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陕西传说故事 西安的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作者&投稿:秦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有关陕西的传说故事~

一、历史人物传说
史料记载的与不记载的历史人物,凡在陕西生活,或未生活过但对历史有影响的人物,都有各种传说。如:姜子牙、周文王、周武王、司马迁、汉武帝、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思邈、黄巢、赵匡胤、包拯、李白成等,民间都有极丰富的各种各样传说。如彬县的《刘邦斩蛇》,叙述刘邦发迹前是个转货郎担的。一天,看见三个娃娃赶一条长蛇,等他赶到,蛇已被娃娃打死,但用身子蜷护着一颗蛇蛋。刘邦救出蛇蛋,放在箱子里保护,后来蛇蛋孕出一条小蛇,数月之后,成了碗口粗的大蛇,刘邦把它放到树林里求生去了。等刘邦造反时,人马被一个山口的黄风沙石刮走。后来打听,始知是大蛇口吐毒火作祟。万不得已,刘邦才约蛇到平地比武,蛇如约到平地,猛见刘邦是他的恩人,还未回思就被刘邦腰斩三截。可刘邦这一斩,斩出事故来,到汉平帝时,王莽就是蛇头托生的。因为刘邦曾约蛇到“平地”比武,人家就到平帝时把江山夺了。
其他人物,如诸葛亮、包公、孙思邈等,在民间传说更多更广。传说故事成为教育后代、人际问互相激励的活教材。
二、名山传说
陕西地域内名山较多,如华山、太白山、骊山、翠华山、终南山等,都有各种传说;各县市的小山、平原,也同样留有传说。如华阴市郭守义整理的《华山仙掌》,述说远古时代,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吃饱喝足的孙大圣,走到老寿星跟前把他头顶一摸,老寿星不留心,把药葫芦里的半盏玉浆淹下天庭,竟造成人问洪水。鲧治水不成,舜杀了鲧,又命禹治水。这时,玉帝大惊,立即传令曾参加过颛顼、共工在不周山下大战时,立过奇功的巨灵神。巨灵神下山,跨过山岭,走到华山危崖跟前,一脚踩上西峰,迅速跨过三峰,一缩身挤入两山之间。只见他,左手托着华山石壁,右脚蹬着首阳的山根,使尽全身力气,如迅雷劈空,顿时天昏地暗,巨石凌空,抛向九天。抬头看,华山已被推进秦岭之中,回首望首阳,已在波头之北。巨灵神大笑一声去了,可他的手印和足迹,却留在华山之上,成为山河奇景。
三、江河传说
陕西境内或过境的江河,有名者如黄河、泾河、渭河、汉江、延河等,都有动人的各种传说。现在流行较为普遍的,是《鲤鱼跳龙门》、《老白龙与曲江池》、《灞河与石梁桥的来历》等。如泾阳、高陵县搜集的《魏征斩泾河老龙王》的传说,述说唐时,泾河无水,干旱成灾,魏征扮老农在今陕、甘、宁一带出访时,和一龙王变成的青年打赌。魏征说三日之后有和风细雨,让农夫备好种子。青年故意作对,改了玉帝圣旨,下了一场恶风暴雨。玉帝查明,知其违旨,神往传知魏征亲斩龙王。唐王也因此得梦,梦见龙王求救,就设计和魏征对棋,岂知魏征下棋身困,趁片刻休息之时,已梦斩泾河龙王。从此,泾河所留龙王后代,执掌水职不敢松怠。
四、寺庙传说
陕西寺庙较多,除当时因政事、佛教等因果关系修建寺庙外,民间都有各种传说。这些传说包括“周至楼观台”、“仙游寺”、“长安兴教寺”、“香积寺”、“蓝田水陆庵”、“西安清真大寺”等,小至一些“土地庙”、“菩萨庙”、“药王洞”等,都有奇妙而有趣的传说。如彬县有一则《小佛见大佛》的传说,述说甘肃泾川有个丈八佛,听说彬县有个大佛身高入云,内心很是不服,就想赶去和他比个高低。谁知赶到大佛跟前一看,自己身高还没有大佛手指长,羞得坐立不是,只得站着陪立,大佛让他坐下,他表示愿当侍从,从不打坐。从此,彬县大佛旁总是站着一个丈八佛,直到现在。
五、宫殿传说
宫殿是古代宫廷建筑,民问不得其详,只能用传说来描绘、渲染。现今流传的这类故事,如《阿房宫的传说》、汉《长乐宫》、《建章宫》、唐《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官》等,都有传说故事。有一则《兴庆宫的传说》,述说唐时,西安城南五里,一个隆庆坊南边,有个民户,家有一井,武则天时,井水四溢横流,积成十几个水池,武则天即颁旨,称其为“隆庆池”,每年常在“隆庆池”中观云气,常见黄龙出其中,随之并令民众修渠灌溉以分水势,而皇家子弟常年在池上游船取乐,修“隆庆宫”庆贺。后李隆基登位,避其名讳,才改为“兴庆宫”。
六、陵墓传说
陕西帝王陵墓较多,诸如黄帝陵、秦始皇陵、司马迁墓、茂陵、武侯墓、昭陵、乾陵、杨贵妃墓等,述说陵墓的传说风习,遍及城乡僻壤。有一则《黄帝升天》的传说,叙说黄帝本是天帝派往人间的神主,他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他一生经过五十二次大战,战胜了蚩尤八十一弟兄,统一了中华,发明了指南车和文字,制定了乐律和干支纪年。有一次,他叫宫人用铜在荆山下铸一只大鼎,说天龙下界要迎他上天。一天,黄帝跨上龙背,还有七十多个臣子、宫女,也随他爬上龙背,他才冉冉升天。从此,在板桥这个地方留下了他的衣冠冢。
七、土特产传说
陕西各地流传的土特产、名优食品传说较多,在食品方面如“牛肉泡”、“羊肉泡”、“葫芦头”、“樊家腊汁肉”、“黄桂柿子饼”、“岐山臊子面”、“秦镇米面皮子”、“氽双脆”、“三皮丝”等方面的传说;名品有“西凤酒”、“谢村黄酒”、“黑米”、“手儿参”、“三原蓼花糖”、“咸阳琥珀糖”等方面的传说。这些传说,从各个角度反映了秦地民间生活习俗和民风。如有一则华阴市搜集的《杜康卖酒》传说,述说陕西白水县有个集贤村,有个杜康老头,用村头的甘泉水,酿造一种”千日醉”的琼浆玉液,他在酒馆题诗一首:“一壶黄酒三百两,一壶烧酒换江山,君子但饮三杯酒,不醉三年不要钱。”一天出门,叮咛老伴不可让生人饮酒。结果,刘伶来了,老伴给饮三杯,刘伶回家就醉死了。刘伶老伴哭得死去活来。后来,杜康知道了,就去解酒。到家后,知刘伶已埋,杜康让挖开墓子,用解酒药一解,刘伶顿时活了,到杜康家千谢万谢。从此,“杜康酿酒、刘伶醉酒”之事传遍乡里,杜康酒因而驰名各地。又如西安市搜集的一则《葫芦鸡》的传说,述说唐玄宗时礼部尚书韦陟,有几个家厨,他让家厨烹制酥嫩鸡。第一个家厨用先煮后炸的方法做鸡,韦陟认为肉质太老。将家厨鞭打五十致死;第二个家厨采用先煮后蒸再炸的办法,鸡非常酥嫩,但由于经过三道工序,鸡肉脱骨,成为碎块,韦陟说家厨把肉吃了,也被活活打死;第三个家厨吸取前两位的教训,把鸡捆扎起来而后烹制。这样,鸡成形,又香醇酥嫩,形似葫芦,且以此命名。这就是流传今日的烹制的传说食品“葫芦鸡”。

