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什么是八观法? 思想家刘劭识人辨才“八观”是什么

作者&投稿:钞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八观法?~

观人有法,法曰“八观”:观夺救、观感变、观志质、观所由、观爱敬、观情机、观所短、观聪明。观人要多侧面全方位地考察其正反间杂的情况,尤其要善于把握其似是而非之处。如果真能这样,必定会野无遗贤,天下英才尽为我用。谨记:观人之道,玄妙莫测,须依事而论,不可按图索骥。
【原文】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译文】八观:一是观察一个人对待争权夺利和救济民众的态度,以分辨他是否反复变化。二是观察一个人感情的变化和反应,以了解他为人的基本态度。三是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和本质,以考察他是否名不符实。四是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以辨识他的作为是否似是而非。五是观察一个人对人的爱敬态度,以考察他的处世之道是否能够成功。六是观察一个人情绪欲望,以分辨他是否容易宽以待人还是容易迷惑。七是观察一个人的短处,以认识他的长处。八是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以分析他在哪些方面能够通达。
【原文】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夫质有至、有违。若至胜违。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然则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厉不能胜欲,无必其能刚也。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贪悖之性胜,则强猛为祸梯。亦有善情救恶,不至为害,爱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助善著明,虽疾恶无害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贪也。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对待争权夺利和救济民众的态度以分辨他是否具有恒性呢?人的性情本质有正面和反面,如果正面无法战胜反面,那么恶的性情就会压倒善的一面。有时情况好像是这样,其实并非如此。因此宽仁出于慈爱,也有慈爱而不宽仁的。宽仁必然会有体恤救济,但也有宽仁而不体恤救济的。严厉的必然有刚强,但也有严厉而不刚强的。如果看见可怜的人就流眼泪,将要施予财物时却吝啬,这就是只有慈爱而不宽仁。见到别人处境危急就产生同情之心,将要前往救援时却又畏葸不前,这就是只有宽仁而没有体恤救济的行动。对待虚情假义时面色严肃,而受到利欲诱惑时就内心怯弱,这是只有严厉而没有刚强。慈爱而不宽仁,是贪吝占了上风;宽仁而不救济,是畏惧占了上风;严厉而不刚正,则是利欲在起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说,慈爱不能超过吝啬,就会不宽仁;宽仁不能克服恐惧,就必然不能有救济的行动;严厉不能战胜利欲,就必然不能刚直强硬。因此,以不宽仁的资质取胜,最后本领往往会变成害己的东西。如果贪婪的本性占了上风,那么,刚强勇猛的性格只能招致祸端。也有性情纯善的人救助恶人的,但这种善行不至于酿成祸害。感情深厚,即使偶尔有各自倨傲和互不尊重的情况发生,也不会导致彼此分离。帮助善良的人,彰显光明正大的事情,即使有嫉恨邪恶也不能够伤害自己。慷慨救济别人,即使财物取自他人,也不是贪婪的表现。因此观察一个人对待争权夺利和救济体恤的态度,就可以分辨一个人是否有为善的恒心。
【原文】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然则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微忽必识,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测之益深,实也。假合炫耀,虚也。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余也。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疚之色,乱而垢杂。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及其动作,盖并言辞。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凡此之类,徵见于夕卜,不可奄违。虽欲违之,精色不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
【译文】什么叫观察一个人的感情变化以了解其为人的基本态度呢?人们往往将自己的真实感情深深地隐藏起来,不显露于外表、语言。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一定要观察他的言辞表达和应对的方式。观察其言辞的表达,听其声音是善意还恶意。观察他的应对赞和,看他的智慧是否能够应付。因此,观其言语,察其应对,足以相互对照。然而,论点显明,支持正确的事情,让人明白易晓;言辞不敏锐,不善于应对,令人感到深奥难测。能够判明深奥的道理,便是通达。言语反复无定,中心不明确,便是杂乱。能够预知未发生的事情,便是圣明。追思深微的道理,便是睿智。遇事见识超常,就是聪明。内心精明而不显示于外,便是机智。能够察识细微,便是神妙。美妙而不隐蔽,便是落落大方。挖掘不尽,愈测愈深,便是充实。假意迎合,相互炫耀,便是虚伪。只见自己的长处而无视别人的优势,便是不足。不自夸优点,便是优点。因此,凡事不符合常理,必然有其原因。如果内心忧虑,形于外表,就会显得疲乏黯淡。如果身体疾病表现于形色,就会显得杂乱污秽。欢喜之色是愉快欣悦的感觉;愤怒之色,是凌厉张狂的感觉。妒嫉疑惑之色,往往导致喜怒无常和蛮横无理。等到动作出现了,言辞就随之而出。因此,如果言辞上表现得十分欢愉,而神色却没有相应的表现,其中就必然有违心之处。如果言辞不能够达意,但神色还是可信的,那是不善言辞。如果话未出口已怒形于色,那是内心充满了激愤。如果言语吞吞吐吐而怒气可见,那是迫于无奈,忍无可忍。凡是这些类型,迹象显示在外,不可遮盖,即使想掩饰,神色也已经暴露出来了。既然内在的感情已不难探明,那么,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得知,因此,观察感情变化和态度的反应,通常的为人也就可以从中看出来了。
