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帮我写一篇(横向)议论文 要求: 800字

作者&投稿:貊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心态,心情对中学生有哪些影响··要求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改变不了过去,但是可以改变现在。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只要未来走得更好。抛弃了不必要的包袱,生活才会美好。人生如此短暂,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真惜?有太多的事要你去做,有太多的人等待你去真爱。不要回头看,前面的世界更精彩。
不能控制他人,但可掌握自己。走自己的路,纵然很崎岖,纵然很陡峭,但依然要勇往直前。自己是自己的,谁也不能控制自己的权利。
不能左右天气,但可改变心情。你对生活微笑,生活也会对你微笑。让我们的心不在压抑,让她解脱吧!让心灵自由自在飞翔,去迎接那绚丽多彩的阳光。
在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要以一种“容”的心态对待别人,对待自己,对待世界。这个世界没有“完美”,但有“完善”,达不到不代表不能做 ,我们必须以一中尽心尽责的态度做每一件事;不可能样样顺利,但可以事事尽心。这样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漫漫的人生路,波折和坎坷再所难免,跌倒过,失败过,不应该影响我们对未来成功的希冀和坚定。对于已经过去的经历,我们除了叹息和悔恨外,则无力去改变。而对于未来,谁敢肯定,它就一定会比过去更糟糕,它就是失败经历的延续?
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成功了,并不代表未来会成功;过去失败也不代表未来会失败。过去的成功或失败只是代表过去,未来是靠现在的行动来决定的。失败的人不要气馁,成功的人不要骄傲。失败和成功都不是最终的结果。它是人生过程的一个事件。因此,这个世界上不会有永恒成功的人,也没有永远失败的人。无论过去怎么不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未来充满希望,只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就会充满力量。无论过去怎样,它都已经过去了。只要调整心态,明确目标,乐观积极的行动,那么成功就是你的。
无论是光辉的过去还是不忍回首的昨天,都已经是逝去的过往,光荣不可重现,失败不会持续,明天才是应该追求的。
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生活,是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的。而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影响是巨大的。选择了忠诚敬业的态度,对工作不在觉得烦躁乏味;选择了乐观积极的态度,生活将充满了阳光 ;选择永不言败的态度,将越挫越勇,直到成功;选择认真严谨的态度,人生将因细致而美丽……这正是:态度决定高度,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什么样的人生。
我们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但可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们改变不了过去但可改变现在;我们不能控制他人,但可掌握自己;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可改变心情
。不能样样顺利,但可事事尽心。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应该真诚和智慧实施人生计划,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从而感到无穷的快乐和幸福

1.“乌龟心态”

龟兔赛跑的故事想必每个人都听说过,乌龟的速度与兔子的速度可谓天差地别,但乌龟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是乌龟比兔子多个壳吗?不是,根本原因在心态。

许多人都只知道一味地讽刺兔子,搞得现在兔子的眼睛还都是红的。其实对乌龟更应该予以关注。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乌龟的心态:一、他与兔子比赛赢的“机率”很低,甚至为零,但是他却敢与兔子比,这是一种无畏的挑战者的心态。二、比赛时他被甩得老远,还努力地爬,这是一种不轻言放弃的心态。三、兔子睡着了,他没有停下,而是继续爬行,这是一种舍我其谁、不放过任何机会的心态。我们可以将其称为“乌龟心态”,既然不如别人,想成功,除了努力、实力,再就是心态了。乌龟凭借这种心态居然创造了奇迹。

有人说这不过是一个故事而已。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奇迹数见不鲜。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股神”巴菲克,起初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股东,但他却在激烈的竞争中叱咤风雨,其原因就在于他的“乌龟心态”。他不断努力,从不放弃,抓住时机,使他的事业如日中天,他也成为世界第二富。

竞争是残酷的,生活中充满了竞争,除非你处在金字塔的顶端。如果我们不求上进,无欲无求,惧怕挑战,就会被别人吃掉,所以“乌龟心态”不是人们成功的附加产品而是必备元素。