西安的传说故事:
1、西安城民国时期被围城八个月,城中男女老少饿死一大半。冯玉祥带兵来救。后来西安人为了纪念冯玉祥,特在城墙上开一门,名为玉祥门。
在今日长安城墙西北处。此事,在陈忠实的《白鹿原》中有过描述。

2、朱雀大街曾是盛唐时期长安城的中轴线,宽一百五十余米。
顺着朱雀大街一直向南走,有个地名叫做明德门。此地虽说今日只是一个地方而已,然而明德门是长安城中轴线的主门,据说也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门。
3、盛唐时,长安城内有大小学习巷两巷。供西域之人学习汉文与经文。今日西安城墙内有一大片回族聚居区,便是以这大学习巷为中心,向四周发散。
而来源,则是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西域人士在此地学习汉文之缘故。
4、阿倍仲麻吕的故事就不多说了。中日恢复建交之后,西安与奈良在两城各建一座纪念碑,为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西安城的在东郊兴庆宫内。
5、盛唐时,京都直接从长安搬去了长安城的城市规划。然后将京都城一分为二。左边叫长安,右边叫做洛阳。后来由于长安这片地势比较低,常常积水。
慢慢的年久失修,这片也就荒废掉了。于是京都只留洛之名。而在日语中,上洛,去洛似乎也是去首都的意思。玩过织田信长的人应该都知道。
6、据说长安城的龙脉,南从秦岭发源,一直到今日中部偏北一个叫做龙首的地方。这便是西安城的龙脉。大前年西安地铁二号线贯通之时,西安城整整下了三个月的雨。几乎从未间断。
西安地铁二号线也是走南北中轴线,过龙首原。有人说,这场雨,是因为挖地铁挖断了龙脉的缘故。
7、有未统计过的数据显示,西安人分辨东南西北的能力明显比其他城市的人要高一点。原因无它,在这座城市里,路都是横平竖直。只要心中能想到钟楼的地方,就能分清楚东南西北。
9、西安城墙是可以环绕一圈的,这在中国还有城墙的大城市中,只有西安是这样。
10、西安的路名,除了类似于「解放路」、「红专路」或是「东大街」这种明显带有泊来意的名字外。
很多路名传了上千年是不足为奇的。像上文提到的学习巷,自是一例。除此之外,有个地方叫做端履门。是唐时期大臣上朝前,要在此地整理着装之地。
还有你所背诵过的「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蚂陵下住。」你看这虾蚂陵,即是下马陵。意思是骑着马,到了此地,就要下来了。这事情,是源于汉武帝骑马至董仲舒墓前下马的缘故。
因为关中人本就将下(xia)念成(ha)。所以这虾蟆陵才有了(ha)(ma)(ling)之音。久而久之,就将这下马写成了虾。
而从董仲舒之时,算到今天,算算也两千年了。类似路名的传说,还有很多,几乎能写一本书出来。
11、小雁塔与地震的故事
曾经有一次地震,把小雁塔从中震开了一个口子。顶上震掉了两层,一直未修。于是你看今日的小雁塔,头上有个疤。脑袋掉了,碗大个疤。

