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题材···在线等···

作者&投稿:姬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为话题的作文~

这个范围太广泛,所谓的人文传统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史。题材几乎俯拾皆是。

你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比如出此题目的背景是什么?是学完了哪一类的课文后老师发布这类题目的?或者你判断某些考试可能会考此类的题目,你依据的可能迹象是什么?按图索骥,尽可能缩小范围,以最贴近出题者的本意。

诗词中最多的是借物咏志类,要表达的始终是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功夫在诗外,仅仅是看诗词还不够,还需要对诗词作者所表达的思想的感悟。

看来是一篇谁布置的论文了,建议作者自己写。
我提供点思路:
1、《诗经》中的现实主义传统;
2、屈原、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传统;
3、杜甫诗歌中的现实主义参与和悲悯传统;
4、元白诗的讽喻传统;
5、陆游等诗人的忧患精神传统;
6、魏晋诗歌中对现实人生的自觉追求和现实参与的精神传统;
7、宋诗的说理明性的传统;
8、近代诗中龚自珍、秋瑾等直抒胸臆、心忧国事的忧患精神传统。

  ⑴研读材料,弄清话题含义。这个话题是由偏正短语构成,“中国古典诗歌”是限制词,明确限制了选材,必须是“中国”、“古典”的。中国古典诗歌蕴含着巨大的人文内涵和人格魅力,对中学生的感情培养、人格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文传统”是关键词,内涵极为丰富。借助所供材料,人文传统可明确为:①对生命的关爱,②对民族的忠贞,③对故土的眷恋,④对亲情的怀念,⑤对友情的珍爱等。在此基础上化大为小,准确立意。

  ⑵丰富联想,广泛选取素材。以“对民族的忠贞”为例,先纵向联想,南宋诗人文天祥堪为代表。“而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抒发了对祖国的眷恋和对大宋王朝的追怀。明末复社领袖吴梅村可为佐证, “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也不如”表达了对晚年仕清的沉痛自责。相关的还有很多,不胜枚举。再横向联想,如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表现对南宋的一片忠爱。 他的“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颂扬了历代忠臣义士的高风亮节,千载而下,具有震撼人心的道德力量。

  ⑶联系现实,嫁接时事热点。行文时,既可与素质教育联系,又可与当前蓬勃开展的“诗教”嫁接。剖析中国古典诗歌对人生的认识,对人生的关爱。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关怀,把自己培养成感情丰富、人格健全的人。

  【考场连线】

  如雨的人生

  江苏省洪泽中学 高三⒀班吕伟

  一直都很喜欢雨,在雨点点滴滴的韵律中,不尽的情绪仿佛在滋长漫延,似乎在纷飞的雨丝背后有着太多的故事。

  而雨竟也可以成为人生的一种标志与象征?我想我是被蒋捷的《虞美人》感动了: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一场雨,一场梦。人生竟真的可以简单到用一个雨字来概括?

  谁都曾年少轻狂,谁都曾浪漫不羁,谁都有自己迷茫却短暂的青春年华,如果那时有雨,一定是骤雨,来势汹汹却又退得如此迅速,让人来不及抓住些什么,空留下喜忧参半的青涩回忆。当少年的锐气被消磨,人生就如同进入了一个漫漫的雨季,长得叫人绝望,湿得叫人心痛,却又必须带着这一份悲凉在雨里苦痛挣扎,这时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当雨下到了僧庐上,该是细雨了吧,那时应该是看透了,顿悟了,早已没了那些锐气与苦痛。这细雨不是将死的力不从心,而是一种看破尘世的宁静,一种“坐看云起时”的笃定,一种沧海桑田之后的平稳。

  原来人生真的可以简单得如同一场雨。

  或许真的只有到了临终,才能真正懂得人生。谁都不知道人生路上会遇到什么,于是都匆匆忙忙,跌跌撞撞地往前赶,直到把人间辛苦尝遍。然而人生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到了人生的最后,眼前呈现的竟会是从未想过的景象?也许人在最后都要回归原点的,这如同是生命开的一个玩笑,却叫人沧桑地流泪。就像雨一样,匆匆地落回地面,却只有在溶入土壤的那一瞬,才感受到一刹那的平静如水,然后明白自己的根就是大地。

  人生路上的雨让人觉得捉摸不透,然而雨都是一样的雨,人却不再是一样的人,物是人非果然是这世间的至哀。唐时的雨轻扬起多少飘飘白衣,宋时的雨打湿了多少盈盈红颜。“悲欢离合总无情”的不只是雨,还有这如雨的人生啊!

  古典的情绪,至今读来仍让我有惊心动魄的感触。窗外又飘起了雨,淅淅沥沥。这雨慢慢地飘落,直落入我的心田,化成一种亘古的情怀。

  〖点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习作者以灵动的思绪,洋溢的才情,抒写对雨、对人生的感悟;雨丝飘飘洒洒,人生 亘古如初。情真意切,可谓“有境界”。而这一切却受蒋捷《虞美人》的触发,文章准确理解话题,据此立意,结构全篇。

  【佳作赏读】

  悯农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

  佚名

  曾记得作家李国文说过:“在古代,中国的诗坛之所以人才辈出,佳作层出不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诗人在面临个人伟大抱负与封建黑暗官场现实的矛盾时,良知往往使他们站在了大多数人一边。”的确,诗人的这种“回归大众”的举动,为中国的诗歌文化注入了太多的活力与精神。而这些在矛盾中做出正确抉择的伟大诗人们,不知不觉中将他们的“悯农”情怀提升到了“人文传统”的高度。他们带来的精神财富,我们至今还受用无穷。