【原文】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本质而知道他是否名实相符呢?大多数性有所偏的人,往往具有两方面的品质,就两种品质相互补充促进,从而获得美好的声名。因此,骨骼挺立,气质清朗,就获得美善的名声。气质清峻,体力劲健,就获得强健的名声。智力发达,义理精通,就获得贤能的名声。聪明直率,坚强诚实,就会获得可资信赖的名声。如果能再加上端正的品质,就能够成就美好的品德:如果能再加上勤学,就会通达道理,文辞华美。因此,观察一个人具备了多少方面的气质,就可以知道将获得哪些名声了。
【原文】何谓观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过节。故曰,直者亦讦者,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然则何以别之?直而能温者,德也;直而好讦者,偏也;讦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节者,通也。通而时过者,偏也:宕而不节者,依也。偏之与依,志同质违,所谓似是而非也。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讦施,似惠而无成。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实。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诡情御反,或失其贤。贤否之察,实在所依。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经历而辨识他的作为是否似是而非呢?只是纯粹发人隐私而不徇情,违背常性,并不能做到公正无私。假装当面揭短,看似正直无私,其实其目的在于攻击好人,排除良善。如果纯粹放纵不拘,就无异于流荡,不能达于正道。如果有意放纵,看上去好像类似通达,其实是行为傲慢,没有节制。所以说,正直的人斥责别人过失,好揭发别人阴私的人也斥责别人过失,在斥责别人这一点上表面相同,但斥责别人的动机不同。通达的人放纵,放荡的人也放纵,在放纵这一点上相同,放纵的原因却不同。然而,怎样区别他们之间的不同呢?正直而温和,是有道德的表现;正直而好揭短,是偏失的表现。如果好斥责而不正直,那就是似是而非。疏导而有节制,属于通达,但通达而经常过分,就是偏失。放纵而不节制,就是似是而非。偏失与依似,表现一样,性质不同,依似就是似是而非。因此,轻易承诺,看似重视义气,其实很难实践,是不守信用的表现。经常变换做法,好像很有能力,其实并无效果。锐意进取,看似精诚,其实不能够持久。好加诘难,似乎善于观察,其实只能增添麻烦。表面顺从,看似忠诚,其实往往阳奉阴违。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表现。也有似非而是的情况。大的权术政治,看似奸邪,其实具有正面的作用,往往会有功于天下。大的智慧学问,看似愚钝,其实有着内在精明。广博的爱,看似空泛,其实淳厚深沉。正直的言论,看似诘难,其实情怀忠诚。观察辨明是非,掌握真实情感的反面,看起来是非明确、泾渭分明,其实非常复杂,难以鉴别。不是天底下最精明的人,谁能够把握其中的真实情况?所以,听信其言辞,相信其神色,有时会反而难明真相。疑惑真情,相信假相,有时失去真正的贤才。观察贤明与否,要有具体的依据。因此,观察他似是而非的表现所凭依的基础,就可以知道他属于哪一类的材质了。
【原文】何谓观其爱敬,以知通塞?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易》以感为德,以谦为道。《老子》以无为德。以虚为道。《礼》以敬为本。《乐》以爱为主。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接者死之。何则?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是故观其爱敬之诚,而通塞之理可德而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爱敬态度以判断他的前途是否顺利呢?人伦之道的极致,莫过于爱和敬。因此《孝经》以爱作为最高的道德,以敬作为道的关键。《周易》以气感佩为德,以谦让作为道。《老子》以“无”作为德,以“虚”作为道。《礼》是以敬为根本,《乐》是以爱为根本。人情的本质如果有爱和敬的真诚,就能感天动地,得取人心,而他的为人处世也就必然畅通无阻。但是,爱不可少于敬,如果爱少于敬,节操清廉的能够使人归附他,但多数人却不愿意接受他。如果爱多于敬,虽然廉洁清高的人不满意,但受其恩惠的人愿意为之献身。为什么呢?作为一种道德,敬因等级严格而使人相互疏远,这种状况不能够持久。作为一种道德,爱表现为情义深厚,能够深刻打动人心。因此,观察一个人爱敬的态度也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处世是不是能够成功。
【原文】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杼其所欲,则喜。不杼其所能,则怨。以自伐历之,则恶。以谦损下之,则悦。犯其所乏,则姻。以恶犯姻。则妒。此人性之六机也。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乐奋力之功,善士乐督政之训,能士乐治乱之事,米士乐计策之谋,辨士乐陵讯之辞,贪者乐货财之积,幸者乐权势之尤。苟赞其志,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不获其志,则戚。是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德行不训,则正人哀。政乱不治,则能者叹。敌能未弭,则术人思。货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幸者悲。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也。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也。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见其所长。是故人驳其所短,似若物冒之。是所谓驳其所乏,则姻也。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若以长驳短,是所谓以恶犯姻,则妒恶生矣。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辟其害也。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而欲人之顺已,以佯爱敬为见异,以偶邀会为轻,苟犯其机,则深以为怨。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译文】什么叫做观察一个人的情欲以辨别其是宽恕还是疑惑呢?人的情欲,有六种基本的征象。让其志向得到实现,就喜悦:其才能不能得到发挥,就抱怨;向别人炫耀自己,就会被人厌恶;谦虚卑损,就容易讨人喜欢;揭露别人的短处,就会遭人忌讳;忌讳别人冒犯自己的短处,就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这是人的六种本性。