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一年有几个季度有几个月? 一年有四个季度,而这四个季度分别是哪几个月?

作者&投稿:乌策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年中的4个季度分别是哪几个月?~

第一季度:1月-3月(1月,2月,3月)。
第二季度:4月-6月(4月,5月,6月)。
第三季度:7月-9月(7月,8月,9月)。
第四季度:10月-12月(10月,11月,12月)。

扩展资料:
其他时间单位:
(1)年是与地球在轨道上绕太阳公转有关事件再现之间的时间单位。一般而言,年的长度取为太阳在天球上沿黄道从某一定标点再回到同一定标点所经历的时间间隔。
(2)月是历法中的一种时间单位,传统上都是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作为一个月的长度,一个月(太阴月)的长度大约是29.53日,即一轮“朔望月”。在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就已经会依据月相来计算日子。迄今,朔望月仍是许多历法的基石。一年分为12个月;中国农历一年也为12个月,农历的闰年为13个月,多出的一个月称为闰月。
(3)旬 ,本义是十日。旬的概念从夏朝开始已经存在,在甲骨文中就有旬字。中国古代天干纪日,每十日周而复始,称一旬。因此专门用一个“旬”字来表示这个时间概念。中国人仍然使用旬来表示十天这个时间。一月可以分为三旬,分别为上旬、中旬和下旬。同时旬也可以作为十岁讲。
(4)周,星期,又作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一个星期为七天。星期的起源应该是连系著月亮的周期,因为七天大约是月亮一周的四份之一。

现今通用以天文季节与气候季节相结合来划分四季:
北半球的温带地区,一般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
南半球温带地区,则9~11月为春季,12月至次年 2月为夏季,3~5月为秋季,6~8月为冬季。
季节是每年循环出现的地理景观相差比较大的几个时间段。不同的地区,其季节的划分也是不同的。对温带,特别是中国的气候而言,一年分为四季,即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对于热带草原只有旱季和雨季。在寒带,并非只有冬季,即使南北两极亦能分出四季。

扩展资料:季节更迭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自转轴与其公转轨道平面不垂直,偏离的角度是23度26分(黄赤交角)。在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所受到的太阳光照不相等,且周期性变换。
日照更多的半球是夏季,另一半是冬季。春季和秋季则为过渡季节,当太阳直射点接近赤道时,两个半球的日照情况相当,但是季节发展的趋势却还是相反——当南半球是秋季时,北半球是春季。
天文季节划分法严格按照地球公转位置来决定,而实际的季节不同地区因气候而异。
季节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季节变换的周期性,一是季节之间的差异性。同一地区,不同的季节,其气候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气温、降雨量等方面,这些差异的主要成因就是日照的多少不同。季节的变化周期一般是一年,所以在中国这种四季分明的国家,民间常以季节作为年和月之间的时间计量单位,虽然这种季节转换的界线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其宏观的总体差异还是很容易被感知和辨别的。
中国人认为四季有不同的特性,分别是“春生”、“夏长”、“秋收”和“冬藏”。即万物在春天出生、在夏天成长、在秋天收成(成熟)和在冬天藏起来(动物冬眠、植物落叶)。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季节

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

第一季度:1月-3月

第二季度:4月-6月

第三季度:7月-9月

第四季度:10月-12月

而实际上严格的划分应该为:(按照中国的纬度)

第一季度:3-5月(春季)

第二季度:6-8月(夏季)

第三季度:9-11月(秋季)

第四季度:12-2月(冬季)

扩展资料:

我国民间习惯上用农历的月份来划分四季:农历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至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

孩子们都盼着过“年”,这个“年”就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既是一年的头一天,也是农历季节划分上春季的开始,所以叫春节。



一年共有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三个月,按照顺序排列分别为春、夏、秋、冬。每年的1-3月为第一个季度,4-6月为第二个季度,7-9月为第三个季度,10-12月为第三个季度。

