴在自家的门窗、粮囤、猪圈、井台等处,尔后在堂屋供桌上摆设供品、香烛,以祭拜祖先并迎接他们"回家过年"。燃放烟花、爆竹之声此伏彼起,热闹非凡,而且一直延续到大年初一的早晨。
  除夕,在我们家乡叫作“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桔、甜米果(年糕)、“春饭”、“压岁钱”等。"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因为闽南话“春”与“剩”谐音,意为“岁岁有余粮,年年食不尽”。此外,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取又长又甜,以"坚定家运吉利"之意。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围炉时要说吉利话,如“吃红枣,年年好!”、“吃年饭,年年赚!”等,桌上一定要有芥菜,叫“长年菜”,象征命长。也有的人家桌上要有“韭菜”,即“韭”和“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也不可少,它除了具有解荤腥、调口味之作用外,我们闽南话叫它“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此外,还有一种咸味萝卜年糕,食用时需经火烤热后再用紫菜包起来吃。还要有鸡肉,鸡的谐音“家”,“食鸡起家”,可大振家声。“围炉”时的蔬菜也不用刀切碎,洗净后连根煮熟,吃时也不咬断,而是从头到尾,慢慢地吃进肚里,以祝父母长寿。因我的家乡靠海,每年这个时节生产海蛎,以海蛎为中心的油炸食品(如海蛎饼)、煎炒食品(如海蛎煎)是过年必备之品。
  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便是长辈们给子孙赠送"压岁钱"的给法也颇具特色:年龄大的孩子,其"压岁钱"是用红纸预先包好递到他们手里的;而年幼孩子的"压岁钱",则是大人们事先用红线绳缠好并系成一个小套环,套在他们颈项上的。“守岁”也叫“长寿夜”,象征晚辈祝愿父母长寿。“交时”(半夜12点)一过,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我们的春节习俗主要如下,
  正月初一: 1.拜年。亲友互相往返拜年,互道恭喜,祝福对方来年事事顺利、身体健康。
  2.穿新衣。新衣代表万象更新,尤其是小朋友对新年的期待,有一套自己喜欢的衣物,从帽子、衣服到鞋子全是新的,是多么另人兴奋的一件事。
  3.行春。新年第一次出门,通常会到庙里祈福,祈求新的一年事事顺利。尤期会注意出门时的方位,先往东走走会大吉大利,就鲜少有人会往南走的。
  4.开门、关门看吉时。开门、关门本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是在初一这天就显得隆重,因为农民历上都有注明几时开门、关门是大吉,所以大家宁可按照时间讨个吉利。
  5.禁忌多。新年期间凡是认为不够吉利的事,都被列为禁忌之列,如:不能口出秽言、不能骂人、不能倒垃圾清秽物、不能用刀剪、不能白天睡觉、不能煎粿等。
  6.早餐吃素、吃面。这是以前农业社会,一般吃荤家庭唯一一定吃素的一餐,是祖先们怜惜万物的仁爱之心,现代的想法认为初一吃素也是一件好事,因为前一晚的年菜太油腻,清肠胃也有益健康。吃面代表健康长寿。
  正有初二:由于这里的习俗正月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有句俗谚:“有父有母初二三,无父无母斗担担”意思是说,娘家父母还健在的媳妇,初二、初三一定会有人前来接回去“做客”,娘家没有父母的媳妇,只好继续留在婆家做活,帮亲友中回家做客的人抬担子。因为大家相信大年初一回娘家,会导致娘家变穷,所以要等到大年初二才回去;换个角度想,大年初一开正后,婆家忙着各项过年的行事及接待拜年的访客。作为媳妇理当体谅,如果只顾回家,未免说不过去。
  女婿上门,须随手携带礼物称为“伴手”。回到娘家先向尊长拜年,再分送红包给他们,有些长辈也会分赠红包给带来的外孙。如果娘家有幼小的弟、妹或兄弟、姐妹的子女,也都要相互赠送红包贺年。若是女儿第一次带子女回家拜见外公、外婆,有的外公、外婆还会送鸡腿,并且用红绒线系铜钱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称为“结彩带”。
  回娘家,原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是十一(请子婿)或十二(女儿回娘家),但不知何时开始改为初二,或许因工商业社会新年假期短(只有五天),所比选择这一天比较适当。旧时女儿回娘家的目的是父母探询女儿在婆家的情形,是否孝顺公婆?勤俭持家和勉励女婿在新的一年更加努力。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人们多不出门,晚上也早吃早睡,这也是闹中取静的休息良机。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我们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这天是迎接“灶神”下凡的日子,自然又得热闹一场。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三日的送神。
  正月初五:从这天开始,许多人便开业的开业,上班的上班了。
  正月初九:初九这天,相传是“天公”的生日,家家户户都需备下最好的美酒佳肴并烧香祭拜、演戏诵经,为这位"天公"祝寿。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一至十四:“出游”。 每个村在这几天里都有“出游”,即把各个村庙里的神抬出,在村里大路上走,表示让神们出来看看乡们的新变化、新面貌。人们纷纷向这此“出游”的神们烧香、拜拜,热闹场面不亚于元宵节。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也称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这是整个春节的最后一幕。这天,每个家庭都要按传统习惯吃汤圆、赏花灯。在圆月之下,各式彩灯竞放光明,并有舞狮子、耍龙灯、迎"鼓仔"等活动,丰富多彩,令人炫目耀眼。特别是那些充满童趣的孩子们,纷纷手提花灯、口诵歌谣地过街串巷,如同鱼游海底,为热闹纷呈的元宵之夜更锦上添花! 此外,“出游”的神们也在这一天送回庙。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在我们家乡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农家传统的企盼好年景的过年风俗、方式仍然延续着。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的贺岁方式悄然冒头,给我们的新年拜年又增添了更多乐趣。作为正在现代化的泉港区自然也不例外。
  电话拜年:电话让人们不需要再到处走动去拜年,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留在家里。这种方式最适合给远方的朋友、长辈、老师、亲友拜年。
  短信拜年:这是时下最“流行”的拜年方式——便捷、快速,可以在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出去。另外,短信拜年,1毛钱一条,成本也比较便宜。
  MSN、E-mail、电子贺卡、视频拜年:只要双方都在线,通过类似MSN之类的即时通信软件给拜年增添了强有力的“武器”。E-mail和电子贺卡则可以把场景拍下来,制成电子邮件发送给亲朋好友。