从人之常情来讲,没有不想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所以性情刚烈的人喜欢做轰轰烈烈的事情,良善之士喜欢制定督察政务的法则,才能之士喜欢治理动乱,善于权术的人喜欢设计谋略,善于辩论的人喜欢盛气凌人的质问,贪婪的人喜欢聚敛财物,被宠幸的人喜欢显示自己具有权势的优势。如果他们的志向得到人们的称赞,没有不感到高兴的。这是所谓欲望得到满足,就感到喜悦;如果他们的能力不能够得到发挥,志向得不到施展,就感到悲哀。因此,功业不能够建立,刚烈之士就会感到愤慨;德行仁政失去规范,正直之士就会感到悲哀;政治动荡不安,贤能之士就会怨叹;敌人尚未根除,权谋之人就会沉思;货物财宝没有积聚起来,贪婪的人就会处心积虑地要得到;权势富贵不够显赫,贵幸的人就会感到忧伤。这是所谓不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怨恨。想争先是人之常情,都厌恶别人自夸,自我炫耀都是想胜过别人,因此自己夸耀自己的长处,没有不遭人嫌恶的。这就是所谓自己的长处胜过别人,就会招来厌恶。想求胜是人之常情,所以都喜欢别人谦虚,喜欢别人甘居人下。因此无论是贤明的人还是愚昧的人,接受别人的谦让,都喜形于色。这是所谓谦虚就会讨人喜欢。掩盖自己的不足也是人之常情,显示自己的长处而,因此别人非难其短处,就像有个东西罩住他。这是所谓触犯别人的短处,就会使人讨厌。想攻击比优于自己的人,冒犯了对方,招致厌恶,但尚不至于招致祸害。如果以自己的长处非议对方的短处,就会产生妒害。上述这六种情况,它们的根源都出自想超过别人。所以君子接人待物,受到小的冒犯而不计较,不计较就无不谦敬处下,所以就会避免受到伤害。小人却不是这样,这些人既不能够正确地评估形势,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关键,又要求别人顺从自己,以假装爱敬求得别人的重视,认为偶尔邀会是对自己的轻视。一旦侵犯了他的利益,他就会深怀怨恨。因此观察一个人的情绪欲望是如何表现的,其内心的贤明和鄙陋是可以得知。
【原文】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和之失也,。介之失也,拘。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徵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徵也。和者不,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也者,和之徵也。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徵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徵。是故观其徵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短处而知道他的长处呢?偏材的人,都有短处。因此,正直的人的缺点在于好斥责别人;刚强的人缺点在于过于严厉;平和的人的缺点在于软弱;耿介的人的缺点在于拘谨。然而,正直的人如果不抨击是非,就不成其为正直,既然喜欢其正直,就不可否定他喜欢责备别人。喜欢责备别人,恰恰是正直的标志。刚强的人如果人不严厉,就不成其为刚强,既然喜欢其刚强,就不可否定他的严厉。严厉恰恰是刚强的表现。平和的人如果不柔弱,就无法保持其和气的性格,既然喜欢其和气,就不能责备他的柔弱。耿介的人如果处事不拘谨,就无法成其耿介,既然喜欢其耿介,就不能指责他的拘谨。但是,有短处的人,未必一定有长处;然而,有长处的人,却必然有短处。因此,观察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短处,他的长处也就可以知道了。
【原文】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义者,德之节也。礼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帅也。夫智出于明。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及远之明,难。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材。材艺精巧,未必及理。理义辨给,未必及智。智能经事,未必及道。道思玄远,然后乃周。是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也者。回复变通。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合而俱用,则明为将。故以明将仁,则无不怀。以明将义,则无不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故好声而实不克,则恢。好辩而理不至,则烦。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好术而计不足,则伪。是故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圣之为称,明智之极明也。是以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聪明以分析他是否能够通达呢?仁,是道德的基础;义,是道德的节制;礼,是道德的具体表现;信,是道德的支柱;智,是道德的主导。智慧出于明达,而明达对于人来说,就好像白昼的太阳,夜晚的烛火。越是明达的人,见识就越远。而明达至于深远,是很难的。因此,即使恪守一项事业,勤奋好学,也未必一定能够达到人材的标准。才能技巧,十分精妙,也未必定能够把握深刻的理论。善于辨析义理,也未必定能够具备大智慧。智慧能够处理各种事务,也未必定能够掌握普遍性的真理。只有对深奥的道理进行深入思考,然后才能十分周到地考虑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学问不如才能禀赋重要,材艺不如掌握事理重要,善于说理不如具有大智慧重要,善于思虑不如把握“道”重要。“道”这种东西,回环反复,变化神通,难以言说,因此,需要另外讨论。当几种材德各自运行时,以仁德最为重要。融合在一起运用,就要以明达作为主导。所以,以明达来指导仁,就会众望所归;以明达统帅义,就会无往而不胜;以明达来支配理,就会无事不通。如果没有聪明,就将一事无成。因此,追求名声而名不符实,就显得空泛;喜欢辩说而没有道理,就显得杂乱;设定法制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显得苛刻而与世相违;玩弄权术而计谋不足,就显得虚假。因此具有一定的材能而勤奋好学,聪明的人就会成为老师;力量相同而争强好胜,明智的人就会成为雄杰。在同样的道德中,通达的人会成为圣人。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是最富有聪明智慧的人。所以,观察一个人的是否聪明,就会知道能否通达。
【事典】

