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除四害,讲卫生","四害"是指什么 "除四害,讲卫生","四害"是指什么

作者&投稿:欧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除四害,讲卫生,四害到底是什么?~

麻雀是人们最熟悉的鸟类,可能也是在中国引起争议最大的鸟类。1958年,人们曾一度将它列为四害之一,政府动员全国城乡居民,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内,掏窝、捕打以及敲锣、打鼓、放鞭炮,轰赶得它们既无处藏身,又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累得坠地而死。一年以后,各地陆续发现园林植物出现虫灾,有些还是毁灭性的。这迫使科学家以及决策机关不得不重新寻求更好的对策。在问题没有弄清之前,人们先用臭虫顶替四害之一的麻雀,把麻雀从四害的罪名下解放出来,还它以清白和自由。而遗留下的问题,将通过科学家长期研究来慢慢澄清。

麻雀是一类鸟的通称,它们都主要以谷物为食。其中分布最广、适应能力最强的有两种,它们遍布北半球,这就是在欧、美最常见的、数量最多的家麻雀以及在亚洲最常见的树麻雀。中国广大平原地区的栖息的麻雀就是树麻雀。麻雀属于文鸟科,这一科的大多数种类生活在非洲,属于热带鸟类,其中一些文鸟已被驯化培育成许多品种,成为名贵的笼鸟。文鸟科鸟类有集群筑窠的习性,它们的窠都有顶盖,也就是以干草等在树枝间编织成球状的窠,窠口开在侧面。也有些种类是在树洞里筑窠的。树洞本来就是鸟和鸟窠的良好保护屏障,所以在树洞内编的窠就比较简单,一般只是碗状的铺垫物。家麻雀在树洞里筑巢,随着人类建筑物的出现,它们很快适应在房洞内筑窠繁殖,到附近的果园、菜地和田间去觅食。文鸟科鸟类都以植物的种子为主食,其中许多种类嗜食谷物。在热带地区作物一年四季都成熟的情况下,它们造成的损失异常严重。

大多数雀形目鸟类在育雏期都是以昆虫或它们的幼虫饲喂雏鸟的,麻雀也不例外。在温带地区,麻雀每年可繁殖3 ~4 窝,每窝平均有雏鸟4 ~6 只,每只雏鸟要经过亲鸟饲喂12天左右才离窠,这段时期内所吃掉的昆虫数量当然是十分可观的。因而有些科学家认为,麻雀在每年4 ~8 月的繁殖季节,有利于消灭田间害虫,应该加以保护。而待到秋季它们危害作物的时候,再进行控制。

这个想法当然不坏,但真要实行,恐怕还必须回答以下几个问题。首先,麻雀喂雏时所捕杀的昆虫中,有没有专门捕食害虫的益虫呢?其次,即使假定它所捕食的全是害虫,田间害虫的总量中究竟有多少被麻雀所吃掉,剩下的害虫还能不能兴风作浪?这个问题很重要,因为不论是化学防治还是生物防治害虫,人们一般的兴趣不在于每天或每月消灭多少虫子,更关心的是通过这种防治措施,田间的害虫密度是否降低到不致引以为患的水平。如果麻雀专门吃田间害虫,也能抑制它们所取食区域内的害虫密度,那么,麻雀在田间捕虫的时候是均匀地分散在大田的各个角落,还是仅仅集中在田边地脚临近住房的窠址附近呢?

当然,要满意地回答上述问题是不容易的,需要进行人力浩大的长年、大规模研究才行,我们目前还没有这种条件。但是,仅仅以个别地区的小规模观察和实验来看,问题确实很复杂。科学家们在北京顺义地区小麦地内所做的有关麻雀在繁殖期捕虫的实验证明,当麻雀主要以田间蚜虫饲喂雏鸟的时候,它们取食区内的蚜虫数量并没有因为麻雀的捕食而显著减少。而且从北京、上海以及新疆广大麦田地区的实地观察发现,麻雀在田间的活动个体的数量是跟距离居民点的远近成正比的,离居民点愈远,麻雀数量愈少。所以到目前为止,还拿不出确凿证据证明麻雀在繁殖期间能有效地抑制田间害虫,同样也不能证明它对消灭害虫不起作用。看来这只有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才能寻得答案。

