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南京及周边有什么比较好的学校? 我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学生,想考南京的大学,请问考什么学校...

作者&投稿:诸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我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 想考研 请问南京哪些院校的这个专业比较好???~

(我在网上查到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徽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始建于1960年,原名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是江苏省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致力于建成世界著名的气象最高学府,江苏省主管,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
中文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外文名: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
简称: 南信大,NUIST
校训: 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
创办时间: 1960年创建,2004年更名
类别: 江苏重点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江苏省教育厅
现任校长: 李廉水
知名校友: 郑国光,吴国雄,许健民,朱云来
所属地区: 中国江苏南京
主要院系: 大气,经管,数理,信控,计软,体育,遥感,滨江,语言文化
硕士点: 24个
博士点: 14个
院士: 1人

学校简介
学校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始建于1960年,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达38%以上,三分之一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占地2189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3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95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期刊1730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中国科协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等5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国家级气象台、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等42个专业实验室,省级产学研基地及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100多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概况(15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历得到美、英、加等国家的广泛认可。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等17个学院(部)以及1个国际教育培训中心。拥有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共有47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七大门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特色发展,打造大气科学“学科特区”,大气科学学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建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理、工、管、文、经、法、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4个,基本涵盖学校本科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方领导(8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育人为中心,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已培养各类毕业生4万多人。他们以“踏实、肯干、能干”的优良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誉,不少校友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及相关部门领导,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全国气象领域70%的技术骨干来自该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贯重视科技创新,长期参与国家气象领域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气象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科技实力增长迅速,连续两年实现科研经费翻番式增长。2008年科研经费已超亿元。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29项,另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生活动(7张)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国的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戴尔豪斯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韩国的朝鲜大学、日本新潟大学等三十多所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联合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学校拥有“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学校已为近百个国家培养高级管理及业务骨干600多名,高质量地承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气象教育与培训大会、“人类活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批重要会议。   今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发展、管理创优”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弘扬传统,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集成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在《2011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11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45。编辑本段学校历史