  民俗风情表演娱乐

  迎神赛会——水吉民俗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农历正月水吉的迎神赛会为闽省各地少见,不但时间延续长达二十多天,而且规模逐日升级,至正月二十一日夜晚,达万人空巷程度。此间,不但夜夜有赛事,而且白天也迎神赛会。
  初一,从市头坊永灵庵“石矶灵侯”始,是日上午九时许,由里人青壮年若干,打锣敲鼓,抬着神灵塑身沿街奔跑,各坊青壮年可以拦路抢夺,得手后可玩可藏,主坊人员需分头寻找,抢回后继续比赛,俗称“乐翁爹”。一直从白天赛至下半夜,至参赛人员筋疲力尽后方休。
  初二夜,原安排江西会馆“许真君”参赛,因每次都发生斗殴事件,引起公愤而被除名。此后,每年初二夜无赛会。
  初三夜,由岐头坊“文昌帝君”首赛,一直延续到二十一日夜止,共二十个夜晚和四个白天。参加赛会的神灵计有:石矶灵侯、文昌帝君和祖公老佛等七位。次数最多的是“石矶灵侯”,占去九个晚上和三个白天。赛会最隆重而壮面的是“祖公老佛”,当夜出动的有龙灯五至七条,鱼灯二至三群,彩台(俗称铁矶,每台上两个小孩化装成古代人物,由四人抬着游街)二十多台,锣鼓几十帮,直接参赛者有数百人之多,各乡来观灯的可达数千人之众。至此,水吉正月迎神赛会(俗称观灯)才告结束。
  据查,水吉迎神赛会始于明代中叶,因集镇十坊人基本上属于“十大姓”,而多数姓氏自明代中叶才从外省或本省外地迁入。七种神灵中,“文昌帝君”、“关圣帝君”、“孥公元帅”是公神;“石矶灵侯”五兄弟世居当地,势力雄厚。其他均带宗派和地方派色彩。如“祖公老佛”是周氏开基始祖带进的,入水吉前的家庙在梨坪擎天岩,由江西入闽。“天上圣母”系“妈祖”的封号,俗称“妈祖婆婆”归福州籍(三山会馆)和汀州籍(汀州会馆)人所供奉,前者在正月十三日参赛,后者于十五日夜出巡。所以在迎神会上比高低,主要是比各自的地位、势力和财力,使各自的地位和势力范围不受动摇和侵犯。该习俗于1950年被废,大部分庙宇当作他用。

  八月庙会——石矶祠庆活动
  水吉“石矶祠”,始建于唐末,宋初改为“三侯庙”(俗称大庙),全庙占地近万平方米,内设三殿:正殿供蒋公(俗名蒋源,谓石矶爷,为抗击黄巢义军有功而受封);右殿广惠侯(俗名林必兴,以舍生取义得赐);左殿昭卫侯(俗名张暹,以正直无私,济民利物而封侯,俗称“阎王”)。相传八月十一日为封侯立庙日,是日方圆十一坊群众杀猪宰羊到庙祭祀,仪式隆重。一般年份,供桌都在数十桌之多,供品除全猪全羊外,还有三牲、福果、水果等摆在装饰好的长条供桌上,每张供桌由四人抬着进庙放在指定的地点。举行祭祀典礼后,以大锣、回避牌、西瓜锤、关刀、大斧等八对组成的仪仗队为先导,所有供桌随后,队伍长达一二百米,极为壮观,环游三街后回庙,整个祭祀活动才告结束。参加祭祀人们才分散到各设供户家中就餐。在庙会前夕还从外地请来剧团,从初十夜开台演戏至二十日。
  解放后,利用“八月会”期,在八月十一至十三日举行物资交流会。

  猜拳行令——民间饮酒文化
  猜拳行令属当地民间酒文化之一。人们在逢年过节、或办喜事、亲朋好友聚集一堂时,常常以猜拳喝酒取乐。当酒喝到尽兴时,发拳声四起,有两人对猜,以“劈柴火”(拳拳消)一盘定输赢,或“抢三码”三局二胜定输赢;还有一人“打通关”,力战群雄,热闹非凡。喝起酒来人人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谁也不肯甘拜下风,如此轮番挑战,结局常是“下桌必扶醉人归”。
  猜拳是民间一种佐饮助兴的游戏,两人对猜,出掌伸指,猜对双方出指之和者胜,输家喝酒。发拳,不单是一、二、三、四、五地猜数字,还带有一套民间色彩的祝福、吉祥话语。猜拳前,双方拱手相敬,互请承让。为使双方能同时出拳叫响,一般先喊“串咕羞”(方言,近似音指全福寿之意)或来就来呀,好似百米赛跑中的“各就各位……”。发拳猜数开始,空拳(即双方均未出指)喊“对手”,意在棋逢对手,酒逢知己。还有喊“宝一对”、“对对宝”“宝对”等。有的约定成俗不用空拳,则以空拳起手,先喊“对一手呀”再开始发拳。
  (一)喊“一定高升”或“一定发财”恭喜对方步步高升,财源茂盛;也有叫“一见喜”的,象征着见面欢喜,其乐融融。
  (二)喊“两相好”、“哥俩好”、“两家喜”、“二同喜”等,寓意皆大欢喜。
  (三)喊“三星高照”或“三星照你”等,所谓“三星”,即民间流传的福星、禄星、寿星。
  (四)喊“四季发财”即一年四季,财源滚滚,还有喊“四世同堂”、“四季平安”、“四逢喜”、“四喜”等,所谓“四喜”即民间常说的福、禄、寿、喜。
  (五)喊“五经魁首”简单叫法为“五经魁”、“五魁首”、“五魁”。魁首,犹言头等人物。明代科举以五经取士,第一名为五经之魁,与科举状元同义。还有一个流行叫法叫“五子登科”。
  (六)喊“六连”、“六合手”,古人婚嫁、盖新房等都要选“良辰吉日”。“六连”指年、月、日干支个字都相连。所谓“六合”即: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戊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总称“六合”。猜拳中的“六合”,其意指事事如意,日日皆顺,故又有人叫“六六顺”或“六六大顺”。
  (七)喊“乞巧”(谐音七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每年七月七日夜能在银河相会,旧俗这天夜晚妇女们陈酒脯瓜果于庭院前,用五色线对月穿七孔针,过者为巧。妇女希望乞求织女施巧于己,故称为“乞巧”。
  (八)喊“八仙过海”,“八仙”指民间传播甚广的八位道教神仙,即:李铁拐、汉钟离、张果老、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民间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谚语。原指神通广大,事事能成。也有的喊“八匹马”,古代官位高者乘八匹马拉的马车,好不威风。“八匹马”其意在于对手有高官厚禄之福。
  (九)喊“快来到”或“快快来”而不叫“九”,这是因为九添一方为十,中华民族有以十为美,以十方齐全的传统习俗。佛教中的“十方世界”是无量无边的极乐世界。相比之下,“九”则美中不足(尚缺一),故酒令中“快快来”意为快快补一凑十,成为十全十美。
  猜拳中的“十”多叫“全来到”,又叫“满堂红”、“满堂福”、“全家福”等,其意十分清楚。好的酒令听起来就像唱歌一样,置身其间,既看到一个鲜活活的生活画卷,又领略到民间传统酒文化的浓厚色彩。