八观,就是依据人在不同环境的表现来识才。《吕氏春秋》中的“八观”包括:   (1)通则观其所礼。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2)贵则观其所进。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3)富则观其所养。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4)听则观其所行。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5)止则观其所好。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6)习则观其所言。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   (7)穷则观其所不受。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   (8)贱则观其所不为。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八观”中至少占六条,才能算本质好;战五条算及格;五条以下就太可怕了,不能考虑。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这就是说,人情都想求胜,因此,都喜欢别人的谦虚态度。

观人有法,法曰“八观”:观夺救、观感变、观志质、观所由、观爱敬、观情机、观所短、观聪明。观人要多侧面全方位地考察其正反间杂的情况,尤其要善于把握其似是而非之处。如果真能这样,必定会野无遗贤,天下英才尽为我用。谨记:观人之道,玄妙莫测,须依事而论,不可按图索骥。

【原文】八观者:一曰,观其夺救,以明间杂。二曰,观其感变,以审常度。三曰,观其志质,以知其名。四曰,观其所由,以辨依似。五曰,观其爱敬,以知通塞。六曰,观其情机,以辨恕惑。七曰,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八曰,观其聪明,以知所达。

【译文】八观:一是观察一个人对待争权夺利和救济民众的态度,以分辨他是否反复变化。二是观察一个人感情的变化和反应,以了解他为人的基本态度。三是观察一个人的志向和本质,以考察他是否名不符实。四是观察一个人的行为表现,以辨识他的作为是否似是而非。五是观察一个人对人的爱敬态度,以考察他的处世之道是否能够成功。六是观察一个人情绪欲望,以分辨他是否容易宽以待人还是容易迷惑。七是观察一个人的短处,以认识他的长处。八是观察一个人是否聪明,以分析他在哪些方面能够通达。

【原文】何谓观其夺救,以明间杂?夫质有至、有违。若至胜违。则恶情夺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于慈,有慈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厉必有刚,有厉而不刚者。若夫见可怜则流涕,将分与则吝啬,是慈而不仁者。睹危急则恻隐,将赴救则畏患,是仁而不恤者。处虚义则色厉,顾利欲则内荏,是厉而不刚者。然则慈而不仁者,则吝夺之也。仁而不恤者,则惧夺之也。厉而不刚者,则欲夺之也。故曰,慈不能胜吝,无必其能仁也。仁不能胜惧,无必其能恤也。厉不能胜欲,无必其能刚也。是故不仁之质胜,则伎力为害器。贪悖之性胜,则强猛为祸梯。亦有善情救恶,不至为害,爱惠分笃,虽傲狎不离,助善著明,虽疾恶无害也。救济过厚,虽取人,不贪也。是故观其夺救,而明间杂之情,可得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对待争权夺利和救济民众的态度以分辨他是否具有恒性呢?人的性情本质有正面和反面,如果正面无法战胜反面,那么恶的性情就会压倒善的一面。有时情况好像是这样,其实并非如此。因此宽仁出于慈爱,也有慈爱而不宽仁的。宽仁必然会有体恤救济,但也有宽仁而不体恤救济的。严厉的必然有刚强,但也有严厉而不刚强的。如果看见可怜的人就流眼泪,将要施予财物时却吝啬,这就是只有慈爱而不宽仁。见到别人处境危急就产生同情之心,将要前往救援时却又畏葸不前,这就是只有宽仁而没有体恤救济的行动。对待虚情假义时面色严肃,而受到利欲诱惑时就内心怯弱,这是只有严厉而没有刚强。慈爱而不宽仁,是贪吝占了上风;宽仁而不救济,是畏惧占了上风;严厉而不刚正,则是利欲在起作用。因此,可以这样说,慈爱不能超过吝啬,就会不宽仁;宽仁不能克服恐惧,就必然不能有救济的行动;严厉不能战胜利欲,就必然不能刚直强硬。因此,以不宽仁的资质取胜,最后本领往往会变成害己的东西。如果贪婪的本性占了上风,那么,刚强勇猛的性格只能招致祸端。也有性情纯善的人救助恶人的,但这种善行不至于酿成祸害。感情深厚,即使偶尔有各自倨傲和互不尊重的情况发生,也不会导致彼此分离。帮助善良的人,彰显光明正大的事情,即使有嫉恨邪恶也不能够伤害自己。慷慨救济别人,即使财物取自他人,也不是贪婪的表现。因此观察一个人对待争权夺利和救济体恤的态度,就可以分辨一个人是否有为善的恒心。

