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南岭区域地质与矿产勘查、研究进展 地质理论与勘查技术有重大成就,但总体仍处相对落后状态

作者&投稿:堂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南岭地区~

5.3.1 概况
南岭地区为一跨湘南、赣南、桂北、粤北的成矿远景区带,地理坐标为东经107°~116°,北纬24°~27°,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
南岭地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矿产资源产地,优势矿种有W、Sn、Bi、Mo、Pb、Zn、Ag等。已探明大中型矿床260多处,其中柿竹园、凡口、水口山、西华山等大型超大型矿床闻名中外。湖南的锡铅汞、广西的锡锌、江西钨铋金银、广东铋铅等储量居全国前列。近年湖南骑田岭发现了具超大型找矿前景的芙蓉锡多金属矿田,说明本区地质工作程度虽然相对较高,但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
区内水、陆交通发达。纵贯南北的京九、京广、焦柳、湘桂、黔桂线与横穿东西的浙赣—湘黔、南昆线相互交叉,构成本区以铁路干线为主的交通格局;可供通航的水系具有北达长江航道、南抵大海的水运能力;公路干线107国道贯通南北,众多高速、高等级或低等级支线形成纵横交错的公路运输网。便利的交通对本区经济发展及地质调查工作极其有利。
区内地势总体为中低山区,间有少量河谷盆地、冲积平原及坡地丘陵。中部为横贯东西的南岭山脉,是华南地理分区的天然屏障,形成南、北两区并在气候、人文、地理、经济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差异。东部与西部山脉走向北东。其中东部为武夷山与罗霄山,西部为云贵高原东南缘的雪峰山、九万大山、元宝山、越城岭。山区地形陡峻,切割强烈,最高海拔高2141米(华南第一高峰越城岭主峰猫儿山),最低500米,最大高差在1500米以上。盆地、丘陵区海拔一般在200~500米之间。
区内水系发育,主要河流有湘江、赣江、沅水、资江与珠江。湘江、赣江、珠江源于南岭,沅水与资江源于雪峰山脉,以横贯东西的南岭山脉为分水岭,形成南、北两个主要水系。北区主要河流为湘江、资江、沅水,赣江,洞庭湖与鄱阳湖接纳四水、吞吐长江,形成向心形水系,是国内严重水患地区之一;南区河流主要是通达大海的珠江水系(支流主要有西江、东江、北江及珠江三角洲扇形河流)。
南岭地区是我国南方有色金属、稀有金属、贵金属的重要资源地和产区。但由于本区以山区为主,信息闭塞,导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多数地区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局部地区以本地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原材料加工业较为兴旺。由于特有的矿产资源优势,矿业成为本区的产业支柱。其中湘南、赣南、广西大厂、粤北凡口已形成较大的采、选、冶生产规模和能力,钨、锡、铋、铅锌、稀土等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内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的重要产业基地。
5.3.2 研究程度
新中国成立之前,一批地质学家先后到本区进行过地质矿产考察、研究,初步确定了区内地层层序、构造轮廓、矿产种类和分布特点。新中国成立后本区地质矿产工作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1∶20万区域地质调查由各省(区)区调队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至“六五”前全面完成。通过1∶20万区调在建立地层层序、划分各期岩浆活动、查明构造格架的同时,开展了区域矿产调查,为区内后续地质矿产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
本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主要部署在各成矿区带和地质走廊。至今已完成289个图幅,占南岭地区面积的49%。目前尚有一定数量图幅正在开展工作。
1∶100万区域重力测量、1∶100万航磁测量及1∶20万化探扫面已覆盖全区。部分地区开展了1∶20万至1∶50万区域重力测量。1995年由原地矿部地物化遥知名专家牵头,组织相关省局技术负责人及业务带头人编制提交了南方九省(区)物化遥编图成果。其中《南岭重点片综合解译成果报告》对南岭全区基础地质、地质背景、成矿条件及找矿方向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上述工作大幅度提高了区域地质研究程度,解决了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并发现了一批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及物化探异常区带,从而为地质找矿和专题研究奠定了基础。
主要为寻找钨、锡多金属、稀有、稀土和铁矿于局部地区开展的1∶50000~1∶2000不同比例尺物化探工作,地域上局限于成矿带、褶皱或断裂带、花岗岩体及接触带、矿床或矿田。工作方法包括地面磁测、重力、电法、放射性测量、土壤化探、水系沉积物化探、溪流重砂测量等。
南岭地区矿产评价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矿、冶金、有色金属、煤炭系统、武警黄金部队和地方地质队进行了众多矿床的普查、详查、勘探工作,包括大厂、珊瑚、栗木、柿竹园、瑶岗仙、黄沙坪、大宝山、大吉山、锯板坑、岩背等在内的一大批大型、特大型矿床闻名国内外。1999年以来,本区部署地质调查项目10余项,经过两年的工作在地质找矿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其中湖南省千里山-骑田岭锡铅锌矿评价初现重大突破前景。
1979~1982年,广西、广东、湖南、江西4省(区)分别对南岭地区主要成矿区(带)开展了以钨、锡、铜、铀、铅锌为主的首轮区划工作。1994年各省(区)分别完成了金、银、铅锌、铜、锑、稀有、稀土等矿种的第二轮远景区划。各省(区)通过区划总结了成矿地质条件,探讨了成矿规律,划分了成矿预测区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几十年来,4省(区)地矿局及国内主要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在本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找矿预测等方面开展了众多研究工作。“六五”期间南岭国家攻关项目及其子课题都直接或间接对本区控岩控矿构造、成矿岩体、稀有多金属矿床及成矿系列、区域地球化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突出成果有陈毓川、裴荣富等完成的《南岭地区与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有色及稀有金属矿床地质》专著。“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我国东部隐伏矿床研究》的有关子项目,着重对本区锡多金属矿床形成条件、控矿因素、隐伏矿床的找矿标志、综合找矿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开展了隐伏矿床预测,提出了预测区及找矿靶区。
以上区划及科研工作所取得的丰富成果为其后续的地质找矿和地学领域科技创新奠定了基础。
南岭地区是我国有色、黑色(锰)、稀有、稀土、放射性矿产的重要产地。据粗略统计,主要矿种占全国保有储量比例为:钨15%,锡35%,铅33%,锌28%,银24%,铋16%,硫48%,汞13%,铜2%,离子吸附型稀土位居全国前列。区内共有矿床260余处(有正式报告者),其中大型矿床50余处,世界级特大型矿床2~3处。但这些成果主要是“六五”以前获得的,此后随着地质勘查业的低谷走势,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除个别商业性勘查外,战略性矿产调查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至“九五”才逐步得以恢复。1999年地质大调查于南岭片湘南地区重新开启锡多金属矿调查评价项目2个,2001年又相继部署了粤北、桂北及赣南的锡铅锌矿评价工作,两年中新发现矿产地近10处。其中千里山-骑田岭地区锡铅锌矿调查在完成并提交铅锌103万吨、银1000吨、锡13万吨、铋10万吨的基础上,又在锡多金属的找矿上再获重大进展,新发现的芙蓉矿田现已控制具大型前景的单脉在5条以上,其中王牌脉估算资源潜力在20万~30万吨间。点上取得的重大进展,不仅使实现特大型矿产地目标成为可能,有悖于传统理论的大岩基中找与成矿小岩体有关的大矿、根据成矿元素组合好的弱异常找隐伏—半隐伏大矿等认识,一定程度上为重新评估南岭矿产资源潜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但由于南岭片区资源调查评价启动时间较短,现有项目较为分散,普遍存在综合研究滞后于找矿进展的现象。基础数据库散布各省及现有项目缺少交流的现状,使汇集全区成果资料难度大,利用区域地、物、化、遥数据成果渠道不畅,导致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模式研究现状较之以往有所下降,加上现有成矿远景区划工作以省为界,致使南岭全区找矿区划薄弱,资源调查工作的规划、布局有待从整体上加强。
南岭地区是我国稀有、有色金属重要产地,举世瞩目的大厂锡多金属矿床、柿竹园钨锡铋钼矿床、大宝山铜多金属矿床、凡口铅锌(银)矿床皆分布于本区。大中型矿床数以百计,重要者有西华山、大吉山、盘古山、黄沙坪、锯板坑、珊瑚、大明山等。据全国累计探明矿产储量表统计,江西铜银及湖南钨铋锑为全国之冠,湖南铅汞锡,广西锡锌,江西钨铋金,广东铋铅等矿种排位亦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新发现的大型矿床有广东银岩斑岩型锡矿床、江西岩背火山-次火山岩型锡矿床、广西北山铅锌矿床、湖南宝山铅锌矿床等,新近又发现更具规模的芙蓉锡多金属矿田,充分展示出该区巨大的资源潜力。
5.3.3 主要锡矿类型
区内优势矿种为Sn、Bi、W、Mo、稀有、稀土,重要矿种为Pb、Zn、Ag、Sb、Mn,一般矿种为Hg、Au、Cu,具有一定潜力的矿种为金刚石及高效非金属等。
南岭地区锡矿成矿在空间、时间上均离不开燕山期花岗岩,且现有找矿重大进展均位于有成矿小岩体存在的大岩体内。为统一锡矿类型提法并指导找矿,本次根据赋矿围岩性质(主要系指岩浆岩、沉积岩两类)、成矿岩体初步认识、容矿构造及其控制矿体形态上的差别作为锡矿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表5.3)。
表5.3 南岭地区主要锡矿类型划分表