  彭墩高照——竖起塔灯盼吉祥
  彭墩高照,是一种“高照”纸灯,堪称建阳花灯之王。此灯在间断失传了40多个年头之后,在1988年春节期间,有百余个单位参加的全县首届花灯一条街大展赛期间,以崭新的风姿,雄伟的气派展现在建阳人民面前,一时引起了轰动。
  “高照”,取吉星高照之意,这种巨型纸灯,由12组灯箱和3组旋转顶灯相叠而成,形体似塔,高达四层楼房。据道光《建阳县志》记载,这种灯起源于明代,臻繁于清朝。乾隆年间人云:“纱灯惟苏州为最,纸灯甲于天下,则莫如建阳也。”这足见建阳花灯历史之悠久,工艺之精巧,气势之磅礴。由于这种灯制作工艺复杂,耗费大,据老人回忆,建阳仅在庆祝抗日战争胜利和庆土地改革时搞过“高照”。在大力提倡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建阳县童游乡彭墩村的民间老艺人吴桂堂、章希涛带领6位农友,在村干部和热心人的支持下,发动村民,自愿捐资3000多元,并四处奔走购买制作材料。他们凭记忆用了两个多月时间,赶制了这座高达13米,重200公斤,上挂36盏神态各异的花篮子灯装饰的大“高照”。游行表演时由24人同步操作,极为壮观。另外与之相互配合表演的还有16位少女手举32盏传统花钵灯载歌载舞,三支古老打击乐队和民乐队共80余人。
  这支象征着吉祥、太平、富庶的“高照”灯队的表演把整个春节花灯赛和龙灯赛踩街活动推向了高潮,大饱了群众的眼福,使羊年春节和元宵群众文化活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体现了民间艺术活动的魅力。

  黄坑烛桥——板凳灯龙映彩虹
  黄坑烛桥,也称作“烛桥龙灯”,它是用烛光灯火连接成的一座灯虹彩桥,长240米。黄坑烛桥起源于宋朝初年。它是嘉禾里(原黄坑地名)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早先,嘉禾里虽然有花灯、龙灯、马灯、船灯、狮子灯、花鼓灯等各种灯会庆祝春节和元宵,但烛桥灯则是人们心目中的吉祥灯,一年之成事,一载康泰,都寄托在烛桥盛会上。
  烛桥灯会是全乡最大的民间艺术活动,每个灯会都有会员百余人。烛桥以“板”为单位,板长2米,板上各固定3盏烛灯,板底各有一根1.5米的立柱便于操作。每年烛桥盛会时,每个会员都制作一板风格、工艺、尺寸相近的花篮子灯,由4节12组120板组成烛桥,加上龙头龙尾灯,一共365盏烛桥,象征着365天都平安祥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灯内点点烛光,连接成一条长虹烛桥,恰似一条特长游龙。队伍行进时,有两面大钹锣开道,四门礼炮齐鸣,还有数十面彩旗迎风招展,数百上千个大寿桃沿途分发给观赏者及数百名烛桥操作表演者。倘若是在大操场上表演,数条长龙穿梭表演“万”“寿”等字样,更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之鼓乐喧天,礼炮轰呜,倍感气势宏伟壮观。
  黄坑烛桥曾失传了数十年。为提倡弘扬民族民间优秀传文化,黄坑群众又恢复了这一盛会。1990年元宵节期间,县文化部门和黄坑乡政府调动10多部大卡车,把烛桥搬到城里一展风采,引起轰动。福建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元宵节晚间新闻播放了这一盛况。

  臭豆腐乳的美丽传说
  臭豆腐乳,也称建阳臭味香。宋代以来,它就成为建阳的八大土特产之一。几百年间,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它只为正宗的建阳人所拥有。关于臭豆腐乳有一段传说:从前,有一位卖豆腐的老伯。有一天,老伯的豆腐卖了一天之后,还剩下一小部分没有卖掉,老伯随手把豆腐放到钵头中用稻草虚掩着,丢在一边。
  第二天、第三天……老伯都忘了钵头中有豆腐。过了些日子,他闻到一股特殊的臭味,原来是钵头中卖剩的豆腐发出的,他舍不得把臭豆腐丢掉,并把这些臭豆腐进行一番加工。他先试着尝,结果自己越吃越有味,分给乡亲们吃更是赞不绝口。他想,这臭豆腐闻去极臭,但味道极香,就叫它“臭豆腐乳”吧!
  此后,这“臭豆腐乳”的美名也就叫开了,人们也特别喜欢吃它。其实臭豆腐乳的制法要求很严格。要先将水豆腐切成拇指般大小后,放到开水中捞过,水滴干再装到钵头中,上面用稻草盖严,要保持一定温度。过10天左右,待一块块豆腐由白变灰,身上长满茸茸的毛后,再拿到太阳下晒,直到豆腐身上的毛脱落了,颜色有点淡红了,才能放到事先配制好的装有盐、家酿红酒、大蒜芯等十几种佐料的瓮中浸。
  一个月以后,就可取出来吃了。臭豆腐乳味道香,开胃消食,营养价值很高,在众多的农家自制的食品中,臭豆腐乳是人们普遍欢迎的食品之一。一般家庭,每年都会做几小缸以备冬天或蔬菜淡季时食用。几百年来这臭豆腐乳,出自于民间,享自于民间,深受建阳人民的喜爱。

  民俗礼仪

  喜庆礼仪

  一、寿 庆
  水吉地区的寿庆均以“十”为大庆,始自“五十岁”为“上寿”,方始庆贺,最为隆重的是六十大庆,谓之“花甲”。少数姓氏对“古稀”(七十大寿)倍加重视,有公产的宗祠,如遇本族老人年届“七十岁”生日时,要从族产中拨出若干担稻谷作为该人的生日费用,以表公贺。
  寿庆,在贫富之间区别较大,普通人家办一两桌酒席已算不错;穷人则只杀头把鸡鸭一家相聚。而富绅、官僚家庭还借此机会大发横财,家设寿堂,张灯结彩,接受祝拜,设宴数十桌之多。民国时期,水吉某县长做寿,乡镇保长联合铸了一尊金佛相送。少数富豪做寿亦有沽名钓誉者,在祠堂内设宴,不论贫贱一概宴请,对少年拜寿者还发给赏钱。并派专人站在祠堂门口,拦请过往行人,即使乞讨者亦不例外,赠食面酒。
  二、分 娩
  新婚添丁为家中大喜,当天或第二天就要向外婆家“报喜”。如为男婴,则用锡茶壶内装糯米、龙眼(桂圆)、榛子、花生、瓜子等“五子果”;若是女婴,则用酒坛装酒抬到外婆家,谓之“报酒”,故沿途或邻居见之即知所生男女之别。
  (一)三 朝:添丁的第三天,谓之“三朝”,因籍贯不同庆祝有别,有的仅用炒黄豆与酒敬客;有的则用太平面敬点心。
  (二)满 月:名为满月,实则仅十来天就办酒席敬客。亲朋好友多馈送公鸡一只、蛋、面若干。而外婆家送小外孙(女)穿的衣物,摇篮与为数不少的线面、鸡和蛋,谓之“送瓶”。女婿对岳家来的客人,要给每人煮一碗鸡腿面当点心,尔后才就午宴。
  (三)周 岁:一般人家较简,设宴一两桌以招待外婆家与至亲好友。富豪与文人墨客则繁,除大办酒席外,还需用米筛或捧盘,摆上书籍、文房四宝、算盘、帐簿、金银首饰等物品,让周岁婴儿选玩以测其成年后的志向。
  三、建 房
  (一)择 基:一般人家多自选宅基地,确定和办好契约后,选好“黄道吉日”即可动工兴建。富家则要请地理先生选“宝地”,定朝向。一切准备就绪后再选“黄道吉日”开工。
  (二)开 工:按选好的“黄道吉日”开工时,东家要置“开工酒”,先供当坊“土地”,再宴工匠师傅与帮工亲友。
  (三)上 梁:乃建屋中的一项重要事件,东家都极为重视。首先是正梁要在上梁的前一天从山上择好砍回,专人管护,不得让女人跨过与无关人员动摸。其次是必须在选好的吉辰(多半选在“卯初”时刻)进行;第三是装饰,正梁中央贴上绘制有“八桂”图形的红纸;正柱横枋上贴有“吉星高照”横批;中柱贴“立柱喜逢黄道日,上梁巧遇紫微星”对联。正梁上送时要燃放鞭炮,正位后,木匠师傅即将事先准备好的糍团或包子往下丢,让人哄抢,以示彩发,晚上设上梁酒待客,以表谢意。
  (四)乔 迁:新屋落成,选好“黄道吉日”后才迁入新居,一般都选在吉日早晨“卯时”。全家大小同时离开旧居,离开时要点香燃烛放鞭炮以“谢居”,前往新居时,小孩要每人提一把燃着的火把,两人抬着用箩筐装着的“饭甑”与一床糕,并提灯笼或“马灯”,进入新居后,一把火把放入灶堂,并为灶神燃烛点香焚纸放鞭炮,以示接火种与安神。其余火把放置大门口,灯笼挂在大门正中,如用马灯者,则放置案桌上。家主即在厅堂案桌上点燃大红烛,点上大红香,然后焚纸鸣炮。至此乔迁仪式全部结束。接着准备午宴款请宾客,有的先迁入数天再宴请宾客。