【原文】何谓观其感变,以审常度?夫人厚貌深情,将欲求之,必观其辞旨,察其应赞。夫观其辞旨,犹听音之善丑。察其应赞,犹视智之能否也。故观辞察应,足以互相别识。然则论显扬正,白也。不善言应,玄也。经纬玄白,通也。移易无正,杂也。先识未然,圣也。追思玄事,睿也。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微忽必识,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测之益深,实也。假合炫耀,虚也。自见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余也。故曰,凡事不度,必有其故。忧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疚之色,乱而垢杂。喜色愉然以怿,愠色厉然以扬;妒惑之色,冒昧无常。及其动作,盖并言辞。是故其言甚怿,而精色不从者,中有违也。其言有违,而精色可信者,辞不敏也。言未发而怒色先见者,意愤溢也。言将发而怒气送之者,强所不然也。凡此之类,徵见于夕卜,不可奄违。虽欲违之,精色不从。感愕以明,虽变可知。是故观其感变而常度之情可知。

【译文】什么叫观察一个人的感情变化以了解其为人的基本态度呢?人们往往将自己的真实感情深深地隐藏起来,不显露于外表、语言。因此,要想了解一个人,一定要观察他的言辞表达和应对的方式。观察其言辞的表达,听其声音是善意还恶意。观察他的应对赞和,看他的智慧是否能够应付。因此,观其言语,察其应对,足以相互对照。然而,论点显明,支持正确的事情,让人明白易晓;言辞不敏锐,不善于应对,令人感到深奥难测。能够判明深奥的道理,便是通达。言语反复无定,中心不明确,便是杂乱。能够预知未发生的事情,便是圣明。追思深微的道理,便是睿智。遇事见识超常,就是聪明。内心精明而不显示于外,便是机智。能够察识细微,便是神妙。美妙而不隐蔽,便是落落大方。挖掘不尽,愈测愈深,便是充实。假意迎合,相互炫耀,便是虚伪。只见自己的长处而无视别人的优势,便是不足。不自夸优点,便是优点。因此,凡事不符合常理,必然有其原因。如果内心忧虑,形于外表,就会显得疲乏黯淡。如果身体疾病表现于形色,就会显得杂乱污秽。欢喜之色是愉快欣悦的感觉;愤怒之色,是凌厉张狂的感觉。妒嫉疑惑之色,往往导致喜怒无常和蛮横无理。等到动作出现了,言辞就随之而出。因此,如果言辞上表现得十分欢愉,而神色却没有相应的表现,其中就必然有违心之处。如果言辞不能够达意,但神色还是可信的,那是不善言辞。如果话未出口已怒形于色,那是内心充满了激愤。如果言语吞吞吐吐而怒气可见,那是迫于无奈,忍无可忍。凡是这些类型,迹象显示在外,不可遮盖,即使想掩饰,神色也已经暴露出来了。既然内在的感情已不难探明,那么,无论怎样变化都可以得知,因此,观察感情变化和态度的反应,通常的为人也就可以从中看出来了。

【原文】何谓观其至质,以知其名?凡偏材之性,二至以上,则至质相发,而令名生矣。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劲智精理,则能名生焉。智直强悫,则任名生焉。集于端质,则令德济焉。加之学,则文理灼焉。是故观其所至之多少,而异名之所生可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本质而知道他是否名实相符呢?大多数性有所偏的人,往往具有两方面的品质,就两种品质相互补充促进,从而获得美好的声名。因此,骨骼挺立,气质清朗,就获得美善的名声。气质清峻,体力劲健,就获得强健的名声。智力发达,义理精通,就获得贤能的名声。聪明直率,坚强诚实,就会获得可资信赖的名声。如果能再加上端正的品质,就能够成就美好的品德:如果能再加上勤学,就会通达道理,文辞华美。因此,观察一个人具备了多少方面的气质,就可以知道将获得哪些名声了。

