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关于地理的问题好多好多个 有关地理的几个问题

作者&投稿:征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各位帮帮我看这地理题,字太多在问题补充那~

选d
解析:大气热量的来源有2部分,一部分是吸收太阳的辐射,另一部分是吸收地面的辐射。但是2部分的有很大差异,地面辐射的热量占绝大部分,太阳辐射经过各种损失,大气吸收的很少,所以大气变热主要是地面辐射加强。

当空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就会大量吸收地面辐射,这时,大气逆辐射就会增强,将热量传回地球,这样,在地球近地面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盖子,使地球变暖,为了便于记,起了一个名字叫:温室效应。
所以,变暖的主要原因是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雾岛效应

  英文名称:Fog Island Effect
  现代城市被科学家称之为“气候岛”,主要有“五岛效应”,其中城市热岛效应为著名,但“雾岛效应”、“雨岛效应”、“干岛效应”、“混浊岛效应”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所谓“雾岛效应”,其原因主要是城市颗粒污染物增加,凝结核过多,引起雾日的增加。如伦敦为国际著名的雾都,重庆为我国的雾都,除了自然条件的原因外,城市雾岛效应也是重要因素。伦敦近年来进行了环境治理后,雾日大大减少,就是最好的证明。
  此外,除了正常的雾外,有人把城市的“烟雾”也包含在其中,这样象洛杉矶著名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也被视为城市雾岛效应的一个实例。
  冻雨百科名片
  冻雨是由过冷水滴组成,与温度低于0℃的物体碰撞立即冻结的降水,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严重的雨凇会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
  春旱
  拼音:chūn hàn
  基本解释
  [spring drought] 春天出现的旱情罕见的春旱
  详细解释
  春季的干旱。《宋书·五行志二》:“ 晋 海西泰和 四年十二月, 凉州 春旱至夏。” 唐 杜甫 《喜雨》诗:“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红星集体农庄的远景规划》:“农庄的护田林已经长起来……将要减轻春旱对于播种的威胁。”
  [编辑本段]分布
  中国各地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和习惯,按干旱出现的季节,分为春旱、夏旱、伏旱、秋旱等。例如:
  (1) 地处华南地区的广西,将2-4月总降水量≤200毫米称为春旱,5-7月总降水量≤250毫米称为夏旱,8-10月总降水量≤250毫米称为秋旱。
  (2) 福建省则将2月11日-梅雨开始,这期间出现的干旱称为春旱,从梅雨止到10月10日出现的干旱称为夏旱,从10月11日到次年2月10日出现的干旱称为秋冬旱,以<2毫米的连旱日数来确定干旱的严重程度,如春旱期间<2毫米连旱日数16-30天为小旱,31-45天为旱,46-60天为大旱,≥61天为特大干旱。
  (3)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冬春之际虽然也会出现干旱,但一般受旱范围小,持续时间短,但在夏秋期间,往往会有干旱灾害出现。所以,这一地区,将干旱分为:⑴春旱:发生在5-7月初,春末初夏,一般情况,这一地区本应梅雨,降水增多,但在环流异常变化下,也会有干旱出现。⑵伏旱:发生在7-8月,这一地区梅雨结束,在相应的环流条件下,会长期晴热少雨,出现伏旱。⑶秋旱:发生在9-10月,这一地区如果台风和冷锋降水很少,将会秋高气爽,持续少雨,出现秋旱。
  (4) 华北地区的春旱是指出现在3-5月的干旱,夏旱为6-8月,秋旱为9-11月。
  (5) 西北黄土高原,春旱是出现在4-5月的干旱,初夏旱是指本地雨季到来前的6月上中旬,此时正值高原中部夏田作物抽穗、扬花期,需水量相当大,此时若出现干旱对农作物产量有很大影响,有时,这一地区春旱连着初夏旱,对夏田作物而言,称为“卡脖子旱”,致使小麦大面积减产,夏旱(也称伏旱)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这一地区的伏旱与中国西南、华东等地相比,伏旱开始迟、结束早。
  以上例子说明,中国各地根据生产的特点,对农作物的影响及干旱出现的季节划分不同的季节性干旱。实际上,干旱的出现有时并不局限在一个季节内,可连续出现,如春夏连旱,夏秋连旱或伏秋连旱等等不同的干旱类型。
  [编辑本段]原因
  干旱的起因确实在于气候变化,而推动这个变化的还是人类的手。大量燃烧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是全球变暖的根本驱动力。