回过头来说兔子。如果兔子不睡觉,他一直在跑,那么乌龟不就没可能赢了吗?这话也对。但正如前文所言,“龟兔赛跑”只是个寓言故事罢了,兔子的形象其实正代表着社会上我们姑且称为有“兔子心态”的人吧,如何将“兔子心态”升华为“乌龟心态”,绝不是加壳不加壳的问题,这样的人我认为当他们被无数“乌龟”一样的人们超越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从此再也不敢奢望“睡一会”了。

总之,成功的心态,就是无畏的心态,就是不轻言放弃的心态,就是抓住机会赶超的心态,对乌龟来说,这不啻于轮子和发动机,让他们在生活、职场、社交当各方面风驰电掣般地跑在最前方。

2.“积进”与“中庸”

记得有人说过,孔子是“积极进取”的,而老子是“中庸”的。孔子教我们“积极入世”,老子教我们“顺其自然”,这是何其矛盾啊!同是古代先哲,我们应该效法谁呢?

生活中,有人为了高考“白了头”,屡考屡败,屡败屡考;有的大学生找工作,没有满意称心的,就是不降低标准,仍然继续寻找……

他们是“积进”的。他们为了目标不怕失败,不愿放弃,坚持到底,但结果是有的人考上了,有人找到理想工作了,而有的却空费精力,徒耗时间,一无所获。是“孔子”出了“问题”了吗?

那就“中庸”一下好了。

生活中,有人不去尝试就轻言自己做不到,害怕失败,因此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是绝对不“出手”的;有人没有目标,没有动力,萎靡不振,还常常以“无所谓”作为掩饰自己的盾牌。

他们是变了质的“中庸”。他们很少“失败”,因为他们很少尝试;他们的“中庸”将注定他们一生“平庸”。尽管这是变了质的中庸,但却暴露了老子中庸之道可能产生的负面作用。

完全的“积进”比完全的“中庸”要好,至少有目标,有动力。所必须要考虑的是,如何做才能使自己真的受益,使自己离成功更近些。

中国的辩证法一向是了不得的,若我们能从辩证的角度看问题,便是另有一片天地在眼前。其实找工作也好,考大学也罢,或是做其他大事小事,不如一开始先以“积进”的原则去做,不放弃,有目标,全身心投入;在遭遇失败或挫折后,能发现问题,迅速找到新的门径。当然,最主要的是在其后的补救中真正做到竭尽全力。

人的能力有大小,有些事不是单凭努力就能成功的。这时我们需要有点“中庸”的精神。比如,标准太高,那就适当降低些标准;比如,有些事实在做不来,也可以放弃嘛。若如是,成功可能就不那么困难了。即使可能有失败,也可以对自己说“我已经尽全力了”而无怨无悔。

心态决定命运,芸芸众生若能以先“积进”后“中庸”的心态处世,必将获得一个对于自己而言最完美的人生。

3.心如磐石·态若风

即使前方即将降临一场狂风暴雨,即使周围的一切都会随之飘荡,即使早已明知自己的命运生死,我也要像磐石一样狠狠地扎根在地上,以平静的目光面对着动荡的将来。

当我渐渐长大,渐渐懂得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的时候,常常会发现周围的人们变幻莫测;当我看透他们的急躁、他们的疯狂甚至是诡计时,我终于悟出了这样的“处世”真理:心若止水,平静待之,永不屈服。

或许我是一个喜欢认真观察并思考的人,或许他人都在思考而不为我知,我总能感受到别人内心可以表现给我的风景。每次考试来临前,那一份份相似却又不似的人心,更是能够从每个人的内部透出在表层。周围的人总是在利用分分秒秒为考试作着准备,教室内多了几分混乱,多了几分热闹,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道理,每每安静、淡泊的人,却总能出其制胜。父亲曾教导过我,平静地对待所面临的一切,即使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唯有平静之心不变。所以当考试来临,即使是我仍有理解不透彻的知识,我也要安心地坐在那里,平静地与书本相视。

