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反思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反思

作者&投稿:芒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培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源动力,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进取,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摆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所谓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我们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当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时,就会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呢?作为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方面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巧设情境,唤起求知欲望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低年级到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而创设故事化情境就是一条非常适合低年级孩子的形式。大家都知道小孩子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投其好而行之”。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
例如,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小猫的一家,其中猫爸爸、猫妈妈以及猫姐姐都钓到了数量不等的小鱼,只有猫弟弟空手而归,从猫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猫弟弟一条也没有钓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我编了这样一个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考小牛和小山羊,对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的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小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的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疲。
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起搭积木,使其在游戏中感知物体是有不同形状的;再引导学生把其中一些物体进行分类,依次观察每类物体,然后分别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图形,初步认识这些形状;再让学生依次摸一摸,再次感知每类物体的主要特征,并在小组里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点,形成不同物体形状的表象。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经历了观察分类—形成表象的过程,加深了对不同形状物体的认识。
比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练习中,我设计了“小熊卖文具”的游戏。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头饰做小熊,大家当顾客,到文具店买东西。这一场景,真实地再现了孩子们的生活,顿时喜形于色,迫不及待地加入到游戏行列,望着商店里想买的东西,快乐之情溢于言表。此时此刻,教师及时把商店里要买的东西变成简单的元、角、分换算,看着价格上的算式得出价钱就能买到你想买的东西。在游戏中学习,学生学而不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应注重“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创设生活情境,让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统计》内容的第一个课时《组织比赛》时,用的是课本中提供的跳绳、踢球、踢毽子和套圈几个项目,可发现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原来是一年级的孩子对这几个项目都不熟悉,没有亲身经历,所以提不起兴趣。后来我就把课题改成《秋游》让学生讨论去植物园、动物园、欢乐谷、水上公园中的哪个景点,学生在观看了这些景点的部分介绍后马上兴趣高涨了。
例如,我在上“认识钟表”这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开始时,我创设了让学生猜谜语的情景。小孩子都喜欢猜谜语,一听说猜谜语,立刻调动了全部的注意力来参与。谜语是这样的:“小小骏马不停蹄,日日夜夜不休息。滴答滴答的声音,提醒人们争朝夕。”孩子们踊跃举手,情绪非常高涨。终于有人猜出了谜底:钟表。我借此引出了课题:认识钟表。孩子们带着高涨的情绪,进入了对新知识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放学的路上,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师很担心同学们是否已安全到家。于是,老师便给同学打电话询问。师生模拟打电话表演。找学生分别扮演小明、小玲、小江、小利。孩子们热情很高,学习效果自然很好。课堂结束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你通常几时起床?几时上学?放学到家是几时?几时睡觉?你能看着钟表把它们都记录下来吗?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
2、创设竞争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欲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开展“看谁答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对又巧”、“夺红旗比赛”、“男女对抗赛”、“小组对抗赛”、“班级对抗赛”、“小能手”等竞赛活动。这些活动总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欲罢不能的势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积蓄着学生的兴趣,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二、语言诱趣,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生动有趣的语言,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用数学语言的魅力来吸引和引领学生,是促进学生积极探求数学奥秘,打开数学奥妙之门的一把钥匙。
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时,教师假如能够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创造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那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功了。
例如,在教《商中间有0 的除法》时,我反复强调:被除数比除数小,不够上“1”时,千万别忘了上 “0”。但学生就是记不住,要么忘了上“0”,要么“0”上不到位。后来,我在教学中加了点幽默,这种现象逐步得到改变。碰到商中间必须上“0”时,我说:“我们的前面出现了一个‘坑’,大家知道,路面有坑必须填平才好走,跳过去难免伤脚。好,我们想办法将‘坑’填平。嘿!我找到了一个填‘坑’的鹅卵石(即‘0’)——商上‘0’。”同学们一听,咧嘴笑了。由于我的语言比较生动形象,具有潜在的诱导力,富有幽默感,在商中间上“0”的问题上,同学们印象颇深,不再有误。
总之,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工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以丰富深化感知。
如教学"圆的周长"时,一位教师先出示电脑课件,屏幕显示一幅春天的景象,碧绿的草地上有这样的图形:出发点,伴随一段轻松的音乐,我给学生讲述一个小兔赛跑的故事:两只小兔从同一点出发,小白兔沿着大圆的边上跑,小黑兔沿着8字形的两个小圆的边上跑,经过一段时间后,它俩同时回到出发点,这时它们争论起来,谁都说自己比对方跑的路程多。现在请同学们给小兔做裁判,到底谁跑的路程多呢?这样,学生为了做一个公正的裁判,急于知道计算圆的周长的方法,我便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多观察学生的心理活动,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怎样做才是他们乐于学,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乐学、爱学,让学生真正的爱上数学。这是我们所期待的,也是我们所追求的。

数学是学习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学的应用已日益深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现代社会中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而小学数学是让小学生学习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因而学好小学数学犹为重要.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学习数学是一种比较单调,抽象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一、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激发求知欲是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日常教学中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自我追求掌握的知识和尝试解决新问题方法,同时不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主动求知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知识。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让学生进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应处于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要努力创设不同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使学生从内心有“我要学”的愿望。例如:在教授“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学生的兴趣特点,我制作“蓝猫”情境的投影片,让“蓝猫”给伙伴们分西瓜:有23个西瓜,要分给5个伙伴,每个人分得几个?还剩几个?由于情境是孩子们喜爱的卡通人物,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积极思考,最后得出结论:每个人分4个,还剩下3个。这样通过创设案例情境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像这样类似的枯燥的计算,教师都可以利用数学游戏等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