续表


本区的找矿模式可简要归纳为“一凹”、“二带”、“三区”、“四异常”。
“一凹”:幔凹及凹隆过渡处。深部构造的坳陷区,是重要的找矿信息。
“二带”:构造岩浆岩带、矿化带。产于深断裂带、隆起与拗陷交替带新发育的中生代中酸性岩浆岩,是锡多金属矿床的找矿标志;蚀变矿化分带是找矿的直接标志。
“三区”:构造复合区、有利赋矿地层区、花岗岩穹区。两组主干构造或主干构造与次级构造交切部位,是矿田(床)定位的构造标志;桂北的四堡群,丹池地区、湘南、粤北的泥盆-石炭系,武夷山地区的上侏罗统,均是赋存大型、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的主要层位;隐伏、半隐伏岩体的岩凸、岩脊,特别是与断裂构造的复合,是预测隐伏矿体的标志。
“四异常”:遥感影像异常、物探异常、化探异常、重砂异常。环形影像与线性影像及其交汇部位是找矿的遥感影像标志;区域重力场密集梯度带及其交叉部位,局部重力(低)异常分布区,磁法环形正异常所环绕的似等轴状负异常或低磁正异常等是花岗岩及有关锡多金属矿化存在的地球物理标志;较大规模和高强度的成矿元素组合异常以及锡石重砂异常是寻找锡多金属矿床的重要标志。
5.3.4 区域成矿规律
(1)扬子、华夏成矿省具各不相同的成矿特点
在矿种组合及储量分布上,扬子成矿省富锑、铜、锡,储量分别占全国的72%、43%、23%,成矿元素组合为锑、锡、铜、铅锌、钨、钼;华夏成矿省富钨、铋、锡,储量分别占全国的53%、49%、23%,成矿元素组合为钨、铋、锡、铅、锌、铂、铜。
大型—特大型矿产地与构造环境密切相关。扬子板块在雪峰隆起主要为与晋宁期花岗岩相关的电英岩锡(铜)矿;东侧坳陷区为晚古生代滨岸、台地碳酸盐岩过渡相区的受层位、岩相、构造、隐伏岩体多因素控制的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北山、泗顶矿田);右江裂谷边缘丹池断裂带为受燕山期小岩体控制、位于生物礁相碳酸盐岩及台沟相碳硅泥岩中的锡锑铅锌多金属矿(大厂、芒场、五圩矿田);南华过渡带受燕山期重熔花岗岩控制的锡钨铌钽矿(栗木、珊瑚、新路锡钨铌钽矿床及大义山锡矿田),以及受二叠纪含锰岩系与风化作用控制的碳酸锰、氧化锰矿(湖南永州一带);贺县—郴州—炎陵一线及衡阳盆地南缘为受燕山期同熔花岗岩控制、主要赋存于寒武、泥盆、石炭纪碳酸盐岩中的铅锌银铜矿(水口山、宝山、黄沙坪、铜山岭矿田等)。华夏古板块大型—特大型矿产地(东坡钨多金属、芙蓉锡矿田)与燕山期岩浆作用有关,其次为位于粤北凹陷、赋存于上寒武、中上泥盆、中下石炭统与沉积-热液叠加改造或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铅锌矿(凡口铅锌矿田)。
(2)成矿作用极不均一
根据铜、铅、锌、锡、钨储量统计,72%的铜产在4%的矿床中,41%的铅和43%的锌分别产在3%和5%的矿床中,56%的锡矿集中在6%的矿床中,而36%的钨产在6%的矿床内。东坡矿田集中了湖南99%的铋、67%的锡、50%的钼和34%的钨;丹池多金属矿带占广西全区储量比例锡为60%、锌为45%、铅为20%;韶关盆地周缘锌、铅、铜分别占广东全省储量的61%、49%、45%;岩背锡矿储量占江西全省的45%。矿产地密集出现组成矿集区。如湖南千里山-骑田岭岩体汇聚了40多个钨、锡、铜、铅锌矿床,广西宝坛、大厂、花鱼塘—风门坳,广东韶关盆地周缘,江西崇-余-犹地区亦具相同特征。
(3)燕山期断块运动形成的坳陷对成矿有利
据区内300多个矿床储量统计,产于坳陷区内的铜、铅锌、锡分别占总储量的97%、95%、88%,钨矿为隆起区的16倍。许多大矿,包括超大型锡(大厂)、锑(锡矿山)、钨(柿竹园)矿床,和本区最大的铅锌(凡口)、铜(大宝山)矿床均位于坳陷区。
(4)古板块拼接带控制了大型、特大型矿化集中区的分布
区内沿扬子、华夏古板块接合带分布有东坡、宝山-黄沙坪、香花岭-香花铺、芙蓉、富贺钟等大型—特大型矿田,控制的锡、铜、铅锌储量为4省(区)总量的近半;南岭以北的赣北德兴铜矿、七阳铁砂街铜矿、贵溪冷水坑铅锌矿亦位于该带或其附近。
(5)岩石圈断裂、地壳断裂直接控制区内岩浆岩带及矿产的分布
据重磁推断,南岭地区地表不同成因岩体,向下至一定深度相连并组成规模巨大的北东、北西向深部岩浆岩带,两者交汇处是形成资源潜力巨大矿化集中区的最有利部位。
(6)多数矿床与花岗岩类在时、空关系上联系密切