  婚嫁礼仪

  旧社会,婚嫁礼俗繁琐,青年男女婚姻须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且多以“门当户对”为先决条件。一般先由男家委托媒人向女方提婚。经女方查明男方家庭情况,认为条件适合后,再将女儿生辰,所谓年、月、日、时“八字”(又称“年庚”)送至男方。男方再将双方“生庚”请算命先生进行推算,如算出“八字冲克”,男方即将“庚贴”退还女方,表示休止议婚;如无相克冲犯,男方即向女方议婚下聘。
  一、订 婚:
  即插记。经选择吉日,男女双方家长各办酒席宴请亲友,以示子女婚姻已定。女方为午宴,未婚婿为主宾,余为女方的亲友陪席。未婚新郎到各桌向客人敬酒时,被敬者要有红包作为见面礼(数额不一)。男方为晚宴,未婚媳妇为主宾,礼节与女家同。
  二、婚“礼”:
  多选择民间历书中所定的“黄道吉日”举行婚礼。婚礼前一天为“定亲”日,男方需安排若干人(一般八至十人)同媒人一起,将活鸡、活鹅等酒席物品、红酒一坛(坛口用书有“双喜”字样的红纸扎口)、新娘饼、衣料、果品扛(长方形立柜式,有二至三层活动柜屉):内装五子果(因时令而定品种)、红蛋、部分猪蹄和干菜,上层尚需纸花盖果,放上写有“山盟”(内装茶叶少许)、“海誓”(内装食盐少许)两个长约二十公分,宽十公分的红纸包,寄寓爱情专一与白头偕老之意,送往女家。同时送去“小礼”若干(名曰:柯敬、百子、千孙、正典、副典、宣书、试桩、煮汤、扫地、兜鞋、座位、拦门等十几个小红包,约一、二百元)和“请舅帖”(四幅折叠长方形状,竖写,正面书:“新舅正席”,二面书:“谨择某年某月某日午刻敬治杯酌,奉攀”,三面书:“台驾光临,谈笑兼伸,姻谊伏冀”,底面书:“届期早临,蓬荜生辉”,“右启上”,“大英才尊姻舅某先生”,姻愚弟某某某鞠躬“。
  三、迎 娶:
  男家备彩轿,吹鼓手与媒人前往女家迎接新娘。女家要煮太平面请迎亲者吃点心。新娘换洗梳妆后蒙上红巾,由舅父或长兄抱上轿,意防新娘脚粘走娘家土而把好运带走。同时,安排若干人(因妆奁多寡定人数多少)抬嫁妆送亲。吉时到,即在祖先牌前燃烛点香,鸣炮送亲。此外,女家亦要“小礼”回送男家。“小礼”中与男方相同外,另加试桶、美容、月老、冰人、添丁等五个小包。送亲杠上还附吉书有“玉洁”、“冰清”(内装冰糖少许),“山根”(蕨粉)、“麻林”(芝麻),“豆园”(黄豆)等五个红纸包(形状与男方同),意为品德贤淑,男家娶后即可发家添丁子孙满堂。同时附去“请郎贴”,内容除改动个别字外,与请舅贴基本相同。富户有以婢女、田地房产契约、金银首饰陪嫁;中等人家则只陪送少量首饰及被帐衣物箱柜等;贫穷人家仅陪盆桶、衣箱、镜台及少量衣物。官僚富绅之家送亲队伍有双人扛灯笼,双人吹长号为前导,笙箫鼓乐列队伴行。
  彩轿到达男家,大放喜炮相迎。新娘下轿时,经宣礼官唱念吉祥语后,由伴娘搀扶新娘至厅堂与新郎在堂中双双跪拜天地,祖先和祖父母、父母,谓之“拜堂”。尔后新人入新房,新郎新娘饮“交杯酒”。新房中,在新床各处放些糖果花生等,大开房门让孩童入房哄抢,增添热闹气氛。此时,不论男女老幼均可入新房看新娘,逗新娘,称“闹新房”。同时,择一聪明男童往新马桶中撒尿(试桶),寓新娘早生贵子之意,被选的男童可从新马桶中取得一份礼金。新房中点燃的喜烛,照亮通宵,谓之“洞房花烛”,又称“小登科”。次日,为新妇“庙见日”,晋拜公婆、亲属长辈。受拜者要给“见面礼”。然后,新妇进厨房参拜灶神,谓之“下厨”。婚后三日,新妇偕新婿备礼品返回娘家,参拜岳父母及诸亲属,俗称“三朝回门”。但于傍晚必须回归夫家,以示“月不空房”。至此,旧式嫁娶礼仪方告结束。
  “五四”运动后,提倡文明结婚,男女举行结婚仪式时,新娘新郎胸戴红花,敦请当地名流人士为证婚人,双方父母为主婚人,说媒者为介绍人,结婚仪式简单而隆重。不过当时只在一部分知识界与公务人员中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男女婚姻受到法律保护。父母不得包办或干涉子女的婚姻,更不能买卖婚姻。男女经过自由恋爱,达到法定婚龄,可到政府领取结婚证。有的参加单位举办的集体婚礼;有的出外旅行结婚;有的婚事新办,不办酒,仅举行茶点、发喜糖。在农村尚有少数人在嫁女时索取高额聘礼搞买卖婚姻;有的在操办婚事讲排场存在铺张浪费现象。
  此外,还有一种婚姻是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家庭成员。谓之“入赘”即“招驸马”。女方为独生女,要招男的入门赡养女方父母,这就是“入赘”。女的夫亡子幼,生活无着须招进男的藉以养活全家,这俗称“上门”。旧社会,对男到女家就婚,认为很不光彩而被人鄙视。解放后,随着《婚姻法》的贯彻与计划生育的实行,此类思想已得到初步的扭转。