【原文】何谓观其所由,以辨依似?夫纯讦性违,不能公正。依讦似直,以讦讦善,纯宕似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过节。故曰,直者亦讦者,讦者亦讦,其讦则同,其所以为讦则异。通者亦宕,宕者亦宕,其宕则同,其所以为宕则异。然则何以别之?直而能温者,德也;直而好讦者,偏也;讦而不直者,依也;道而能节者,通也。通而时过者,偏也:宕而不节者,依也。偏之与依,志同质违,所谓似是而非也。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进锐,似精而去速。诃者,似察而事烦。讦施,似惠而无成。面从,似忠而退违,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权,似奸而有功。大智,似愚而内明。博爱,似虚而实厚。正言,似讦而情忠。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有似理讼,其实难别也。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实。故听言信貌,或失其真。诡情御反,或失其贤。贤否之察,实在所依。是故观其所依,而似类之质可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经历而辨识他的作为是否似是而非呢?只是纯粹发人隐私而不徇情,违背常性,并不能做到公正无私。假装当面揭短,看似正直无私,其实其目的在于攻击好人,排除良善。如果纯粹放纵不拘,就无异于流荡,不能达于正道。如果有意放纵,看上去好像类似通达,其实是行为傲慢,没有节制。所以说,正直的人斥责别人过失,好揭发别人阴私的人也斥责别人过失,在斥责别人这一点上表面相同,但斥责别人的动机不同。通达的人放纵,放荡的人也放纵,在放纵这一点上相同,放纵的原因却不同。然而,怎样区别他们之间的不同呢?正直而温和,是有道德的表现;正直而好揭短,是偏失的表现。如果好斥责而不正直,那就是似是而非。疏导而有节制,属于通达,但通达而经常过分,就是偏失。放纵而不节制,就是似是而非。偏失与依似,表现一样,性质不同,依似就是似是而非。因此,轻易承诺,看似重视义气,其实很难实践,是不守信用的表现。经常变换做法,好像很有能力,其实并无效果。锐意进取,看似精诚,其实不能够持久。好加诘难,似乎善于观察,其实只能增添麻烦。表面顺从,看似忠诚,其实往往阳奉阴违。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表现。也有似非而是的情况。大的权术政治,看似奸邪,其实具有正面的作用,往往会有功于天下。大的智慧学问,看似愚钝,其实有着内在精明。广博的爱,看似空泛,其实淳厚深沉。正直的言论,看似诘难,其实情怀忠诚。观察辨明是非,掌握真实情感的反面,看起来是非明确、泾渭分明,其实非常复杂,难以鉴别。不是天底下最精明的人,谁能够把握其中的真实情况?所以,听信其言辞,相信其神色,有时会反而难明真相。疑惑真情,相信假相,有时失去真正的贤才。观察贤明与否,要有具体的依据。因此,观察他似是而非的表现所凭依的基础,就可以知道他属于哪一类的材质了。

【原文】何谓观其爱敬,以知通塞?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是故《孝经》以爱为至德,以敬为要道。《易》以感为德,以谦为道。《老子》以无为德。以虚为道。《礼》以敬为本。《乐》以爱为主。然则人情之质,有爱敬之诚,则与道德同体,动获人心,而道无不通也。然爱不可少于敬。少于敬。则廉节者归之。而众人不与。爱多于敬,则虽廉节者不悦,而爱接者死之。何则?敬之为道也,严而相离,其势难久。爱之为道也,情亲意厚,深而感物。是故观其爱敬之诚,而通塞之理可德而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爱敬态度以判断他的前途是否顺利呢?人伦之道的极致,莫过于爱和敬。因此《孝经》以爱作为最高的道德,以敬作为道的关键。《周易》以气感佩为德,以谦让作为道。《老子》以“无”作为德,以“虚”作为道。《礼》是以敬为根本,《乐》是以爱为根本。人情的本质如果有爱和敬的真诚,就能感天动地,得取人心,而他的为人处世也就必然畅通无阻。但是,爱不可少于敬,如果爱少于敬,节操清廉的能够使人归附他,但多数人却不愿意接受他。如果爱多于敬,虽然廉洁清高的人不满意,但受其恩惠的人愿意为之献身。为什么呢?作为一种道德,敬因等级严格而使人相互疏远,这种状况不能够持久。作为一种道德,爱表现为情义深厚,能够深刻打动人心。因此,观察一个人爱敬的态度也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处世是不是能够成功。

【原文】何谓观其情机,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机,杼其所欲,则喜。不杼其所能,则怨。以自伐历之,则恶。以谦损下之,则悦。犯其所乏,则姻。以恶犯姻。则妒。此人性之六机也。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乐奋力之功,善士乐督政之训,能士乐治乱之事,米士乐计策之谋,辨士乐陵讯之辞,贪者乐货财之积,幸者乐权势之尤。苟赞其志,则莫不欣然。是所谓杼其所欲,则喜也。若不杼其所能,则不获其志。不获其志,则戚。是故功力不建,则烈士奋。德行不训,则正人哀。政乱不治,则能者叹。敌能未弭,则术人思。货财不积,则贪者忧。权势不尤,则幸者悲。是所谓不杼其能,则怨也。人情莫不欲处前,故恶人之自伐。自伐,皆欲胜之类也。是故自伐其善,则莫不恶也。是所谓自伐历之,则恶也。人情皆欲求胜,故悦人之谦。谦所以下之。下有推与之意,是故人无贤愚,接之以谦,则无不色怿。是所谓以谦下之,则悦也。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见其所长。是故人驳其所短,似若物冒之。是所谓驳其所乏,则姻也。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恶,虽见憎,未害也。若以长驳短,是所谓以恶犯姻,则妒恶生矣。凡此六机,其归皆欲处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则无不敬下,所以辟其害也。小人则不然。既不见机,而欲人之顺已,以佯爱敬为见异,以偶邀会为轻,苟犯其机,则深以为怨。是故观其情机,而贤鄙之志可得而知也。

