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古人写书用标点符号吗

作者&投稿:勾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古人要使用标点符号
一直以来古文都是有标点的,中国最早能考据到的成熟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在甲骨文中段落号是以横线直线作标识的。甲骨文的所谓段,是指每一节记述某日占卜及其占卜后效的文字;春秋的《侯马盟书》,就有使用一或两条的短线来表示重文;从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书《老子》中,就有比较复杂的标点系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丶部》中,就收录了引人注目的一条:有所绝止,丶而识之也。凡丶之属皆从丶。里面的丶正是古人用来表示停顿之法;宋刻本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就出现顿号来做分隔。另外,古人还会使用三角、圆点、方块等符号,它们的用法皆不同。在《尚书表注》中,就出现了圆圈、方块、扁长条等较为复杂的图案来作为标点。只是,这些多样的标点图案到了宋代就逐渐简化为一个作为分隔的圆圈。
句读有误 句意解错
大家若是阅读古书会发现,整本书是一路写到底,密密麻麻的字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不信,你可以试着上网查找古籍看看,例如《钦定四库全书》的影本。古人读书,似乎就得训练自己加上标点符号的能力。
若是你的标点符号加错了,那么整个句子的意思也就会解读错了。 例如有一本坊间的《资治通监》就出现了这类趣事,它里面的〈梁纪〉出现了一句: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这一整段是在说败战,士兵们无力抵抗,故只能相继抛弃武器逃亡。
看见争投水死者十余万这一句没有?断句者以为到了悉弃其器甲这一句就该要停顿了。错!正确的句读为: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还记得历史上最著名的无标点句子吗--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一个出自清代赵恬养的《增订解人颐新集》的句子,若是加上标点符号,将会出现七种拆解的方式。例如,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古人使用标点 符号多样
话又说回来,其实古人是有在使用标点的,数量还不少。
中国最早能考据到的成熟文字,注意是成熟已经成足够体系的文字,应该是殷商的甲骨文,那么在甲骨文中是否已经有相关符号出现了呢?答案是肯定的。在殷墟甲骨文中段落号是以横线直线作标识的甲骨文的所谓段,是指每一节记述某日占卜及其占卜后效的文字。即便是同一天占卜而占卜内容、序次不同的文也以横直线(偶尔以曲线)分隔。例如(脊)5,以两直线分隔出三段文字;而《藏新)475则以十横线分隔开十一段文字(骨残,否则不止此数)。一般说来,肩脚骨上的卜辞以直线分段,肋骨上的卜辞以横线分段,龟甲上的卜辞分段则横线直线兼用。甲骨文的这种区分段落的方式仍处于幼稚阶段。虽然早在武丁时代的甲骨文就用线划分段落,但并非所有龟甲兽骨上均有这类标识,哪怕版面上的文字乱成一团也是如此。
春秋时期的《侯马盟书》中使用一条或者两条短线表示重文,是标点的一种。汉代马王堆出土的《老子》帛书,当中的标点系统已经比较复杂,除了之前的单、双短横外,还有拐角符号,三角符号,圆点符号,方块符号等,用法也各异。现在能够看到的宋代刻本,其实也有标点。宋刻本陆德明《经典释文》就已经有顿号作分隔。一些比较复杂的书,像是《尚书表注》就已经有以圆圈、方块、黑三角、扁长条,半圆等图案作为标点。这种复杂的标点方式,到了宋代渐渐简化成为一个圆圈,作为分隔。甚至在《说文解字》中收录了这样一条:「丶,有所绝止,丶而识之也。」也就是「丶」是古人表示停顿的方式。
只写不念 之乎者也真出名
虽然我们已经找着不少古书是有标点的,可总会好奇古时候的人怎么不加以利用标点呢?!其实这就和古人的文章结构与学习方式有莫大关系了。之乎者也应该算是文言文中相当出名,也是最奇异的文句了。因为之乎者也后来从口语中消失了,但是却持续以书面语的方式出现。它就这样被人们以只写不说的方式使用了两三千年。之乎者也约莫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于书面语中出现的,而且还在二三百年之间快速地达到完备的程度。
之乎者也往往代表句子的停顿与分隔。古人常以它代表句子的停顿,尤其是韵文。《离骚》则会使用兮来表示一个句子的结束。在《文心雕龙卷七章句》中,就谈论到采用虚词来断句:
又诗人以兮字入于句限,《楚辞》用之,字出于句外。寻兮字承句,乃语助余声。舜咏《南风》,用之久矣,而魏武弗好,岂不以无益文义耶!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据事似闲,在用实切。巧者回运,弥缝文体,将令数句之外,得一字之助矣。外字难谬,况章句欤。
另外,还因为古人的学习方式与今人不同,故影响了标点的使用方式。《礼记学记》有载: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是很重视明辨句读的,那是读懂古籍的起源。
古人其实很重视句读的训练,因为句读是读懂古书的起点。而且,学童求学后,还得考试验证有没有离经辨志的能力的。倘若离经(句读经典)有问题,那正说明他还没有完全读懂这一本古籍。所以,想要具备读古籍的能耐,你就得先拥有句读之能。