  降雨量不足是春旱严重的原因之一。有的地方阴雨相间,渝东、渝中大部分地区降水量25毫米以上,渝西大部分地区总降水量少于25毫米。与往年同期相比,潼南、大足、荣昌、永川、铜梁、江津等6个区县雨量偏少30—80%。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特大干旱严重影响了水库、水田的蓄水量。比如,一些土地龟裂严重,小雨降落时毫无作用。水库蓄水量约11.7亿亿方,不到历史同期应蓄水量的50%。
  北方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较强 ;夏季风弱,雨季未到,降水较少;春耕需水量大,但雨季未到,地下水位低 ;降水量较同纬度的地区低从地理原因解释,主要是因为有山阻隔,或者季风的背风坡,受“焚风效应”影响,降水较少。有的地区湾口效应使冬季风可以长驱直下。
  再次,巴尔喀什湖到贝加尔湖地区以及中国东北一带高度场较常年同期异常偏高,暖性高压脊在这一带的频繁出现和发展,主导环流系统为高压脊且长时间维持,是造成年春旱的主要原因;偏低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太阳活动异常是造成春旱的间接原因.
  [编辑本段]等级
  小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16至30天、夏季16至25天、秋、冬季31至50天。
  中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31至45天、夏季26至35天、秋冬季51至70天。
  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达46至60天、夏季36至45天、秋冬季71至90天。
  特大旱:连续无降雨天数,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编辑本段]危害特点
  晚----多种作物不能及时播种,普遍形成晚播晚发。有效积温相对减少,生长发育后延,成熟期推迟,普遍变成晚茬作物。
  干旱危害弱----长期干旱造成了农作物植株小、根系弱、叶片面积小,生物产量大幅度减少,直接影响经济产量。
  乱----由于受害程度不同,农作物播种有早有晚,品种杂乱,长势不整齐,给管理造成困难。
  慢----受害的农作物脆弱,抗逆能力差,管理措施效应慢,养分吸收慢,光合积累慢。
  [编辑本段]预防
  植树种草、培植防护林,防止水土流失。
  多植树,多种草;沙地不种植农作物用来种草和树防止土地沙化。
  还要防止土壤板结会更不利于种植农作物的生长。
  多用农家肥尽量少用那些无机肥。
  应该以年为单位隔年种植这有利于保持土壤肥力。
  少用含磷一类的化肥它们由雨水进入河流使水富营养化,会造成藻类大量繁殖破坏生态平衡。
  [编辑本段]对策
  面对日益频繁的干旱等极端气候,除了打井改种等适应办法,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坚持落实可持续发展、保护森林才是治本的举措。应对行动开展得越早,将来不得不承受的负担就会越轻。
  调整结构以高科技应对。随着气候继续变暖,一些农作物品种的种植北界将继续北移,原来不适宜种植中晚熟品种的地区将因热量条件好转而适宜种植。因此,应对气候变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充分认识到自然条件的变化,用好用足热量资源,不断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如北部的麦豆主产区随着气候变暖可逐步扩大玉米、水稻等喜温作物的比例,扩大中晚熟农作物品种种植面积。
  结构调整的内涵不仅如此,还包括品种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的调整等。比如,针对干旱程度和病虫害加剧的趋势,在作物品种战略上变“早熟高产”为“耐旱抗病虫害”的中晚熟优质高产品种,有计划地培育和选用抗旱、抗涝、抗高温和低温等抗逆品种,使之适应气候变化。
  [编辑本段]灾后管理
  抓好“四防”、“一增”等管理措施。即防涝、防虫、防衰、防晚和增措施、促产量。
  防涝----受旱苗后期常遇涝灾,如同雪上加霜。因此要做到大雨早排,小水灌溉,开沟起垄,流水通畅,以防在土壤板结、根系较弱的情况下,影响作物根系呼吸,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防虫----交替轮换用药,多种措施并用,科学控制虫害。
  防衰----受旱作物叶小,根弱,细胞老化,输导组织收缩,对养分吸收慢,利用率低。因此,要结合灌水增施速效肥料。追肥要“少吃多餐”并开沟浅施。
  防晚----补种和雨后抢墒播种的农作物,多数不能按季节正常生长,有效积温、日照时数等均不能满足生育需要。因此,对这些作物要突出一个“促”字,立足一个“勤”字,力争一个“早”字,千方百计促早熟、争收成。在加强农业措施的同时,要抓好化学药剂和肥料调控。磷和微量元素可使作物体内糖和蛋白质增加,中后期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对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早熟增产具有显著效果,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可增产4.5%-8.2%。在大豆开花期每亩喷施10-15克钼酸铵,能增荚增粒,使籽粒饱满,并可提前3-5天成熟,增产12%-22%。在9月底至10月初每亩喷施100-200毫升乙烯利或用药液蘸果,可有效地促进多种农作物早熟。
