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早期胃癌的内视镜筛检

作者&投稿:繁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根据 105 年的国健署癌症登记报告,胃癌目前排在十大癌症的第九名;虽然发生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整体案例数还是高于去年成为话题的食道癌。另一方面,尽管台湾的胃癌并不像邻居日本与韩国一样在世界「名列前茅」,但这两国在长期普遍的胃癌定期筛检下,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新案例都是属于早期癌,而台湾仅有不到两成(癌登资料之病理诊断)。从这一点来看,确实在早期防治上仍然有努力的空间。
和大多数的癌症一样,早期胃癌的预后相当好,不仅五年存活率可在九成以上,甚至可能不需要外科手术而靠内视镜成功治愈。现在内视镜治疗早期癌的重要技术:内视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就是出于治疗早期胃癌的需要而诞生茁壮的技术。
目前要早期侦测与诊断胃癌,最好的工具还是内视镜(胃镜检查)。有人会问,为何在胃镜普及的台湾,筛检的成效却与日韩有那么大的落差?这背后主要的原因在于疾病发生率差别,导致投放的资源不同,比如日本大于 40 岁的民众就享有健保给付的定期胃镜检查。但不可否认的是,日韩在胃镜筛检的功夫也下得相当深,才能找到许多隐而不显的的早期病灶。
针对胃癌筛检而做的胃镜,相比一般的胃镜,虽然设备相同,但性质有很大不同。前者必须耗费更多时间、做良好的准备、以及内视镜的知识和技巧。要求所有的胃镜都要做到胃癌筛检的标准,既不切实际患者也可能受不了;但对于高风险的族群,高品质的筛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多早期癌,在未来救上一命。今天我们就来介绍早期胃癌的内视镜筛检:谁该做?怎么做?
哪些人应该接受定期的胃镜检查?
这篇文章的建议原则上出自 2019 年新发表的亚太上消化道诊断性内视镜共识准则这篇文章,该会议主要由香港、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与澳洲的专家参加;虽然没有台湾与韩国,但因为算是第一个相关领域的亚太共识准则,也有收集目前为止的重点研究证据,因此仍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首先需要定期胃镜检查的族群,包括食道癌与胃癌的高风险群。食道癌的部分在我们先前的文章:早期食道癌定期检查:谁该做,怎么做?里面已经有详细的说明,而胃癌的部分主要的危险因子有:50 岁以上(特别是男性)、胃癌家族史、以及慢性的幽门杆菌感染,以上这些人如果在 50 岁前未曾做过胃镜,最好能检查一次。附带一提,胃部切除本身也是胃癌的危险因子,尤其是因为胃癌而接受手术者,即使过去肿瘤已经痊愈,最好还是能定期追踪。 长期的幽门杆菌感染,会自胃的远端开始产生特殊的萎缩性变化。图片引用自 Kono 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Dec 14, 2015; 21(46): 13113-13123
以上的因素中影响最大的就是慢性幽门杆菌感染;我们过去的文章也提到,幽门杆菌长期的 *** 会产生萎缩性胃炎,以及正常的胃黏膜被肠黏膜取代(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等变化。台湾的幽门杆菌患者非常多,并不是每个患者都会如此,但是加上时间的催化,产生长期、慢性的感染,确实会增加胃癌的机会。反过来说,患者如果接受幽门杆菌的杀菌治疗,也有研究证实可以减少胃癌的发生。