西安的风俗习惯:
面条像裤带
歌谣:
三秦面条真不赖,擀厚切宽像裤带。面香筋道细(宽像裤带)又白,爽口耐饥燎的太。
解说
陕西关中地区自古盛产小麦,因此,自古以来关中地区人们以面食为主,一天到晚三顿饭,天天离不开面食,其中以面条和馒头为主。
一般在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女孩子长大成人,首先不是会缝一件衣服、绣一朵花,而是会擀上满满的一案板的面条,这样以后女儿出嫁,才能得到婆家的赏识。
关中地区的面条就是个实在。其厚、宽、长超出人们的想象,其形状如同腰间所系的裤带。然而,您可别被它雄浑的外表所吓倒。
当您捧上一老碗正宗的陕西关中地区的面条,再调和上红彤彤的油泼辣椒、红褐色酱油、醋、雪白的盐、撒上绿莹莹的芫荽(即香菜)和葱花,上面再卧上金灿灿的荷包蛋。
那么,这碗面条简直就是艺术品了,让您不忍心下箸去破坏这美妙的面条了。
您看,端上来的这碗面条,红、白、绿、黄四色相间,寓意春、夏、秋、冬四季,美不胜收;闻起来,淡香扑鼻,连天上的神仙也会摇三摇;吃起来,入口软如糯米,嚼起来又筋如牛皮。
只要这一碗面条下了肚,准保您看到山珍海味以后,也绝对没有什么胃口了。
碗盆难分开
歌谣
老陕饭碗特别大,面条菜肴全盛下。一碗能把肚填饱,老碗会上把话拉。
解说
关中地区把饭碗不叫饭碗而叫老碗。由此可见,这个“老”字并不是代表了老碗的历史多么悠久,而是碗中“老大”的意思。其实老碗在饭碗当中,老碗绝对也是碗家族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说起这老碗,产地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属于青花粗瓷。虽然,这老碗表面打眼一瞅有点愣头愣脑。
但是,骨子里却透着一种朴实和憨厚劲儿,这就像关中人的秉性一样。正宗的关中地区大老碗,碗深而圆,其容量起码有一般吃饭用的小碗七八个之多。
关中人吃饭无论是青壮年、老人、孩子还是妇女,一律都用老碗。用这样的碗绝对省事,一次就能盛够,绝对不会再来第二次。
关中人吃饭图得就是个热闹劲儿,他们喜欢一起扎堆儿吃饭,人们把这叫做“老碗会”。有时候,谁家的饭好吃,都会给别人家孩子毫不吝惜的盛上一碗。
比起那些关上大门,在自家里偷偷地享受的美食的南方人来说,关中人则显得豪爽和洒脱了几分。
当一群人三三两两地蹲在大门外,各个捧着自己的老碗,一边晒着暖洋洋的太阳,一边山南地北谝着闲传。
而今,生活好了起来,人们平时吃的副食也多了起来,所以人们的饭量也没有以前那么大了,饭碗也越来越小了。因此,陕西关中地区的老碗逐渐成为了历史。
手帕头上戴
歌谣
陕西农村老太太,花格帕帕头上戴。防晒防尘又防雨,洁手擦汗更风采。
解说
当您漫步在关中地区农村乡间的小道上,时不时地看到头顶手帕的老太太手拄着拐杖,迈着三寸金莲慢悠悠的踱步。头顶的手帕,成为关中地区老太太区别与其他地方老太太最显著的特征。
要说这老太太头顶手帕的历史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是陕西关中地区由来以久的风俗。由于关中地区地处北方,这里日照强烈,干旱少雨,而且风沙天气较多。
所以农村妇女在辛勤劳作的时候,都要头顶着手帕。说起这一方小小的手帕的作用,那可是大发去了。
手帕既可以防止强烈的日光对皮肤的侵害,又能阻止尘土进入到头发,而且头发也不能被风吹乱。当在外劳作,没有随身携带毛巾的话,手帕又可以擦汗抹灰,实在既实惠有美观。
其实,老太太们带手帕也是和以前的生活联系起来,由于以前生活比较窘困,人们没有钱来买美丽的帽子。
所以便宜实惠的手帕,就成为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的必然选择。今天,当人们生活富裕起来以后,千奇百怪的帽子逐渐取代了手帕。手帕也成为古老的历史中一道风景。
房子半边盖
歌谣
乡间房子半边盖,省工省料省木材。遮风挡雨又耐寒,冬暖夏凉好运来。
解说
在关中地区农村处处可见半边盖的房子。俗称:揭北子。其实这是陕西关中地区独有的民居特色,这与陕西关中地区的风土人情是分不开的。
由于关中地区地处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燥气候,因此关中一带天气干旱、风沙大,加之当地木材稀少。所以,人们根据当地的条件,就发明了半边盖的房子。
建造这样的房子,用的材料当然就地取材,用当地黄土和成泥,打成高40厘米、长50厘米、厚10厘米的泥胚,凉干以后用来砌墙,条件好的话烧制成青砖以后,关中地区把这叫做“糊葺”。
真有点“胡砌”的意思了。但是,这样的房子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木材和砖瓦,而且省下了人工。省工省材的半边房子绝对不是意味着粗制滥造的代名词。
其实,每一处房子都是主人多年的心血和汗水换来成果,同时,这也是以后子孙几代的庇护所。
由于房间的面积缩小了,因此保暖性和透气性相对较好,比起大瓦房来更显得冬暖夏凉。因此,经济而又实惠的半边房成为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的首选。
今天,在关中地区半边盖的房子已经成为历史,随着人们生活改善,当地的农民也住上了水泥钢筋的楼房。
姑娘不对外
歌谣
长安建都十几代,人杰地灵春常在。风调雨顺生活好,陕西姑娘不对外。
解说
陕西关中自古人杰地灵,土地广袤肥沃。因此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衣食无忧,所以长久以来养成的封闭意识,关中地区的保守在全国是出了名的。
关中地区对于自家姑娘的保守意识,那更是出了名的。自古就有关中地区姑娘不对外的传统。关中人绝对不让外人占着半点便宜的。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关中人自家的姑娘只限于在关中地区内部交流,而很少和外地人通婚。
关中地区的姑娘一般就比较传统和守旧。同时由于长安十八代帝王在此建都,所以天子脚下的臣民,就更显得牛气了一点,底气更足了一点。
再加之,平日辛勤地耕作足以温饱无忧,尽情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天伦之乐。因此,关中人更愿意在自我封闭的小圈子里面,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事业,离开家乡而四处闯荡。
关中地区的姑娘由于生活在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里。于是,结婚就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一般都是靠着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关系,四处打听,然后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人家将闺女嫁过去,这样也是作到知根知底了。