  丧葬礼仪

  一、丧 仪
  无论男女病逝,先停尸中堂一侧,后在中堂正中合棺。凡家有丧事外出者,遇有人问起,答曰:家某“过身”或“过后”或“睡觉了”或“老去了”等称谓。
  (一)停 尸:正常情况换完冥衣后只停尸一两昼夜即合棺,如因远方子女未赶回或“后头”未到,只能寄棺(棺盖不钉死),以便让子女或“后头”赶到时见一面后再合棺。
  (二)择 穴:(选墓葬地)多由地理先生,有的地方阴阳先生兼之。富豪之家多半生前均已找到“风水”好的地穴,个别的已修好待用。一般人家多在死后请先生算一家人的生庚和死者死时的时辰,确定埋葬的朝向山地,继而到确定方向的山地寻找适合的地穴。选定后用罗盘定中轴线并插上竹竿标记,待到确定出殡的前一天,由土公和帮工若干人前往开穴,同时准备好封穴用的砖石等物。
  (三)超 度:(道场,俗称做功德)设孝堂、挂挽联、视经济条件,可繁可简,延道念经拜仟做法事的时间长短也不一,最穷的也要做一夜,多的三五夜不等,时间越长花样越多。最后,还要转棺串丧,烧纸船等。吊丧期间,有女儿的尚需设祭坛。小辈在早、中、晚、深夜四次哭丧,请死者用饭和安寝。
  二、葬 仪
  (一)出 殡:时间多选卯时(早上六至七时),起棺前,先由孝男孝女祭奠(拜棺)后跪伏在棺廓两旁,以示陪奠。然后,亲友祭奠,全部结束后起棺。一般人家多为八人抬棺(俗称“八仙”),葬地较远(五华里以上)者则要另加四人以备途中轮换(因起棺后不得在途中停歇),富家有十六人至三十二人抬者。一般鸣锣开道,唢呐前导(集镇现今则有洋鼓或哀乐前导),再是挽联(现代加花圈),接着是棺廓,孝子赤脚草鞋,披麻带孝,腰系草绳,一手执丧棒,一手扶棺。沿途如遇分岔路,孝子则需赶前至岔路跪伏,谓之不让走错路。棺后为女亲哭送,再是一般男亲友队列,均头戴白帽,腰扎白带。沿途凡遇分岔路需燃放鞭炮,谓之“拦路”,与孝子跪伏同义。送葬队列,除孝子送至墓地外,其余只至村口即告结束,并按原路线返回吃丧餐,一般均较丰盛,酒过数巡后,丧家的媳妇要到亲属长辈桌跪拜敬酒,到一般亲友桌敬酒,以表示感谢。
  (二)入 土:按选好的时辰入土、封穴、上碑、筑供台,再点烛上香焚纸鸣炮,至此安葬完毕。孝子要向在场者赏发“福地”吉利钱,俗称“满山红”。
  (三)接风水:发完“满山红”后,孝子换上干净衣鞋,点燃火把,提上“银袋”(红布缝成四角翘檐小袋,内装米蛋)和酒瓶(内装清水)及风灯等,由唢呐伴奏返回,沿途边走边洒滴酒瓶中水直至到家,鸣炮,放置供桌为止,谓之接引德福返家,俗称“接风水”。

  游春戏
  流传于建瓯、建阳、松溪、政和一带的民间小戏。这种戏于每年春节期间演出,因而得名。
  游春戏的演员很少,一般二三人就可演出,最多也只需六七人。演出地点大多在农家的小厅堂里,每家演一两出小戏,短的每出只有几分钟到半小时,长得也不过一个多小时。由于过去人口少,村庄小,从晚上到天亮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演过,演完不收戏钱,只要东家馈赠年糕、红桔、爆米花等节日食物,如果是大村子,每家每户夜间演完后,还要在白天演一出大本的台戏。
  游春戏的剧目不多,反映的内容都比较接近农村的现实生活。如有的描写妻子苦口婆心地规劝丈夫要戒赌禁嫖,刻苦攻读和辛勤种田的《十劝夫》;有的反映姐妹们元宵结伴看花灯的《闹花灯》;有的描写一对恋人依依难舍的《十送歌》等。内容通俗易懂,浅显流畅,民歌风味很浓。因此,游春戏可以说是散发着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民戏。

  鸟步舞
  建阳市崇雒镇一种民间舞蹈。所谓鸟步舞就是舞者双脚要模仿鸟类跳跃动作,当地人称为“雀跳”。根据不同的跳法又可分为“高雀跳步”与“矮雀跳步”,分别模仿不同的鸟类。“高雀跳步”每队四人,上身赤膊,下身短裤,赤足,头部束一红布条,双手持一红木棒,舞蹈时,四人先站成四角,然后随锣鼓点,双脚前后交叉同时腾跳前进,按太极曲线变换位置,转回原处为一遍。“矮雀跳步”也是四人一队,装束如“高雀跳步”,但两手分别持“龙角”与“师铃”,舞蹈时,蹲如戏曲“矮子步”,但是前进时,也要前后脚交替同时起跳。变化位置如“高雀跳步”。这种舞步的名称是固有的,乡民们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年代已说不清楚。舞队一般由十二人组成(另有四人作为引导、清理跳舞场地)称为“十二营军”。鸟步舞多用于祭神求雨时所跳,故又称为“鸟步求雨舞”。

  民 间 习 俗

  第一节 岁 时 习 俗

  一、岁序:

  正月初一,晨起,一般民家对岁首旦日开大门都较为讲究,多数

  按民间印制的旧历书中所规定的时辰开门。早起洗刷完后,由家主先

  点燃正厅香烛,如系大院则各户家主同时开门后即燃放鞭炮,以求开

  门大吉、大利、大发。

  当日,多数家庭吃素一天;妇女一般不串门走亲;男人路遇亲朋

  好友时均互道“恭喜、发财”。书香门第和文人在家开笔时,要用一

  张约数寸,宽约二寸的长方红纸书写“新正开笔,万事如意”等字样

  贴在厅上或家用桌正面壁上。

  初二,为孩童给长辈拜年日,如系远亲,可延续到初十,此闻,

  互设春酒以贺正或结认新亲友(即男婚女嫁之所亲)。

  二、接春:

  立春前一日就开始设台迎春,多用鲜芦梗,梅花、青茶梗若干成

  束插在香炉上,置红萝卜或带根小白菜一颗置干大碗肉,或另备其它

  果品若干碟等摆设在台上,香炉内插有一红纸牌,上书“新春大发”

  四字。翌日立春届时(即节气交接时刻),家家户户焚香鸣炮,迎接

  春到人间,庆祝万象更新。

  三、上元节:

  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俗称元宵节,多数家门口张灯结彩。是夜,

  灯火如炽,五彩缤纷。男女老幼上街观灯和看迎神赛会,有舞龙,闹

  花灯等,鞭炮不断,锣鼓喧天。

  四、二月二:

  二月初二,为一年生计进入正常始日,俗称“二月二吃梨利”意

  即正月已过,年货已吃净,当晚会餐后,过新年告结束。是日鱼苗大

  量上市,新年有余(鱼),一年生计应进入正常活动了。

  五、社日:

  社祀,每年春秋各一日,春日燕福日,秋日鸿福日,本是祭祀本

  坊土地神的活动日‘‘春祁秋报”。当地不知何时起竟作为新坟添土

  日,谓之一拦社”,即新坟三年内,亲属需在社日来临之前到坟上添

  土以固坟墓。

  六、清明:

  家家户户扫墓,一般安排在清明前后一旬内。扫墓时先砍掉灌木

  枝和锄净杂草,然后在碑前台上摆好供品,添上挂幡点香化纸、洒酒

  燃炮。结束返家时顺手采摘一些白色的棣木花和红色的杜鹃花,寄希

  望子孙男女齐全,并将带回的一支燃着的香插进神主香、膪,以示接回

  亡灵供奉。当夜利用供品改善生活。

  七、四月八:

  四月初八系佛教始祖释迦牟尼诞生日,各禅寺均煎香水浴佛。不

  少善男信女前往朝拜,并取回浴汤少许给孩童饮用,谓之可保平安。

  是日亦是耕牛生日,普遍让牛休息一天。主人多用糯米蒸熟打成糕

  粑,配以冰糖红酒或当归酒等喂食耕牛,以壮牛健多为耕作尽力。

  八、立夏:

  俗称“降夏”,大部份农家喜在当日用籼米磨浆做成果,用新出

  的小笋拌糟菜,虾米为铭,搓成椭园形,蒸熟后食用,谓之可健身壮

  骨。

  九、端午节:

  五月初五日,端阳包粽泛舟,为怀念屈原而始,不知何时演新为

  家家户户门前挂葛藤(形似铁链)菖蒲(形似宝剑)、青艾杆(似神

  鞭)以镇邪,同时用艾把(艾枝与麦杆捆扎而成)点燃烟熏屋内各个

  角落,以驱蚊蝇还用午时采摘的百草(一般多为有药用价值的扛板归

  马鞭草、车前草、积雪草、土牛夕等)煎汤洗浴以防治皮肤病。孩童

  多系由五色丝线织成的网袋香包,内多装樟脑丸、园形蒜瓣或从药店

  购回的专用香丸以避邪,成人午饮雄黄酒以治内疾。在经济许可内,

  一般家庭午餐都较丰盛。

  十、开通日:

  每年一次,各村习俗时间不一,多为八月初,是日全村劳动力出
  动到通往邻村、山场、田垄的干道上,劈光路旁的荆棘,修好破烂的

  桥梁,填平坎坷不平的地段,加宽过狭的路面,为秋收做好准备。完

  工后就分别到当年添丁(生男孩)户中吃比较丰盛的午餐或晚饭,谓

  之“吃供”。农村在大集体时,是日多为集体出钱改善生活。近年实

  行生产责任制后,各地又先后恢复了“吃供”。

  十一、中元节:

  七月十一至十五日,俗称七月半“鬼节”,具体时间困籍贯不同

  而异。届时,厅堂悬挂祖先画象或供祖先牌位,摆上供品进行祭祀,

  并燃化大量纸钱、箔金、银锭和冥衣。十五日晚上还在路口为“野

  鬼”提供少量纸钱。

  十二、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中秋月饼始于唐末,发展于宋,兴旺于清代,家家

  户户设宴庆团圆,官吏、富户、文人、雅士设夜宴,置美酒赏月、赋

  诗。

  明末时,还传入“拖石”习俗,源于明将戚继光在闽南沿海抗击

  倭寇,时适中秋夜,为麻痹敌寇,发动驻地人民以拖石发出巨响以迷

  惑敌人,使敌寇误为戚军在欢度中秋而放松警戒和狂饮。当敌人进入

  梦时,戚军发起攻击顺利冲上海岛全歼倭寇。人民为了庆祝胜利而将

  “拖石”成为习俗而延续下来,并传入小湖延续到解放初始废。

  十三、重阳:

  九月初九,乡里人仅磨米浆蒸糕而度节,名日重阳糕。登山避灾早
  无复存。农人则开始秋收,”重阳到,谷惶响”。

  十四、立冬:

  立冬日,少数乡里视为大节会,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合家欢宴,

  以志当年大熟。冬藏仓落,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十五、冬至:

  冬至吃“团丸”起于何时无考,届时,家家户户磨糯米浆压至半

  干后搓丸如弹子大,煮熟后滚甜豆砂后就食,以代早餐,何义不明。

  余下米浆晒干收贮,作为妇女做鞋底时的浆糊原料。

  十六、祀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因人籍贯不同而异,一般都不很隆

  重,只是在灶神台上摆上几样糖果供品,点香插烛,烧些纸钱和燃放

  一下鞭炮即告完成欢送灶神上天任务。从是日起进入大扫除,备年货

  阶段,大人小孩忙得不亦乐乎。

  十七、分岁:

  分岁时间因年份与籍贯不同而定,一般都要安排在十二月二十六

  日至二十九日之间。在选定时日当天下午四时左右,就把准备过午的

  主要年货煮好端上正厅供桌上,并摆好酒杯筷子,斟上酒,点好香

  烛,让祖先和本家神灵一起过年,稍后才化纸燃鞭表示贺年。
  十八、除夕:

  十二月底最后一天,家家户户贴春联,换挑符,准备丰盛的年夜

  饭,年夜饭时,祖父母、父母分别给未成年的孩童分发压岁钱,让儿

  孙在佳节期间有零花钱,又寓来年财源茂盛之意。岁酒后由主妇着手

  煮“岁饭”,表示家庭富庶粮满仓吃不完之意。再将灶堂余炭用灰盖

  密保持到翌年,以示火种连绵不断,福寿延年。再是厅堂房间灯火通

  宵达旦以“照岁”和“守岁”。最后按当年《通书》规定的封门时辰

  燃放鞭炮把大门关掉。封门后不到新年开门时辰,一律不准打开大门

  进出。

  旧社会穷人过年,为了逐债,不少人远避禅院庙堂和戏院,夜不

  归家,谓之“做皇帝”。

  十九、闰月饭:

  凡逢农历闰月,于闰月时间,一般娘家都要请出嫁女儿回娘家吃

  餐较丰盛的“闰月饭”。若父母已故则由兄弟代之。出自何典无考。

  第二节 婚丧喜庆

  一、婚 嫁

  数千年来,基本沿袭封建婚姻制度,青年男女婚姻只凭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所决定。多以门当户对为先决条件,媒人从中说合,再