此外,胃镜检查下发现有幽门杆菌感染,特别是已经产生较严重的萎缩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病灶的患者,未来产生胃癌的风险也会随时间显著增加。台湾胃癌发生率虽不如日韩,但用全世界的标准看仍然算是较高的。因此所有执行胃镜的医师,最好能够对幽门杆菌在内视镜下的变化有一定了解,才能找出目标族群做好的筛检与诊断。
前面虽然列举了一些危险因子,但(举例来说)并不是说所有年长的男性都是胃癌的高风险群;比起本身的族群年龄等,内视镜下的发现更加重要。如果在胃镜仔细观察下,胃黏膜并没有萎缩或肠上皮化生等痕迹,并且可以观察到规则排列的微血管(RAC)或是胃基底腺息肉等暗示「没有」幽门杆菌的特征;这些人罹患胃癌的机会可说是微乎其微。而如果看到萎缩范围较大、或是皱褶消失等高度变化就要特别小心。
总归还是一句话,胃镜下看到慢性幽门杆菌感染的变化,才是未来罹癌与建议定期追踪的最重要指标!一旦观察到或病理切片呈现高度的萎缩变化、或是肠上皮化生,建议每一到三年让专门的医师接受针对胃癌筛检的内视镜检查(具体的检查时间,可以参考您专门的检查医师依实际状况建议。) 上图为没有幽门杆菌感染的正常胃黏膜,可见规则排列的树枝状微血管;下图为白光与窄频光谱下呈现的肠上皮化生;图片引用自 Chiu et al, Gut. 2019 Feb;68(2):186-197
筛检胃癌的做法与一般胃镜有何差别?
消化道的三大癌症:食道癌、胃癌、大肠癌之中,就属早期胃癌最难观察。早期大肠癌一般会以息肉的形式表现;而早期食道癌虽然难以用白光观察,但是在目前相当普及的窄频光谱(NBI, narrow band image)以及针对高危险群的碘液染色下,越来越容易被早期侦测。而早期胃癌病灶可能只是些微的突起凹陷,合并颜色变化;加上胃部是巨大的器官,又有黏液泡沫等妨碍观察,所以需要很多的准备、时间与耐心观察。
如果是以筛检为目标的胃镜,首先时间会较长,同时可能会建议患者采用无痛(麻醉)。已经有好几篇研究支持,如果把一般时间约三分钟左右的胃镜,拉到五至七分钟或更久,能够显著的增加病灶侦测率;这跟我们以前讲过大肠镜要慢慢观察才不会遗漏息肉是一样的道理,没有「又迅速又仔细」这回事。
不过在繁忙的检查单位,要求所有胃镜都做那么久并不实际,重要的是患者可能也会受不了。所以在检查前以及初次筛检后找出高危险群,针对这些人做定期且高品质的追踪才是可行的做法。笔者在日本进修的时候看到他们的筛检胃镜做到十分钟算是常态,既然要做这么久,适当的镇静麻醉就有必要;不只患者舒适,医师也可以从容检查,不至于充满压力只好匆匆赶忙结束。
其次是要尽量将胃部的黏液泡沫尽量冲洗干净,并且在胃部的每一个角落照相。台湾虽然没有日本当地使用的黏液清除剂 Pronase,但仔细清洁还是有相当帮助。即使看似轻微的泡沫,清理后也可能发现原先看不到的病灶。
至于在胃部的每一个角落照相,目前笔者是遵照日本的早期胃癌诊断权威八尾建史(Kenshi Yao)所建议的 SSS 观察法(Systematic Screening protocol for the Stomach),这个方法要求在胃的窦部、体部、以及底部在正面与反转时,在四个象限照相;照这个方式至少会照出 22 张相片,借此可以尽量减少观测的死角,也会强迫拉长观察的时间。
在中国大陆的一个研究显示,采用 SSS 法,可以显著的增加胃部早期癌侦测率(0.2% -> 2.3%);这个方法另一个重要的价值是便于后续的教学研究。参加学会活动时,日本专家往往能秀出一个病灶在数年间的渐进变化;这就是因为在拍照时要求精准一致,才可能做出深入的讨论:重点不在「这次看到什么」,而是「上次能否看到」,大家的诊断功力也就持续提升了。