学校历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是南京气象学院,当时在建院的时候得到了中国首任气象局长(现在的称呼)的大力关怀,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且在那个时代好多清华北大的老师和毕业生云集南气院,中央气象局的好多留洋专家也来到了南气院,那时的南气院虽然招生少,老师少,但实力在南京的老牌重点高校里是不容小视的,现在很多著名的高校当时还不存在,或者只是职业技术学校,当时在南京的排名确切的不打折扣地说应该是第六名,这是有资料可查的.   南京大学的地学类专业,当时最强的应该是气象学,60年的南气的学生是和南大的学生一起上课,之后就分了出来.据说当时选校址的时候有了三处地方可选,其中一处是珠江路,还有一处是在现在的地方,但是为了显示南气院永远地从南京大学分离出来,就选择了江北的龙王山下,龙王在古代乃司云雨风雷的,所以学院建在龙王山下是不是有什么寓意,只有当时的老人才知道了.现在也无据可查.而南京大学在气象学在分出后受到重创,但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实力,已经不是46年前能比的了.   南气院的历史说起来并不比南京其他老牌的重点高校少多少,例如现在的东南大学已经不是建国前的真正的东南大学了,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等,好多高校都进行了百年校庆,但扪心自问,真正了解南京高校变迁的人都明白,他们只是拥有南京大学的一个学院或者一个系而已,现在学校的大部分都是独立后的成果, 却将南京大学的历史算进自己学校的历史.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是原来的南气院,如果同理而推,学校的历史不再是46年,而至少是78年,并且是至少.因为南京大学,也就是建国前的国立中央大学拥有气象专业是1930年的事了,在这之前是否有类似的专业出现现在已经鲜为人知了。    南气的历史就是中国气象的历史,在由于国家对气象的重视和需求气象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院成立了,并且在78年成为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重点高校,但在之后气象学被冷落,气象在社会的地位一落千丈,所以有一段时间好多南气院的学生都转行了,直到现在气象被受关注再度升温,并且在十一五计划中国家也加大了对气象领域的投资,气象事业目前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段.这也是南京气象学院为什么能顶住南京大学的合并压力,并且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原因之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没有可以向外人炫耀的历史名人,因为这不是它的实力的原因,而是它建院的历史决定的,它错过了建国前风起云涌的时代,但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必将有它光彩的一笔,目前中国从中央到省到市的气象局长和首席预报员都是南气院毕业的,谭震林的儿子,登上美国财富杂志封面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儿子朱云来,神六的副总指挥,中国银行的副行长,主持风云卫星发射的许建民院士,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曾力挽狂澜舌战最终影响加拿大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的首席科学家,等等都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国外NIM的名气不是国内的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些场合清华北大也只能和南气院平起平坐,在国外受到大家尊重的大学不是什么综合大学,而是那些具有自己特色的理工学院,这就是南京气象学院在国内外知名度不同的原因了.   再谈谈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京信息工程大学文科专业的问题,既然专业已经有了,谈踏出现的正确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好多人都议论,说南京气象学院的文科专业不好,我反问你们大学文科专业刚刚建立几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即使南大的学生我也会这样问,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而南师南大的人文专业是经过了百年的积淀的成果,历史的积淀是用什么也模仿不出的.就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虽然在郊区但学风上相对其他南京高校还是不错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究竟路向何方?历史会回答,几十年后,我们是不是也能向现在一样谈论那些辉煌的历史   你绝对不了解的南信大的历史   1.南京气象学院于1960年由中央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前身)创建,首任院长是前新四军政治部副主任(后担任代理副军长)罗漠;   2.南京气象学院在建院之初,毕业生授于工程师学位   3.南京气象学院最初建立的几个专业有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应用气象学,大气探测学和气候学   4.1964~~1974年南京气象学院共培养学生446人,这446人当中,有1/3转行进入其他部门工作,其余的其中80%目前已经担任中央,各个省市气象系统处级或以上领导干部   5.南京气象学院拥有全国唯一一个校园内的气象台,这个气象台是全国八大气象台之一   6.南京气象学院在1998年只前的首先录取对象是学校教职工子女;教学、科研、实习基地等合作单位职工子女   7.南京气象学院至今最大的一笔投资是位于电子楼对面的多普勒气象雷达,于1989年从美国引进,耗资300万美圆   8.南京气象学院目前在美国的校友会达到近200人,以教学研究者居多,主要有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大气遥感探测学三个专业,涉及美国的气象气候的方方面面   9.目前美国农业部全球变化项目首席科学家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大气探测专业   10.南京气象学院专家的科研经费,不到中国气象局同等级专家的一半,但大多数气象学院毕业的高学历人才,首选还是留校任教   11.2002年前,南京气象学院在教育部一直被登记为工科院校,但其论文和科研成果99%由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与环境,大气探测学等理科学科完成   12.南京气象学院最好的学科是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其在教育部登记包括四个二级学科:大气科学,大气物理与环境,大气探测和气候学   13.1998年是南京气象学院一次就业率最高的一年,能够授予学士学位的几个专业就业率真正达到100%,2003年是学院就业率最底的一年,根据学校自己的统计,只达到84.4%   14.南京气象学院是台湾承认学历的大陆为数不多的大学之一 (现在貌似没有了,只有985的41所高校了)   15.南京气象学院在2003年险些并入南京大学,最后由于双方就并入专业的意见不统一而夭折(南京大学坚持只并入大气科学,大气物理与环境,大气探测三个专业,而南气坚持并入所有专业)   16.南京气象学院在1992年到2002年10年间,虽然其管理者是中国气象局,但拨款基本来自于江苏省   17.南京气象学院改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后,在新专业的建立过程中出现很多波折,比如说:当初建立农资专业时,曾与当时的农业气象学专业,也就是现在的应用气象学专业发生过矛盾;在建立遥感专业的时候,曾与大气探测专业发生过矛盾等等,不过最终都得以解决   18.南京气象学院曾经的院长曾享受副部长级待遇(中国气象局局长是正部级),当时在江苏只有南京大学校长能和南气院长平起平坐,后来划归江苏省管理后降为正厅级   19.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目前耗资最大的两个实验室分别是中美合作遥感实验室和信息与信号处理实验室,前者主要从事大气探测与大气物理的研究,后者是大气探测本科及部分研究生的专业实验室   20.如果留学美国,加拿大或者其他一些欧州国家读公立大学的硕士,你会发现他们根本不承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包括会计,信息管理,环境科学,遥感科学等等专业的本科学位(除非你申请的是硕士课程而非硕士学位)   21.在2006年期的全国大学排名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位于251位   2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平均住宿费是全国最高的高校之一   23.根据学校内部统计,2004年学校毕业生中抽样显示:气象类平均年收入为2.9万元,电子信息及计算机类专业为2.2万元,经济类为1.4万元   23.1995年,南京气象学院论文成果100%集中在气象领域,2005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获得国家认可的论文成果91.7%集中在气象领域,说明学校正在向多学科化的转变迈出艰难的步伐   2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于2008年彻底完成系院转变调整,分散强势专业(如本来决定的气象学院被一分为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和大气物理学院,分别代表了学校最强的三个专业:气象学,应用气象学和大气探测学),从此学校将加大其他专业的资金投入,真正实现学校的多学科化发展。