平静的心态,并不代表着“顺从”,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一位平静的人,必有一种好胜及自信的心,所以即使大敌当前大难临头,也可以抓准要害,取得意料中的胜利。正如当千军万马兵临城下之,卧龙先生平静地在城楼上抚琴一样。尽管当时他可能命悬一线,但如果他不能做到“心静如水”的话,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往往平静之人,都可以凭自身的“超然”给别人一种畏惧。而“顺从”之人则截然相反,由于不自信,由于急躁,胸中早已经没了傲气,少了勇气,或是示怯于敌人,或是背叛了自己,或是向命运低头,甚者会将生命埋葬。所以,面对人生的不顺与挫折,当你以一颗平静之心去处之,心头就会有一个声音提醒你,你一定能成功,这样才不会消磨自己。

心如磐石,态如风,天下万变,唯心永恒。不用太多的诠释,因为蕴藏在心底的思想正如一杯浓浓的茶,只有多沉淀才更有味道。人生的每一道关口,你都能以自信的眼光,平静的心态,迈开你坚定的步伐,那么,风雨之后你的眼前一定是更开阔的彼岸。

4.拥有一个好心态

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有时会感到有些疲惫,有时会感到心乱如麻。我以为,这是我们走向成熟的开始,因为我们懂得思考了,或者说懂得对所做的事情负责了。如何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问题,如何让我们一帆风顺地走下去,我想最主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拥有一个良好心态,才会敢于面对现实,弥补自己的足。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顺顺当当,用《圣经》的观点,上天造就了我们,就是让我们来世间受苦受难的。如何面对是我们能否有所成就的决定因素。我想,此时不要总心生怨悔或暗自悲伤,因为这是徒劳的;要报着乐观的态度去分析它,找出问题所在;正视自己的错误,目的是为了今后的成功。这样的心态,能让你冷静地总结经验,勉励自己,很有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心态,是你成功的奠基石。

拥有一个良好心态,会让你充满自信,勇敢地迎接挑战。满怀信心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它的映射是多向的,会让你收到一举几得的效果。当问题向你袭来时,如果神情镇定,毫不畏惧,也许会创造天下的奇迹。用不服输的心态迎接每一次的挑战,也许没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机率,但这份心态会一直激励着你,支持着你,使你尽力做到最好,从而让你能把握最佳契机,迈向成功。

拥有一个好心态,会让你过得开心充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其惟一的“交点”便是都很欣赏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看到他们,往往自己也会被感染变得开心爱笑。他们以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感染着众生,让更多的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如此美好,过得如此充实。这种心情以几何级数传递扩散着,在良性循环中密切着你我,和谐着社会。

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会让我们不再幼稚,不再胆小,不再失望,会让我们直面现实,充满信心,积极乐观地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长了点..自己删删减减 再随便加点中学生的什么...不就是交了任务就得么 看看你用的上不

PS:议论文没找到,但我帮你整理点材料。其实我个人认为:一桶水代表了大量的知识,而一滴水代表的是消化大量知识后提取出的知识的精华。你的论文就可以重点在议论大量积累和灵活运用之间的相互联系。

1.勤能补拙的思路

我不是一个特别聪明的人,但是一个还算勤奋的人。通过做功课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和杨澜相比,我们应该是更不聪明,可以说是很笨的人。必须勤奋学习,不断做功课来充实自己,弥补之不足。

机会总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告诉我们要多读书增长知识,多实践积累经验。特别是青年朋友,使命在肩,我们都来学习杨谰准备一桶水,那怕只用一滴的精神,为自己,为家人,为事业,为祖国储备知识。

不聪明无过,不可以不勤奋; 不成功不怕,不能不努力,不能不成长。

2重视积累方面
关于阅读,我向来主张多而广(当然不是盲目读)。只要不妨碍时间,尽可能多看一点书。这对人生的积淀裨益非浅。最近,看到杨澜写的一篇叫《你可以不成功,但不可能不成长》的文章,正好与我这个观点相吻合。