最后是必须活用所谓的影像强化内视镜,包括染色与放大等。 八尾建史医师提倡,针对早期胃癌筛检的 SSS 观察法。图片引用自 Kenshi Yao, Annals of Gastroenterology (2013) 26, 11-22
影像强化内视镜(IEE):侦测、划界与确诊
所谓的影像强化内视镜(IEE, image enhanced endoscopy),就是借由染色、放大、光线的调整与影像处理等,提升内视镜的诊断能力。具体来说,它最重要的三个目的是侦测(detection)、划界(delineation)与确诊(diagnosis)。所谓侦测就是看到一般难以发现的病灶,划界则是确认病灶的边缘与大小,方便下一步可以拟定治疗计画;而确诊就是进一步把病灶验明正身,辨别它属于良性或恶性。
早期胃癌的病灶虽然隐而不显,但还是有几个原则:表面结构的改变(些微突起或凹陷)、颜色的改变(特别白或特别红,尤其变白可能暗示分化不良癌)、自发性出血或异常的反光(暗示表面不平整),用这些原则找出异常后,就是使用 IEE 的时机。有人会问,只要看到病灶后进行切片检查,不就可以清楚知道是好是坏吗?实际上在早期癌的领域,切片固然重要,但它却有三个明显的限制。
首先,早期癌的病灶并非整个都是癌细胞,可能是从其中某一部分开始癌化,如果切片没有抓到那处自然也无法得到正确结论;再来,切片即使说明是早期癌,也无法确认病灶的边界,因为早期胃癌与食道癌在正常光(白光)下边界有时非常模糊;最后,如果一次做太多口的切片,固然诊断率会提升,但可能会妨碍早期癌的内视镜治疗,这一点和一般进行性癌症切片组织越多越好的原则是不同的。
当我们理解了上述的概念,就能理解 IEE 的价值;在早期胃癌的侦测上,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是染剂(靛胭脂 indigo-carmine)、以及窄频光谱(NBI)搭配放大内视镜。靛胭脂本身是一种食用色素,但不会被肠胃道吸收;当喷洒在病灶周围时由于水往低处流的特性,会积在凹陷处将病灶结构凸显出来,就能把边缘看得更清楚。
左图:边缘不清的早期癌病变,右图:喷洒靛胭脂(indigo-carmine)之后病灶的边缘变得清晰
而 NBI 和放大内视镜,能够帮助我们判断病灶属于良性或恶性。前面提到,幽门杆菌胃炎是早期癌的高风险群;但在这些病人的胃中,有很多「混淆视听」的良性病灶,通常是肠上皮化生或局部发炎引起的变化。借由 NBI 与放大内视镜,我们可以准确地观察表面与微血管的结构;在有经验的医师手上,放大 NBI 的准确度与病理切片几乎不相上下,说是火眼金睛也不为过。在放大确认病灶之后,就可做针对性的切片确诊。
由于放大内视镜并非到处都普及,2012 年的 Endoscopy 期刊有一篇文章,提到单纯使用 NBI 对于早期胃癌的诊断仍有不错的效果。笔者有时在检查中无法更换成放大内视镜,就会使用单纯的 NBI 观察。但前提是一定要冲洗干净,并且尽量贴近病灶才能看到诊断早期癌病灶所谓的分界线(demarcation line);此外,使用放大内视镜也能练习内视镜治疗所需的手感与稳定度,如果情况许可,尽量还是使用放大镜观察疑似的早期癌病灶更好。 早期胃癌使用放大内视镜示意图:A/B 可看到病灶放大后中间结构和周围不同(分界线)但仍呈规则,故属于良性;C/D 则在放大后可观察到明显分界线,且中心有明显不规则微血管,故属于早期癌。图片引用自 Chiu et al, Gut. 2019 Feb;68(2):186-197
结语
做胃镜是现代肠胃科医师的基础技能,但要进阶到专门的早期癌筛检,需要具备辨认癌前病变的知识,并且在高风险患者身上进行更细腻与专门的检查;最后才能进入内视镜的早期癌治疗。笔者本身也还在不断的学习,希望借由这篇文章让更多人明了早期胃癌筛检的基本知识,也让更多的专业同好投入这个领域。