但是,那段历史已经是以前的老黄历了,在新时代的青年,更有他们自己的选择,已经打破旧婚姻的樊笼的年轻人。
积极地争取自我的自由幸福的婚姻,走出陕西,走向了世界,和外国人也谈婚论嫁了。
不坐椅蹲起来
歌谣
老陕脾气真古怪,有凳不坐蹲起来。问他为啥不坐着,他说这样很自在。
解说
陕西关中地区喜欢蹲(圪蹴)在凳子上吃饭、抽烟、聊天,在别人看起来很遭罪的事情,但是在关中人看来这是关中地区的享受。
在关中地区的农村,在闲暇时候,一般上年纪的老人都喜欢不穿袜子,光脚穿着布鞋,嘴里叼着一根哈烟袋,手里掐着收音机,蹲在凳子上,一边喝茶,一边抽烟。
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份自在和欢畅,远远比那些正襟危坐、道貌岸然的人幸福的多。因此天性随意的关中人更愿意自在地蹲着,做一个快乐无忧的乡下人。
也不愿意很拘束的坐在凳子上,去享受阳春白雪的高雅生活。
也许关中人天生与黄土地的亲密地接触,使他们更愿意接近和亲近黄土地。
睡觉枕石块
歌谣
三秦大地庄稼汉,不爱软枕爱石块。冰凉坚实有奇效,醒脑提神金不换。
解说
关中人不喜欢柔软的枕头,而选择木制的枕头和石制的枕头。这是和关中人憨直的秉性分不开的。
在关中地区,当夏季酷热难耐的时候,庄稼汉晚上睡觉的时候,更愿意枕着一块砖头或者石头当作枕头,枕在上面而酣然高眠。
而且,关中人亲切地把它叫做:“金不换”,意思就是用金子也不换的宝贝,足以见得关中人对于这个头下石块和木块做的枕头,其依恋和痴迷的程度是何等真切了。
秦腔不唱吼起来
歌谣
民风淳朴性彪悍,秦腔花脸吼起来。台下观众心欢畅,不怕戏台要震翻。
解说
在十大怪中,最怪就是秦腔吼起来。秦腔产生于民间,生动的反映出人民的愿望、爱憎、痛苦和欢乐,反映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
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因此秦腔有着深厚的根基。
在陕西关中地区的农村,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对于辛勤劳作一年的人们来说,最大的享受就是听一场秦腔。
如果有老人在过大寿时候,儿孙们要是能请上一个戏班子,美美地唱上那么一回,那可是莫大的荣耀了,这可得让十里八村乡亲起码能唠叨好几个月。
秦腔并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都可以亲近的艺术,当人们辛勤劳作,高兴的时候,可以放开嗓子吼上一段,高亢的吼声激荡长空,回荡四野,让人心中豪迈之极。
如果在悲伤的时候,悲愤地吼一段秦腔,苍凉悲戚,低沉婉转,山川为之动颜,草木为之悲戚。
秦腔就像一根脐带,一头连接着秦人的未来,一头连接着秦人的过去,为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们,提供着思想的乳汁。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
秦腔演出地点最好是选在露天的场所,那样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体味到秦腔的精髓。正是因为秦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所以吸引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
秦腔的唱腔,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给人以高亢激越、粗犷朴实之感。看秦腔时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头”吼声地动山摇的时候,你才会此刻真正认识到秦腔的豪放,这也是关中人的血性。
如果婉约秀丽的江南,那里是永远不会发出这样雄浑的声音。即使是在仅仅秦岭相隔的陕南地区,民间戏曲的唱腔曲调都柔美婉转得多。
在那片方圆天地,台下一声声地叫好,更激起了台上演员的表演欲望,尤其是演员的水平得到观众的一致认定,观众就会自发在台下鸣鞭放炮,给演员批上红绸缎。
这可是对演员最高的褒奖了,于是在这样热烈的气氛中,一个接着一个的高潮连续不断……
新中国成立后,秦腔除以本剧种长期演奏用的乐器为基础外,还吸收了其它一些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以丰富其音乐的表现力。
秦腔角色分老生、须生、小生、幼生、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等十三门。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在脸谱(如秦始皇的金色正三块瓦花脸、带一字须)、身段(如趟马、拉架子、担柴担、水担等)、化妆(如改包头为梳水头)、特技(吐火、吹火、踩跷),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入声)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记得在我儿时记忆深处,最让我迷恋的就是丑角,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灯。
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
秦腔丑角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黄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
秦腔也是多个剧种的鼻祖。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路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
秦腔所演的剧目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剧目超过1万本。
剧目之丰富,居我国三百多剧种之首,因时代久远,佚散颇多,据统计,截至2013年仅存约4700多个,而且,这些剧目还正以惊人的速度继续流失。
时代在飞速发展,而今的“十大怪”有的早已消失,而流传下来的也逐渐减少。但这仍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风俗,承载着关中地区的历史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陕西十大怪