  增措施促产量----晚熟玉米人工授粉,可促进多结籽粒;水稻后期巧用肥水,能减少秕粒,显著增产;花生中耕壅土,可增加坐果率,提高产量;玉米适当晚收,能增加千粒重,增产9%-18%;大豆喷施三碘苯甲酸,可增产4.5%-7.8%;甘薯、萝卜喷施50ppm甘薯增大素能增产17%-20%;稻草覆盖直接还田,不仅能蓄水保墒,灭草肥田,还可使玉米增产6.7%-9%,大豆增产4%-7.4%;甘薯田覆盖秸秆既增产,又可减少人工翻蔓。
  黑潮
  Kuroshio Current
  北太平洋副热带总环流系统中的西部边界流,即日本暖流。黑潮具有流速强,流量大,流幅狭窄,延伸深邃,高温高盐等特征为其特色。潮即水流,因其水色深蓝,远看似黑色,因而得名。
  黑潮是世界海洋中第二大暖流。只因海水看似蓝若靛青,所以被称为黑潮。其实,它的本色清白如常。由于海的深沉,水分子对折光的散射以及藻类等水生物的作用等,外观上好似披上黛色的衣裳。
  黑潮由北赤道发源,经菲律宾,紧贴中国台湾东部进入东海,然后经琉球群岛,沿日本列岛的南部流去,于东经142°、北纬35°附近海域结束行程。其中在琉球群岛附近,黑潮分出一支来到中国的黄海和渤海。位于渤海的秦皇岛港冬季不封冻,就是受这股暖流的影响。它的主支向东,一直可追踪到东经160°;还有一支先向东北,与亲潮(亦称千岛寒流)汇合后转而向东。黑潮的总行程有6000公里。
  黑潮是一支强大的海流。夏季,它的表层水温达30℃,到了冬季,水温也不低于20℃。在我国台湾的东面,黑潮的流宽达280公里,厚500米,流速1节~1.5节(一节=1.852公里/小时);入东海后,虽然流宽减少至150公里,速度却加快到2.5节,厚度也增加到600米。黑潮流得最快的地方是在日本潮岬外海,一般流速可达到4节,不亚于人的步行速度,最大流速可达6节~7节,比普通机帆船还快。整个黑潮的径流量等于1000条长江。
  黑潮与气候关系密切。日本气候温暖湿润,就是受惠于黑潮环绕。我国青岛与日本的东京、上海与日本九州,纬度相近,而气候却差异不少。当青岛人棉衣上身时,东京人还穿着秋装;当上海已是"昨夜西风凋碧树"时,九州的亚热带植物依然绿叶扶疏。这是因为,海洋暖流对大气有直接影响。据科学家计算,1立方厘米的海水降低1℃释放出的热量,可使3000多立方厘米的空气温度升高1℃。而海又是透明的,太阳辐射能传至较深的地方,使相当厚的水层贮存着热量。假若全球100米厚的海水降低1℃,其放出的热能可使全球大气增加60℃!
  所以说,海洋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是一个巨大的"热站",通过长期积蓄着的大量热能和能量的传递,不断影响着天气与气候的变化。然而,改造海洋暖流使气候变暖至今仍是"纸上谈兵",能否可行并付诸实施,充分开发和利用海洋中积蓄着的热能,造福人类,还有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驾驭自然能力的提高,并将成为各国科学家亟待攻克的世纪难题。
  黑潮是由太平洋北赤道流在菲律宾群岛以东向北流动的一个分支延续而来。其源地位于中国台湾省东南和巴士海峡以东海域。它沿台湾东岸北上,通过苏澳和与那国岛之间的水道流入东海。主轴指向东北,在陆架外缘和陆坡之间流动。当它在奄美诸岛西北分出对马暖流分支后,转向东流�通过吐噶喇海峡北部流出东海,进入日本以南的太平洋海域;再沿日本诸岛沿岸流向东北,在本州铫子附近离开陆坡向东流去,成为黑潮续流。约至东经165° 处再延伸为北太平洋流。狭义的黑潮系指自台湾东南海域至铫子一段紧沿陆坡流动的高速带状水流�广义的黑潮流系则包括黑潮续流。
  吕宋岛以东,北向最大流速约80~100厘米/秒。在巴士海峡和台湾岛南端及东岸最大流速约150厘米/秒或以上。台湾以东,黑潮流幅约125~170千米,向北流幅逐渐变窄;离岸距离为60~100千米。流轴上最大流速平均约为95厘米/秒。流量( 相对于800分巴面 )的年际变化很大,在(19~42)×106米3/秒之间。东海中的黑潮是黄、东海流系的主干,其影响还远及南海。
  黑潮在自西向东流动中,沿途还汇合了其他水体,到达日本以南时,流速增强,流量增大,途径变异也最复杂。熊野滩以南经向断面上的地转流速分布显示了黑潮的典型结构。表层最大流速可达 190 厘米/秒以上 ,流轴(流速>50厘米/秒)宽约125千米 ,深约 600 米 。流量约为 71×106米3/秒。约在北纬35°处,黑潮离开日本海岸后分为两支,其一为续流主干,向正东流动,保持狭窄强流性质,直到东经160°附近。它在东经 150°附近又分出一支 ,为黑潮逆流几乎沿椭圆形途径向琉球群岛和台湾岛方向流动。另一支为续流分支,流向东北,直到北纬40°处又转向东流。这一分支与其西、北两侧的亲潮,形成了寒暖两流系十分显著的锋面。这里渔业资源很丰富。
  黑潮的途径和流轴位置,流幅和伸展深度,流速、流量以及热盐结构等等,都无时不在变化之中。变化周期从十几年、几年直到几小时,甚至更长和更短。其中,日本以南的黑潮,由于其途径曾多次出现周期为几年或十几年的大弯曲现象(日本学者称为大蛇形),并在远州滩外伴生大冷水团。黑潮大弯曲现象的持续性非常突出。在1934~1980年的47年间竟有25年黑潮途径发生弯曲。