壳源重熔型花岗岩形成轻稀土-重稀土-Nb、Ta-Be、W、Sn、Mo、Bi-Cu、Pb、Zn-U矿床系列,混源同熔型花岗岩形成Cu、Mo、Pb、Zn、Au、Ag、Fe矿床系列。
(7)成矿时代以燕山期为主
锡矿,根据占全区资源量85.3%的44个主要矿床年龄资料统计,成矿时代虽散布于前寒武纪至第三纪间,但锡总量的96%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其中形成于燕山期早白垩世的占资源总量的58%。铜矿,根据16个矿床年龄资料统计,成矿高峰期界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以中侏罗为主,次为早白垩世,再为晚侏罗世。铅锌矿成矿时代复杂。根据成因与花岗岩类有关矿床(岩体源,水口山、康家湾、黄沙坪、祥林铺、东坡等)及广东、广西复合成因多金属矿床(大厂、芒场、大宝山)资料统计,83%的铅锌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贡献大小排序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中侏罗世。
(8)燕山期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具明显分带规律
南岭地区由北至南、由西至东成矿时代逐渐变新,主成矿元素出现从高中温—中高温—高温的空间递变分带。
(9)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可为战略上判断成矿岩体提供快速、有效信息
锡铋钨异常与岩体空间分布密切。据湖南资料统计,下限(下同)为锡15×10-6、铋1×10-6、钨6×10-6的单元素异常范围基本与岩体分布相同;综合异常下限为锡30×10-6、铋7.5×10-6、钨15×10-6、铅120×10-6、锌300×10-6、铜70×10-6、银0.2×10-6、锑10×10-6、锂100×10-6、氟1000×10-6时,有指示燕山期成矿岩体的作用。锡铋钨(高温)—铅锌铜银(中温)—锑(低温)以及锂氟(矿化剂)4类元素齐全的综合异常是寻找大型矿床的重要标志,其中规模和强度最大的元素类多为成矿主矿种。以上综合异常通常位于大岩基的南部及西部,湘南已知大型—特大型矿产地亦具相同特征,说明成矿(小)岩体在侵位时具一定的方向性。
(10)成矿岩体顶面及其附近是成大矿的有利部位
侵入于地层中的岩体可根据出露面积进行判别;大岩基中的成矿岩体不易识别,简易、有效的方法是根据矿床类型齐全程度间接判断。位于成矿岩体顶面的矿田(床),在空间产出上具有矽卡岩型(岩体外、岩体内)—岩体型(成矿岩体顶面)—大脉或细脉带型(岩体中)的递变分带,特大型矿产地一般离不开矽卡岩体。
上述(4)~(10)条以矿床时空定位为主的区域成矿规律,是本次划分远景区和进行资源潜力分析的重要依据。
5.3.5 成矿远景区
南岭成矿远景区以锡多金属为主攻矿种,兼顾铅、锌、银,注意钨、锰、铜、金、铌、钽等的综合找矿与评价。
锡矿以矽卡岩-破碎带蚀变岩复合型(岩体内)为主攻对象,兼顾矽卡岩型(正接触带)、破碎带蚀变岩型(岩体中)、火山-次火山岩型、岩体型(成矿岩体顶面及其附近),注意岩脉类新类型。其他矿产主攻类型为层控型铅锌银矿,兼顾与同熔型花岗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铜铅锌银矿。
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成果,以区域成矿规律为依据,以具有重要控矿作用的构造-岩浆岩带为单元,本次在南岭区内共圈定找矿远景区20个,其中锡矿找矿远景区12个(千里山-骑田岭、姑婆山-花山、阳明山-大义山、九嶷山、都庞岭、九万大山、大东山、崇余犹、芒场-北香、诸广山-万洋山、锡迳坑-菖蒲、三亨),以铅锌银为主的其他矿种8个。
1类找矿远景区:主攻锡矿,目标为特大型矿床(田)并争取成为国家级资源富集区。
2类找矿远景区:主攻锡矿,目标为找到多个大型矿床或数倍于大型矿床下限的资源量。
3类找矿远景区:一是锡矿找矿前景一般区与久攻不克、找矿目标尚难定论的地区,以安排资料二次开发及综合研究为主。二是其他矿种,主攻铅锌银多金属矿,目标为大型矿床,工作安排以开展预查、筛选工作靶区为主。
南岭地区主要找矿远景区类型及主攻矿种见表5.4:
表5.4 南岭地区主要找矿远景区类型及主攻矿种