  史料记载的与不记载的历史人物,凡在陕西生活,或未生活过但对历史有影响的人物,都有各种传说。如:姜子牙、周文王、周武王、司马迁、汉武帝、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思邈、黄巢、赵匡胤、包拯、李白成等,民间都有极丰富的各种各样传说。如彬县的《刘邦斩蛇》,叙述刘邦发迹前是个转货郎担的。一天,看见三个娃娃赶一条长蛇,等他赶到,蛇已被娃娃打死,但用身子蜷护着一颗蛇蛋。刘邦救出蛇蛋,放在箱子里保护,后来蛇蛋孕出一条小蛇,数月之后,成了碗口粗的大蛇,刘邦把它放到树林里求生去了。等刘邦造反时,人马被一个山口的黄风沙石刮走。后来打听,始知是大蛇口吐毒火作祟。万不得已,刘邦才约蛇到平地比武,蛇如约到平地,猛见刘邦是他的恩人,还未回思就被刘邦腰斩三截。可刘邦这一斩,斩出事故来,到汉平帝时,王莽就是蛇头托生的。因为刘邦曾约蛇到“平地”比武,人家就到平帝时把江山夺了。

  其他人物,如诸葛亮、包公、孙思邈等,在民间传说更多更广。传说故事成为教育后代、人际问互相激励的活教材。

  二、名山传说

  陕西地域内名山较多,如华山、太白山、骊山、翠华山、终南山等,都有各种传说;各县市的小山、平原,也同样留有传说。如华阴市郭守义整理的《华山仙掌》,述说远古时代,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吃饱喝足的孙大圣,走到老寿星跟前把他头顶一摸,老寿星不留心,把药葫芦里的半盏玉浆淹下天庭,竟造成人问洪水。鲧治水不成,舜杀了鲧,又命禹治水。这时,玉帝大惊,立即传令曾参加过颛顼、共工在不周山下大战时,立过奇功的巨灵神。巨灵神下山,跨过山岭,走到华山危崖跟前,一脚踩上西峰,迅速跨过三峰,一缩身挤入两山之间。只见他,左手托着华山石壁,右脚蹬着首阳的山根,使尽全身力气,如迅雷劈空,顿时天昏地暗,巨石凌空,抛向九天。抬头看,华山已被推进秦岭之中,回首望首阳,已在波头之北。巨灵神大笑一声去了,可他的手印和足迹,却留在华山之上,成为山河奇景。

  三、江河传说

  陕西境内或过境的江河,有名者如黄河、泾河、渭河、汉江、延河等,都有动人的各种传说。现在流行较为普遍的,是《鲤鱼跳龙门》、《老白龙与曲江池》、《灞河与石梁桥的来历》等。如泾阳、高陵县搜集的《魏征斩泾河老龙王》的传说,述说唐时,泾河无水,干旱成灾,魏征扮老农在今陕、甘、宁一带出访时,和一龙王变成的青年打赌。魏征说三日之后有和风细雨,让农夫备好种子。青年故意作对,改了玉帝圣旨,下了一场恶风暴雨。玉帝查明,知其违旨,神往传知魏征亲斩龙王。唐王也因此得梦,梦见龙王求救,就设计和魏征对棋,岂知魏征下棋身困,趁片刻休息之时,已梦斩泾河龙王。从此,泾河所留龙王后代,执掌水职不敢松怠。