二、 重视学习态度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生活的实际,不断地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意义,看到数学的真正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或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从而产生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课室的黑板,让学生想办法量出它的长和宽,然后求出它的周长;课后布置学生测量家中计算机显示器或学校篮球场长和宽,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出它们的周长。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亲身实践,体验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互动活动,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灌输,教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学习,忽视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厌学数学,学习效果当然会降低。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主张以人为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能在教师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寻找数学问题,并乐于寻找答案,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起指导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使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些问题,教师要留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与同学合作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独立思考、互相讨论、积极发表各自的意见,教师只是引导学生通过生生合作或师生合作来解决问题,并对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我们教育的目的。只有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真正达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重视操作,活跃课堂气氛。
动手操作、自注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充分利用有趣的挂图、教具演示等多种方法吸引学生,还要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只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例如:在“几分之一”的教学中,我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我先让学生通过小组动手折叠、动脑思考、动口说,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自己折出来的学具,在课堂上充当教具,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使所有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使他们充满了自豪感和成就感。通过教具、学具的操作,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得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 开展适当竞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适当的竞赛,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育实践证明,在竞赛过程中,使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大增,因而大部分学生在比赛的情况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会刻苦困难。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根据需要灵活地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竞赛。同时也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竞赛的胜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力避竞赛的不良影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看谁的解题的方法最多”,“看谁的方法更简便”等,都能使学生各自表现自己的长处。例如:在“亿以内数的读法”练习课中,我进行了“看谁读得有快有准"的比赛,我预先准备好卡片,在每张卡片写上一些比较大的数,每举出一张卡片,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并且大力地表扬读得又快又准的同学,评选他们为优秀的学习标兵,奖给他们一些小礼物。比赛效果很好,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读错的只是个别。这样,使同学们在紧张的竞赛中掌握了知识。又如“笔算除法:商多位数”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八道除法笔算题,把全班分为男女两个小组进行笔算接力比赛,男同学计算四题,女同学计算四题,前一个同学做好把粉笔传给下一位同学继续做,一直传下去,完成最快的小组奖励10朵小红花,第二名奖励8朵小红花,然 后 老师集体评讲,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获得5朵小红花,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这样比赛不仅要比合作能力,而且要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参与。通过这种比赛,同学们能认真细致地计算,提高了他们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使他们在竞赛中获得了新知。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都有获胜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的欲望往往是从兴趣中产生的,他们乐于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学习知识。根据他们的思维特征,在感知和理解教材的两大环节中,一定要重视作为非智力因素的情感过程,结合教材,努力创设新奇、新异、新颖的数学教学情境,注意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使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培养学习兴趣应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数学知识教学进行。
  一.创设情景,调动兴趣
  创设教学情景环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在建立新概念或新规律之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根据数学学科和数学知识的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渲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其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在兴奋的环境氛围中,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知知识,进而达到理解和认识的升华。
  众所周知,小学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故事,玩游戏,爱活动。精心创设有兴趣的学习情境,能够从一开始就抓住学生。如教学“0”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森林里有三只小猴,有一天他们一起去摘桃子,第一只小猴摘了2个桃子,第二只小猴摘了1只桃子,第三只小猴一个桃子也没有摘到。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一个也没有,怎样表示呢?通过这样的故事,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调动了起来。
  二、直观形象,焕发兴趣
  人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转化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带有明显的具体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坚持直观形象这一原则,即用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充分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让他们有充分的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说一说的机会,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教学认识“2”时,教师先出示实物:2支铅笔, 2个苹果,2个本书、2个人等,让学生数一数,再让学生在桌上摆2根小棒,2个小石子,2个圆片,2个糖果等具体的实物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一边摆实物,老师一边提问:“这些东西不一样,他们的数量一样吗?”从中使学生得知尽管这些东西各不相同,但数量都是“2”,可以用“2”来表示,使他们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并在实物下面写“2”。然后请学生讲出数量是“2”的各种各样的东西,老师问:“你们看到或听到2这个数时想到了什么?”他们说:“我想到了人都有2只手,2只脚。”“我想到了人都有2只眼睛,2个耳朵。”“我想到了自行车有2个轮子,吃饭要用2根筷子。”……从而使学生又以抽象“2”想到实物,使学生初步形成“2”的概念。
