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日全食的资料,多少年一次

作者&投稿:崇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日全食多少年一次!~

对于某一确定地点而言,平均每3年左右才可以看到一次日偏食,300多年才可以看到一次日全食。而月食一旦发生,处于夜晚的半个地球上的人都可以看到,对某一地区平均而言,看到月食的机会是发生月食次数的一半,因此人们看到月食的机会比日食多。
由于地球绕太阳和月亮绕地球的公转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也具有其循环的周期性。 古巴比伦人通过大量观测资料的积累,计算出了朔望月[长度为29.530588日]与交点月[长度为27.212220日]的最小公倍数。通过计算,242个交点月和223个朔望月的时间都是6585.3[242×27.212220;223 ×29.530588]天,两者相差不到50分钟。
也就是说,每隔18年零11.3日(如果这18年里有五个闰月,那就是18年零10.3天),在这段时间内,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的相对位置在经常改变着,而经过这个时间长度之后,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差不多又回到原来相对的位置,因此便会出现同上一次情况相类似的日、月食。

什么是日全食?

日全食是指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月球挡住全部太阳光球的天象。它是人们研究太阳、大气的极佳机会。通常人们用肉眼所见的太阳,只是它的光球部分,光球之外的太阳大气——色球和日冕,都被淹没在光球的明亮光辉之中。一次完整的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5个阶段。其间天空亮度变化很大,观测者应使用专门滤镜观看。如用肉眼直视或戴普通墨镜观看,会伤害视网膜,甚至造成永久性视力下降。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曾出现过几次日全食?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曾出现过有利观测的日全食有三次。一次是1980年在昆明、贵阳等西南城市;另一次是1997年在黑龙江省漠河地区;这两次日全食的全食带范围都非常小,再加上当时的交通条件并不是非常便利,因而这两次日全食观测活动带来的社会影响不大。第三次日全食发生于2008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在我国的新疆、甘肃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科学观测与研究。同时,内蒙古、宁夏、山西、河南等省(区)部分地区组织了中小学生和民众的观测和观赏,收到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为什么说不看这次日全食是“终身遗憾”?

“天赐良机,勿失天机。不看这次日全食是终身遗憾!”7月22日出现的日全食是本世纪最壮观的一次,其掩食带之宽、时间之长、经过地区人口之多,实属罕见。国内天文学家们都如此感叹。

借这次“千年难遇万年难逢”的机遇,通过科普宣传教育,破除“天狗吃太阳”、“天狗吃月”等封建迷信思想,激发民众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对提升我国国民科学素养具有极大现实意义。专家称,亲眼目睹天空变黑、红日当空变成满天星斗的奇观,这种现场的震撼是任何照片、影像都难以替代的。贝利珠、日冕、日珥等平时难得一见的景象,更是令天文爱好者们着迷,平时对天文不感兴趣的普通人也会平添几分好奇。

日全食发生时可否用肉眼直视太阳?

除了太阳完全被月球遮住的全食几分钟,用肉眼可以直接观赏日全食外,其余时间切不可用肉眼直接观测太阳,更不可用缺少太阳专门滤光片的望远镜观看太阳。在达到全食的几分钟期间,太阳最明亮的光球层被完全遮蔽,此时可直接用肉眼或望远镜观测太阳,并欣赏天空中展露出的日冕和繁星。相机或摄像机此时也应摘下滤光片,否则只会拍到一团漆黑。但全食持续时间非常短,很快会回到偏食状态,即便只露出一小部分的光球也足以亮到伤害人眼及摄影器械。因此在观测时仍需事先准备好日食观测眼镜、镜头滤光片等,并把握好全食出现的时间。

为什么每次观测范围和持续时间不一样?

月球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都是椭圆形,地球与月球、太阳与地球距离也总是不断变化。太阳直径约是月球的400倍,因此只有日月轨道“相会”且日地距离至少达到日月距离400倍时月球才能完全遮挡太阳直射地球的光芒,形成日全食。此次日全食来临时,太阳位于远地点附近,月球则刚通过近地点,月球阴影在地球上扫过的区域也较宽。而地球表面八成以上都是海洋和人烟稀少的地区,此次月影扫过人口稠密地带实属难得。

月球绕地的公转角速度远高于地球绕日,因此月影在地球表面的移动速度很快,在赤道地区约1800千米/时,到两极附近高达8000千米/时,因此发生在赤道的日全食最高可持续7分钟40秒左右,而在中高纬度地区则只有几分钟,到两极则完全看不到日全食。

是不是每次日食发生时都能看到日全食?

不是。每次日食发生时日地、月地距离各不相同,当月地距离较大时月影“圆锥”的顶点就不能到达地球,此时在地球表面只能有一小条区域观看到日环食,两侧的部分区域看到日偏食;又因为日月轨道平面之间有5度左右的夹角,也可能在日月“会合”时离轨道平面的交点仍较远,造成“圆锥”顶点与地球不在一条直线上,地球表面最多只能看到日偏食。

为什么日全食比月全食似乎更少见?