为了适应大规模矿产勘查工作的需要,在党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地质学界在理论和技术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理论研究方面,以成矿理论研究和与矿产形成分布及勘查有关的大地构造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为最突出。大地构造理论方面,出现了地质力学、多旋回说、地洼说、断块说、镶嵌构造说、重力说等6种学术理论。后4种学说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提出来的。多旋回说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槽台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地质力学则是新中国成立后从理论、方法到实践获得了全面发展与完善。成矿理论方面,潘钟祥教授早于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的“陆相生油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获得了丰富与发展。60年代初,孟宪民教授提出“同生成矿说”(1962)、叶连俊教授提出“陆源汲取成矿论”(1963)、王恒生教授的“铬铁矿的岩浆熔离成矿说”(1962)。70年代,涂光炽教授提出“多成因成矿说”,程裕淇教授、陈毓川研究员等提出“成矿系列”理论。在成矿模式找矿理论研究方面也有重要进展。如南岭地区脉钨矿床的“五层楼”的矿床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位一体”成矿模式和“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此外,在斑岩矿床、层控矿床、叠生矿床与花岗岩-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研究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与理论上的建树。所有这些以及文中尚未提及的一些理论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找矿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其中特别是“陆相生油论”和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构造控制含油气盆地分布的论点,对于中国实现油气勘查的重大突破一举摘掉贫油帽子具有重大意义。
大规模矿产勘查工作的开展,为勘查方法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40年来,勘查技术确实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不仅在某些领域达到国际水平,甚至居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卓有成效地开展矿产勘查工作,实现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方面尤以地球化学勘查方法与技术、小口径金刚石钻进技术、痕量与超痕量元素分析技术,以及勘查现场快速分析技术为最突出。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我国成矿理论研究勘查技术现状,在看到成就与进步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我国在这方面总体上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落后主要表现在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虽有少数领域比较先进,但多数尚处于引进新概念,引进新方法、新仪器,跟着别人走的状态;二是近10多年来在成矿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大的进展,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一、区调及物化遥勘查现状

南岭地区是我国地质工作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现已完成全区1∶100万~1∶50万等小比例尺区域地质、区域重力、航磁、水系沉积物、重砂等面积性调查及遥感解译等工作。

区域地质调查:1∶20万区调全区覆盖;完成1∶5万区调206幅,占区内面积47%;完成1∶25万区调7幅,占区内面积57%。

地球物理测量:完成1∶20万区域重力26幅,占区内面积96%;完成1∶5万高磁约55幅,占区内面积13%;完成1∶5万重力约20幅,占区内面积5%;完成1∶5万航磁约114幅,占区内面积25%。

地球化学测量: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全区覆盖;完成1∶5万水系约57幅,占区内面积13%;完成1∶5万土壤约36幅,占区内面积8%。

遥感调查与解译:1∶20万大部完成;完成1∶10万约7幅,占区内面积13%;完成1∶5万约39幅,占区内面积9%。

二、矿产勘查进展

20世纪50~80年代,南岭地区原地矿、冶金、有色、核工业及武警黄金部队等地质勘查单位对区内数百处矿产地开展了包括普查、详查、勘探在内的勘查工作(表1-1),已探明大中型矿床260余处,重要钨、锡、铅、锌矿床如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野鸡尾锡多金属矿、红旗岭锡多金属矿、界牌岭锡多金属矿、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大义山砂锡矿、广西大厂锡铅锌多金属矿、栗木钨锡铌钽矿、钟山珊瑚砂锡矿、水岩坝砂锡矿、新路砂锡矿、漂塘钨锡矿、茅坪锡矿,湖南水口山铅锌多金属矿田、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后江桥铁锰铅锌矿、清水塘铅锌多金属矿田、广东凡口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广西老厂铅锌多金属矿床,江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等,特别是赣南钨矿、湘南的柿竹园钨锡钼铋、粤北的凡口铅锌矿、广西大厂的锡多金属等特大型矿床更是享誉海内外。广东下庄矿田的330(希望)铀矿、棉花坑矿田的302铀矿、诸广的361铀矿和帽子峰201铀矿等,曾经为我国核能事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据粗略统计,到2000年止,南岭地区主要矿种钨、锡、铅、锌、银占全国保有储量比例分别为83%、63%、30%、22%、24%。

表1-1 南岭地区大调查评价的主要矿区控制资源量统计表

注: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调中心统计。计量单位:经费:万元;Au-Ag:t;其他:万t。

近年来南岭地区钨锡多金属找矿取得了众多新进展,不但显示该地区仍具有巨大的资源潜力,也给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查树立了信心。