  由女家发出庚帖,年月日时谓八字又称“生庚”送至对方。经男家请

  算命先生将双方生庚进行推算,如无相克冲犯,男方即向女家议婚下
  聘。如生庚属象不合,庚帖退还女方,以作休止。

  插记,即订婚。男女双方家中需办酒一至数桌会亲友,以示晓众

  知。
  结婚,日期多择选黄道吉日举设婚礼。仪式前一日,男家给女家

  送去办酒货料及衣物等,谓之定亲。迎亲日,男家彩轿前往女家迎亲。

  女方送亲,富户有以婢女、田地契约,金银珠宝陪送。中户人家只陪

  送少量道首饰及被帐衣物等。下户,仅陪盆桶,衣箱镜台及少量衣物。

  豪僚之家另配武卫护驾,既壮行色,又防途劫,生乐列队伴行,双人

  抬吹长号二把为前导,仪式壮举。新娘盖上头帕,换穿新嫁衣,新绣

  鞋,由其父或舅父,兄长抱上彩轿,以防带土上轿,带走女家风水财

  气。因此,民间流谚“女生外向”和“糯米饭不是饭”的封建习俗。

  轿至男家,大放喜爆相迎。新娘下轿时,宣礼官( 阴阳先生 )唱念吉

  祥语后,由引娘挽扶新娘至厅堂与新郎在堂中双双跪拜天地、祖先,

  谓之拜堂。尔后送入新房,双喝交杯酒,亲婆在新床各处放些糖果、

  花生等,大开房门让孩童们哄抢,增添热闹气氛。同时选择一聪明男

  孩往新马桶中撒尿,寄新娘早生贵子之意,被选中的男主可以从新马

  桶中得到一礼金(视家庭经济情况,少则五、六枚铜片,多则一块龙

  番)。新房内燃点喜烛,照明通宵,谓之洞房花烛,又谓“小登科”

