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仁者,爱人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作者&投稿:徒桑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仁;克己复礼。(4分)(2)出发点:规劝统治者实行仁政。(2分)根本目的:维护封建统治。(2分)(3)见解: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三纲五常;道德规范是天理,即万物的本原。(4分)历史影响: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4分)(4)内涵:要有是非之心,关心民众疾苦。(2分)方法:努力加强道德修养,恢复良知本性。(2分)(5)传统伦理道德存在为政治服务的一面;传统伦理道德不断传承发展;要善于吸收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剔除糟粕。(4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得4分) 试题分析:(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材料一中体现的是仁的思想;(2)材料二从“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开始,强调了仁义礼智信五常对君王的重要性,当然其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封建君主的专制统治;(3)从材料三中可以直接归纳答案,历史影响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回答;(4)“良知”可以从材料四中的文字“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概况出来,“致良知”的方法可以按照教材上的内容回答;(5)认识类问题的回答一般是准确浏览所有材料,然后找出其内在隐藏的规律和特点,在结合实际讲述其对后世的影响和启示。点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主体,而其他学派的主张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考查主要以儒家思想发展历程为重点,就内容而言,先秦时期孔孟为儒学奠基,西汉董仲舒将其神学化,南宋朱熹将其哲学化,系统化的相关知识点是必须牢记的内容。

(1)孔子主张以德治民;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诸侯争霸连年战乱的背景下不可能实现,因而没有人采纳;董仲舒主张由于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这一主张被采纳。(4分)?(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变化。(4分)?(3)孔子: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学思想体系。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形成新的思想体系。朱熹:吸收佛、道思想,确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的儒学体系。(3分)(4)①原因:儒家强调以民为本,反对苛政,强调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注重经世致用,主张社会的和谐与统一,维护等级制度,因此成为2000多年来拥有正统地位的思想流派。(2分)②今天:我们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既要继承其精华,如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培养民族气节、注重社会责任感等;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如君臣等级观念、男女不平等等思想。(2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从材料一中“爱人”“克己复礼”“ 为政以德”可以看出孔子的主张。材料二中“皆绝其道”、“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第二问中其结局可站到是统治者角度分析,原因要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进行思考,注意角度要全面。(2)从材料“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可以分析出朱熹是坚持儒家学说。材料“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反映李贽则反对儒家的权威。根据材料概括观点比较即可。(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董仲舒和朱熹思想对儒学形成和发展的贡献。注意他们的时代性,侧重对内容和地位影响的贡献。(4)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一问注意儒家思想的演变,统治者需要等角度回答,第二问结合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辩证观和发展观分析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比较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古文的阅读与理解,以及历史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还可考查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和不同时期的地位等。

(1)仁、礼。地位: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2)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董仲舒以“天人合一”观念发挥儒学,朱熹则把天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共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和等级秩序。
(3)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根据: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