【译文】什么叫做观察一个人的情欲以辨别其是宽恕还是疑惑呢?人的情欲,有六种基本的征象。让其志向得到实现,就喜悦:其才能不能得到发挥,就抱怨;向别人炫耀自己,就会被人厌恶;谦虚卑损,就容易讨人喜欢;揭露别人的短处,就会遭人忌讳;忌讳别人冒犯自己的短处,就容易产生嫉妒的心理。这是人的六种本性。从人之常情来讲,没有不想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所以性情刚烈的人喜欢做轰轰烈烈的事情,良善之士喜欢制定督察政务的法则,才能之士喜欢治理动乱,善于权术的人喜欢设计谋略,善于辩论的人喜欢盛气凌人的质问,贪婪的人喜欢聚敛财物,被宠幸的人喜欢显示自己具有权势的优势。如果他们的志向得到人们的称赞,没有不感到高兴的。这是所谓欲望得到满足,就感到喜悦;如果他们的能力不能够得到发挥,志向得不到施展,就感到悲哀。因此,功业不能够建立,刚烈之士就会感到愤慨;德行仁政失去规范,正直之士就会感到悲哀;政治动荡不安,贤能之士就会怨叹;敌人尚未根除,权谋之人就会沉思;货物财宝没有积聚起来,贪婪的人就会处心积虑地要得到;权势富贵不够显赫,贵幸的人就会感到忧伤。这是所谓不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就怨恨。想争先是人之常情,都厌恶别人自夸,自我炫耀都是想胜过别人,因此自己夸耀自己的长处,没有不遭人嫌恶的。这就是所谓自己的长处胜过别人,就会招来厌恶。想求胜是人之常情,所以都喜欢别人谦虚,喜欢别人甘居人下。因此无论是贤明的人还是愚昧的人,接受别人的谦让,都喜形于色。这是所谓谦虚就会讨人喜欢。掩盖自己的不足也是人之常情,显示自己的长处而,因此别人非难其短处,就像有个东西罩住他。这是所谓触犯别人的短处,就会使人讨厌。想攻击比优于自己的人,冒犯了对方,招致厌恶,但尚不至于招致祸害。如果以自己的长处非议对方的短处,就会产生妒害。上述这六种情况,它们的根源都出自想超过别人。所以君子接人待物,受到小的冒犯而不计较,不计较就无不谦敬处下,所以就会避免受到伤害。小人却不是这样,这些人既不能够正确地评估形势,不能把握事物发展的关键,又要求别人顺从自己,以假装爱敬求得别人的重视,认为偶尔邀会是对自己的轻视。一旦侵犯了他的利益,他就会深怀怨恨。因此观察一个人的情绪欲望是如何表现的,其内心的贤明和鄙陋是可以得知。

【原文】何谓观其所短,以知所长?夫偏材之人,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讦。刚之失也,厉。和之失也,。介之失也,拘。夫直者不讦,无以成其直。既悦其直,不可非其讦。讦也者,直之徵也。刚者不厉,无以济其刚。既悦其刚,不可非其厉。厉也者,刚之徵也。和者不,无以保其和。既悦其和,不可非其懦。也者,和之徵也。介者不拘,无以守其介。既悦其介,不可非其拘。拘也者,介之徵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长也。有长者,必以短为徵。是故观其徵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长可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短处而知道他的长处呢?偏材的人,都有短处。因此,正直的人的缺点在于好斥责别人;刚强的人缺点在于过于严厉;平和的人的缺点在于软弱;耿介的人的缺点在于拘谨。然而,正直的人如果不抨击是非,就不成其为正直,既然喜欢其正直,就不可否定他喜欢责备别人。喜欢责备别人,恰恰是正直的标志。刚强的人如果人不严厉,就不成其为刚强,既然喜欢其刚强,就不可否定他的严厉。严厉恰恰是刚强的表现。平和的人如果不柔弱,就无法保持其和气的性格,既然喜欢其和气,就不能责备他的柔弱。耿介的人如果处事不拘谨,就无法成其耿介,既然喜欢其耿介,就不能指责他的拘谨。但是,有短处的人,未必一定有长处;然而,有长处的人,却必然有短处。因此,观察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短处,他的长处也就可以知道了。

【原文】何谓观其聪明,以知所达?夫仁者,德之基也。义者,德之节也。礼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帅也。夫智出于明。明之于人,犹昼之待白日,夜之待烛火。其明益盛者,所见及远。及远之明,难。是故守业勤学,未必及材。材艺精巧,未必及理。理义辨给,未必及智。智能经事,未必及道。道思玄远,然后乃周。是谓学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也者。回复变通。是故别而论之,各自独行,则仁为胜。合而俱用,则明为将。故以明将仁,则无不怀。以明将义,则无不胜。以明将理,则无不通,然则苟无聪明,无以能遂。故好声而实不克,则恢。好辩而理不至,则烦。好法而思不深,则刻。好术而计不足,则伪。是故钧材而好学,明者为师。比力而争,智者为雄。等德而齐,达者称圣。圣之为称,明智之极明也。是以观其聪明,而所达之材可知也。