这篇文章中,杨澜回忆在中美建交30周年时,她去采访基辛格博士的一段经历。为了能够向基辛格博士提问一些高水准的问题,她与同事翻阅了有关基辛格博士的大量资料,包括他在哈佛大学当教授时的论文、演讲稿,以及他的传记,还有七、八本评论他的书籍。虽然花了较长时间和很大精力去准备,但是最后在与他做访谈节目时,用到翻阅的资料很少,时间也仅有27分钟。真的是准备了一桶水,而最终用到了才一滴水。

是啊!我们的阅读何曾不是这样。平常,我们读很多书,但是能够用到写作中还是比较少。但是,你不要认为阅读没用,其实智慧的灵光,就是在大量阅读基础上水到渠成。对此,我深有感触。本来,我这个人对写东西没什么信心,心中没底。但是,不知怎地,一提起笔来写文章,就经常有思如泉涌的感觉,洋洋洒洒几百上千字不会儿就出来,而且有些还自感质量不错。这可能与我平常比较喜欢看书阅报有莫大的关系。因为书看多了,不知不觉中,很多知识就储备在脑海中,当写到什么观点和情节时,就自然会想到用什么较为恰当的例子和词语。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样。可能我们做了很多看似没用的工作,被许多人认为是傻子的行为。其实,这也是一种成功的储备,说不定那一天,里头的那一项工作会促使使成功。记得,好象有一个故事讲了一位勤奋的打工仔,他每天很早到了公司把办公室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计较得失,被同事取笑老土也照样帮助他们,慢慢得赢得了同事好感和老板信任。后来,被提拔得很快,比那些学历比他高的同事级别还高,并最终开创了一翻辉煌的事业。其实,平常的勤奋就是一种积淀,没有了这些,最终的成功也是空谈。

不要小看准备一桶水只用到一滴水。没有一桶水的储备,那滴有价值的水就不会存在。

3.也可以延伸到“机会只会给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人才能够把握住机会”。

就是把一个问题分成并列的几个方面,然后逐一论述的方式。

我给你个材料,可以作为参考,其中所举例文用的都是横向议论。

从横向展开

【导写】
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能够给人美感;把好的结尾比作“豹尾”,则充满着力量;可是把好的文章主体比作“猪肚”,多少有点欠雅观。好在大家都知道“比喻总是蹩脚的”之类的道理,联想到的不是猪肚里的糟糠,而只是两者的相似点——“充实”。显而易见,议论文也应当是“猪肚”般的言之有物,倘若像“上海的瘪三”,是不受读者欢迎的。
议论文的主体部分怎样才能写得而有序?我们拟分“从横向展开”、“向纵深拓展”、“多层面对照”、“总分成佳构”、“纵横任挥洒”等五节文字来讲述,现在先说“从横向展开”。
怎么展开?很简单,从中心论点中解析出若干个并列的分论点,每个分论点独立成段加以阐述,共同论证中心论点。比如说有这样一则供料:有人曾问三个砌砖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工人说:“砌砖。”第二个工人说:“我正在赚钱。”第三个工人说:“我正在建造世界上最富有特色的房子。”据说到了后来,前两个人一生都只是普普通通的砌砖工人,而第三个工人却成了有名的建筑师。从这则供料中提炼出这样的中心论点:树立崇高的理想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那么,我们可以这样从横向展开:一、理想是奋斗的起点;二、理想是奋斗的目标;三、理想是奋斗的动力。因为要成功就得奋斗,而没有理想就不会去奋斗(故曰“起点”),即使去奋斗也将失去方向(故曰“目标”),无目的的奋斗就像无浆的船在漫无边际的大海上漂流,“动力”从何而来?显然,这三个并列的分论点是从中心论点分解出来的,又反过来支撑着中心论点,只要依次证明分论点成立,也就论证了中心论点,这便是“从横向展开”。
但话要说回来,简单之中也有不简单的地方。一般地说,从中心论点解析出两个并列的分论点就算是从横向展开。但以“三部曲”(即分解出三个分论点写成三个段落)为佳。因为增加一个分论点及其论证,会使全篇的说理更加充分,更加有力。而在实际思维操作过程中,第三个分论点的提取往往难度较大,这就是不简单之处,但也是思维价值之所在。怎么办?要学会多方面地思考问题。就上例而言,“目标”和“动力”容易想到,倘以此展开未尝不可,如果要提取第三个分论点,就得拓宽思路,多方思索理想对奋斗的作用,才能获得“起点”之类的分论点。浅思辄止是不会有结果的。
还要注意的是,分论点的展开不能随心所欲,得讲究先后顺序。比方说“起点”、“目标”、“动力”排列就比较合理,如果改成 “目标”、“动力”、“起点”,就会显得不合逻辑了。在句式的构造上,分论点的表述可以力求齐整,排比段首效果很好;也可以灵活遣词造句,但是要做到清晰醒目,因为分论点是“段眼”,含糊不清是一大忌。在论述过程当然允许有详有略,一般来说主要的方面详写,放在前面;次要的方面略写,放在后面。如果分论点不止三个,次要者还可以合在同一个段落里论述。