唉,太多了。有的我一时也答不上的。
9东亚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的季风则主要是气压带风带的位移造成,其中西南季风是南半球东南信风,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偏转为西南风。
10夏季太平洋上是:副热带高压(主要在夏威夷群岛一带),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西南季风。
11、冬季,亚欧大陆(主要在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是高压(亚洲高压,或称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东亚西北、南亚东北。
12、低压控制,气流上升,易成云至雨。北半球逆时针辐合(即向内)。中心气流上升,天气:降雨。
13、高压控制,气流下沉,(气温上升,水汽不凝结)。北半球顺时针辐散。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好为主。
14、指陆地上的淡水。冰川。
15、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径流。(共有蒸发、降水、径流、水汽输送四个主要环节和下渗、植物吸收、蒸腾等次要环节)空间:跨流域调水,时间:修建水库等设施。
16、不同纬度呈马鞍形:赤道较低,副热带最高,高纬度最低。
17、红海,副热带高压。波罗的海,副极地低压。
18、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三种。风海流。北大西洋暖流。
19、盛行上升流,把底层营养物质送到表层,且水温低,(秘鲁寒流和上升流影响)冷水鱼类多。
其它:北海、北海道、纽芬兰。都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20、冬逆时针,夏顺时针。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西南季风。
21、北顺南逆(与反气旋方向相同,故也叫反气旋型环流)暖流。
22、大气降水。(雨水)冰川融水,温度。
2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
24、上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
北京: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
乌鲁木齐: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海口:应该是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风气候。但这个我拿不太准。
25、大陆东部(或西部)到内陆的分异。高山随海拔的分异。
26、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温带森林(落叶阔叶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其实,这题都应该是3个,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西部离海不太远的地方,以及某些大陆,如北美东部,表现为温带森林)
27、。
28、
29、中生代代表动物是恐龙,植物是裸子植物。人出现于新生代(第四纪)
30、三叶虫。从石炭纪(古生代后期)开始。
有几个我记不清的,等查一下吧。