一年有四个季度。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季度,指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指春夏秋冬四季)。俗称“季度”,把一年平均分成四份,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
拓展资料
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尖角,凶猛异常,“年”兽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乡亲们像往年一样,都忙着收拾东西准备逃往深山,这时候村东头来了一个白发老人,白发老人对一户老婆婆说只要让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将“年”兽驱赶走.众人不信,老婆婆劝其还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坚持留下,众人见劝他不住,便纷纷上山躲避去了。

当“年”兽像往年一样准备闯进村肆虐的时候,突然传来爆竹声,“年”兽浑身颤栗,再也不敢向前凑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大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仓惶而逃。

第二天,当人们从深山回到村里时,发现村里安然无恙,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白发老人是帮助大家驱逐“年”兽的神仙,人们同时还发现了白发老人驱逐“年”兽的三件法宝。

从此,每 年的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风俗越传越广,就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

今天是大年初四,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春代表的是春天的开始,古代人们根据一年四季,把每个季度分为六个节气,每个季节头一个节气都有个“立”字,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代表一个季节的开始。
但春节的字面意思是春天节日,为啥与立春或春分这种节气不在同一天呢?而且立春有时在春节前,有的在春节后,有时候甚至相差十几天呢?比如2018年立春在农历十二月十九日,距离春节有12天;2019年立春在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那一天;2020年在春节后的正月十一日,都快过年宵了。
农历有些年份还没有立春,俗称“寡妇年”。也就是这一年从正月初一到年底,都没有立春,如2002年、2005年、2008年、2013年、2016年、2019年等年份都是“寡妇年”。

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根据季节变换设定的,而设定的依据是根据“斗转星移”的天象。简单地说,就是古人发现北斗七星一年四季会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其斗柄的指向与一年四季密切相关。于是就根据北斗星指向的变化设定了24个节气。
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何为寅位?就是用十二地支表示的方位。何为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字代表十二个方位,有点像现在的24小时钟表表盘。子表示正北方,卯表示正东,午为正南,酉为正西,寅位也就是在东北方向。
立春是一年四季第一个季节春天的第一天,代表春季之首。春天是万物的起始,万象更新的季节,从这立春一天开始,大地回春,温暖从寒冬中重新降临人间,万物开始复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形成的。
地球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这是光球层的温度,人眼看到的太阳主要就是光球层;太阳光球外面还有色球层和大气层,这两个层面人眼看不到,但温度却比光球层高,色球层顶约2万K,大气层也就是日冕的温度最高可达200万度。
太阳源源不断地将光和热以电磁辐射的方式,将能量传递到地球,养育着生命万物。但由于地球自转轴有一个23.44°的倾角,地球自转的赤道与公转黄道面就不在一个平面上,太阳从黄道面直射过来的阳光,就会在地球赤道附近南北往复移动。
这样,在南纬23.44度到北纬23.44度之间,围绕着赤道形成了宽为46.88度的太阳直射游动带,人们把这个带状的边沿称为南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到了回归线就会返回,往另一边的回归线移动,循环往复一个行程就是一年。
根据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每个区域就形成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人们把每个季节划分为6个段落,就叫24节气。每个季节的头一个节气都以“立”为名,代表开始的意思。太阳直射到的位置,能量最强,因此最热,就是夏天;反之与太阳直射距离最远的地方,就是冬天;夏冬之间的位置,就是春秋。
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转一圈的时间,正好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因此与春夏秋冬就是巧合而贴切的。古人就像看钟表一样,观察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什么位置,就知道是什么季节了。当然,所谓“斗柄指向寅位”为立春,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只能代表北半球。
中国处于北半球。古人不知道天下有多大,也不知道还有个南半球,因此就以为天下都一样了。其实南半球的一年四季正好与北半球相反,我们的夏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而对于南半球来说,是距离太阳直射最远的时候,因此就是冬天了。