其它如果要了解详细,就再问我

比较好一点南京大学,南工也是不错的,南信还可以

当然是清华大学最好
上海有复旦大学
看你选什么地方了
开办院校
北京
[比较]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比较]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比较]国际关系学院 [比较]清华大学
[比较]北京大学 [比较]北京师范大学 [比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比较]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中国农业大学 [比较]北京理工大学 [比较]北京科技大学 [比较]中国地质大学
[比较]北京工业大学 [比较]北京化工大学 [比较]北京交通大学 [比较]北京邮电大学
[比较]北京林业大学 [比较]首都师范大学 [比较]中国传媒大学 [比较]北京语言大学
[比较]北京工商大学 [比较]北京联合大学 [比较]中央财经大学 [比较]北京外国语大学
[比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比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比较]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比较]北京服装学院 [比较]北京印刷学院 [比较]北京物资学院

天津
[比较]天津大学 [比较]南开大学 [比较]天津师范大学 [比较]天津工业大学
[比较]天津理工大学 [比较]天津科技大学 [比较]天津财经大学 [比较]天津商学院
[比较]天津外国语学院 [比较]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比较]天津农学院

上海
[比较]上海杉达学院 [比较]复旦大学 [比较]上海交通大学 [比较]同济大学
[比较]华东师范大学 [比较]华东理工大学 [比较]上海大学 [比较]东华大学
[比较]上海财经大学 [比较]上海理工大学 [比较]上海外国语大学 [比较]上海水产大学
[比较]上海海事大学 [比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比较]上海电力学院 [比较]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比较]上海体育学院

重庆
[比较]重庆大学 [比较]西南师范大学 [比较]西南农业大学 [比较]重庆医科大学
[比较]重庆工商大学 [比较]重庆邮电学院 [比较]重庆师范大学 [比较]重庆工学院
[比较]重庆交通学院 [比较]重庆三峡学院

河北
[比较]华北科技学院 [比较]唐山学院 [比较]华北电力大学(本部) [比较]河北大学
[比较]河北工业大学 [比较]河北科技大学 [比较]河北经贸大学 [比较]河北工程学院
[比较]河北理工大学 [比较]石家庄铁道学院 [比较]石家庄经济学院 [比较]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比较]华北煤炭医学院 [比较]河北北方学院

河南
[比较]郑州大学 [比较]河南大学 [比较]河南师范大学 [比较]河南农业大学
[比较]河南科技大学 [比较]信阳师范学院 [比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比较]郑州轻工业学院
[比较]中原工学院 [比较]河南财经学院 [比较]新乡医学院 [比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比较]河南中医学院 [比较]河南科技学院 [比较]商丘师范学院 [比较]安阳师范学院

山东
[比较]山东大学 [比较]石油大学 [比较]青岛大学 [比较]山东师范大学
[比较]山东科技大学 [比较]曲阜师范大学 [比较]济南大学 [比较]山东理工大学
[比较]聊城大学 [比较]烟台师范学院 [比较]青岛理工大学 [比较]山东建筑大学
[比较]山东轻工业学院 [比较]山东财政学院 [比较]山东工商学院 [比较]滨州医学院
[比较]济宁医学院 [比较]德州学院

山西
[比较]山西大学 [比较]中北大学 [比较]山西医科大学 [比较]山西农业大学
[比较]山西财经大学 [比较]太原科技大学 [比较]长治医学院

安徽
[比较]铜陵学院 [比较]合肥工业大学 [比较]安徽大学 [比较]安徽农业大学
[比较]安徽工业大学 [比较]安徽理工大学 [比较]安徽财经大学 [比较]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比较]阜阳师范学院 [比较]安徽中医学院 [比较]皖南医学院 [比较]安庆师范学院
[比较]合肥学院

江西
[比较]南昌大学 [比较]江西师范大学 [比较]江西财经大学 [比较]江西农业大学
[比较]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比较]华东交通大学 [比较]东华理工学院 [比较]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比较]井冈山学院 [比较]九江学院

江苏
[比较]南京财经大学 [比较]南京大学 [比较]东南大学 [比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比较]南京理工大学 [比较]南京农业大学 [比较]扬州大学 [比较]南京工业大学
[比较]河海大学 [比较]江苏大学 [比较]江南大学 [比较]中国药科大学
[比较]南京林业大学 [比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比较]江苏科技大学 [比较]南京邮电大学
[比较]江苏工业学院 [比较]盐城工学院 [比较]南京工程学院 [比较]南京审计学院
[比较]江苏技术师范学院

浙江
[比较]浙江理工大学 [比较]浙江大学 [比较]浙江工业大学 [比较]宁波大学
[比较]浙江工商大学 [比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比较]浙江财经学院 [比较]温州医学院
[比较]温州大学 [比较]浙江林学院 [比较]中国计量学院 [比较]绍兴文理学院
[比较]浙江万里学院 [比较]浙江科技学院 [比较]嘉兴学院 [比较]湖州师范学院