  由于直观形象的方法适应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比较好地解决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差与教学概念抽象的矛盾,使学生沿着实物——表象——抽象的顺序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三.精心设疑,诱发兴趣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所谓设疑,是老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生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从而达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趣味性,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看实物口说应用题”时,注意抓住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三大要素,有目的地进行多种练习。如:老师右手拿3支铅笔,左手拿4支铅笔,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学生回答后,老师给予表扬。接着老师拿出一个果盒,果盒里装着一些糖果,老师从果盒中拿出2个糖果,随之设疑提问:“你们猜,果盒里还有多少个糖果?”这时,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表现出来,便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说:“我猜里面还有5个糖果。”“我猜里面还有4个糖果。”……此时,老师惋惜地告诉他们:“你们猜的都不对。”老师又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猜不对吗?”顿了顿,老师接着说:“这不是一道完整的问题,它缺少一个总数条件,所以你们猜不出来。如果老师说一共有8个糖果,拿出2个糖果,果盒里还有多少个糖果?”这时学生恍然大悟,人人积极思考,争着发言,这样,学生在未知解疑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从而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通过游戏,激发兴趣
  小学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妥善地把他们喜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如教认识“9”时,可以通过游戏来巩固9的组成。首先,让学生拿出学具小圆片摆9的组成;接着,老师贴出1-8的数字卡片发给他们,再让其中一位同学手拿自己的卡片站在7个同学面前,用自己的卡片去找朋友,他的卡片与对面的数字卡片组成了9,大家说“对”,不是9,大家说“错”。最后,老师和学生比赛,看谁得分多,老师拿出一张卡片(慢慢拿出,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全体学生说出和老师卡片上的数组成9的数,学生齐说,说对了(一个不错),学生得分,如果一人说错,老师得分。做这个游戏时,同学们更齐心了,合作性更强了,注意力更集中了,很少出错。每当他们胜利时,就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对小学低年级学生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如找朋友、夺红旗、开火车、我是小小邮递员等,在教学中突出一个“趣”字,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兴趣浓,积极性、主动性高,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浓厚的学习兴趣,愉悦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求知的动力,也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宫殿的向导。目前一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偏科现象,对学习数学没有兴趣,不能出色的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乐趣、兴趣、志趣,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营造妙趣横生的教学环境
  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景的渲染,变换多种形式,学生便会兴趣盎然,热情和激情也就被充分的调动起来。民主、平等、自由的课堂是引人入胜的课堂,宽松、融洽、和谐的课堂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课堂。理想的课堂氛围,将使数学教学进入更高的境界,将使数学课堂会变的更加美丽动人。另外,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要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在学生的生活中,已经存在着许多的数学现象和数学知识,只是这些现象与知识常常是零散的、混沌的、粗糙的或者是无序的,因此,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能积极的唤起学生对这些数学现象和数学知识的体验,使他们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去将这些体验“数学化”,通过引导使学生发现,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数学学习任务就一个自己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他们就会以积极的心态去思考、分析和解决,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在在学习乘法估算时,我首先出示“每个钢笔2元7角,妈妈要买6个。”并提问谁能很快说出来妈妈大概要带多少钱?学生们都积极的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学习知道了估算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如:学了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后,为了让学生每天上学不迟到,准时赶到学校上课,鼓励学生运用“路程÷速度=时间”的关系式,求出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求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可分两种算法,一种是量出每步的距离,再求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步数,然后按“每步的距离×步数=路程”求出,另一种是观察每分钟走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再按“每分钟走的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求出。通过这些数学现象的揭示和数学知识的运用,使学生产生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
  教师对新授内容的巧妙的导入,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自主性,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巧设悬念。情境学生学习新知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的情感,它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内驱力。在教学年、月、日时,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年、月、日的基础上学习24时记时法,有关时间的计算,由于学生年龄小,学习起来感到困难。巧设悬念,精心设疑,使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的状态。
(二)、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紧密衔接。
数学学科的特点是逻辑性、系统性强,新知是旧知的发展和深入。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同化理论,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者可以把它当成联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秒,对钟面有了充分的了解,在讲解24时计时的方法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通过演示钟面一天的行走过程,来自己发现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和时间的计算,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巧借道具,构建“愉”、“悦”的教学情感
  学生学习新知总是在一定的情感中进行的。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数学能力。在教学《乘法常见的数量关系》一课时,通过让学生比赛踢毽子、跳绳来进行教学,为他们提供具体形象的认知素材。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通过踢毽子、跳绳等活动发现“功效×时间=工作总量”的数量关系,由于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了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接受起来比较主动,而且更容易,消除了以往应用题给他们带来的“恐惧感”。这样的教学呈现形式,给学生一个从“非正规化”到“正规化”的过程,使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表达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和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处于动手动脑和积极思维的活动之中,在愉快中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数学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自然,要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学生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上火中的问题,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2、每天必要的练习比赛、小组竞赛必不可少,培养学习数学的竞争意识。
3、数学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4、数学故事、数学家介绍、数学在高科技、数学前沿等等,这些知识讲座可以激励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和兴趣。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