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二年级数学 如何引导学生简单地有条理的思考 网易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

作者&投稿:溥俭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家长如何辅导小学二年级学生数学~

二年级数学其实并不难,但还是有小学生考回来的成绩让家长十分担忧。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是孩子真的是个数学渣、可能是孩子做数学题没有思考、也可能是孩子讨厌数学老师。。。针对这些原因,该怎么来辅导孩子学习数学呢?下面给您带来几个实用有效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方法1: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
如果孩子真的是个数学渣,也就是说孩子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的话,那么需要给孩子适当的课外辅导。我当初是替孩子报了明师教育的数学小班,让专业的老师引导孩子学习,这对孩子数学成绩的提高是有帮助的,一个学期过后,孩子在班上的排名已经稳定在前五了。
不过,如果孩子不喜欢课外辅导,学习不快乐,还是不要强迫为好。
方法2:做有针对性的练习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学好数学,就拼命让孩子多做题,每天布置100道题,但其实这种题海战术往往效率不高,而且对于二年级孩子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
事实上,想要孩子提高数学成绩,有针对性的练习好过题海战术。明师小班的老师建议我要多关注孩子做错的题,提醒孩子做个错题本。我发现,孩子针对错题多做练习,收获会更大,提高成绩的效果会更好。
方法3:引导孩子自己思考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就是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这个道理对孩子学习数学一样适用。学习数学比起语文英语,更加讲究方法,如果只是埋头苦写,而不思考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的话,就会感到学得吃力、学得迷茫,就会产生一种自己很努力但很没用的挫败感。
因此,在辅导孩子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自己思考。明师小班的老师很重视这一点,在试听课上,我发现老师会引导学生上台解答问题,课堂的互动氛围很浓,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般,一个听一个讲!

1、创设游戏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并通过游戏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游戏情境教学法,尽可能在真实的情境下展开学习,所设的情境也应该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接近或者相符合,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情境游戏创设要建立在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的水平之上。如,采用“寻宝藏”的游戏教学情境。教师在课前将宝物藏在教师内,然后请几个同学上来寻宝,并限制每人只有一次寻找机会。大部分学生寻找失败后,会请求教师提供线索帮助,当教师给出提示后,缩小了范围,有利于学生的寻宝之旅,促进学生在游戏中体验数学知识,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媒体,使得课堂教学信息呈现多样化,让学生从中感受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数学知识。多媒体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变为具体的知识,有效的帮助学生突破思维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态度。
3、有效开展小组研讨交流,如何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组织小组研讨交流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的出发点,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自主研讨的空间。加强教师与学生相互研讨交流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的方案,从而达到互教互学、共同发展,以及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境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合理分组,如,让一个优等生负责一个中等生,让一个中等生帮助一个后进生,以实现小组成员之间的合理搭配,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教师要为每个小组指派一个组长,负责维持小组秩序、规范研讨环节与提交研讨报告,避免个别学生进行与研讨不相关的言论。此外,在小组研讨交流中,教师不能把自己作为一个旁观者,而是要积极参与到研讨交流活动中,对小组研讨交流的情况进行充分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正确的思维能力交流进行讨论。通过这样思维能力研讨交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更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实现小组思维能力研讨交流的有效开展。
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师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气氛融洽的课堂,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离开了思考就谈不上学习数学。小学低年级数学也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那么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发展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思维的情境。  
教师教学语言对儿童的感知、思维、情感活动起着主导、调节和支配的作用。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再现教材所表现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通过多种手段,有机创设思维的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思维。将多媒体引入数学教学,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重要途径。生动鲜活的画面,绘声绘色的视听效果,将教材所表现的相关情境,呈现给学生,能有效丰富表象,激活思维及情感活动。运用直观教具,提供操作条件,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帮助他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要手段。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时,让学生准备圆片和三角形等各种图形(每人至少准备两种图形),用两种不同的图形分别表示题中的两个实际数量,动手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直观、形象的看出谁多谁少,并且一目了然地看到两个数量之间的差距,并且会用“( )比( )多(  )或(   )比(   )少(   )这两句数学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以说促思,以说引思,最后总结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明白比多比少两者间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种形象、直观的办法,对学生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有着非常好的作用。  
二、教会学生用数学语言思考问题。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则靠语言来表达,人们总是运用语言来进行思维活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小学生外部语言几乎是同步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应该贯穿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始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有声思维阶段,在思维活动中往往多伴随自己说话的声音。如在做题时,嘴里要念叨,边做边说,这是低年级思维的特点,不说话,思维就无法顺畅进行。如果绝对要求课堂鸦雀无声,甚至禁止学生自言自语,往往会阻遏学生的思维。注意语言训练的有效途径就是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用谈话的方式进行教学,师生可以直接对话,引导学生回答每一个问题。这样使学生既获得了新知识巩固了旧知识,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对那些不爱说话,或不敢讲话的学生,更要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如在教学14-9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计算的方法,而是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给学生留下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我首先抛出一句:“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14-9怎么算?“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所说的方法总结如下:1.(想加算减)因为9+5=14,所以14-9=5。2.(破十法)被减数个位上的4减去减数个位上的9不够减,就需要十位上的数来帮忙,从十位借1当10,10-9=1,1+4=5。3.(连续减)减数9能分成4和5,14-4=10,10-5=5。4.被减数个位上的4减去减数个位上的9不够减,从十位借5,4+5=9,9-9=0,借走5,所以10里面剩下5,最后结果等于5。5.把14看作19,总数里面比原来多了5,最后再减去5.19-9=10,10-5=5。6.用数的方法,根据图,从14里面划去9,剩下5。7.把减数9看作10,14-10=4,多减了1,所以再加上1,4+1=5。8.用接着数的方法。10,11,12,13,14。再加5就是14。9.把14分成9和5,9-9=0,0+5=5等等一些方法。在说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思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时候学生说的方法会在我们的预料之外,所以要充分发挥学生整体的优势,只有方法多样化,学生才有选择的余地,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教师在众多方法中要优化方法,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因此,数学教学中放手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再说的过程中理解算理,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在课堂提问中,往往是智力水平高的孩子,可以很快地举手作答,而其他学生尤其是那些智力发展滞后的学生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为了不让大多数孩子成为陪读,更重要的让他们也能参与到思维活动中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多一点耐心,舍得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让老师的思维牵着学生走,也不要让少数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大家思维。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之后,我针对这部分内容,设计了一节思维训练课。上课时,首先出示“一支自动笔8角钱,应怎样付钱?”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我提出了三种不同要求:①会正确说出至少一种付8角钱的方法。②会正确说出至少三种付8角钱的方法。③能利用按顺序思考的方法,把所有可能付钱的方法一一列举,并找出你认为最简便的一种付钱方法。这三种不同要求,更多地给孩子表现个性,发展个性的空间;一层比一层更具有挑战性,更能激发学生求新求趣的欲望,特别是对第三层的要求,包含了数学中列举的思想,为之后的精英教育打下基础。思路如下:
5角
2角
1角
1
1
1
1