  四、寺庙传说

  陕西寺庙较多,除当时因政事、佛教等因果关系修建寺庙外,民间都有各种传说。这些传说包括“周至楼观台”、“仙游寺”、“长安兴教寺”、“香积寺”、“蓝田水陆庵”、“西安清真大寺”等,小至一些“土地庙”、“菩萨庙”、“药王洞”等,都有奇妙而有趣的传说。如彬县有一则《小佛见大佛》的传说,述说甘肃泾川有个丈八佛,听说彬县有个大佛身高入云,内心很是不服,就想赶去和他比个高低。谁知赶到大佛跟前一看,自己身高还没有大佛手指长,羞得坐立不是,只得站着陪立,大佛让他坐下,他表示愿当侍从,从不打坐。从此,彬县大佛旁总是站着一个丈八佛,直到现在。

  五、宫殿传说

  宫殿是古代宫廷建筑,民问不得其详,只能用传说来描绘、渲染。现今流传的这类故事,如《阿房宫的传说》、汉《长乐宫》、《建章宫》、唐《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官》等,都有传说故事。有一则《兴庆宫的传说》,述说唐时,西安城南五里,一个隆庆坊南边,有个民户,家有一井,武则天时,井水四溢横流,积成十几个水池,武则天即颁旨,称其为“隆庆池”,每年常在“隆庆池”中观云气,常见黄龙出其中,随之并令民众修渠灌溉以分水势,而皇家子弟常年在池上游船取乐,修“隆庆宫”庆贺。后李隆基登位,避其名讳,才改为“兴庆宫”。

  六、陵墓传说

  陕西帝王陵墓较多,诸如黄帝陵、秦始皇陵、司马迁墓、茂陵、武侯墓、昭陵、乾陵、杨贵妃墓等,述说陵墓的传说风习,遍及城乡僻壤。有一则《黄帝升天》的传说,叙说黄帝本是天帝派往人间的神主,他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他一生经过五十二次大战,战胜了蚩尤八十一弟兄,统一了中华,发明了指南车和文字,制定了乐律和干支纪年。有一次,他叫宫人用铜在荆山下铸一只大鼎,说天龙下界要迎他上天。一天,黄帝跨上龙背,还有七十多个臣子、宫女,也随他爬上龙背,他才冉冉升天。从此,在板桥这个地方留下了他的衣冠冢。

  七、土特产传说

  陕西各地流传的土特产、名优食品传说较多,在食品方面如“牛肉泡”、“羊肉泡”、“葫芦头”、“樊家腊汁肉”、“黄桂柿子饼”、“岐山臊子面”、“秦镇米面皮子”、“氽双脆”、“三皮丝”等方面的传说;名品有“西凤酒”、“谢村黄酒”、“黑米”、“手儿参”、“三原蓼花糖”、“咸阳琥珀糖”等方面的传说。这些传说,从各个角度反映了秦地民间生活习俗和民风。如有一则华阴市搜集的《杜康卖酒》传说,述说陕西白水县有个集贤村,有个杜康老头,用村头的甘泉水,酿造一种”千日醉”的琼浆玉液,他在酒馆题诗一首:“一壶黄酒三百两,一壶烧酒换江山,君子但饮三杯酒,不醉三年不要钱。”一天出门,叮咛老伴不可让生人饮酒。结果,刘伶来了,老伴给饮三杯,刘伶回家就醉死了。刘伶老伴哭得死去活来。后来,杜康知道了,就去解酒。到家后,知刘伶已埋,杜康让挖开墓子,用解酒药一解,刘伶顿时活了,到杜康家千谢万谢。从此,“杜康酿酒、刘伶醉酒”之事传遍乡里,杜康酒因而驰名各地。又如西安市搜集的一则《葫芦鸡》的传说,述说唐玄宗时礼部尚书韦陟,有几个家厨,他让家厨烹制酥嫩鸡。第一个家厨用先煮后炸的方法做鸡,韦陟认为肉质太老。将家厨鞭打五十致死;第二个家厨采用先煮后蒸再炸的办法,鸡非常酥嫩,但由于经过三道工序,鸡肉脱骨,成为碎块,韦陟说家厨把肉吃了,也被活活打死;第三个家厨吸取前两位的教训,把鸡捆扎起来而后烹制。这样,鸡成形,又香醇酥嫩,形似葫芦,且以此命名。这就是流传今日的烹制的传说食品“葫芦鸡”。