二十四节气只对应太阳历

立春这一天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了某一个位置,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正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的中间位置,因此是刚刚从冷变暖的开始。而太阳直射到赤道的时候,是春季的春分,也就是春天的中间,地球从春分点开始计算,围绕着太阳转一圈,又回到春分点,这叫一个回归年。
现在1个回归年(也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365.242193日。太阳历就是根据回归年制定的,也叫阳历或公历。阳历根据这个天数划分为每年12个月,每个月就约为30.437天。但日历不可能将1个月划分成这样的非整数,人们就将月份分为大月小月,2、4、6、9、11为小月,每月30天;1、3、5、7、8、10、12为大月,每月31天。
这样,每年就有367天了,但实际上每年只有365.242193天,怎么办呢?就把2月份减掉2天为28天,叫二月平。这样一年总天数就变成了365天。可是这样一来,每年又少了个0.242193天,几年加起来就会少一天了。为了把这一天弥补回来,就实行四年一闰,二月闰时就是29天,这样阳历闰年就有366天了。
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即便这样,也并不会与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完全吻合,因为四年一闰弥补回去的是一天,实际上每年少算0.242193天,四年加起来只少了0.968772天,加了1天就加多了,咋办?
历法家们想了个办法,就是采取“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在闰”的办法,就是每个世纪的第一年不闰,如2000年闰年,2100、2200、2300都不闰,2400则为闰年。这样400年就少了3个闰年,也就是少了3天,正好就会将多算的时间补回去了,也就是说,到了世纪的第一年,能够用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闰年。
既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照射在地球某个位置决定的,因此只有根据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才能够确定某个时间是某个季节或节气,而太阳历才是记录这种位置变化的历法。
因此,阳历才能把握和记录太阳在回归线的游动规律,这样,24个节气在阳历日历上,每年都是那几天,如立春一般在2月3日或4日,春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清明在每年4月4日或5日等等。

阴历日期与季节和节气风马牛不相及

古人如果把北斗七星当作钟表的指针,每年几乎都是在同一位置立春,这就与太阳历差不多了。为啥中国的春节不把这一天当做正月初一的春节呢?原来这是中国古代使用的历法不是太阳历,而是阴历。
历法就是人们为了日常生活计时需要,根据天象而制定的计算方法。如果中国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确定历法,就有可能把立春这一天定为正月初一了。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一直采用的是阴历,阴历就是以月亮的月相变化为依据来确定一个月的,月亮阴晴圆缺一次为一个月。因为月亮又被称为太阴,以月亮为依据确定的历法就叫阴历了。
但阴历完全不是按照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来确定的,而是由月亮阴晴圆缺来确定的。月亮围绕着地球公转一圈,就会有一次阴晴圆缺,月亮公转周期为27.32天,也就是27.32天围绕着地球转一圈。
但地球也在自转和公转,位置不断变动,因此月球对应地球某一点完成公转一周,实际上需要29.53天,这叫月球自合朔。这样,阴历的月份就是按照月球圆缺一次就是29.53天,按照这个来定一个月,每月就分为29天或30天,一年12个月就只有约354天。
这就与阳历差了11天多,一年一年差下去,当然就越来越无法对上季节了。不但对不上季节,而且过了17年,就差了187天了,都差半年多了,这样不就是季节倒置,原来夏天的月份就会变成了冬天。
古人们发现了这个问题,阴历一年就是对不上北斗七星转一圈,而且与农耕季节完全无法对应。为了能够与太阳历相对应,古代天文学家们就通融变通了一种历法,叫阴阳历。方法就是在历法中加入置闰法,如19年7闰法,就是在19个阴历年中加入7个闰年,闰年就加上1个月时间,这就有了阴历的闰年,闰三月闰八月的来历,过几年就要闰一个月赶上阴历年与一个回归年的时间差。
后来,这种历法被称为“夏历”,1970年,国家将夏历改为农历,沿用至今。这样的历法确定的春节当然就无法对应到立春了。

