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小学数学怎样设计课堂问题 浅谈怎样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作者&投稿:侯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存在哪些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课堂教学问题也随之出现。下面针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的问题分别加以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情境创设不恰当。 关于“创设情境”,有些课只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创设情境,与本节课所学内容关系不大;有些课虽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没有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可以提出的问题太多,利用价值不大;有些干脆就是把课本情境图片做成课件,费力、费时而效果不大。 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服务, 既要有趣又要有数学价值,并与本节课密切相关,还要有利于激起学生的疑问,能从中提出本节课要探索的数学问题,学生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探索这个问题,从而进入探究过程。
2.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几乎都是小组合作学习,这似乎成为了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教学中。学生围成一圈,当教师号令一下“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动了起来,有的小组内所有学生都在做同样的事情,有的小组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搞明白,教师又说“停止”,学生则马上恢复原状。过一会儿,当听到教师的号令则又再来一次“合作”。当教师说“现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小组内每个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当教师让小组推选代表发言时,总有个别学生“代表”了全组,成了专门的“发言人”,更多的学生只是旁观者。 小组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众多有差异学生的教学不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小组学习只是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因此,合作与交流首先应该是作为一种意识来激发,其次是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在数学课堂进程中适合采用小组学习的时机一般有:个体操作条件不充分需要帮忙时,独立探索有困难需要相互启发时,形成不同意见有分歧需要交换时,学生争着发言教师不能满足其表现欲时,等等。
3、教材使用率过低。 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广大教师的课程观、教材观也在不断变化,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原来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有所转变,开始注重运用启发式方法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行为,必然要设计课堂提问。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好的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而不好的课堂提问,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耽误了教学进程,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设计有效地课堂提问,对搞好教学意义重大。
笔者通过近些年听过的公开课以及自身的教学反思发现课堂提问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答,如:“答案等于几?”“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等,这类问题的提出,教师只关注结果是什么,而忽视对规律的揭示,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不对”,问题太过于简单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显然丧失了优化学生思维品质的机会。
2、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启而不发。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
3、提问无目的,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的教学。备课时问题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信口开河地提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必然使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抓不住重点,学习效率低,能力得不到提高。
4、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教学时,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以学知识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这种提问不能只是“是什么?”,“叫什么?”等记忆性的反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只能是一些浅层的记忆知识,并没有表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这样的提问,无法有效地诊断学生的知识缺陷,获得真正的反馈信息,从而不利于教师调控教学过程。
5、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这样提问,学生偶尔闪现的创造性的思维火花容易被教师否定扼杀,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6、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教师的提问,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回答,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其目的在于让全体学生能在这个“时间差”里去动脑思维,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像这样的提问,不利于学生冷静地思考问题,达不到提问的应有作用。
7、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教师的问题设计,如果只针对少数学生能回答,课堂上就会“冷场”,就会有“被遗忘的角落”。所以,教师要针对提问的难易程度从“学情”出发,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以便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口语表达能力。
现举一例说明不良提问的不良影响:
如以教学10.25÷12.5为例,像以下这样提问是不好的。
1.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几位小数?(被除数是几位小数不是主要重点)。
3、除数是不是一位小数?(提问没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价值)
4、除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是不是整数?(提问负向引导学生的思维)
一、提问要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是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重点处提问,重点就会突出,在教材的难点处提问,难点就容易突破。
例如:在三年级初步认识分数教学中,使学生认识几分之一,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帮助学生理解简单分数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可以这样问:出示一个月饼图,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两人都很谦让,师:你们说他们怎样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两块。师:怎样才知道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块?再演示把两个半块恢复成一个饼再平均分,小红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块月饼的过程。师问:这半个月饼是几份中的几份?(闪烁半个月饼)我们就说它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用
表 示?另外半个月饼是多少呢?(闪烁另外半个月饼。)生:也是这块月饼的
二、提问要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数学知识结构严谨,系统性强,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要素,相近的问题情境,相似的思维方式,只要找到具有沟通新旧知识的共同因素,就能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这种由浅入深,以旧引新的提问方式,可称为迁移法,是数学教学常用的提问策略之一。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由于学生广泛掌握了长、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会了用割补法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策略,所以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解决问题。
(3)动手测量数据,填写操作实验报告,找出求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一般方法。
在运用迁移法提问时,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渗透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迁移类推作好充分的铺路搭桥的准备工作,沟通所搭的路与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路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学习数学的策略经验。
三、提问要抓住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刺激素。学生思维方式一般是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所以我们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有一定的启发性,同时要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难或太易,否则会事倍功半。提问时,可以把教材的内容与一定的故事或实际事例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就会轻松愉快地理解知识。
例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设计这样导语问题: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你什么时间做什么吗?又如:在高年级教学相互啮合的齿轮关系时,让学生回答这样的几个问题:大人带着小孩在路上行走时两人的步伐一样吗?谁的脚步更快?谁的脚步更慢?小孩为什么跟着大人跑?再如:教学圆的知识时,我们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这样用实际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中,使知识由教材中死东西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问题设计要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发现、归纳问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放开思维的去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效果。之所以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打下基础。再如:在一年级教学找规律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颜色、形状、个数的不同分别来发现排列规律,接着又出示围成圈男女同学跳舞图(动感图),师: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出了个节目,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可以从男女生的排列、服饰款式、颜色的排列、舞蹈动作的排列来发现规律,甚至可以从更多方面来发挥想象力。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的思维牵引。提问时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的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有循序渐进,步步进逼,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

1

小学 数学怎样设计课堂问题

小学数学怎样设计课堂问题?提问是解疑的重要方式,把握提问原则、运用提问技巧、掌握提问时机是提问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还今天,朴新比小编给大家带来与数学有关的方法。