1.发现了一批新的矿产地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调中心统计,自1999年到2008年底,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在南岭地区重新部署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投入钻探工作量65296m,经费9738万元。新发现了一批大中型矿床(表1-1),新增资源量:锡188万t,钨34万t,铅锌324万t,铋10万t,(相当于60个大型矿床),潜在经济价值2000亿元。

自1999年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开始在南岭地区重新部署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现已新发现了一批大型或有望达到大型规模的矿床。如在赣南和湘南地区新发现了牛岭(W-Mo)、牛形坝(Au-Ag-Cu-Pb-Zn)、八仙脑(W-Sn-Cu-Pb-Zn-Ag)、芙蓉(Sn-W)等大中型钨锡多金属矿床。赣南的淘锡坑(W-Mo)经过重新评价,可达到大型规模,新增钨(锡)资源量近10万t,远景在20万~30万t。在诸广山-万洋山、香花岭等地也新发现了一批重要的锡多金属矿床,类型包括云英岩型、矽卡岩型、破碎带热液型等,其中晒禾岭、荷树下、龙潭-牛角冲锡矿显示有大型-超大型锡资源前景。南岭东段武夷山新发现峰岩、南屏后沟等大型块状硫化物型铅锌矿床。其中赣南地区取得新进展的地区,主要包括崇余犹地区的淘锡坑钨锡矿、八仙脑钨多金属矿、牛岭钨锡矿,于都-赣县地区的坑尾窝钨矿、三南地区的铜坑嶂钨矿(图1-1)。

图1-1 赣南新进展矿区分布图

淘锡坑钨矿:发现于1936年,1982年之前做过相应的地质工作,提交的储量显示该矿区为一小型矿山。该矿山现在属于崇义章源钨制品有限公司,受其委托,自2002年起,赣南地质大队在本区开展地质找矿工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新增(122b+333+3341)资源/储量钨8.43万t,其中(122b+333)3.56万t,使其跃升为与大吉山、盘古山等大型矿山齐名的重要矿床,并且预期该矿床及外围远景资源超过20万t。2006年以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与湘南地质大队一起,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开展了进一步的勘查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详见第四章)。

八仙脑钨矿:位于江西崇义县,属于破碎带蚀变岩型钨锡多金属矿床,是赣南地质大队在地质大调查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扩大的。该钨矿分为南北两区,北区为破碎蚀变岩型,南区为石英细脉带型。探明(332+333+334)资源量钨3.2万t、锡1.3万t并伴生、铅锌、银,预期远景钨10万t、锡4万t,进一步勘查也还在进行中。

大余县牛岭钨锡矿:位于南岭钨锡多金属成矿带西华山-杨眉寺钨锡多金属矿集区的东部,下垅-墨烟山复式背斜的南部,燕山期红桃岭半隐伏状花岗岩株的南西端,属赣南崇余-(上)犹多金属成矿区的一部分##。矿区钨锡矿化,主要为石英单脉型,局部见花岗岩顶帽处的云英岩型。矿化范围沿走向达1000m,沿倾向宽2000m,石英脉以脉组的形式成带产出,脉组呈近等距分布,已控7个脉组,即Ⅰ、Ⅱ、Ⅲ、Ⅳ、Ⅴ、Ⅵ、Ⅶ号7个脉组,以Ⅰ号脉组工程控制程度最高。已控矿化面积约1.8506km2,目前尚处于普查阶段,仍有新脉组发现的较大可能。探明(332+333+334)资源量钨3.56万t、锡1.3万t,预期远景钨10万t、锡4万t,进一步勘查正在进行中。

坑尾窝矿区:又称为南坑山矿区,与于都上坪钨矿相隔一条沟,从空间上可以说是上坪钨矿的外围,是由赣南队以及地质大调查项目共同出资进行的地质普查找矿发现的新矿点。矿区位于于都-赣县矿集区东部,盘古山-铁山垅矿田北西侧,NNE向盘古山-铁山垅构造-岩浆-成矿带与EW向上坪-铁山垅构造-岩浆-成矿带交汇部位的西侧,与盘古山、黄沙两个大型钨矿床呈等边三角形排列,并同处于标高相当的隐伏岩突的顶部,具有黄沙式变花岗岩型-内接触带大脉型-外接触带细脉型-外接触带大脉型钨矿的找矿潜力。2004年11月14日,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和王登红研究员、王平安研究员等,在赣南地质大队徐贻赣和赖志坚工程师的陪同下到矿区调研,认为该点东邻铁山垅、南接盘古山、西边为上坪钨矿,成矿条件极为有利,建议在两条石英脉的基础上加强调查并配合钻探工程查明其深部矿化情况。随之,赣南地质大队立项开展评价工作,虽然一开始的个别钻孔见矿效果不佳,但通过近5年来的工作,坑尾窝地区的钨矿化规模已达中型。

铜坑嶂矿区:位于石城-寻乌NNE向深大断裂、上杭-会昌NW向断裂构造带交汇复合部位西南侧,处会昌环状构造内、密坑山破火山口与菖蒲火山洼地中间的铜坑嶂隐爆角砾岩群区。通过地质工作已圈定了数条铜、钼、锡脉状矿体。带内目前已控制锡矿体7条,总宽度约30m,延长大于200m,平均品位0.612%左右;已控制铜矿体7条,总宽度约35m,延长100~400m不等,平均品位0.526%。控制钼矿体8个,矿体品位:Mo最高0.68%、平均0.060%~0.288%,矿床平均品位0.123%。矿化往浅深部趋强,有向深部寻找斑岩型矿体的前景。

2.发现了新的矿床类型

发现一个新的矿床类型往往比发现单个矿产地具有更大的意义,因为它代表了一批矿床。比如,在赣南西部崇余犹地区的八仙脑等地,不但发现了石英脉型的“传统型”黑钨矿矿床,而且还发现了破碎带热液充填-交代蚀变岩型的黑钨矿矿体。这就意味着,黑钨矿既可以出现在张性裂隙中,也可以出现在张扭性的构造破碎带。此时尽管张性程度不够,不容易形成大脉,但只要成矿物质来源丰富、成矿条件具备,同样可以成矿。而这一点,以往并未受到重视。或者说,肯定“漏掉”了不少破碎带蚀变岩型的钨矿。