但自古以来,春节的确又是寓意春天的节日

虽然春节这天很少是立春这个节气,但毕竟是春天来临的季节。由于阴阳历,也就是农历采用几年一闰的办法,这样农历的春节就一直保持在立春前后不远的时间。
春节的风俗最早源于祭祀,古人们选择正月初一这样一年开始这一天举办拜天拜地拜神灵,拜先人祖宗,以起到招福辟邪、慎终追远、固本思远,祈求保佑一年风调雨顺的目的。
这个活动由统治阶级或地方头面人物发起,隆重而热闹,久而久之,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节日了。
不过中国有些少数民族的历法与汉族阴历历法不一样,如藏历虽然也是根据月相变化形成的月历,但与汉族的每月初一从朔日(也就是每月月亮最小时)算起不同,藏历则以望月(每月月亮最大最圆时)为初一,这样正月初一的时间就不一样了。
中国周边还有不少国家也过春节,但风俗各异,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春节与立春有联系,而且联系还比较紧密,但与立春不是一码事。只有阳历(太阳历)才有更准确的节气日期,便于确定农耕时节。
古人采用阴阳历也就是现在农历,说起来目的是为了对上农时节气,实际上只是调整了阴历和阳历的误差,根据农历日期,一般人根本无法计算哪一天是什么节气。不过现在有了电脑,到处可以找到万年历,已经很容易知道农历与阳历的对应日期和节气了。
阴历或阴阳历真正有用的是预测海潮,因为地球上大海潮汐主要是月亮和太阳引潮力导致的,人们根据月相就可以知道大潮小潮,一般满月和朔月,月亮和太阳、地球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引潮力叠加起来最大,因此会导致大潮;而半个月亮的时候,正好月球与地球和太阳在九十度左右,相互抵消了一些引潮力,这样就是小潮。
农历是根据月相确定的日期,因此通过农历日期就知道今天是大潮还是小潮,对出海打渔或许有一些用处。不过现在科学设备很多,天气预报也很精确了,靠日历去确定这些没啥意义了。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是用公历(也就是阳历)了,突然问起阴历今天是几月几号,恐怕没几个人能说得上来,如果不是国家设定了许多农历传统节日法定假,年轻人恐怕没几个人会注意这种农历历法了。就像许多不断抢救的所谓“瑰宝”一样,农历恐怕终究只会成为文化遗产了。
各位怎么看?谢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今天是大年初四,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春代表的是春天的开始,古代人们根据一年四季,把每个季度分为六个节气,每个季节头一个节气都有个“立”字,就是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代表一个季节的开始。
但春节的字面意思是春天节日,为啥与立春或春分这种节气不在同一天呢?而且立春有时在春节前,有的在春节后,有时候甚至相差十几天呢?比如2018年立春在农历十二月十九日,距离春节有12天;2019年立春在除夕,也就是大年三十那一天;2020年在春节后的正月十一日,都快过年宵了。
农历有些年份还没有立春,俗称“寡妇年”。也就是这一年从正月初一到年底,都没有立春,如2002年、2005年、2008年、2013年、2016年、2019年等年份都是“寡妇年”。