3

4

3
2

2
4

1
6

8

又如:在学生学习了简单的一步加减法应用题时,让学生做一年级下册书76页11题。(黑猫钓了15条鱼,棕色的猫钓了20条鱼,花猫钓了8条鱼,根据条件提出数学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思维敏捷的学生要求能按照一定的思维有顺序地提出不同的问题(采用两两结合的方法),依次写出来,并能正确解答。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有所发展。 思路如下;
.黑猫和棕色的猫一共钓了多少条?15+20=35 (条)
2.黑猫和花猫一共钓了多少条? 15+8=23(条)
3.棕色的猫和花猫一共钓了多少条?20+8=28(条)
4.黑猫、棕色的猫和花猫一共钓了多少条?15+20+8=43 (条)
5.黑猫比棕色的猫少钓了几条?20-15=5 (条)
6.棕色的猫比黑猫多钓了几条?20-15=5 (条)
7. 黑猫比花猫多钓了几条?15-8=7 (条)
8. 花猫比黑猫少钓了几条?15-8=7 (条)
9. 棕色的猫比花猫多钓了几条? 20-8=12(条)  
10.花猫比棕色的猫少钓了几 条? 20-8=12(条)     
这样的教学方式,照顾到了班里的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思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陶行知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数学是由问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问题的产生与解决离不开质疑,没有质疑就没有探索、就没有思维、没有创新。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教师要满腔热情的鼓励学生发问,对不懂就问的学生要大加表扬。学生只有经过反复思考,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的时候,有学生觉得题目中出现了“多”字,就应该用加法,对此,我们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要求学生在认真读题的基础上,理清谁多谁少,弄明白求的是多的量还是少的量,比较出与以往求多的量的题目的异同,从而消除误解,加深认识。又如学生在做书一年级下册100页的“练习题10”时,又提出了这样的疑惑:老师,图中小女孩说:“我家住在她家左边。”题中问小女孩住在( )门( )层。应该以谁为标准来判断呢?虽然“左右的相对性”不作为考试内容,但是书上出现这样的问题,还是得给学生讲。但是不能强调地过分了,只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要考虑左右的相对性就行啦,如果教师特别强调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会把简单的判断左右的题型也做错。所以要通过一些例子形象地说明如何把握左右的相对性?考虑到“左、右”的相对性比较难理解,教材只是通过一些活动和游戏(如握握手,听反话等)来帮助学生辨别,没有安排脱离操作判断左右相对性的习题。教学时,也应该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适宜的活动。如两个同学面对面,老师发口令:拍拍自己的左(右)肩,拍拍对面同学的左(右)肩……学生按口令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我们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随时把不懂得地方画出来、记下来、说出来,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从而逐步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学习习惯。  
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边听、边看、边想、边记,做到眼、耳、口、手、脑并用,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上课时眼睛要盯着老师看,思路跟着老师走,积极思考问题,勇敢地举手回答问题。学生的思维应和老师的思维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学生都能意会。学生学会思考,就要思考得有条理、有根据,并且会把所讲的知识延伸发展,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循环排列规律》一课时,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象、生动地演示,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理解了循环排列规律的周期性,5、6、7、8行的排列规律和1、2、3、4行的排列规律完全一样。教师接着提问:“如果继续排下去,该怎么排列呢?”通过学生思考,课件把静态的思维转化成动态的演示,整个图形上、下、左、右扩散,体现了4行一个循环的排列规律,练习题中出现了三个水果为一组,接着让学生根据循环排列规律的特点说出后面的每一组该怎么排列,学生在应用规律做题过程中领悟到了三个水果循环排列的规律,就是3组一循环,3组一循环的重复出现,可以有这样的无数个循环组。课后,有些学生这样问我:老师,是不是5个图形一组,就是5行、5行的循环出现?9个图形一组,就是9行、9行的循环出现?其他学生在这些学生的启发下,也领悟到了知识的内涵。最后小结得出:几个图形为一组出现,就会出现几行,就是几行为一个循环周期。学生只有通过静心地思考,才能把知识脉络梳理清晰,真正掌握它,理解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真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要为学生的持续发展考虑。 
学会一点数学知识,只能管一阵子,学会了思考问题的方法,就能管一辈子。科学的思维是学生探索获取新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金钥匙。每一位教师,尤其是数学教师要从小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养成爱动脑筋、爱想问题的好习惯,让学生都能掌握这把金钥匙。

让学生不受外界影响,最主要的是认真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