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电评车 | 问界禁用华为logo,华为汽车还玩得转?

作者&投稿:陈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文/磊磊

近日,广汽集团发布公告,因为各方资源调配(直白说就是彩礼没谈拢)的问题,对广汽埃安品牌已经全新 AH8 项目进行流程调整;将华为由曾经“平起平坐的排挡”变成“卖零件的供应商”;具体来说,AH8车型定位广汽埃安旗下高端品牌——“昊铂”(与埃安的关系类似比亚迪&腾势)旗下一款六座车型,倘若此事正式落地,将会成为华为Hi模式最高端的成功案例,但这件事的中断,也反映了华为当前的一些隐忧。

如果用一个比方类比华为的Hi造车方案的话,就等于一名手艺不错的烧烤师傅进到一家烧烤店应聘,与老板谈的条件时,我不止要求一个不低的底薪,还要求以技术入股的方式,换取这家烧烤店的一些干股,这样的要求,对于极狐这样的企业来说,尚且能以“搏一搏,单车摩托”的心理预期勉强接受,但对于任何一家在智能电动车领域有所技术积累的品牌,这样的玩法还真就是很难接受那种。


这时切实存在着的,是这样两个问题;首先,对于全自研品牌来说,他们是可以通过规模效应对零件价格进行有效降低,但采用华为Hi方案之后;首先,这些零配件的价格,是由华为报价决定的,车企并不能够主导或者说影响这些关键零配件的价格进入下行通道,大概率是华为多少钱报价,它就得在很窄小的议价空间内买入。


其次,这些华为零配件并非全部是为某品牌专项订制的,而很多是一些在开放市场贩售的“公模方案”,上汽董事长的那波发言,真就很直击要害,当智能化新能源车最重要的电驱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关键零配件都被华为掌握之后,作为一家车企相比别家的竞争优势,又在哪里呢?就相当于整条街的川菜店,都采用同一家公司配送的即热料理包,都有着同一种口味之后,你这家饭店相比隔壁家饭店的优势是什么呢?最终大概率还是会陷进恶性价格战的泥沼,而且当大家都是华为之后,“华为”的品牌优势,也会被较大程度地稀释干净。


同时,因为两家企业之间的合作(同时也是博弈)这样的合作形式也并不一定能让资源获得最大化的应用,比如说阿维塔11的车机虽然采用与问界一致的鸿蒙架构,但由于或是这样,或是那样的原因,实际表现相比华为负责搞定一切的问界,确实是差了那么一些。


就供应商方案,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就当前能够看到的信息来说,华为拿出的那些解决方案,放在严重内卷的中国智能电动车市场,还真不具备那种远超同级、一击必中的优势。就鸿蒙座舱来说,如果消费者当前或很长久的未来,都会一直使用一台基于鸿蒙架构的华为手机的话,你能够搭建出一个多设备共同构成的鸿蒙宇宙的话,那么这套车机相比别家倒是有些优势。


但如果只是作为一台单独的车机使用,这台车机相比同行业做的比较好的那些品牌(比如小鹏、比如理想)也只能算略好一筹,至少不值得成为你购车决策上“比较重要的一个砝码”。并且2023年下半年,这套车机还会面对一个十分危险的处境,到了那时,骁龙8295车机芯片会在整个行业大量装车,而对于当前的华为品牌,聊到芯片,还真有种挫人肺管的尴尬。


而那套自动驾驶系统来说;首先,当前版本算力“仅”400tops,相比算力破千的蔚来577,确实差了一些些,况且在各家近乎全数all in或是重兵押注自动驾驶的当前,在L2+犹豫不前,不敢向前的当下,这套华为自动驾驶的能力,也只能说是略好于行业平均水准这样一个档而已。会不会有人真敢放弃自研、押注这款方案,也是一个问题,毕竟有一个品牌就是在自动驾驶上放弃了自研,采用供应商方案,它就是那家现在风雨飘摇中的威马。所以就当前来说,“亲自下场造车”或是华为最艰难,但也是最正确的那条道路。


当前叫停华为在“问界”车头的前缀,大概率并非华为汽车的直接叫停,而是当前以“华为”这样一个高门大姓,冠于“问界”之名,确实会让消费者觉得有些白瞎。或者说,华为的金字招牌,后期将会被给到“产品力更硬”的车型之上。