〖实例一〗
“假货专买”之我见
市场之大无所不有,然而假冒伪劣商品也乘机悄悄进入了市场。“打假”成为工商部门的紧急行动。哈尔滨市道外区中马路廉价商品市场设立了“假货专卖店”。专门低价销售打假没收的有使用价值的假货。我认为这确是一种“打假”的高招。
众所周知,假冒伪劣商品之所以能充斥市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蒙住了顾客的眼睛。由于顾客的眼睛被蒙住了,他们辨不清真假,就十有八九吃了亏。现在好了,推出“假货专买”,让伪劣假冒商品拉出来示众。不就提高了顾客对假货的辨别能力吗?只要顾客懂得辨识真伪,那么假货在市场上会站得住脚根吗?那时候它们无人问“形影相吊”就只好灰溜溜逃跑了。
其二,设立“假货专买店”有利于适当地让“名牌热”降温。当今社会有青年总喜欢穿“名牌”,赶时髦,假冒伪劣商品就乘虚而入,一件普普通通的衣服只要标上“进口”、“名牌”的字样就身价百倍。其实这不就是拿“名牌”坑顾客吗?“名牌”炒得太热了,假货可乘机手的机会就多了。让“假货”来个专卖,就可以使那些“追名牌”的顾客冷静冷静,瞧瞧习的货是“名牌”还是“假冒”,看来,设立“假货专买店”的确是件利民的好事。
第三,让有使用价值的假货低价出售也可以节约社会财富。何必一定要将伪劣商品付之一炬,才算是表明“打假”的坚定决心和大公无私的气魄呢?其实,都将它们一把火烧了,这是浪费。诚然假货是假冒伪劣之品,但是我们不能它是伪劣品而全部否定它的使用价值。历史上项羽一把火烧了为秦始皇建筑的阿房宫,留下了遗憾。假货虽比不上阿房宫,但有其可用之处,弃之毁之难道不可惜吗?对待事物我们不能因为它有错而全盘否定,对待假货,我们亦该如此。
综上所述,在我们“打假”,维护市场纯洁的途径中,设立“假货专买店”,是其中一种可行的措施。