  •   



一、历史人物传说
史料记载的与不记载的历史人物,凡在陕西生活,或未生活过但对历史有影响的人物,都有各种传说。如:姜子牙、周文王、周武王、司马迁、汉武帝、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思邈、黄巢、赵匡胤、包拯、李白成等,民间都有极丰富的各种各样传说。如彬县的《刘邦斩蛇》,叙述刘邦发迹前是个转货郎担的。一天,看见三个娃娃赶一条长蛇,等他赶到,蛇已被娃娃打死,但用身子蜷护着一颗蛇蛋。刘邦救出蛇蛋,放在箱子里保护,后来蛇蛋孕出一条小蛇,数月之后,成了碗口粗的大蛇,刘邦把它放到树林里求生去了。等刘邦造反时,人马被一个山口的黄风沙石刮走。后来打听,始知是大蛇口吐毒火作祟。万不得已,刘邦才约蛇到平地比武,蛇如约到平地,猛见刘邦是他的恩人,还未回思就被刘邦腰斩三截。可刘邦这一斩,斩出事故来,到汉平帝时,王莽就是蛇头托生的。因为刘邦曾约蛇到“平地”比武,人家就到平帝时把江山夺了。
其他人物,如诸葛亮、包公、孙思邈等,在民间传说更多更广。传说故事成为教育后代、人际问互相激励的活教材。
二、名山传说
陕西地域内名山较多,如华山、太白山、骊山、翠华山、终南山等,都有各种传说;各县市的小山、平原,也同样留有传说。如华阴市郭守义整理的《华山仙掌》,述说远古时代,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吃饱喝足的孙大圣,走到老寿星跟前把他头顶一摸,老寿星不留心,把药葫芦里的半盏玉浆淹下天庭,竟造成人问洪水。鲧治水不成,舜杀了鲧,又命禹治水。这时,玉帝大惊,立即传令曾参加过颛顼、共工在不周山下大战时,立过奇功的巨灵神。巨灵神下山,跨过山岭,走到华山危崖跟前,一脚踩上西峰,迅速跨过三峰,一缩身挤入两山之间。只见他,左手托着华山石壁,右脚蹬着首阳的山根,使尽全身力气,如迅雷劈空,顿时天昏地暗,巨石凌空,抛向九天。抬头看,华山已被推进秦岭之中,回首望首阳,已在波头之北。巨灵神大笑一声去了,可他的手印和足迹,却留在华山之上,成为山河奇景。
三、江河传说
陕西境内或过境的江河,有名者如黄河、泾河、渭河、汉江、延河等,都有动人的各种传说。现在流行较为普遍的,是《鲤鱼跳龙门》、《老白龙与曲江池》、《灞河与石梁桥的来历》等。如泾阳、高陵县搜集的《魏征斩泾河老龙王》的传说,述说唐时,泾河无水,干旱成灾,魏征扮老农在今陕、甘、宁一带出访时,和一龙王变成的青年打赌。魏征说三日之后有和风细雨,让农夫备好种子。青年故意作对,改了玉帝圣旨,下了一场恶风暴雨。玉帝查明,知其违旨,神往传知魏征亲斩龙王。唐王也因此得梦,梦见龙王求救,就设计和魏征对棋,岂知魏征下棋身困,趁片刻休息之时,已梦斩泾河龙王。从此,泾河所留龙王后代,执掌水职不敢松怠。
四、寺庙传说
陕西寺庙较多,除当时因政事、佛教等因果关系修建寺庙外,民间都有各种传说。这些传说包括“周至楼观台”、“仙游寺”、“长安兴教寺”、“香积寺”、“蓝田水陆庵”、“西安清真大寺”等,小至一些“土地庙”、“菩萨庙”、“药王洞”等,都有奇妙而有趣的传说。如彬县有一则《小佛见大佛》的传说,述说甘肃泾川有个丈八佛,听说彬县有个大佛身高入云,内心很是不服,就想赶去和他比个高低。谁知赶到大佛跟前一看,自己身高还没有大佛手指长,羞得坐立不是,只得站着陪立,大佛让他坐下,他表示愿当侍从,从不打坐。从此,彬县大佛旁总是站着一个丈八佛,直到现在。
五、宫殿传说
宫殿是古代宫廷建筑,民问不得其详,只能用传说来描绘、渲染。现今流传的这类故事,如《阿房宫的传说》、汉《长乐宫》、《建章宫》、唐《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官》等,都有传说故事。有一则《兴庆宫的传说》,述说唐时,西安城南五里,一个隆庆坊南边,有个民户,家有一井,武则天时,井水四溢横流,积成十几个水池,武则天即颁旨,称其为“隆庆池”,每年常在“隆庆池”中观云气,常见黄龙出其中,随之并令民众修渠灌溉以分水势,而皇家子弟常年在池上游船取乐,修“隆庆宫”庆贺。后李隆基登位,避其名讳,才改为“兴庆宫”。
六、陵墓传说
陕西帝王陵墓较多,诸如黄帝陵、秦始皇陵、司马迁墓、茂陵、武侯墓、昭陵、乾陵、杨贵妃墓等,述说陵墓的传说风习,遍及城乡僻壤。有一则《黄帝升天》的传说,叙说黄帝本是天帝派往人间的神主,他生于山东寿丘,逝于河南荆山。他一生经过五十二次大战,战胜了蚩尤八十一弟兄,统一了中华,发明了指南车和文字,制定了乐律和干支纪年。有一次,他叫宫人用铜在荆山下铸一只大鼎,说天龙下界要迎他上天。一天,黄帝跨上龙背,还有七十多个臣子、宫女,也随他爬上龙背,他才冉冉升天。从此,在板桥这个地方留下了他的衣冠冢。
七、土特产传说
陕西各地流传的土特产、名优食品传说较多,在食品方面如“牛肉泡”、“羊肉泡”、“葫芦头”、“樊家腊汁肉”、“黄桂柿子饼”、“岐山臊子面”、“秦镇米面皮子”、“氽双脆”、“三皮丝”等方面的传说;名品有“西凤酒”、“谢村黄酒”、“黑米”、“手儿参”、“三原蓼花糖”、“咸阳琥珀糖”等方面的传说。这些传说,从各个角度反映了秦地民间生活习俗和民风。如有一则华阴市搜集的《杜康卖酒》传说,述说陕西白水县有个集贤村,有个杜康老头,用村头的甘泉水,酿造一种”千日醉”的琼浆玉液,他在酒馆题诗一首:“一壶黄酒三百两,一壶烧酒换江山,君子但饮三杯酒,不醉三年不要钱。”一天出门,叮咛老伴不可让生人饮酒。结果,刘伶来了,老伴给饮三杯,刘伶回家就醉死了。刘伶老伴哭得死去活来。后来,杜康知道了,就去解酒。到家后,知刘伶已埋,杜康让挖开墓子,用解酒药一解,刘伶顿时活了,到杜康家千谢万谢。从此,“杜康酿酒、刘伶醉酒”之事传遍乡里,杜康酒因而驰名各地。又如西安市搜集的一则《葫芦鸡》的传说,述说唐玄宗时礼部尚书韦陟,有几个家厨,他让家厨烹制酥嫩鸡。第一个家厨用先煮后炸的方法做鸡,韦陟认为肉质太老。将家厨鞭打五十致死;第二个家厨采用先煮后蒸再炸的办法,鸡非常酥嫩,但由于经过三道工序,鸡肉脱骨,成为碎块,韦陟说家厨把肉吃了,也被活活打死;第三个家厨吸取前两位的教训,把鸡捆扎起来而后烹制。这样,鸡成形,又香醇酥嫩,形似葫芦,且以此命名。这就是流传今日的烹制的传说食品“葫芦鸡”。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秦始兵马俑的简介、故事以及传说?》
答:兵马俑,即秦始皇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