9、 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东亚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此外还有海陆热力差异和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10、夏季,太平洋上高压---夏威夷高压,东亚吹偏东风(东南季风);南亚吹西南季风。
11、冬季,亚欧大陆上是高压(蒙古高压或者亚洲高压)东亚吹偏北风(主要是西北风)南亚吹东北季风。
12、低气压控制下的天气多阴雨天气;北半球逆时针;中心气流上升。典型天气是台风(或者阴雨都可以)
13、高气压控制下的天气多晴天。北半球为顺时针中心气流下沉。典型伏旱。
14、通常意义下的水资源指淡水资源;地球上最大的淡水是冰川。
15、地球上有海陆大循环、海上内循环和内陆循环三种水循环;地表径流我们人类可以在局部地区加以改变。改变局部地区水的时间、空间分布的具体措施分别是修水库和跨流域调水。
16、海洋表面盐度分布的规律是从副高所在海域向高低纬度递减。
17、世界盐度最高海区是红海;受副高控制;最低海区是波罗的海;处于副极地低压带控制下。
18、洋流按成因分成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类;西风飘流按成因是属于风海流;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受北大西洋暖流流影响而形成的。
19、秘鲁渔场的成因和这里垂直上升流有关;日本北海道渔场是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交汇的结果,位于太平洋;北海渔场是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交汇的结果,位于大西洋;纽芬兰渔场是墨西哥湾暖流和拉布拉多寒流交汇的结果,位于大西洋。
20、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在夏季是顺时针;冬季是逆时针的流向;这是因为夏季这里受西南季风、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
21、在中低纬度海区,南北半球的洋流的流动方向分别是逆时针和顺时针;其西部海区的洋流都是暖流。
22、降雨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我国西北部的河流夏季的河水其主要流量的来源是冰川融水;受气温高低影响。
23、在南北纬30~~40度大陆西部地区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其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
24、上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京--温带落叶阔叶林、呼和浩特---温带草原、乌鲁木齐---温带荒漠、海口---热带季雨林;气候类型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25、沙漠中的绿洲、山脉迎风坡和背风坡自然带的差异;
26、温带大陆星期后气候具有两个不同的自然带-----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具有两种气候---温带季风和温带海洋气候
27、东北、华北抬升成陆的地质年年是古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
28、世界主要两大成煤时期是古生代和中生代;最主要成煤时期的代表性动物和植物是恐龙和蕨类植物。
29、中生代既有煤又有石油生成;中生代的代表性动物和植物各是恐龙和裸子植物(或者银杏);人类出现于新生代的第四纪。
30、古生代早期的代表性动物是三叶虫;泛大陆解体是古生代(2亿多年前)