就全球发生次数而言,一年内的日食其实比月食更多。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各自运行的轨迹每隔半年会有一次“相交”,可能发生日食的时间段(日食季)还比发生月食的时间段(月食季)更长。一年内可能一次月食都没有,日食却必有两到五次,全球范围内日全食平均每1.5年也会有一次。然而月食一旦发生,处在黑夜中的半个地球都能看到,月全食长达几十分钟乃至几小时,可观测范围和持续时间远大于日全食,所以在同一地点被看到的几率更高。

日全食持续期间会对地面产生哪些影响?

全食带区域从食既(太阳亮光突然消失)到生光(太阳亮光突然出现)、时长短至1分钟、长至6分钟。期间大地由突然变黑暗转向突然变明亮,能见度下降,气温降低,湿度上升,很可能带来公众视力安全、交通安全、生产作业安全、通讯安全、社会治安、医疗业安全等问题。

日全食发生时与阴雨天云层遮住太阳不同,随着月球遮挡住太阳辐射,大气层高处的电离层也会发生一些相应变化。这暂时会对信号需经过电离层反射的无线电中波、短波通信造成一定干扰,使用超短波的调频广播、手机、无线上网等则不受影响。不过,对整个地球磁场而言,这种影响还是微小的。

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新疆伊吾观测点的气温下降了8摄氏度左右,许多观测者也感到身边一下子变凉了。此次日食主要出现在长江中下游这样夏季市区昼夜温差一般不超过5摄氏度的地方,又是在升温期间的上午发生,日食造成的降温不会很大。

如何做好相关应急准备?

针对日全食发生期间因天气亮度骤暗带来的不利影响和问题,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订完善相关预案,积极做好应对准备哦工作。

交通运输、铁路、民航、通信、电力等部门和单位要及早做好安排部署,确保安全、畅通;市政设施管理部门要做好充分准备,日全食发生时及时开启城市道路照明设备;医疗卫生部门要注意防范光线不足对医疗救治的不利影响;气象部门要加强天气监测,及时做好可能出现的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布;城市高空作业、建筑施工等作业单位要提前通知施工人员,并制定严密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质检、工商部门要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观测器材进行依法查处;公安部门要做好日全食引发的社会治安等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交通的应急管理,防止发生重特大交通事故。

知道“2009年为国际天文年”的来历吗?

为纪念400年前伽利略首次用望远镜观测星空这一壮举,在2007年12月20日的第62届联合国会员大会上,联合国宣布2009年为国际天文年。巧合的是,2009年天宇中的天象奇观也比较多,这将有助于中国乃至全球掀起天文热。

对于某一确定地点而言,平均每3年左右才可以看到一次日偏食,300多年才可以看到一次日全食。而月食一旦发生,处于夜晚的半个地球上的人都可以看到,对某一地区平均而言,看到月食的机会是发生月食次数的一半,因此人们看到月食的机会比日食多。

由于地球绕太阳和月亮绕地球的公转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也具有其循环的周期性。 古巴比伦人通过大量观测资料的积累,计算出了朔望月[长度为29.530588日]与交点月[长度为27.212220日]的最小公倍数。通过计算,242个交点月和223个朔望月的时间都是6585.3[242×27.212220;223 ×29.530588]天,两者相差不到50分钟。

也就是说,每隔18年零11.3日(如果这18年里有五个闰月,那就是18年零10.3天),在这段时间内,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的相对位置在经常改变着,而经过这个时间长度之后,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差不多又回到原来相对的位置,因此便会出现同上一次情况相类似的日、月食。 



日全食全球每三年出现两次,算下来平均一年半出现一次。
但是如果待在同一个地方不动,对于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而言,平均每37年才能观测到一次,因此有“37年一遇”的说法。

日全食发生周期时间不等 有沙罗周期可以推算

一个沙罗周期是6585 + 1/3 天(相当于18年11.3日或18年10.3日(如果有5个闰年)),这是古巴比伦人对日食的观测后发现的其周期性。

日食和月食统称交食。由日月食的原理可看出,交食的出现与日、地、月三者的会合运动密切相关,此会合运动具有周期性,所以日月食自然也应有周期性。交食的周期是古代巴比伦人发现的,叫做“沙罗周期”(“沙罗”是重复的意思),为18年零11天多一点。即6585.32天。