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一年四季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根据季节变换设定的,而设定的依据是根据“斗转星移”的天象。简单地说,就是古人发现北斗七星一年四季会围绕着北极星旋转,其斗柄的指向与一年四季密切相关。于是就根据北斗星指向的变化设定了24个节气。
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何为寅位?就是用十二地支表示的方位。何为地支?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字代表十二个方位,有点像现在的24小时钟表表盘。子表示正北方,卯表示正东,午为正南,酉为正西,寅位也就是在东北方向。
立春是一年四季第一个季节春天的第一天,代表春季之首。春天是万物的起始,万象更新的季节,从这立春一天开始,大地回春,温暖从寒冬中重新降临人间,万物开始复苏。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是太阳与地球的关系形成的。
地球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这是光球层的温度,人眼看到的太阳主要就是光球层;太阳光球外面还有色球层和大气层,这两个层面人眼看不到,但温度却比光球层高,色球层顶约2万K,大气层也就是日冕的温度最高可达200万度。
太阳源源不断地将光和热以电磁辐射的方式,将能量传递到地球,养育着生命万物。但由于地球自转轴有一个23.44°的倾角,地球自转的赤道与公转黄道面就不在一个平面上,太阳从黄道面直射过来的阳光,就会在地球赤道附近南北往复移动。
这样,在南纬23.44度到北纬23.44度之间,围绕着赤道形成了宽为46.88度的太阳直射游动带,人们把这个带状的边沿称为南北回归线,太阳直射到了回归线就会返回,往另一边的回归线移动,循环往复一个行程就是一年。
根据太阳直射范围的变化,地球上每个区域就形成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人们把每个季节划分为6个段落,就叫24节气。每个季节的头一个节气都以“立”为名,代表开始的意思。太阳直射到的位置,能量最强,因此最热,就是夏天;反之与太阳直射距离最远的地方,就是冬天;夏冬之间的位置,就是春秋。
北斗七星围绕着北极星转一圈的时间,正好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因此与春夏秋冬就是巧合而贴切的。古人就像看钟表一样,观察北斗七星斗柄指向什么位置,就知道是什么季节了。当然,所谓“斗柄指向寅位”为立春,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只能代表北半球。
中国处于北半球。古人不知道天下有多大,也不知道还有个南半球,因此就以为天下都一样了。其实南半球的一年四季正好与北半球相反,我们的夏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而对于南半球来说,是距离太阳直射最远的时候,因此就是冬天了。

二十四节气只对应太阳历

立春这一天是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了某一个位置,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正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的中间位置,因此是刚刚从冷变暖的开始。而太阳直射到赤道的时候,是春季的春分,也就是春天的中间,地球从春分点开始计算,围绕着太阳转一圈,又回到春分点,这叫一个回归年。
现在1个回归年(也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365.242193日。太阳历就是根据回归年制定的,也叫阳历或公历。阳历根据这个天数划分为每年12个月,每个月就约为30.437天。但日历不可能将1个月划分成这样的非整数,人们就将月份分为大月小月,2、4、6、9、11为小月,每月30天;1、3、5、7、8、10、12为大月,每月31天。
这样,每年就有367天了,但实际上每年只有365.242193天,怎么办呢?就把2月份减掉2天为28天,叫二月平。这样一年总天数就变成了365天。可是这样一来,每年又少了个0.242193天,几年加起来就会少一天了。为了把这一天弥补回来,就实行四年一闰,二月闰时就是29天,这样阳历闰年就有366天了。
细心的朋友还会发现,即便这样,也并不会与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完全吻合,因为四年一闰弥补回去的是一天,实际上每年少算0.242193天,四年加起来只少了0.968772天,加了1天就加多了,咋办?
历法家们想了个办法,就是采取“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在闰”的办法,就是每个世纪的第一年不闰,如2000年闰年,2100、2200、2300都不闰,2400则为闰年。这样400年就少了3个闰年,也就是少了3天,正好就会将多算的时间补回去了,也就是说,到了世纪的第一年,能够用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闰年。
既然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照射在地球某个位置决定的,因此只有根据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变化才能够确定某个时间是某个季节或节气,而太阳历才是记录这种位置变化的历法。
因此,阳历才能把握和记录太阳在回归线的游动规律,这样,24个节气在阳历日历上,每年都是那几天,如立春一般在2月3日或4日,春分在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清明在每年4月4日或5日等等。