毕竟我们认知中的华为,是类似Mate20、P20那样直接爆破市场的降维(在华为P20发布之前,没人会认为,手机是能够用来拍夜景的,就算同期iphone旗舰,也完成不了这项任务);是像麒麟9000处理器那样,在某个领域直接登顶的辉煌(在同期,排除iOS系手机,这就是最强的那块手机芯片),是像Matebook一样,在设计审美领域可以打爆所有同级竞争对手的强势。但当前的问界M5、M7确实没有达成,或者说距离这样的目标还有一些距离。


问界M5说到底,只是一款尽量魔改的赛力斯SF5,虽然设计师很努力在遮掩曾经的痕迹,但岁月留下的芳华,还真不会那么轻易地往事如风。并且他还会面临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就是同样是25.99万,你是选问界M5 EV呢,还是选特斯拉Model Y呢?


问界M7,这款车虽然有着奶爸车的定位,但是较为短小的轴距(比问界M5还短),标志性的第三排空间就是十分狭窄,虽然我知道,绝大多数用户在车子买回去之后,并不会有很高的三排座椅启用频率,但在他们做购买决策的过程中,第三排座椅的空间,就是他们十分,或者说最为关心的那个产品点,至少当前问界M7的表现,是很难让人满意的。虽然我知道,在one停产之后,问界M7就是行业中唯一一款不到30万的绿牌大奶爸车,它具备着一定的价格优势。


但问题是,会买这类奶爸车的,都是至少不差钱的富裕家庭(普通工薪阶层,在完成二胎任务后,会去考虑的根本不是买车这样的支出,而是父亲戒烟、母亲降级化妆品品牌的节省),也就是说,它的产品细分门类,所对应的就是一批不太差钱,且比较挑剔的用户,就这款车的产品力,还真不足以到能够打动他们的程度。


问界汽车这件事,说到底,无非手机行业被外力制约之后,华为消费者业务需要找到一个快速实现/金额高企的全新业务增长点为华为线下渠道输血,从而在手机业务东山再起之后,还能够快速铺货。手机行业的经验也已经证明了,剥离掉线上性价比品牌“荣耀”之后的华为,跟那些主打极致性价比的redmi/realme/一加这些牌子还真不一样,它还是一个需要靠实体店实现人肉触达的相对高端品牌,线下渠道温水煮青蛙一般地消亡的后果,当年曾如日中天的魅族,已经为它很好地打了个样。



毕竟在“华为手机”战斗力严重掉血之后,想依靠智能手表、体脂称、智慧屏维持这些线下渠道的存在,已经不太可能,排除掉上海南京路这样的地标性门店不谈,就算在三四线城市,华为的铺面都是开在类似龙湖天街、万象城这些综合体一楼的黄金区域,需要缴纳的房租与商场管理费,就是很可怕的数字。

所以,造车对于问界,便由一个“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变成了一个“重要且很紧急”的事情。以最快速度拿出一个能够在市场上销量走起的车型,就成了问界这个品牌的第一优先级任务;所以,也难怪它比较匆忙地,在最能体现车辆智能属性(这也是华为捆绑最紧密的一个概念)的自动驾驶维度,仅采用一个来自外部供应商的视觉感知方案,整体实现效果吧,和打完折之后不到10个W的卡罗拉在同一水平线之上。


究其原因,“含华量”的严重不足,就是这两款车销量相对不理想的关键诱因,毕竟作为一款在华为体验店摆得到处都是,恨不得把菊花Logo周身粘贴的汽车品牌。当前推出的M5/M7两款车型上真正的华为硬货,也不过一个“鸿蒙车机”与一个“Drive One后桥电机”而已。这些东西吧,还真不算啥硬货。


鸿蒙车机,在吉利几何、北汽魔方这些车上都有搭载。而那个Drive One后桥电机也早就出现在那款早已停产的中期改款理想ONE和到处都是的比亚迪宋PLUS EV的身上,对于真正能够理性对待华为品牌,客观认知一款智能电动车水平的理性向消费者,这样的产品力放在25-35万价位,就是难以接受的弱势。


或者换句话说,现在的M5/M7的市场表现就很像手机中的“Mate50”,在第一批华为凭票粉丝用户群体被消耗干净之后,在大量理性非粉丝、产品力取向用户进来之后,你硬核的产品力根本没办法把它们留在你的客户群体当中。所以对于早已进入“中场战事”的问界品牌,快速实现产品力的提升,就是当下的重中之重。就像当年能够同时吸引“华为粉丝”、“拍照达人”、“数码狂热分子”的Mate40一样。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丁丁说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