一年内可发生多少次月食呢?对全地球而言,一年内最多发生3次,有时1次也不发生,日食每年最多可发生5次,最少也要发生2次。这么看来,每年发生日食的次数比月食多,可是为什么人们总是看到月食的机会比日食多呢?这是由于日食带的范围小,地球上只有局部地区可见;对于某一确定地点而言,平均每3年左右才可以看到一次日偏食,300多年才可以看到一次日全食。而月食一旦发生,处于夜晚的半个地球上的人都可以看到,对某一地区平均而言,看到月食的机会是发生月食次数的一半,因此人们看到月食的机会比日食多。

由于地球绕太阳和月亮绕地球的公转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日食和月食的发生也具有其循环的周期性。

古巴比伦人通过大量观测资料的积累,计算出了朔望月[长度为29.530588日]与交点月[长度为27.212220日]的最小公倍数。通过计算,242个交点月和223个朔望月的时间都是6585.3[242×27.212220;223 ×29.530588]天,两者相差不到50分钟。也就是说,每隔18年零11.3日(如果这18年里有五个闰月,那就是18年零10.3天),在这段时间内,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的相对位置在经常改变着,而经过这个时间长度之后,太阳、月亮和黄白交点差不多又回到原来相对的位置,因此便会出现同上一次情况相类似的日、月食。

这个时间长度,正是我们常常听说的“沙罗周期”。“沙罗”一词在拉丁语里就是重复的意思,每个沙罗周期平均约有71次交食,包括日食43次,月食28次。

有了沙罗周期,我们就可以预报月食了。例如1991年7月11日,发生了一次月全食,掩食带穿过拉丁美洲及太平洋地区。我们往前推18年零11天,1973年6月30日一定也发生了一次日食,查阅资料发现确有此事,那次日全食的掩食带横穿了非洲大陆。如果往后推一个沙罗周期的时间,我们就能算出2009年7月22日也将发生一次日食,这就是即将发生在我国长江流域的日全食。

一次日全食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时期: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
日全食说明

初亏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食既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了。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著下降。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

1 .日食发生规律

每年日食最多出现5次,如果出现5次,那么一定都是偏食。地球上每年至少有2次日食。在南北极地区只能看到日偏食。日全食大约1年半发生一次。每次日食都是在日出时从某一点开始,然后沿着日食带在日没时结束。从开始点到结束点大约绕地球半圈。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但因太阳轨道(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发生。

2. 日食带即月球影子

日食带(月球影子)在赤道地区每小时移动约1,100英里,两极则达到每小时5,000英里。最宽的日全食带为167英里。在日全食经过的地区,可以看到偏食的范围最高达3,000英里。日全食带一般经过的地区是在海洋或荒无人烟的地方。

3.日食原理

日全食原理日食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地球上月影里的人们开始看到阳光逐渐减弱,太阳面被圆的黑影遮住,天色转暗,全部遮住时,天空中可以看到最亮的恒星和行星,几分钟后,从月球黑影边缘逐渐露出阳光,开始生光、复圆。

日全食之所以受重视,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天文观测价值巨大。
日食,特别是日全食:是人们认识太阳的极好机会。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太阳,只是它的光球部分,光球外面的太阳大气的两个重要的层次—色球层和日冕,都淹没在光球的明亮光辉之中。色球层是太阳大气中的中层,它是在光球之上厚约2000千米的一层;在太阳外面,还包围着温度极高(百万摄氏度)但却十分稀薄的等离子体,延伸的范围比太阳本身还大好几倍,这叫做日冕。日冕的光度只有太阳本身的百万分之一,平常它完全隐藏在地球大气散射光造成的蓝色天幕里。日全食时,月亮挡住了太阳的光球圆面,在漆黑的天空背景上,相继显现出红色的色球和银白色的日冕,科学工作者可以在这一特定的时机、特定的条件下,观测色球和日冕,并拍摄色球、日冕的照片和光谱图,从而研究有关太阳的物理状态和化学组成。例如在1868年8月18日的日全食观测中,法国的天文学家让桑拍摄了日饵的光谱,发现了一种新的元素“氦”,这个元素一直在过了二十多年之后,才由英国的化学家雷姆素在地球上找到。
日食可以为研究太阳和地球的关系提供良好的机会。太阳和地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太阳上产生强烈的活动时,它所发出的远紫外线、X 射线、微粒辐射等都会增强,能使地球的磁场、电离层发生扰动,并产生一系列的地球物理效应,如磁暴、极光扰动、短波通讯中断等。在日全食时,由于月亮逐渐遮掩日面上的各种辐射源,从而引起各种地球物理现象发生变化,因此日全食时进行各种有关的地球物理效应的观测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并且已成为日全食观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观测和研究日全食,还有助于研究有关天文、物理方面的许多课题,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可以寻找近日星和水星轨道以内的行星;可以测定星光从太阳附近通过时的弯曲,从而检验广义相对论,可以研究引力的性质等等。
此外,日食对研究日食发生时的气象变化、生物反应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科学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天文学和物理学发现是利用日全食的机会做出的,而且只有通过这种机会才行。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 一次日全食,证实了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爱因斯坦1915年发表了在当时看来是极其难懂、也极 其难以置信的广义相对论,这种理论预言光线在巨大的引力场中会拐弯。人类能接触到的最强的引力 场就是太阳,可是太阳本身发出很强的光,远处的微弱星光在经过太阳附近时是不是拐弯了,根本看不出来。但如果发生日全食,挡住太阳光,就可以测量出来光线拐没拐弯、拐了多大的弯。机会在1919年出现 了,但全食带在南大西洋上,很遥远,也很艰苦。英国天文学家爱丁顿带着一支热情和好奇心极强的观测 队出发了。观测结果与爱因斯坦事先计算的结果十分吻合,从此相对论得到世人的承认。
“天赐良机,勿失‘天机’。”7月22日,对于我国500年一遇的观测日全食的良好“天机”,国内天文学家们都如此感叹。这是本世纪最壮观的日全食,其掩食带之宽、时间之长、经过地区人口之多,实属罕见。 然而在关注最佳观测点、观测设备等消息时,您是否也知道日全食最基本的一些知识?
古代以及封建社会时期,出现日全食的自然现象时,无知的人们就会敲锣打鼓,想要赶走把太阳吞噬的“怪物”,直至日食结束为止。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的地方四年一次,像长江流域一带300年一次