  次日,为新妇”庙见”日,晋拜公婆,亲属长辈,受拜 者 要给见面

  礼。进厨房参拜灶神,谓之下厨,并宴宾于庭。婚后三日新娘偕新婿

  备礼品回娘家,参拜岳父母及诸亲属,谓之回门,傍晚必归,月不空

  房,满月后才可随意回娘家。

  民国初期,提倡文明结婚,男女胸戴红花,敦请当地流士为证婚

  人,双方父母为主婚人,说媒为介绍人,结婚仪式简单而隆重,不过
  这只是在一部分知识界与公务人员中盛行,同时也逐步引起改革婚嫁

  的繁琐礼节。社会上,尤其是农村仍沿袭旧制。

  童养媳:在农村,山区的贫困人家中较为普遍,即收养未成年的

  幼女在家,待成年后(多为十七岁时)即圆房(结婚)。

  娶妾:娶妾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豪祭家,富 户 一妻多妾为常

  理,称为上等之人。二是原配妻只生女的,没有男嗣或根本没有生育

  的,为传宗接代而另娶一女为妾。劳动人民绝大部份为一夫一妻。

  入赘:俗称招驸马,即是独生女,招男入门以养老。夫亡子幼,

  无生活出路,招一男为夫,籍以养活全家,则称为上门。

  分腿(合妻):穷人娶不起老婆,凭媒人说定,以有 夫 之 妇 为

  妻,到女方家庭居住与原夫共同生活,谓之上半门。但此妻非上门者

  独有,而是与其在家的原夫所共有。

  典书:男方行年将而无嗣,想再娶又缺财力,于是托媒说定,典

  有夫之妇为妾。被典之妇多为夫贫,日食难度,故将妻子暂典与人为

  妾,议定年限,此期内所生子女,归典方所有,期满后退还原夫,谓

  之典书。
  二、丧 俗

  少年死亡无仪式,成年或老年人死亡规矩则多。咽气时,子孙后

  辈要跪在死者身旁,谓之送终。父亡,子要到伯、叔长辈跪拜报丧。

  母亡,要向娘舅家跪报,随后派轿车相接,谓之接后头。亡者前所着

  用的衣服铺垫,要送至旷野草坪焚化。

  丧仪:无论男女死亡,均停尸中堂,发贴讣闻、告知亲友。老人

  死亡谓享寿,男死谓正寝,女亡谓内寝。为防尸腐,多只停尸一天即
  收验进棺,择日埋葬。富贵人家讲究体面,入殓后停柩时间不同,数

  天、数月、数年不等,停枢期长有“来世寿命更长”之说。豪富人家

  治丧,灵堂设里外三进,坚灵拜忏及延道念经超度。吊唁时,请有声

  望的人或官吏为奠官,举行隆重祭仪。孝堂结锦棚,铺地毯,接奠官

  行祭,宰羊杀猪,延宾满庭,所谓沉痛哀悼的场面,都是烛耀门粥的

  盛况,大肆铺张,以示子孙的孝顺。一般人家虽不算铺张,亦要延道

  拜忏超度二、三天不等。

  葬仪:出殡时,由八人(谓八仙)或十六人抬着棺柩,哨 呐 丧鼓

  为先导,孝子赤足草鞋,披麻戴孝,腰系草绳,手捧灵牌或扶枢执丧

  棒俯首而行,棺材外套紫彩棺罩顶有裱表制白鹤一双,谓之“驭鹤仙

  游”。送葬亲友白布裹头,扎腰,鞭炮作响伴行以示致意。

  枢到墓地,墓穴早成,由阴阳先生诀择时刻进穴,闲穴奠墓立碑

  即“封塬门”。孝子在墓前当众赏发所谓“福地”吉利钱,又谓“满

  山红。(发钱多少不等)。接即点燃备好火炬贰把,银袋 ( 布制四角

  小饭袋,中间各放鸡蛋一个),由孝子各执一份,唢呐吹伴接引德福

  返回家,谓之接风水。

  三、贺 庆

  祝寿又称寿庆,满十岁为庆寿,廿岁为弱冠之年。三十为而立,

  四十为不惑,五十为知命,年满六十称大寿又谓花甲之年,七十称古

  稀,八十称杖期,九十称杖国(七、八十)两者皆称为耋耄之年,百

  年称期颐寿星。

  民国以前,贫富寿庆大有区别,普通人家只在生日这天,办些菜

  肴面食同晚辈相聚会餐,聊表庆意。豪僚之家,举庆之日,张灯结彩
  设寿堂挂寿章寿联。亲属中的晚辈,备上礼品前往拜寿。对有屈从权

  势或属阿谀奉附之徒,则乘机行贿受索。拜寿时,穿做寿的礼服至堂

  前跪拜天地祖先,再接受来宾、亲属祝拜。做寿者给未成年男女发拜

  寿钱,拜后寿宵,筵宾于庭。

  喜庆:新婚妇添丁,如男婴,要用锡制茶壶,内装糯米,夹配龙

  眼、榛仔、花生、瓜子等称“五子果”。若女婴则用酒瓶盛红酒,送

  往外婆家以示报喜,让其筹办营补养料及衣物等。婴儿满月,要剥除

  胎发,称剃满月头。是日延办“满月酒”,外婆家要送给婴儿的着穿

  衣物及摇篮床椅,富者加送金银首饰、亲友一般以蛋禽肉面等礼尚往

  来。此后,婴儿周岁时,外婆家均需馈赠礼物,亲友送礼设宴酬宾、

  庆贺周岁。

  建房:建房前要请地理先生择地,开工之日,要设开工酒,先供

  当墩土地,后宴工匠师傅,并邀亲友作陪。上梁之日,正梁中央用红

  纸绘贴八卦图,中央上屏横批要写贴“吉星高照”。两旁兰柱要写贴

  “立柱喜逢黄道日”, “上梁巧遇紫微星”。梁柱两旁要写贴“千古

  孝友首推虞舜万世昌盛”, “百代伟人立德立功千秋不朽“等吉祥范

  典的对联。上梁时辰一到,鞭炮齐鸣,木匠师傅架好正梁后,随 将 备

  好的糍团(糯米蒸熟捣糊后伴糖麻做成丸团)、 粽子 丢 下,凭 人 哄

  抢,增添彩发,以示人丁兴旺。晚上宴请工匠及亲朋戚友,称加“上

  粱酒”。迁入新居时,尚需办“进屋酒”。

  冲喜亲

  女子订婚后,婚期未到,未婚夫或公婆病重,提前择日迎娶,谓

  之“冲喜”,如未婚夫身亡,不许再嫁,为守节之道。也有公、婆一

  方病故,棺柩停于中堂右旁,暂不发丧,随即举之媳妇过门婚仪,待
  喜期过后,布设灵堂治丧,以示亡者丧期有子媳哭灵。

  第三节 陋 习

  l、抽鸦片:清朝民国时期部分地主、 豪绅和一些流氓,常集中

  在一起抽鸦片烟。

  2、赌博:清明、民国初年最为严重。每逢小湖、下乾墟期, 赌

  “铜宝” 、“花会”数十桌。特别是古历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前

  后十天至半个月, “打麻雀(即打麻将)”“斗四色”“打牌子”村

  村皆有。因参加赌博而倾家荡产者,比比皆是。流氓懒汉好赌成性,

  以至盗贼蜂起,社会不得安宁。

  3、纳妾:有些豪富绅士,不仅要娶正妻,还要纳妾。如大湖村

  黄秉海,有了正妻,还纳二个妾。溪东杨志锐有了正妻,还要娶小老

  婆。

  4、守节:守节妇女,族谱均有记载其节,列事迹,以示旌表。

  5、缠足:宋元明清朝以至民国初年,妇女普遍缠足,而且把足

  缠得越小巧越好,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后,彻底废除。

  6、迷信:

  ①有病求神,乡民因受封建思想毒害较深,迷信思想严重。解放

  前有的人有病,求菩萨、请巫婆降童,为求“赎魂”还要请法 师 做

  “招魂”或“十保”甚至做“赎身”之类。小孩子一有病,要过“重

  阳关”,请衰公破胎求保平安。由于封建迷信毒害,解放前不少人弄

  到人财两空。

  ②看风水:人去世后请地理先生择吉送葬,看好风水龙脉然后筑
  坟。
  ③算八字:请盲人算“八字”断“时运”男人较多。女孩子到了
  订婚期预先请算命先生算好命,把出生年、月、日、时写成含有夫、
  子财富的命,以免被人说坏话。
  ④敬神:有些农民家中早上盛碗饭放在灶上或堂前祖公牌位上,
  每逢初一、十五日点上香灯,作为照耀祖宗,祈求保佑全家平安。
  ⑤庙会:自明初开始各个村庄都建有村庙塑菩萨身像,以崇祀。
  每逢庙会期必定迎神赛会,请道士设坛建醮,祈求保佑人口清吉,六
  畜兴旺、五谷丰登。
  ⑥上庵
  妇女到5 0岁以上,选择一个吉日,好的年份到庵庙长往。上庵
  三日,这一天全身穿戴一新,除布衣衫,花鞋外,还要穿上佛裙,至
  好亲朋送礼,主东要请素宴。做女婿、外孙.姑姐、姐妹等内亲,还
  要蒸糖糕,办盛盒,送结缘果品,衣服布料之类。
  ⑦早年求雨:
  小湖旧时久旱不雨;便有求雨之举。福首要虚心斋戒,求雨时举
  集群众起香火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前往山神庙朝拜,求神灵开恩赐
  给甘雨。到达神庙,烧香点烛,做“红灯”读牒文,大许神愿。

现在呆了1个月了,吃的东西,比较偏辣点,风俗没什么吧。

自己去建阳观察

《福州的民风民俗(详细)》
答:偶们班正在筹备开一个讨论福州民风民俗的队会,由于偶比较愚钝,找不到详细准确的资料!偶对资料只有俩要求:1.一定要使福州的民风民俗!!2.一定要详细哟!偶恭候大家令我满意的答案!... 偶们班正在筹备开一个讨论福州民风民俗的队会,由于偶比较愚钝,找不到详细准确的资料!偶对资料只有俩要求:1.一定要使福州的民风...

《端午节的民风民俗》
答: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的风俗》
答:唐人姚合的诗中也记载有当时的民俗民风:“渚闹涣歌响,风和角粽香”。说明在古代,宫廷和民间在端午之时都食用粽子。 时至今日,端午食粽的风俗遍及我国南北东西,甚至还流传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泰国等。人们借古色古午的粽子发思古之幽情。粽子,实际上已溶入了中国文化的情趣。 我国各地的粽子异彩纷呈,历史...

《端午节的民风民俗》
答:端午节的相关习俗有下列几: (一)吃粽子 是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餵鱼、虾。 (二)喝雄黄 因端午节后各种虫类,开始活跃起来,瘟疫渐多,雄黄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传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黄酒之后,差点现出蛇形,所以民众...

《民风民俗的作文,急急急!!》
答:闽剧俗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闽剧是明代末年的儒林戏和清中叶以来的江湖戏与平讲戏这三种不同艺术风格的戏种,互相渗透融合,并吸收了徽戏和昆曲而形成了以唱逗腔的儒林戏为主的综合性多声腔剧种。闽剧表演动作强烈,粗犷,如舞台上常有三赶三追,扁嘴憋脸,抖手颤腿...

《端午节民风民俗作文》
答:台湾地处亚热带,早期来自大陆的移民多无法适应这里的气候,死于瘴疠时疫者,时有所闻。因此,端午这个以驱疾避疫为基本精神的节日,便显得格外重要。 前清时期的端午习俗,可以王瑛曾的《重修凤山县志》(十七六四年)卷三附录中的记述为代表:五月五日清晨,燃稻梗一束,向室隅熏之,用楮钱送于路旁,名日送蚊。门楣悬...

《端午节民风民俗作文》
答:尽管如今过端午节,母亲每年都会包粽子,编络子给我,尽管母亲的手艺一点也不比外婆逊色,但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我真怀念儿时的端午节啊!端午的粽子: 很多年没有回老家过节了,真是想念那香香的三角粽。老家的习俗很多,而我记着的不多。系百索子。奶奶每年都会把五色的丝线拧成细绳,很长很长。第二天早晨起来,...

《福州的民风民俗和中医有何关系?》
答:2、小调,为逐渐乐器化的民间小调;3、哗牌,当地流行的唢呐曲4、打击乐,只用打击乐器演奏的“清锣鼓”。演奏形式分室内和室外两种,室外演奏边走边唱,室内演奏乐队为前堂和后堂,前堂以金革为主,后堂以丝竹为主。 闽剧俗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

《福州的民风民俗和中医有何关系?大家帮帮忙》
答:闽剧俗称福州戏,流行于福州方言地区及宁德、建阳、三明等地。闽剧是明代末年的儒林戏和清中叶以来的江湖戏与平讲戏这三种不同艺术风格的戏种,互相渗透融合,并吸收了徽戏和昆曲而形成了以唱逗腔的儒林戏为主的综合性多声腔剧种。闽剧表演动作强烈,粗犷,如舞台上常有三赶三追,扁嘴憋脸,抖手颤腿...

《福州的民风民俗500字的》
答:福州的民风民俗500字的  我来答 6个回答 #热议# 哪些癌症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永远的07级8班 2013-04-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163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福州节日民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