【译文】什么叫作观察一个人的聪明以分析他是否能够通达呢?仁,是道德的基础;义,是道德的节制;礼,是道德的具体表现;信,是道德的支柱;智,是道德的主导。智慧出于明达,而明达对于人来说,就好像白昼的太阳,夜晚的烛火。越是明达的人,见识就越远。而明达至于深远,是很难的。因此,即使恪守一项事业,勤奋好学,也未必一定能够达到人材的标准。才能技巧,十分精妙,也未必定能够把握深刻的理论。善于辨析义理,也未必定能够具备大智慧。智慧能够处理各种事务,也未必定能够掌握普遍性的真理。只有对深奥的道理进行深入思考,然后才能十分周到地考虑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学问不如才能禀赋重要,材艺不如掌握事理重要,善于说理不如具有大智慧重要,善于思虑不如把握“道”重要。“道”这种东西,回环反复,变化神通,难以言说,因此,需要另外讨论。当几种材德各自运行时,以仁德最为重要。融合在一起运用,就要以明达作为主导。所以,以明达来指导仁,就会众望所归;以明达统帅义,就会无往而不胜;以明达来支配理,就会无事不通。如果没有聪明,就将一事无成。因此,追求名声而名不符实,就显得空泛;喜欢辩说而没有道理,就显得杂乱;设定法制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就显得苛刻而与世相违;玩弄权术而计谋不足,就显得虚假。因此具有一定的材能而勤奋好学,聪明的人就会成为老师;力量相同而争强好胜,明智的人就会成为雄杰。在同样的道德中,通达的人会成为圣人。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是最富有聪明智慧的人。所以,观察一个人的是否聪明,就会知道能否通达。

【事典】



《邪慢是什么意思》
答:问题五:简慢是什么意思 简慢,亦作“简”。1、.轻忽怠慢。①《管子・八观》:“禁罚威严,则简慢之人整齐。”②《吕氏春秋・孝行》:“今有人於此,行於亲重,而不简慢於轻疏。”③《汉书・五行志中之下》:“不听谏谋,简大异。” 颜师古 注:“简大异,谓不忧 ...

《战国时期的士是哪一类人?举出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士,各有什么故事?》
答:《管子·八观》把“里尉”称之为“士”。第三种泛称各种属吏。《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注:“庶士,府吏之属。” 还有一些难于归类的。如“勇士”、“国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车士”、“都士”等。通过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到士成份之复杂和在社会上分布面之广,这...

《佛经在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包括文体、语体、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
答:观音经(回顶端) 法华经卷第八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一品别行者,称为观音经。一卷,秦罗什译长行,隋闍那崛多译偈颂。 法华传记一:「唯有什公普门品,於西海而别行,所以者何,昙摩罗忏,此云法丰,中印人,婆罗门种,亦称伊波勒菩萨,弘化为志,游化葱岭,来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归命正法,兼有疾患以语菩萨,...

《什么是八观法?》
答:观人有法,法曰“八观”:观夺救、观感变、观志质、观所由、观爱敬、观情机、观所短、观聪明。观人要多侧面全方位地考察其正反间杂的情况,尤其要善于把握其似是而非之处。如果真能这样,必定会野无遗贤,天下英才尽为我用。谨记:观人之道,玄妙莫测,须依事而论,不可按图索骥。 【原文】八观者:一曰,...

《绘画里的文人画,指的是什么?》
答:(凤翔八观·王维吴道子画) 再次,他倡导诗情画意的文人画风格,反对完全追求形似的画工风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从绘画实践上看,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可以看到他的美学实践,另外文同的墨竹图与苏轼共同开创了“枯木竹石”的文人画题材。人物画方面,具有很高文学、书法、古物鉴赏能力的...

《在古代,士是一个怎样的阶层?有什么权力&职能?》
答:大约在西周时期,才出现了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士,士阶层应是周代宗法制度的产物。现代历史学家一致认为(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周代每世卿大夫以嫡长子继承父位仍为卿大夫,其诸弟为士;士的嫡长子仍为士,其余诸子为庶人。至此士成为一个群体名词,有着鲜明的阶层特点,但基本上这只是一种血缘上的划分。

《士是什么东西?》
答:《管子·八观》把"里尉"称之为"士"。第三种泛称各种属吏。《礼记·祭法》:"庶士,庶人无庙。"注:"庶士,府吏之属。" 还有一些难于归类的。如"勇士"、"国士"、"秀士"、"俊士"、"烈士"、"豪士"、"车士"、"都士"等。通过以上的分类,可以看到士成份之复杂和在社会上分布面之广,这说明士是社会中最...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