《古代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答:古代他们其实一定程度上也是不需要标点的,因为他们在刚开始学字的时候就要先学会句读,而所谓的句读就是现在的断句,它的效果其实和标点符号的效果是一样的。古人他的印刷术的水平有限,所以生产出来的书的数量也是有限的,像古人的一生,他们可能也就读那么几十本书,所以他们没必要读的很快,他们都是...

《为什么古代没有标点符号?》
答: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

《清朝的殿试和探花汪学金的试卷,古时候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
答:在古人的记载中,《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其实,远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清章学诚《丙辰札记》考证:“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增韵》云:“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

《我们错了,古人写文章是有标点符号的》
答:中华文明璀璨的明珠——汉字,历经甲骨→金→篆→隶→楷→行,称为「 ”汉字七体”,流传5000余年。是世界文明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上古时期文字体系中唯一的传承至今者。 拥有如此辉煌历史的汉语,标点符号竟移植于印欧语系,不得不说是一种缺憾,古汉语真的没有标点符号吗? 事实上,古汉语使用标...

《古书没有标点,为什么卖的四大名著和古书都有标点呢》
答:《丶部》:“丶,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这便是后代的逗号。《�部》:“�,钩识也。”这就是今天的句号了。古人在写作中,有时就加上它,有时则是碰到容易混淆的地方,加上它以示区别。现代意义上的古书标点,是指根据古书的内容,用标点符号把原文的停顿、结构和语气等准确...

《明明古代有标点,为何大部分书籍都不用?》
答:古代的标点是不成体系的,所以经常会有书籍使用了标点反倒是让文人看不懂的情况发生,而且古代人的崇古思想让他们已经习惯了不用标点的阅读,而且没有标点可能会让更多人有更多的理解,所以标点没有使用不仅没有阻挡文化的传播反倒是让一些文化开枝散叶了,还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就是方便文章的阅读而古代的...

《碑文为什么无标点》
答:古时写作出书是没有现代标点符号的,只有句读(音逗),那是看书人自己在书上断句用的,就像句号“。”和顿号“、”,表示句子完结和语气停顿。碑文是比较庄重的场合,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符号。

《中国古代有没有标点符号 古人如何断句》
答:依据现有的文献材料来看,我国句读符号使用规范的确立,至迟是在宋朝。宋朝人岳珂的《九经三传沿革例》、宋朝学者毛晃的《增韵》、元代教育家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等著作均对此有表述。清代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还在其自刻的书如《广雅疏证》、《经传释词》等上,都自加了句读符号,从而开创了...

《唐代文献有没有标点符号》
答:1972—1976年间,在甘肃居延考古队发掘出土的一批汉简中,除表重文的符号“=”外,还有“■”、“▓”、“●”、“W”、“∠”、“∕”等符号,它们均起着句读或后来标点符号的作用。如:西汉末年的竹简“吞北隧卒田恽∣(此为一朱笔符号)正月食三斛∽正月庚戌自取=卩”;汉元帝时期的竹简有“...

《标点符号的历史,你知道是怎样的吗?》
答:不但中国古人不用标点符号,西方古人也一样不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出现是相当晚近的事情,直到15世纪中叶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以后,标点符号才被发明并被大量使用。为什么断句的需要明明存在,中西方的古人们却都想不起发明并不复杂的标点符号?梁文道先生对此有过一个解释: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古代书的...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