湖北
[比较]华中科技大学 [比较]武汉大学 [比较]武汉理工大学 [比较]华中农业大学
[比较]华中师范大学 [比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比较]湖北大学 [比较]长江大学
[比较]武汉科技大学 [比较]三峡大学 [比较]中南民族大学 [比较]湖北工业大学
[比较]江汉大学 [比较]武汉科技学院 [比较]武汉工业学院 [比较]湖北中医学院
[比较]湖北汽车工业学院 [比较]湖北经济学院

湖南
[比较]中南大学 [比较]湖南大学 [比较]长沙理工大学 [比较]南华大学
[比较]湖南工业大学 [比较]吉首大学 [比较]湖南文理学院 [比较]衡阳师范学院
[比较]湖南商学院 [比较]湖南城市学院

广东
[比较]中山大学 [比较]暨南大学 [比较]华南师范大学 [比较]华南农业大学
[比较]广东工业大学 [比较]深圳大学 [比较]广东医学院 [比较]广东商学院
[比较]五邑大学 [比较]湛江师范学院 [比较]广东药学院 [比较]仲恺农业技术学院
[比较]惠州学院

广西
[比较]广西大学 [比较]广西师范大学 [比较]广西医科大学 [比较]桂林电子科技学院
[比较]广西民族学院 [比较]桂林工学院 [比较]广西工学院 [比较]广西师范学院
[比较]玉林师范学院

云南
[比较]楚雄师范学院 [比较]云南大学 [比较]昆明理工大学 [比较]云南农业大学
[比较]云南财贸学院 [比较]玉溪师范学院 [比较]曲靖师范学院

贵州
[比较]贵州大学 [比较]贵州师范大学 [比较]贵州民族学院

四川
[比较]四川天一学院 [比较]四川大学 [比较]电子科技大学 [比较]西南交通大学
[比较]成都理工大学 [比较]四川师范大学 [比较]西南石油大学 [比较]西南财经大学
[比较]四川农业大学 [比较]西华师范大学 [比较]西南民族大学 [比较]四川理工学院
[比较]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比较]内江师范学院 [比较]绵阳师范学院

陕西
[比较]西北工业大学 [比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比较]西北大学 [比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比较]陕西师范大学 [比较]长安大学 [比较]西安理工大学 [比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比较]西安科技大学 [比较]西安石油大学 [比较]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比较]陕西理工学院
[比较]西安工业学院 [比较]西安财经学院 [比较]西北政法学院 [比较]西安邮电学院

青海
[比较]青海大学 [比较]青海民族学院

宁夏
[比较]宁夏大学

黑龙江
[比较]哈尔滨工业大学 [比较]黑龙江大学 [比较]东北林业大学 [比较]东北农业大学
[比较]哈尔滨理工大学 [比较]大庆石油学院 [比较]齐齐哈尔大学 [比较]黑龙江科技学院
[比较]哈尔滨商业大学 [比较]黑龙江工程学院

吉林
[比较]吉林大学 [比较]吉林农业大学 [比较]长春理工大学 [比较]延边大学
[比较]东北电力大学 [比较]吉林建筑工程学院 [比较]长春税务学院 [比较]通化师范学院
[比较]吉林化工学院

辽宁
[比较]辽宁工学院 [比较]辽东学院 [比较]大连理工大学 [比较]东北大学
[比较]中国医科大学 [比较]辽宁大学 [比较]东北财经大学 [比较]大连海事大学
[比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比较]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比较]沈阳师范大学 [比较]大连交通大学
[比较]沈阳化工学院 [比较]渤海大学 [比较]沈阳建筑大学 [比较]大连轻工业学院
[比较]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西藏
[比较]西藏民族学院

新疆
[比较]新疆大学 [比较]石河子大学 [比较]新疆农业大学 [比较]新疆医科大学
[比较]新疆财经学院 [比较]伊犁师范学院

内蒙古
[比较]内蒙古大学 [比较]内蒙古农业大学 [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 [比较]内蒙古工业大学
[比较]内蒙古医学院

福建
[比较]厦门大学 [比较]福建师范大学 [比较]华侨大学 [比较]集美大学
[比较]漳州师范学院 [比较]仰恩大学 [比较]泉州师范学院

甘肃
[比较]西北师范大学 [比较]兰州理工大学 [比较]兰州交通大学 [比较]甘肃农业大学
[比较]甘肃政法学院

港澳台
[比较]香港大学 [比较]香港理工大学 [比较]香港浸会大学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