日食基本上每年都有几次,日全食一年半一次吧
不过这是就全球范围而言,就论一个地区的话,不好说

《日全食多少年出现一次,出现后是什么情景?》
答:300年一遇,发生时白天如同黑夜,伸手不见五指

《日全食几年一次》
答:但平均来说,每个特定地点大约几十年才会出现一次。日全食的发生需要满足月球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并且距离太阳足够近的条件。观测日全食需要特殊的防护设备和技术。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日全食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了解日全食的定义、发生条件、频率和观测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自然现象。

《日全食多久出现一次》
答:日全食是平均一年半一次。典型的全食带长约1.2万千米,宽200千米左右,因此日全食发生时,地球上只有很小范围的地区可以观测到。如果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不动,平均400年左右才能看到一次日全食,如果要欣赏如此壮观的天象,多数条件下都要经过长途旅行。日食产生的原因 日食发生的原因,是因为月球绕地球公转...

《日全食几年一次》
答:因为该地点必须恰好位于月球的本影路径内才能观察到日全食。有些地方可能几十年才会遇到一次日全食。总的来说,虽然日全食整体上大约每一到三年发生一次,但具体的观察条件和频率会因地点和时间而异。这种天文现象总是引人入胜,吸引着无数天文爱好者和专业人士进行观察和研究。

《日全食几年出现一次》
答:日全食的出现并不遵循固定的周期。全球平均而言,日全食大约每1.5年发生一次。对于特定地点而言,日全食的平均出现频率约为每300年一次。月全食则根据“沙罗周期”的统计数据,在大约6585天的周期(即18年零几个月)内,大约会发生28次月食(日食约为43次),其中包含12到13次月全食。换言之,月全食大约...

《日全食多少年一次?》
答:对于某一确定地点而言,平均每3年左右才可以看到一次日偏食,300多年才可以看到一次日全食。而月食一旦发生,处于夜晚的半个地球上的人都可以看到,对某一地区平均而言,看到月食的机会是发生月食次数的一半,因此人们看到月食的机会比日食多。由于地球绕太阳和月亮绕地球的公转运动都有一定的规律,因此日食和...

《日全食几年出现一次》
答:日全食出现并没有准确的规律。全球范围内日全食平均每1.5年也会有一次。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日全食出现的频率一般为300年左右。至于月全食,根据“沙罗周期”内的统计,在大约6585天(18年多一点)的周期内,约发生月食28次(日食约43次),其中有12至13次为月全食。简单说来,大约每一年半就会有一次...

《中国日全食是多少年一次?下一次日全食是什么时候?》
答:中国日全食是25年一次,下一次是2034年,在西藏北部的山区,但基本是无人区。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在地球上的部分地点太阳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日全食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原五个阶段。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

《日全食多少年发生一次》
答:全球大约每三年会观测到两次日全食,这意味着平均每隔一年半的时间,地球上某个地方就会出现一次日全食现象。然而,对于特定的城市或地区来说,由于地球是圆的,且日全食是随机出现在地球表面的,所以一个地方平均要等待37年才能再次迎来一次日全食。因此,人们常用“37年一遇”来形容这种天文奇观。

《日全食和月全食多少年一次》
答:全球发生日全食平均每1.5年也会有一次。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日全食出现的频率一般为300年左右。大约每一年半就会有一次月全食发生。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球各自运行的轨迹每隔半年会有一次“相交”,可能发生日食的时间段还比发生月食的时间段更长。一年内可能一次月食都没有,日食却必有两到五次,但不是...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