阴历日期与季节和节气风马牛不相及

古人如果把北斗七星当作钟表的指针,每年几乎都是在同一位置立春,这就与太阳历差不多了。为啥中国的春节不把这一天当做正月初一的春节呢?原来这是中国古代使用的历法不是太阳历,而是阴历。
历法就是人们为了日常生活计时需要,根据天象而制定的计算方法。如果中国古代以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确定历法,就有可能把立春这一天定为正月初一了。但实际上中国古代一直采用的是阴历,阴历就是以月亮的月相变化为依据来确定一个月的,月亮阴晴圆缺一次为一个月。因为月亮又被称为太阴,以月亮为依据确定的历法就叫阴历了。
但阴历完全不是按照地球与太阳的关系来确定的,而是由月亮阴晴圆缺来确定的。月亮围绕着地球公转一圈,就会有一次阴晴圆缺,月亮公转周期为27.32天,也就是27.32天围绕着地球转一圈。
但地球也在自转和公转,位置不断变动,因此月球对应地球某一点完成公转一周,实际上需要29.53天,这叫月球自合朔。这样,阴历的月份就是按照月球圆缺一次就是29.53天,按照这个来定一个月,每月就分为29天或30天,一年12个月就只有约354天。
这就与阳历差了11天多,一年一年差下去,当然就越来越无法对上季节了。不但对不上季节,而且过了17年,就差了187天了,都差半年多了,这样不就是季节倒置,原来夏天的月份就会变成了冬天。
古人们发现了这个问题,阴历一年就是对不上北斗七星转一圈,而且与农耕季节完全无法对应。为了能够与太阳历相对应,古代天文学家们就通融变通了一种历法,叫阴阳历。方法就是在历法中加入置闰法,如19年7闰法,就是在19个阴历年中加入7个闰年,闰年就加上1个月时间,这就有了阴历的闰年,闰三月闰八月的来历,过几年就要闰一个月赶上阴历年与一个回归年的时间差。
后来,这种历法被称为“夏历”,1970年,国家将夏历改为农历,沿用至今。这样的历法确定的春节当然就无法对应到立春了。

但自古以来,春节的确又是寓意春天的节日

虽然春节这天很少是立春这个节气,但毕竟是春天来临的季节。由于阴阳历,也就是农历采用几年一闰的办法,这样农历的春节就一直保持在立春前后不远的时间。
春节的风俗最早源于祭祀,古人们选择正月初一这样一年开始这一天举办拜天拜地拜神灵,拜先人祖宗,以起到招福辟邪、慎终追远、固本思远,祈求保佑一年风调雨顺的目的。
这个活动由统治阶级或地方头面人物发起,隆重而热闹,久而久之,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节日了。
不过中国有些少数民族的历法与汉族阴历历法不一样,如藏历虽然也是根据月相变化形成的月历,但与汉族的每月初一从朔日(也就是每月月亮最小时)算起不同,藏历则以望月(每月月亮最大最圆时)为初一,这样正月初一的时间就不一样了。
中国周边还有不少国家也过春节,但风俗各异,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总之,春节与立春有联系,而且联系还比较紧密,但与立春不是一码事。只有阳历(太阳历)才有更准确的节气日期,便于确定农耕时节。
古人采用阴阳历也就是现在农历,说起来目的是为了对上农时节气,实际上只是调整了阴历和阳历的误差,根据农历日期,一般人根本无法计算哪一天是什么节气。不过现在有了电脑,到处可以找到万年历,已经很容易知道农历与阳历的对应日期和节气了。
阴历或阴阳历真正有用的是预测海潮,因为地球上大海潮汐主要是月亮和太阳引潮力导致的,人们根据月相就可以知道大潮小潮,一般满月和朔月,月亮和太阳、地球基本在一条直线上,引潮力叠加起来最大,因此会导致大潮;而半个月亮的时候,正好月球与地球和太阳在九十度左右,相互抵消了一些引潮力,这样就是小潮。
农历是根据月相确定的日期,因此通过农历日期就知道今天是大潮还是小潮,对出海打渔或许有一些用处。不过现在科学设备很多,天气预报也很精确了,靠日历去确定这些没啥意义了。
现在的年轻人基本都是用公历(也就是阳历)了,突然问起阴历今天是几月几号,恐怕没几个人能说得上来,如果不是国家设定了许多农历传统节日法定假,年轻人恐怕没几个人会注意这种农历历法了。就像许多不断抢救的所谓“瑰宝”一样,农历恐怕终究只会成为文化遗产了。
各位怎么看?谢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一年分为几个季度?》
答: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第一季度:1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而实际上严格的划分应该为:(按照中国的纬度)第一季度为:3~5月(春季)第二季度为:6~8月(夏季)第三季度为:9~11月(秋季)第四季度为:12~2月(冬季)四季...