这么多呀,差点吐血~~~~~~~~~

太多了…… 是什么阳光不腿色上面的题目吧 - -

不过都发消息给我了

还是帮你一下吧

9:东亚季风主要由海陆差异因素引起,而南亚印度季风则以行星风带的季节变化为主因。此外,东亚季风按地理纬度又可分为热带季风,副热带季风和温带季风等。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季节性移动,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以后地转偏向力改变方向,形成西南季风.除了这个以外还有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0:夏季太平洋上是:副热带高压(主要在夏威夷群岛一带),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西南季风

11:冬季,亚欧大陆(主要在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是高压(亚洲高压,或称蒙古高压、西伯利亚高压)。东亚西北、南亚东北。

12:一般地说,高气压控制下的地方,天气晴朗;而低气压控制下的地方是阴雨天气。

13:高压控制,气流下沉,(气温上升,水汽不凝结)。北半球顺时针辐散。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好为主。

14:海洋,江河,湖泊,地下水,地表水 ; 最大的淡水:南极

15:根据水循环发生的领域,一般分为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海陆间循环、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的内陆循环、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的海上内循环

16:海洋表面盐度分布的规律是从副高所在海域向高低纬度递减

17:世界上盐度最高的海区在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稀少,而蒸发量极大的红海,盐度超过40;
世界上盐度最低的海区在波罗的海,因其蒸发量少,且周围有大量河水补给,盐度不超过10。

18:洋流按成因分成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三类;西风飘流按成因是属于风海流;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是受北大西洋暖流流影响而形成的。

19:鲁渔业资源之所以如此丰富,是与沿海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秘鲁沿岸有强大的秘鲁寒流经过,在常年盛行南风和东南风的吹拂下,发生表层海水偏离海岸、下层冷水上泛的现象。这不仅使水温显著下降,同时更重要的是带上大量的硝酸盐、磷酸盐等营养物质;加之沿海多云雾笼罩,日照不强烈,利于沿海的湾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对于冷水性鱼类,特别是鳀鱼(喜 20℃以下的冷水)的繁殖和生长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因而秘鲁沿海一带便成为大渔场,渔区宽约370千米。;1、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形成的。
2、纽芬兰渔场,是由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3、北海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东格陵兰寒流交汇形成的。

20:北印度洋洋流为季风洋流,它的流向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冬季为逆时针环流,夏季为顺时针环流。 是季风

21:在中低纬度海区,南北半球的洋流的流动方向分别是逆时针和顺时针;其西部海区的洋流都是暖流。

22:来源是靠雨水补给

24、上海: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
北京: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
乌鲁木齐:温带草原。温带大陆性气候
海口:应该是热带季雨林,热带季风气候。但这个我拿不太准。

25、大陆东部(或西部)到内陆的分异。高山随海拔的分异。

26、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
温带森林(落叶阔叶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其实,这题都应该是3个,温带大陆性气候,在大陆西部离海不太远的地方,以及某些大陆,如北美东部,表现为温带森林)

27:东北、华北抬升成陆的地质年年是古生代;我国大陆轮廓基本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

28:世界主要两大成煤时期是古生代和中生代;最主要成煤时期的代表性动物和植物是恐龙和蕨类植物。

29:中生代代表动物当然是恐龙了,植物的话呢是裸子植物。
人类是出现于新生代(第四纪)

30:三叶虫是古生代早期的动物:泛大陆解体是古生代

9.东亚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西南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引起的
10.夏威夷高压;东亚吹东南季风,南亚吹西南季风
11.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西北季风;东北季风
12.低压(气旋)易降水;-----------;----------;----------;
13.不易降水;(问题不明白,不知道你想知道什么)
14.水资源:陆地上各种可以被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冰川(2\3)
15.海洋循环,陆地循环,海陆间大循环;(MAYBE)是海陆间大循环(因为人类对水影响最厉害的是地表径流);----------;
16.a.由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低纬和高纬递减;b.同纬度,有河流流入的海区盐度较低,有暖流经过的盐度高
17.红海;副热带高气压带;波罗的海;-------;
18.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风海流(风吹海水动);北大西洋暖流
19.上升补偿流,引起海水上泛,营养物质跟随上泛;纽芬兰渔场【加拿大】(寒暖流交汇),北海道渔场【日本】(寒暖流交汇),北海渔场【英国】(北大西洋暖流和东格陵兰寒流和北极寒流)
20.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其实是西风漂流因为碰到陆地,破碎后,变成北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洋流了
21.北半球:赤道逆流,北赤道暖流;南半球:赤道逆流,南赤道暖流
22.一般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和季节性积雪融水,等;冰川融水;气温
23.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地中海气候
24.-------(我们没学到呢!!!)
25.哥斯达黎加岛东西部气候不同(东:热雨;西:热草);热带雨林气候延伸到几内亚湾(15度)附近
26.-------------(忘了)
27.-30.(我们还没学呢)