  “悯农”,通俗地说,就是关爱、同情那些在封建势力压迫下过着贫苦生活的劳动人民。而它的内涵,早已通过凝练优美的诗句烙在了我们的思维意识中了。在中国,想必刚刚学会说话的孩子也能用稚嫩的嗓音背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稍长,我们又学会了白居易的《观刈麦》。至今,诗的最后一句“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仍清楚地印在我的脑海中。为表达“悯农”主题,中国的诗人还注意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比如,《病牛》中所描写的独卧残阳的老牛,就象征了奉献一生、劳动一生的贫苦劳动人民。聪明的作者借这个典型形象,将自己的“悯农”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每读这首诗,我们都不由得被诗中流露出的对百姓的赞美和同情打动。可以说,诗歌在对“悯农”情怀的传承上功不可没。

  “悯农”,在另一方面大胆地控诉了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群众觉醒,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诗人利用诗歌精巧简练、对仗工整、朗朗上口的特点,用朴素的语言为当时的人们揭露着黑暗不公的社会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为他人做嫁衣裳”……这些诗句我们耳熟能详,有些甚至已内化为我们精神的一部分。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古代诗文经典)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这些“悯农”诗在传诵的过程中,很容易将其思想内涵传播给普通民众,从而激发他们的斗争热情和抗争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

  “悯农”只是中国古典诗歌所体现出来的人文传统之一。即使在现代化脚步日益加快的今天,“悯农”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相信我们在吟诵着“锄禾日当午”时,心里也一定会涌动着关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并真诚希望他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本文来自互联网,有修改)

  〖指津〗

  本文准确理解题意,立意时善于化大为小,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人文传统”细化为“悯农”。“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构思谨严,层次明晰。开头引用名家名言,自然导出论题;展开时设置层次,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一关爱、同情劳动人民,二大胆地控诉封建统治者,论述深入透彻;结尾收束,警策有力。本文最大亮色是,思绪灵动,旁征博引。“念此私自愧”、 “十指不沾泥”等诗句信手拈来,准确贴切;李国文、余秋雨等名家名言娓娓道来,含蓄蕴藉。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特质》
答:严格地说,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应称作人本主义。与欧洲的人文主义相比,中国传统的人本主义具有以下特点:1. 重人轻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中国古代大多数思想家对宗教都缺少热情。他们所共同关心的乃是社会、人生的现实问题。此即孔子“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挖掘中华传统文化和浙江各地的人文历史的诗词歌赋》
答:那就是中国!那就是中国啊,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搏动的心脏跳动着五千年的脉搏,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涌动的血液奔腾着长江黄河的浪波,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黄色的皮肤印着祖先留下的颜色,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黑色的眼睛流露着谦逊的笑窝,我深深地爱着我...

《对联与诗词的渊源关系探究》
答:对联与诗词的渊源关系探究对联又称楹联、楹帖、对子,它包括名胜联、春联、喜庆联、哀挽联、修养治学联、建房乔迁联、行业联等。对联称副,由上下两联所组成,有着独特的形式与规范。在中国的古代韵文体裁中如骈文、诗词、铭赋,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本文试图从对偶的角度,探索...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答: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笔者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那么,黄昏意象有着怎样的审美内蕴使诗人们如此钟情于它? 综观中国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多以“落日”、“余辉”、“夕阳”、“斜照”、...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赏析》
答:中国古典建筑里,工匠是十分注重“窗”的设计。唐代建筑全国仅存四处,都在山西;当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正是由于在山西发现了唐代建筑——佛光寺,并数次古建筑...此时的文学史上唐诗,由于有李白、杜甫的在世,进入了盛唐诗时代。这段时期,诗仙与诗圣用大量的诗歌从三个方面开始记录了盛唐时期人文、政治、社会等史诗。

《帮我简述一下这两题的答案:1简述中国传统文学的文化特征。 2中国古代...》
答:在中国的诗歌中拥有十分丰富的意象,这本来就是写意手法的一种表现;抒情诗的比重很高,而写景诗歌的内容都牵扯到情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散文领域中,抒情散文占据了主要部分,写景散文中又必不可少抒情的部分,所以写意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是很明显的特征。比如...

《唐诗宋词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一个人唐诗宋词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使人有一颗不死的心灵,而且使得心灵在跟古人的那些个学问、品行、修养都达到很高的境界的人,不但心灵的交汇,而且体验到自己当下的存在,提升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文学中间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能代表我们...

《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
答:中国传统文化之昆曲8、中国建筑 长城、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井、石狮、民宅、秦砖汉瓦、兵马俑 、故宫··· 9、汉字汉语 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等…… 10、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

《关于古诗分类的研究报告》
答:结题报告摘要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通过诗歌鉴赏理论知识做铺垫,加上教师精练做指导,以及高考前适度专题训练,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赏析的实践能力。 整个课题研究过程遵循“诗歌鉴赏理论—实践—理论”的规律。通过教给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材系列·唐诗讲读图书信息》
答:巴蜀书社推出了一本备受瞩目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材系列作品——《唐诗讲读》。该书于2008年4月1日首次发行,作为第一版面世,旨在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全书共298页,采用简体中文编写,便于读者理解和学习。此书的开本设计为32开,既便于携带,又适合翻阅。书的ISBN号码为7807521627和...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