3.产学研结合的勘查新机制

近年来,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大学、中南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通过地质大调查项目、危机矿山项目等途径,与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联合攻关,取得了不少新进展。南岭地区钨锡多金属找矿取得的新突破,也为通过科技攻关,解决勘查工作中的关键性理论和技术问题,获得新的更大找矿突破,树立了信心。比如,湖南地勘局的湘南地调院突破在接触带找矿的单一思路,在骑田岭岩体南部找到了赋存在岩体内部的破碎带热液型锡矿———芙蓉锡矿,目前控制规模已达大型以上,从而带动了南岭地区锡多金属找矿工作。以此为借鉴,广东地勘局也在粤北发现了类似的锡矿床———与大东山岩体有关的乳源天门峰锡矿和连县潭岭锡矿。江西地勘局所属的赣南地质大队,努力创新,将钨矿“五层楼”模式发展为“五层楼+地下室”,从而有效地指导了崇余犹等地的找矿工作,使淘锡坑钨矿的规模从小型扩大到大型,并且新发现或扩大了八仙脑、柯树岭、仙鹅塘等钨矿床。

三、科学研究现状

多年来,国内主要地质科研院所和相关地质队伍,在本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等方面开展了众多研究工作。最早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40年代,如李四光发表的《南岭何在》(1942)等。1979~1982年,开展了包括南岭地区等主要成矿区带以钨、锡、铜、铀、铅、锌为主的首轮区划工作,1994年各省(区)分别完成了金、银、铅、锌、铜、锑、稀有、稀土等矿种的第二轮远景区划,1988~1996年,还完成了湘南地区锡铅锌中大比例尺成矿预测。“六五”期间在全区实施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控矿条件、成矿机理、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七五”期间“我国东部隐伏矿预测研究”所属专题“湘桂粤赣地区锡铅锌铜隐伏矿研究”、“八五”期间原地矿部科技攻关项目“武夷-云开典型成矿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预测研究”均涉及本区。

“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南岭地区有色稀有金属矿床的控矿条件、成矿机理、分布规律及成矿预测研究”(以下简称“南岭项目”)使该区与成矿有关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区域成矿理论问题的认识上了一个大台阶,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建立了鉴别不同成因类型花岗岩的全面的岩石学-地球化学标志,获得赣南、粤北、桂北3个地球化学分区岩石的元素丰度;

2)提出了南岭区域构造的五大特征,评述了构造对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划分了11个构造-岩浆-成矿区;

3)建立了五大成矿系列、6个亚系列、21个矿床模式、100余个矿床实例,编制了1∶200万南岭地区与花岗岩类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图,阐明了矿床的分布规律,并从同一系列的不同类型矿床之间的成因联系和互为找矿标志的角度为找矿预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4)总结了泥盆系层控矿床受层、相、位三位一体联合控制的特征,为泥盆系层控矿床预测和找矿指明了方向;

5)筛选出5片、37处预测区,为后续矿产勘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总之,南岭地区多年来的地质研究工作不但孕育了包括钨矿“五层楼”模式和“成矿系列”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批原创的新成矿理论,使我国成矿理论研究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也为此后的深化和理论创新提供了坚实基础,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重要的科研成果包括: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闻广,1958)、花岗岩的壳源改造和同熔型成因理论(谢家荣,1963;徐克勤等,1981)、地洼构造学说(陈国达,1960)、成矿系列理论(程裕淇,1979;陈毓川,1983,1989)、《华南花岗岩类的地球化学》(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1979)、《南岭花岗岩地质学》(莫柱孙等,1980)、《华南不同时代花岗岩类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南京大学地质学系,1981)、《赣南钨矿地质》(朱焱龄等,1981)、《华南钨矿的成因》(卢焕章,1986)、《南岭泥盆纪层控矿床》(曾允孚等,1987)、《南岭地区区域地球化学》(於崇文等,1987)、《柿竹园钨金属矿床地质》(王昌烈等,1987)、《南岭地区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有色及稀有金属矿床地质》(陈毓川等,1989)、《湖南铅锌矿地质》(王育民等,1988)、《南岭花岗岩地质及其成因和成矿作用》(地矿部南岭项目花岗岩专题组,1989)、《大厂锡矿地质》(陈毓川等,1993)、《湘中锑矿》(史明魁等,1993)、《湘南地区锡铅锌隐伏矿床预测研究》(庄锦良等,1993)、《赣南地区锡多金属隐伏矿床预测研究》(梅勇文等,1994)、《广东锡多金属隐伏矿床预测》(丘广礼等,1994)、《桂北地区矿床成矿系列和成矿历史演化轨迹》(陈毓川等,1995)、《桂中北层控铅锌矿与海平面变化》(王剑等,1996)、《武夷-云开典型成矿区矿产预测》(饶家光等,1997)、《粤北-东江坳陷区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预测》(杨振强等,1997)、《湖南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毛景文等,1998)、《罗霄-武夷隆起及郴州-上饶坳陷成矿规律及预测》(杨明桂等,1998)、《云开隆起区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预测研究》(梁约翰等,1998)。

上述成果均是基于对南岭地区(或以南岭作为核心地区)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研究成果而提出的,对我国的地质基础理论研究和找矿预测实践工作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华南花岗岩因其规模巨大、类型多样、不同时代和不同的块体在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下产生不同组合的花岗岩,具有不同的岩浆演化历史,并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矿床和矿床组合,始终是国内外花岗岩和矿床地质学家最关注的地区。其研究程度最高,代表了我国花岗岩研究的最高水平和最新发展趋势。