〖实例二〗
诚信,万万不可丢
尽管艄公所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很有道理,但年轻人绝不该在“健康美貌诚信”等七个背囊中,选“诚信”而舍弃。诚信,是万万不可丢的。这是因为:
诚信是立身之本。古人崇尚“言必信,行必果”。你有诚信的品德,人们就会信任你、敬佩你,愿意与你交往。《史记》载,季布为项羽部将,以诚信在楚梁一带深孚众望。当时盛传:得黄金千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刘邦得天下后,通缉季布——“购以千金,敢有舍匿者,罪及三族”。尽管这样,人们无一为贪而告发,也无一人因惧惩而拒匿。直到后来,刘邦竟然为其诚信所感动,下令赦免其罪,并封为高官。这可谓诚信是立身之本的铁证。否则,你虽然擅长“信誓旦旦”,但总是给人家开“空头支票”,那也必然因失别人对你的信任,而丧失立身的根本,最后一事无成。正如孔子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诚信是成事之源。人不是为吃饭而活着,世间一趟,总该做点什么,小则常人,大到名流,都应该成就自己应该成就的那份事业。大企业的领导,必须以真诚对待企业中的成员,这样员工们才能心甘情愿地为企业工作,进而奉献出他们的聪明才智乃至青春热血。英国哲学家怀特利说:“真诚是处世行事的最好方法。”海尔集团的成功创业就是很好的例证。领头人张瑞敏上任之初就郑重地许下诺言:我做不到的事,就绝不要求员工做到;我应该做到的事,就一定要做到。他言出必行,说到做到。员工们非常信服、敬佩他,都千方百计地争做开创性工作,从而使海尔成绩骄人,享誉世界。
诚信是治国之道。富兰克林说:“诚实是最好的政策。”一个政府,只有取信于民,百姓才会遵规守纪、听从指挥。秦国欲用商鞅来变法图强,商鞅深恐百姓不听从指挥。商鞅先派人在南门立几丈高的一根木棍,并告之谁能把它移到北门便赏金10两。见无人相信都不肯做,商鞅又将赏金增加到40两,有一人试着搬了过去,果然得到如数赏金。此事很快传遍全国,百姓开始相信了商鞅。因而,虽然商鞅变法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但人们害怕商鞅会依法惩治,也都不得不听从。新法很快得以推行,秦国于是日益强大起来。正如《中庸》中所说:“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
上述种种,无不说明诚信的重要,它重于金钱、高于容貌、犹如生命,是万万不能丢弃的。

[简评]面对“诚信”这个宽泛的话题,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先从材料入手,要言不烦、化笼统为具体地高出“诚信不可丢”的观点。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巧设分论点,。从“立身”、“成事”、“治国”三个方面来分层阐述,不仅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严谨,而且水到渠成般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既然“诚信”是“立身之本”、“成事之源”、“治国之道”,有着如此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自然是“万万丢不得”的了。本文内容丰富、翔实而具体,论述雄辩简洁有力,选材和语言都很不错。
(《语文周报》2001-10-03)