《患胃癌前会经历哪两阶段?应该如何有效预防?》
答:进一步进行相应的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早期实施手术切除胃癌的患者可以有较长的生存期,如果发现的时间较晚,已经出现了转移,那么生存期可能不会太久,另外还要看癌组织的分化程度。胃癌从早期进展到晚期的时间个人认为与患者所处环境,饮食习惯,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密切相关。

《这五种癌症中国人最常得,预防要趁早!》
答:3. 筛查 目前没有常规筛查项目,如果有食管内异物感,胸骨后疼痛闷胀不适等,可以尽可早到医院进行食管癌的筛查,如胃镜、食管钡餐、胸部 CT 检查等。40 岁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可以定期进行内窥镜检查。四、肝癌 2015 年我国新增 47 万患病人数,造成 42 万人死亡。1. 风险因素 病毒性肝炎,主要是乙肝...

《高死亡率胰脏癌杀死众多名人,5种高危族群这样筛检才正确》
答:蔡忠纮表示,根据最新的文献建议,内视镜超音波(EUS) 与磁振造影(MRI或MRCP) 都是适合针对高危险群做为胰脏癌健检的工具。一般而言,可建议高危险群,第一次可先接受内视镜超音波检查,之后再搭配每年一次的腹部磁振造影检查,应是较适合的胰脏癌筛检方式。你...

《我爸是洮南户口有低保 得了食道癌想去长春医院怎么报销的?》
答:早期食道癌的黏膜病灶变化都很细微,可透过窄频影像技术及扩大内视镜,侦测棕色的病变区域,可以发现食道黏膜表层血管增生,提高诊断率。50岁以上有抽烟、饮酒、嚼槟榔的人、喜欢吃腌渍、烫舌食物的人,以及食道癌家族史、曾患头颈癌者等高危险族群,每年应定期接受上消化道内视镜筛检。通过上消化道内视镜...

《胃胀不适就医 酒国英雄意外揪出食道癌》
答:除了饮酒,叶先生还有抽菸、偶尔吃槟榔的习惯,有时候胃不舒服会靠吃药缓解,但去年实在痛得难过,就医接受一连串检查,才意外发现食道上、下段都已出现恶性肿瘤,且经内视镜超音波及病理切片,确认两处病灶均为「零期癌」。「一个器官同时有两处恶性肿瘤并不常见,叶先生能早期发现更属特别。」台中...

《大肠癌、结肠癌、直肠癌一样吗?医师带你一次搞懂肠癌》
答:而常用于筛检大肠直肠癌的方法包括: 粪便潜血测试(Fecal occult blood test) 乙状结肠镜检查(Sigmoidoscopy) 结肠镜检查(Colonoscopy) 虚拟大肠镜检查(Virtual colonoscopy):利用电脑扫描后进行影像处理,呈现类似大肠内视镜的检查效果。 粪便DNA检测(DNA stool test)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

《共餐,会染菌而致胃癌吗?》
答:而消化性溃疡依发生部位的不同,如果发生在胃,就叫做胃溃疡;发生在十二指肠,就叫做十二指肠溃疡。有消化性溃疡的病人几乎半数以上都可在胃内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如果没有适当的治疗,可能会导致胃肠道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最严重者可能经过数十年慢性胃炎或胃溃疡后,导致细胞病变而产生胃癌病变。但胃中...

《关于癌症预防和早诊的较全面知识》
答:5 (五)如何抓住癌症的蛛丝马迹? ——必须知晓的癌症15个早期征兆 作者:潘战和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 癌症的预防措施是“防癌于未然”,属于一级预防;防癌筛查体检属于二级预防,是针对无症状人群,也就是针对没有任何身体不舒服的人群,通常也是选择某种癌症的高危人群进行,可...

《为什么灵敏度越高,阴性预测值越大》
答:(p157) 3,阴性群内所剩的真阴性值就高,PV ,筛查高危人群:真阳性率。(中南04考研)解。只与非病例组有关:病人中出现某种试验结果的概率与非病人出现相应结果的概率之比! 筛检就是发现的方法。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诊断预测值 predictive value 。 2:人群筛检(用一定的筛检方法对一般人群进行筛检).95+(1-0...

《目前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是什么?》
答:最后要说明的是,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没有永远的“王”,随着医学的发展,胰腺癌将终找到有效的早诊筛查方法和治疗手段,其“王者”地位也 将在某一天会丢掉。所谓的“癌中之王”只是相对的概念,不是绝对,讨论这个话题更不是要引发大家的恐慌,只是希望大家更要重视,尽管难于早期发现,但不等...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