近年来,有关南岭花岗岩、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钨锡多金属成矿模型、成矿流体等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国内外在壳幔相互作用及成矿效应、地幔柱学说、大陆成矿动力学、流体与成矿作用、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理论基础研究正在走向深入,其中尤其是大陆动力学和中国成矿体系(陈毓川和王登红等,2007)的研究工作,使南岭地区再次成为相关成矿理论研究的热点和突破口,同时也使本次研究有了更高起点。中生代以来,该区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金属成矿大爆发。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华南内陆的岩石圈伸展-减薄从燕山早期就开始了(李献华等,1999;郭新生等,2001;王岳军等,2001;梁新权等,2003;付建明等,2004,2005),中生代以来构造动力学背景不是以挤压为主,而是广泛的伸展、拉张。各种类型的花岗质岩浆活动都是壳-幔相互作用的产物,正是由于地幔物质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的参与,才引起华南地区中、新生代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大量金属矿产的形成(华仁民等,2003)。ChenYuchuan等(2000)、WangDenghong等(2000)、王登红等(2005)、陈毓川等(2007)认为燕山期以来中国地壳发生了“东降西隆”的巨大变化,对于区域性成矿作用的发生、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上述认识是否符合实际,还有待于不断深入研究。

总体上看,南岭地区的地质矿产勘查与科学研究工作以集中在某几个矿集区为特点,包括桂北的大厂矿田、湘南的柿竹园-黄沙坪一带和赣南的崇余犹一带,1999年开展地质大调查工作以来没有进行进一步评价和科研的地区仍然占大部分地区。

四、南岭地区矿产资源面临的问题

南岭成矿带是国家“十一五”确定重点部署矿产勘查的16个重点金属成矿区带中的5个重中之重之一。该成矿带是我国钨、锑、锡、铋、铅、锌、钽、铀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传统基地,也是世界上独具特色的与大陆花岗岩有关成矿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之一(地矿部南岭项目花岗岩专题组,1989;华仁民,2005;朱金初等,2006),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大、矿业基础强、工作程度高、地勘队伍多、投资回报快,是取得有影响重大成果的最有利的成矿远景区之一,也是国内采矿、冶金及相关产业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但是,该地区存在的科学疑难问题多、找矿难度也大、环保要求高、隐伏矿为主、物化遥异常干扰显著,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对南岭区域性成矿规律的整体研究和赣南、湘南和桂北等典型矿集区的示范性研究,促进地质找矿取得新突破。

1.区域性资源优势明显但消耗也快

南岭地区的钨锡锑是我国的优势矿产,经过多年开发,加之近20年来地质找矿工作投入滞后,已呈现出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包括西华山在内的世界上著名的一些钨锡矿山已经面临资源危机乃至于“硐老山空”或行将闭坑的不利局面。

在全国尺度上,南岭是滨西太平洋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有色稀有金属矿产最集中的产区,尤以钨、锡、锑、铅、锌、铋、铀等最为丰富。矿床具有规模大、分布广、聚集成带、共伴生组分多、矿床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我国一些重要的大型-超大型钨、锡多金属矿床即位于该地区,如大厂锡矿、柿竹园钨锡多金属矿、骑田岭钨锡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凡口铅锌矿等。南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已形成湘南、赣南、桂西、粤北四大采、选、冶矿业集中区,共有大中型矿山企业数百家、冶炼加工企业数十个,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有色、稀有金属和稀土资源宝库。

以钨为例,我国是钨资源大国也是钨产量和消费量最多的国家,2004年钨精矿产量达85378t、钨品出口量突破3万t(祝修盛,2005)。但是,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对钨的需求进一步增长,导致钨精矿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飙升;另一方面,我国钨资源消耗过快,加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钨矿科研与找矿工作近乎停顿,使钨矿保有储量锐减,导致我国钨储量由1994年占世界钨储量的44.3%急剧下降到2001年的35.5%。这直接威胁到我国钨这一优势矿种的战略地位(其他矿种也类似)。据江西地勘局最新统计,我国现有保有钨矿储量约280万t,赣南黑钨矿保有资源/储量约25万t,目前我国开发钨矿的90%来自于黑钨矿,按生产1t钨精矿需要1.5t可采储量计算,我国钨矿资源可保证20余年,但赣南黑钨矿资源仅可保证8年左右,到“十二五”时需求量将难以保证,黑钨矿资源形势十分紧张。因此,必须通过深入研究,解决关键性的地质问题,产学研结合,努力推动南岭地区钨锡铅锌等各类矿产资源找矿的区域性大突破,才能保证南岭的资源优势。

2.工作程度较高但现实问题不少

南岭是我国地质工作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已完成全区1∶100万、1∶50万、1∶20万等多种比例尺地质、矿产、航磁、重力、水系沉积物、重砂等面积性调查及遥感解译等工作,重点地区已完成1∶5万地质矿产调查,局部地区开展过1∶1万~1∶5万磁法、重砂、次生晕测量。自“六五”以来,相关省区已进行过两轮1∶50万成矿远景区划和某些单矿种(稀有、W、Sn、Pb、Zn)远景预测工作,大部分重点区块已经完成1∶10万地质矿产预测研究,圈定了众多的各种级别远景区。因此,可以说区内已经积累了海量的地质勘查资料和数据,为今后的地质找矿工作奠定了极好的基础地质矿产资料和各类数据基础。

20世纪50~80年代,原地矿、冶金、有色、核工业及武警黄金部队等地质勘查单位对南岭数百处矿产地开展了包括普查、详查、勘探在内的勘查工作,已探明大中型矿床260余处,重要钨、锡、铅、锌矿床如湖南水口山铅锌多金属矿田、黄沙坪铅锌多金属矿床、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后江桥铁锰铅锌矿、清水塘铅锌多金属矿田、柿竹园钨锡钼铋多金属矿、野鸡尾锡多金属矿、红旗岭锡多金属矿、界牌岭锡多金属矿、香花岭锡多金属矿、大义山砂锡矿,广西大厂锡铅锌多金属矿、栗木钨锡铌钽矿、钟山珊瑚砂锡矿、水岩坝砂锡矿、新路砂锡矿、漂塘钨锡矿、茅坪锡矿,广东凡口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广西老厂铅锌多金属矿床,江西大吉山钨矿、西华山钨矿等,特别是赣南钨矿、湘南的柿竹园钨锡钼铋、粤北的凡口铅锌矿、广西大厂的锡多金属等特大型矿床更是享誉海内外。但是,近20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出台,我国在地质找矿方面将西部作为重点,东部地区投入相对不足。南岭相关省区的地勘队伍有不少也曾移师西部,到新疆、西藏等地去承担地质大调查项目。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如国家在新疆连续20多年设立“305”项目,973项目在新疆和西藏冈底斯等地均设立有独立的专门项目。“十一五”期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仍然以西部作为重点,而南岭仅仅作为一个“点缀”。项目少、投入少、地勘队伍得不到壮大而矿业发达对于矿产资源的需要越来越大,二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