《凤凰的民间传说_凤凰来历经典小故事》
答:据载,周文王时期,在陕西凤翔、岐山一带,就有“凤凰集于岐山,飞鸣过雍,自此周朝遂兴”的传说。今天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凤凰的形象,已是数千年来逐步演化的结晶。它高度概括了中华民族形成、融合、发展的历史,对塑造陶冶民族性格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本身浓缩和寄寓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刚强坚韧的伟大精神。 凤凰的传说故事...

《秦兵马俑的故事及传说?》
答:一号坑的发现,缘于1974年3月,兵马俑面世,当时下和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1974年7月中旬,由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临潼县文化馆联合组成的考古发掘队进驻秦俑坑工地。随着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1976年—1978年,考古队又增添了考古、保护、照相、修复等方面的人员。一号坑发掘...

《秦兵马俑传说或故事(50字)》
答: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坑系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码俑坑组成。展出的陶质...

《炎帝和黄帝的传说故事》
答:传说在四千多年以前,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居住着许多氏族部落,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黄帝部落居住在中国西北部现今陕西省的地方,后来向东迁徙,最后定居在今河北涿鹿一带的山弯里,过着游牧生活。炎帝部落在今陕西省渭河流域至黄河中游一带活动。蚩尤部落又称为“九黎族”,...

《陕西剪纸的传说与内涵》
答:陕西自古是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传说中的黄帝就葬于陕西境内的共同陵桥山,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都发现了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周秦汉唐等 13 朝都在陕西建都,留下了丰厚的民俗文化遗产。剪纸是妇女们创造的文化,在陕北曾有“找媳妇,要巧的”的习俗,给娃找媳妇,“不问人瞎好,...

《临沣寨的传说和故事》
答: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临沣寨吸引人的不只是它古老的建筑,还有这个古村落流传下来的传说和故事。几年来,尹亮亮注意收集整理了寨内流传下来的许多传说和故事,给我们解说的同时,他也娓娓道来。在朱镇府内,一块平放在地上的石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上面写着“旌表节烈”四字。尹亮亮说,这块碑是从朱家...

《华山传说故事》
答:华山亦留有了无数名人的足迹,传说故事和古迹。自隋唐以来,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咏华山的诗歌、碑记和游记不下千余篇,摩岩石刻多达上千处。自汉杨宝、杨震到明清冯从吾、顾炎武等不少学者,曾隐居华山诸峪,开馆授徒,一时蔚为大观。而建于汉武帝在位时的西岳庙,有着陕西故宫和五岳第一庙之称誉,...

《中国黄帝传说。》
答:围绕着黄帝陵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与陵墓环境相关的地方风物传说群。如关于黄帝黄城的传说,金鸡的传说,凤凰的传说,聚宝盆的传说,屈轶草的传说,麻花柏的传说等等。其中既有历史的影子,又有古代神话的因子,还有民间祖灵俗信以及风水宝地的浓郁成分,成为陕西黄帝传说故事中最有地方特色的一部分。希望能...

《谷雨的来历由来起源及传说故事 谷雨节气与仓颉有关吗》
答:谷雨的传说故事(谷雨传说一):关于谷雨节的来历,据《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黄帝于春末夏初发布诏令,宣布仓颉造字成功,并号召天下臣民共习之。这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后人因此把这天定名谷雨,成为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谷雨节气与仓颉有关吗?...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