〖实例三〗
呆 气
韬 奋
我们寻常大概都知道敬重“勇气”和敬重“正气”。昔者曾子谓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这是从理直气壮中所生出的勇气。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有人问他什么叫做浩然之气,他说:“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这是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但是我意以为非有几分呆气,勇气鼓不起来,正气亦将消散;因为“虽千万人,吾往矣”!非有几分呆气的人决不肯干;“以直养而无害”,亦非有几分呆气的人也不肯干。试想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不是呆气的十足表现吗?
研究任何学问,欲求造诣深邃者,也不可不有几分呆气。据传发明地心吸力学说的牛顿,有一天清晨正在潜思深究的有味当儿,他的女仆预把鸡蛋置小锅旁备他自煮作早餐,他一面沉思,一面把手上的一只表放入锅内滚水中大煮特煮,这不是呆气的表现吗?又据传说电学怪杰爱迪生结婚之日,与新夫人同车经过他的实验所,把夫人暂停在门外,自己跑进去取什么东西,不料进去之后,忘其所以,竟在一张桌上大做其实验,把夫人丢在外面许久,最后由新夫人进去找了出来,才一同回家去,这又不是呆气的表现吗?大概研究学问非研究到有了呆气的境域,钻得不深,求得不切,只有皮毛可得。彼科学家思创造一物,发明一理,当其在未创造未发明之前,人莫不讥为梦想,甚乃狂易,认为徒耗光阴,结果辽远,而彼科学家独能不顾讥笑,埋头研究,甚至废寝忘食,甘之如饴,非有几分呆气为后盾,岂能坚持得下去。
委身革命事业以拯救同胞为己任者,也不可不有几分呆气。彼革命志士,思为国家谋幸福,为人民除痛苦,而当其未达到谋幸福除痛苦之前,无一兵一卒之力,无弹丸凭藉之地,在他人见之,未尝非纸上谈兵,痴人说梦,认为必不可以实现,然卒以彼大革命家之规谋计划,冒万险,排万难,忍人之所不能忍,为人之所不敢为,刀斧不足以惧其心,穷困不足以移其志,置身家性命于度外,而登高一呼,万方响应,翕然从风,固为万流景仰,但在流离颠沛之际,非有几分呆气为后盾,岂能坚持得下去?诚以凡事非有几分呆气来应付,处处只计及一己利害,事事顾虑前途得失,无丝毫之主见,无丝毫之冒险精神,迟疑不前,趑趄不进,永在旁徨歧路之间而已。
此外欲能忠于职务,亦非有几分呆气不可。在办公室中但望公毕时间之速到,或手持公事而目注墙上所悬时计者,大概都是聪明朋友的把戏,事业交在这种人手上是永远办不好,这是可以保险的。因为他所缺乏的就是忠于职务视公务如己事的呆气,降而至于交友,也以具有几分呆气的朋友为靠得住。韩退之所慨叹的“士穷乃见节义”,朋友穷了仍不忘其友谊,此事非有较高程度之呆气者不办!
我们寻常的心理,大概无不喜闻他人之誉我聪明,且亦时欲一表现其聪明;又无不厌闻他人之称我为呆子,而并不愿自认为呆子。初不料呆气也有那么大的好处!

〖实例四〗 名师效应
陈鲁民

50周年大庆前夕,国家隆重表彰为“两弹一星”研制作出突出贡献的32位著名科学家。有心人也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其中11位功勋科学家都出自同一个老师门下。他就是中国物理学界的一代名师、清华大学教授叶企孙。一个老师培养出11位堪称国家栋梁之才的大科学家,其意义怎么估价也不会过分。由此,我想起“名师出高徒”这句老话。进而又想到“名师效应”这一题目。
名师是一面旗。名师这面大旗一竖起来,四面八方的学子就会慕名而来,聚集其麾下。孔夫子当年是“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人称“万世师表”。东汉马融,才高学博,一代通儒,门徒也常有千数。叶企孙教授早在20年代就名闻国内,是物理学界一面大旗,许多学生就是冲着他的名义,报考他所在的院系。他也没有让学生们失望,培育出了一个个声震华夏的大科学家。
名师是一盏灯。这盏灯会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名师蔡元培不拘一格聘人才,把年轻有为崭露锋芒的“落榜生”梁漱溟聘为大学教授,造就了一代鸿儒。名师叶企孙也以自己的睿智和远见,照亮了学生们前进的道路。他的高徒赵九章本是学习经典物理的,但他考虑到赵的特点及国家的急需,毅然动员赵留学时改学气象学,使赵成为我国大气物理、地球物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并被公认为是“中国卫星第一功臣”。他的另一学生王大珩回忆道:“叶先生有深谋远虑,在抗战前中国的光学工业是零,而国防急需光学机械,为此他要我改学应用光学。”王大珩学成回国后,成为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名师是一座桥。这座桥是连接奋斗与成功的必经之途,是由名师们的奉献精神和无私胸怀凝聚而成的。陶行知“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杨昌济“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华罗庚“心甘情愿当人梯,鞠躬尽瘁育英才”,叶企孙则终生未娶,视学生如子女,殚精竭虑,以一生心血培养出大批高科技人才。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有句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是有大师之谓也。”大师即名师。当今我们大学里的大楼确实一栋比一栋漂亮壮观.但我们更需要名师、大师。叶企孙一个名师,就培养出一批国宝级科学家,倘若我们每个学校都有那么几个名师、大师,又何愁不能人才辈出,群星璀璨?果如此,经济的腾飞,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自然也就不在话下。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