3.科研成果丰富但面临新难题

1985年在南京召开的国际花岗岩与钨矿会议、1987年在广西召开的国际锡矿会议,都代表着我国在钨锡成矿理论研究方面曾经达到世界前沿水平。这些研究成果至今仍然指导着地质找矿工作。尽管南岭具有成矿强度大,矿业基础好(历史悠久、采选冶及矿种配套)、地质工作程度高(技术力量强、资料多、线索多)、投入产出比高等地域性优势,但南岭地区带有世界性影响的科学问题也多,地质找矿面临一系列技术难点,对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综合起来,南岭地质矿产方面的重大科学问题、难题可概括为:

1)南岭在中国、全球的构造地位及其对于矿产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制约作用如何?

2)南岭优势矿产资源如钨锡等,其成矿物质来源于何处?壳幔作用对成矿有无控制作用?

3)南岭钨锡矿的成矿强度为什么世界最高?类似于广西大厂100号矿体的特富矿体如何形成(王登红等,2002)?会不会是纳米成矿?

4)南岭的各类矿产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及其在三维空间中是如何分布的?南岭地区以武夷—云开为中心的区域性成矿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形成了鲜明的成矿分带,造成这种区域性分带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指导找矿?

5)如何重塑大规模成矿作用发生、发展的历史并示踪其在时空四维域中的演化轨迹?

6)如何通过建立南岭的大陆成矿体系,进而从全位和缺位的角度指导找矿?

7)南岭地区一些特殊性成矿作用的成矿机制与成矿条件如何?

8)不同类型矿床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互为找矿标志?

9)深部找矿已迫在眉睫,如何创新深部找矿与勘探的理论(如七层楼钨矿模式的建立)与技术?



《地质理论与勘查技术有重大成就,但总体仍处相对落后状态》
答:70年代,涂光炽教授提出“多成因成矿说”,程裕淇教授、陈毓川研究员等提出“成矿系列”理论。在成矿模式找矿理论研究方面也有重要进展。如南岭地区脉钨矿床的“五层楼”的矿床模式,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位一体”成矿模式和“玢岩铁矿”成矿模式。此外,在斑岩矿床、层控矿床、叠生矿床与花岗岩-火山岩...

《中国西部重要成矿区带矿产资源潜力评估作者简介》
答:陈教授的科研成果显著,他系统地研究了广西大厂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和矿带地质,为矿产勘查和成矿规律总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他还深入探索了宁芜、庐枞、南岭和全国的区域成矿规律,提出了宁芜玢岩铁矿的独特成矿模式,开拓了国内区域矿床成矿模式研究的新领域。他的研究还涉及华南花岗岩有色和稀有矿床以及...

《地质矿产调查》
答:加快基础地质调查步伐,实现全国 1∶100 万地质填图全覆盖;完成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空白区 1∶25 万区域地质调查,实现陆域中比例尺地质调查全覆盖;1∶5 万区调和航磁工作程度分别达到 23% 和 39%。专栏2-2 国土资源大调查在找矿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1999年开始的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取得的主要工作...

《成矿带区域性基础地质调查》
答:“十二五”期间重点部署在整装勘查区和铁矿勘查区内。 1:5万立体地质结构综合调查:围绕深部和覆盖区的地质找矿,开展以1:5万重力、电法和地震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立体地质结构调查,提供深部找矿地质信息。主要部署在长江中下游、晋冀铁矿、辽东—吉南、武夷山、南岭和大兴安岭等重点成矿区带中的整装勘查区内。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的主要任务》
答:调查和综合研究工作,重点开展1:5万区域地质调查、航空磁法测量和地球化学调查,开展1:25万航空地球物理调查、区域重力调查、地球化学调查和区域地质调查,深化对重点成矿区带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认识,发现新的物化探异常、矿(化)点和矿化线索,圈定新的找矿远景区,更新一批国家基础地质图件,为全面推进矿产勘查奠定...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答: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受到一定地质因素所控制。因此,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把这些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称为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主要有: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地球化学、风化、地貌条件等。 (一)岩浆岩条件 ...

《中国钼矿勘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答:以杨家杖子钼矿区为例,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钼矿资源勘查时期,曾提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份地质勘探报告,是新中国早期地质院校的教学基地,在我国地矿业发展史上占有显赫的位置(王长刚等,2003)。 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即20世纪50~60年代,根据接触交代成矿理论,探明了杨家杖子、松北和新台门大中型钼矿床及其一批钼、铅、锌...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工作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地质勘查和科学研究成就显著,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地质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但是,当前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存在体制不顺、活力不足、投入不够、功能不强和人才缺乏等问题,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滞后,...

《区域资源勘查开发工作现状》
答:我国内蒙古地区中东部的边境地区地质工作起步较晚,研究程度较低。目前,1∶5万专项区域地质调查只完成5%左右,远远落后于全国其他地区。1∶20万区域重力测量约有60%为空白区,化探工作尚有待精细与深化,而1∶5万化探普查工作则刚刚起步。高精度的地球物理探测用于找矿勘探和深部探测和壳幔结构基本上...

《2022地质调查与矿产普查就业方向及前景》
答: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地质勘查行业、矿山企业和矿产资源管理部门,在矿产地质技术员岗位群,从事矿产勘查、矿产评估和矿产开发等工作。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专业就业还是非常不错的,我国近几年来对地质矿产的开发力度逐年加大,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