《一年四个季度分别是哪几个月》
答:1、第一个季度(1月至3月)一年中的第一个月,也是农历的新年,中国农历新年、春节都落在月份内。2月平年的天数为28天,闰年的天数为29天。包括了许多传统的重要节日,如植树节、妇女节和春分等。2、第二个季度(4月至6月)4月是春天的月份,气温逐渐升高,适合进行户外活动。5月是劳动节和青年...

《4个季度分别是哪几个月?》
答:一年有4个季度,1月、2月、3月是第一季度,4月、5月、6月是第二季度,7月、8月、9月是第三季度,10月、11月、12月是第四季度。1月、2月、3月是第一季度:平年:31+28+31=90天,闰年:31+29+31=91天。4月、5月、6月是第二季度:30+31+30=91天。7月、8月、9月是第三季度:31...

《每个季度有多少天?》
答:一年分四个季度,每个季度是三个月,第一季度就是一二三月,第一季度是90天,闰年是91天。第二季度是91天。第三季度是92天。第四季度是92天。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第一季度:1月-3月 第二季度:4月-6月 第三季度:7月-9月 第四季度:10月-12月 而实际上严格的...

《一年有几个季度,每个季度有几个月其中的几个季度和第几个季度都有92天...》
答:一年分为四个季度,分别是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每个季度包含三个月,其中第三季度(7月、8月、9月)和第四季度(10月、11月、12月)的月份天数加起来都是92天。具体来说,一年中的月份天数分布如下:1月31天,2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3月31天,4月30天,5月31天,6月30天,7...

《一年四个季度怎么划分》
答:一年四个季度划分为第一季度(3-5月)、第二季度(6-8月)、第三季度(9-11月)、第四季度(12-2月)。一年可以分为四个季度,每个季度历时3个月。第一季度:3-5月(春季);第二季度:6-8月(夏季);第三季度:9-11月(秋季);第四季度:12-2月(冬季)。天文划分法:以春分、...

《一年分为几个季度?每个季度是指哪几个月?哪两个季度有92天?》
答:一年分为四个季度,分别是春季(一月到三月)、夏季(四月到六月)、秋季(七月到九月)和冬季(十月到十二月)。每个季度包含三个月,确保了季节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在所有季度中,第三季度(七月到九月)和第四季度(十月到十二月)都具有92天,这是由于它们包含了完整的三个月。【...

《一年有几个季度每个季度有个月》
答: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度,每个季度有3个月,其中,第三季度7、8、9月和第四季度10、11、12月都有92天,因为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公历的一年中,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

《一年4个季度怎么划分》
答: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主要还是看植物、衣服的变化)很明显的区分开,再结合一年12个月。每个季度3个月来划分,普通意义上春季2--4月,夏季5--7月,秋季8--10月,冬季11--1月。因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样四个农历节日,所以春夏秋冬的划分只出现在中国,每年略有变化。季度与...

《一年中的4个季度分别是哪几个月?》
答:第一季度:1月-3月(1月,2月,3月)。第二季度:4月-6月(4月,5月,6月)。第三季度:7月-9月(7月,8月,9月)。第四季度:10月-12月(10月,11月,12月)。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