在远离农作区的城市园林及森林、草原等地区,麻雀的主要食物不是粮食,而且它们在繁殖期间衔虫喂雏,秋冬季节能消灭大量杂草种子。特别是在目前城市鸟类愈来愈少,麻雀能带来生机,是大自然的点缀,应该说是益大于害的。还必须强调的是,以往考虑麻雀或其他动物的益和害时,眼光比较窄小,往往专去追究它吃什么,它能不能吃,毛皮值多少钱。然而,从生态学的角度看,就会感到问题比这复杂得多。这就要求把一个物种作为生态系统中的成员加以考虑,了解它在生态系统稳定以及能量流转方面的作用。特别对于像麻雀这样分布广、数量多的种类,更应慎重对待。例如,荷兰的雀鹰每年所捕食的树麻雀,占实验研究地区数量的30~50%.科学家们在欧洲所调查的一种猫头鹰(仓鸮)中有14% 是家麻雀。同时发现许多其他猛禽也经常捕食麻雀。猛禽是重要的益鸟,在清除自然界的污染方面有重要作用。而麻雀在冬季是猛禽赖以生存的基本食物。如果从整个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及所带来的益处来说,麻雀的重要性是显然可见的。

同时,我们还要了解麻雀在流行病学方面所起的作用。例如,近年发现树麻雀可以散布家畜、家禽流行病。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判断一种动物的功和过是比较复杂的,因为它们跟人类的关系本来就是错综复杂的。而且益和害是相对的,在研究不充分的情况下,轻易地给麻雀下罪名,并以群众运动的形式搞毁灭性的“消灭”,这是十分错误的。从生物学角度考虑,要想控制或消灭一个物种,就像要从国外引入一个物种一样,都必须采取十分审慎的态度,要深入估价这些举动将会给生态系统带来什么影响。一旦有失误,就会造成不可挽救的损失。

有人一定会问,1958年搞了消灭麻雀运动,随后几年园林植物害虫猖獗,这个事实是否已经雄辩地证明麻雀在控制园林害虫方面的重要作用。这话有一些道理,但不全面。那时消灭麻雀,是选择秋季各种鸟类迁徙的高潮期,全国城乡地区在几天之内,同时敲锣、打鼓、放鞭炮,使大量迁徙鸟类成为惊弓之鸟。它们大多数原本是山林之内的野鸟,不像麻雀那么熟悉居民点和人类,忽然碰到这种场面,能活下来的并不多。所以应该说,当年消灭麻雀战役的受害者不光是麻雀,还有更多、更大量的食虫鸟类遭受到灾难。那些主张为麻雀平反的人,可能想不到这一点,从而误把食虫鸟类的功绩统统算在麻雀身上,当然也是不公允的。

归根到底,对麻雀的不公正评价,可能还是因为我国粮食产量过不了关以及人类对麻雀价值的认识不得当。如果粮食产量很高,不存在人和鸟争粮的问题,那么放手让它们吃个够,然后在合适的条件下利用这些含有高营养价值的动物蛋白,不是更合算么?欧、美各国每年大量饲养繁殖环颈雉等狩猎鸟类,然后投放在限定的田间放养,待狩猎季节到来之时,有组织地开展营业性狩猎,为国家增加了十分可观的收入。

看来,评价麻雀以及其他动物的功过,的确是很不容易的,必须作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随着社会、科学的进步以及人们认识的提高,对许多问题的看法还会发生改变哩

除四害讲卫生,那四害是什么?#星知计划#

"四害"由来已久。1958年2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提出要在10年或更短一些的时间内,完成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的任务。渐渐的,"麻雀"被平反,由"臭虫"代替。之后,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臭虫"又被"蟑螂"取代。因此现如今的"四害"应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四害指的是:老鼠,苍蝇,蚊子和臭虫。

除四害讲卫生,那四害是什么?#星知计划#



“四害”,在1958年,被规定为苍蝇、蚊子、老鼠、麻雀这四样。后来“麻雀”被平反,加上代替它们的“臭虫”再后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臭虫”又被“蟑螂”取代,现如今的“四害”为苍蝇、蚊子、老鼠、蟑螂。
人类将老鼠、苍蝇、蚊子和蟑螂称为“四害”,深恶痛绝之,用尽办法消灭之。人类只知有老鼠、苍蝇、蚊子和蟑螂之“四害”,却不知如果地球上没有“四害”之“更害”。如一个地方连“四害”都生存不了,对人绝不是什么福音。地球上任何一个古老物种的灭绝,对人类而言都是一个不祥之兆。爱因斯坦就曾预言,如果蜜蜂消失,人类将只能存活四年。爱因斯坦这是从作物依赖蜜蜂传粉层面说的,从生存环境层次看,如地球上连老鼠、苍蝇、蚊子和蟑螂都活不成,早就没人类了。
就目前地球生物圈生态平衡而言,也许老鼠、苍蝇、蚊子和蟑螂,甚至它们身上的病毒、细菌的存在比人类更重要,它们都是地球生命的老祖宗,也是生物圈生命循环的基础。人应重新认识老鼠、苍蝇、蚊子和蟑螂等生命,它们是维持生物圈现有平衡的组成部分,尊重所有生命系统的存在,不应采取消灭的态度(其实根本不可能),而只能是与各种生命系统保持平衡。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