一看就知道是高中生,跟我一样,我们正在复习,是文科生,所以知道一些...累死!!!不过,复习了一遍,HOHO~

《关于地理的一些问题》
答:问题②:关于如何判断NA是东经还是西经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知NB是180°经线。那我们只要能判断出地球的自转方向,就能得知NA的经度。因为西经的度数是自西向东逐渐减小的,东经的度数是自西向东增加的。由于我们是在北极上空看地球,所以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转动的。由此可以看出,B点在A点正东120°的...

《关于地理的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答:1天空既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天空总是白色或者蓝色,是宇宙星辰和太阳的光照射到大气层的尘粒、宇宙尘埃以及云层,反射或者折射的光线,天空一般就只是表达1500m到大气层顶端这段空间。2这是自然学术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毕竟科学会进步,按现阶段说的话:所谓地球、月球都是球体,而登月踩到球体...

《问一些关于地理的问题》
答:1.日本的国土面积为37.7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62;人口有1.28亿,为世界第9。2.印度的国土面积为298.1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7;人口有10.3亿,为世界第2。3.埃及的国土面积为100.2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30;人口有7055万,为世界第3。4.德国的国土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为世界第63;人口有...

《关于地理的一些问题》
答:1、我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洋与大陆的结合部,是显著的季风性气候。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了大量的水气,降水多。由于夏季风的影响范围在我国是从南到北逐渐扩展,然后又由北向南缩小的。南方受夏季风影响的时间长,强度大,所以降水多于北方。“年份季风活动不规律,夏季风进退反常”所造成的影响是...

《一些关于初一地理的问题》
答:绝对够准确 太长 1..澳大利亚在多少万年前就与大陆分离使得它的物种独特古老无法与其他大陆的物种结合进化 (1)在新生代(Cenozoic),即大约距今6500万年前,与大陆分离 (2)自然环境比较单一,生物的进化速度减慢,这些动物又没有生存的天敌,就能够生存至今 (3)南极大陆位于地球最南端气温极低,冰雪...

《关于地理的几个问题》
答:1.两位同学在相同大小的纸条上,绘制同一学校平面图,但大小却不同,原因在于?两人选用的比例尺不同 2.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地球是两头略尖,中间略扁的椭圆形球体 3.不相等,不过相差很小,科学上应该详细讲的 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

《提几个地理问题,并作回答(初一)。》
答:( )1.关于赤道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赤道是地球上最大的纬线圈 B.赤道距两极的距离相等 C.赤道与本初子午线的长度相等 D.赤道的周长是40000千米 ( )2.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B.每条经线和纬线都自成一个圆圈 C.所有的纬线相互平行,经线交会于两极 D.地球上的纬线有180条,经线有...

《关于地理的几个问题:》
答:人口密度最小的大洲?——大洋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七大洲是南极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大洲?——亚洲 黄河支流最多的是上游中游还是下游?——上游(青海源头-内蒙古河口)最多,其次中游(内蒙古河口-河南旧孟津),下游(河南旧孟津-入海口)最少。上游较大支流有43条,中游30条,下游(地上河)...

《关于地理的问题》
答:海陆位置。地理一般从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入手 比如引起季风、台风 其实全部都是由于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导致两地气压形成气压差 地形的话,高中地理一般就从不同地形的海拔入手 比如山地或者平原有不同的水系图 还有就是迎风坡的降水比较多 还有一个是关于地面辐射的,例如会如此提问: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

《地理方面的问题》
答:2012-09-01 关于地理方面的问题 46 2019-04-01 地理的问题有哪些? 2 2008-03-20 地理方面的问题 2010-08-08 地理方面的问答题 9 2007-07-13 关于地理方面的问题。 1 2007-11-11 地理方面的问题 2 2015-07-09 一些关于地理专业方面的问题 2014-05-29 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 更多类似问题 >...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