(1)教学中所提问题要兼顾难易程度。问题类别虽有层次的不同,却无绝对的好坏之分。良好的提问,应包含各层次问题在内。如创造性问题是以认知记忆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及评价性问题为伴。另外,问题过小、过浅、过易,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对答如流,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质流于形式,不仅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还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具有思考性,要求所提的问题必须难度合适,即提出的问题必须介于“已知、已学”和“未知、未学”之间,并且能够使学生意识到“已知”和“未知”之间、“已学”和“未学”之间的连接,产生认知和思维中的矛盾。也就是说,质量高的问题应该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2)提问的语言要有层次性。措词,是指问题设计的语言要准确、明白、简洁,问题的表述要适合全体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知识能力水平,能够促使他们较快地做出反应。措词准确、明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要准确反映问题的实质。要清楚学生学习过程中究竟有哪些问题,文章中哪些地方应当设疑。问题抓得准,摸得透,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二是问题的表述要明白、确切,让学生明确思维定向。常有这样的情况,问题抓得很准,但文字表述上有毛病,学生听不明白,因而无从思考,失去目的性而造成胡乱猜想,必然会浪费许多时间。另外,提问的语言一般要通俗易懂,尽量少用或不用“何谓”“可否”之类的古语词汇,以使提问语言符合口语交流习惯和学生的听力要求。

(3)使多数学生参与回答问题,并及时作出课堂评价。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回答,会在课堂上及时作出处理,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个教学环节是不能省和松的。当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你什么地方回答得很好,非常正确,什么地方回答得不够完善,指出原因。这样更利于学生今后回答问题更加准确、完善。另外也有利于对已经掌握的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切忌对学生不作评价。如果不作评价或者评价不是很到位,那样就会打击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有可能失去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所以,这个环节应该引起足够重视,这个教学环节通常是疏忽不得。

2

设计提问激活学生思维

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

任何一位科学家的创造能力,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求异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的同时,不要忽视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就是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设想,大胆创造,标新立异,独树一帜,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使他们思路开阔,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克服思维定势,通过活跃的思维达到求异、求佳、求新。

具体做法是:除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之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产生尽可能多、新并且独特的解题方法,来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创造性。例如:教学探索三角形相似条件时设计如下总是:在AABC中,点D在边AB上。要使AADC与AACB相似,需要添加什么条件?像这样设计给出条件,探索各种结论的问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提高了生生思维品质。

设计比较型问题,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

著名物理学家开普勒有一段名言:“我珍爱类比胜于一切,它是我可信赖的主人,它们了解自然的所有秘密,它们可能在几何中被忽视了”。乌申斯基也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没有比较,人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不可思议的。求同思维就是从已知的各种材料中,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性的知识,寻求问题的同一答案,从求同思维能力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来看,比较型的问题,与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密切相关,这是因为,求同过程是从彼此相关联的大量具体材料中抽出规律性结论的过程,从各种材料中寻求共同的过程。

因此设计一些比较型的问题,能够培养学生求同思维能力。例如:学完“相似三角形”后,我让学生从定义、判断、性质等方面比较“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找出异同点,指出联系及区别;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引导学生把不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不等式和等式的性质、不等式的解集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进行类比等等。这样的总是设计不但沟通了知识间的横纵联系,有利于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应用、深化,而目使学生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对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水平逐步提高,求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对优化思维深刻性品质大有裨益。经常设计比较型问题使学生学会将相关联的知识整合起来研究,学会用类比的思想思考问题,学会用对比的眼光观察问题,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3

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1)穿插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认识分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个学生都熟知的小故事:“羊村的村长要分配食物,只剩下一个饼了,可是喜羊羊和懒羊羊都想要这个饼,那么村长应该怎么分才能让他们拥有一样多的饼呢?”这时,有的学生就会回答一个人分一半。那么教师就继续问,如果一个饼可以用数字1表示,那么半个饼要怎么表示呢?学生就不知道了,这时他们的兴趣就得到了有效激发,想知道老师到底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半个。当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被调动起来,教师就可以循序渐进地给学生们讲解二分之一这个概念。这样,使得学生们在娱乐的情境下记住了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营造一定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要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定的竞争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激发。比如,进行“加法减法”及“乘法口诀”的学习时,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小游戏,让学生进行分组比赛,看哪个组记得又快又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同时,设计一定的问题,将新知识融入到所设计的问题当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积极展示自己的机会,减少传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枯燥乏味的问题,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引入实践。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也要注重引入实践,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认知。比如,在学习“我们的试验田”这节课时,教师讲完书上的例子,可以让学生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对书桌和凳子进行丈量,并提出问题:“你能估算一下自己课桌和凳子的面积吗?”在课堂上,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操作,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且可以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地参与进课堂教学的活动当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处,让学生明白自己学到的知识在身边随时随处可以用到,进而让学生明白自己学到的这些知识是非常有趣而且实用的。

4

构建有效互动的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方式

1. 语言互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育人为本,培养并灌输学生的主体意识。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多的是通过语言的形式,以知识为载体展开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经常采用直接教学:提问、设疑、反问、表扬等教学方式,这样做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在这个环节中需要良好的教学节奏、言语措辞、语气停顿和及时反馈等。这一举措不但使学生有了学习热情,也便于教师通过学生的表现来了解学生的掌握能力,还为后面的讲解和新问题的提出做好了准备。同时,教师在语言互动中的细心指导、讲解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2. 情感交流。真挚的情感互动是师生互动的快乐音符。用情感的力量去启发学生,从而在师生互动中营造良好的氛围,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也需要用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一个会意微笑、一句温暖的话语、一个关爱的动作,都会在学生的心田里荡起一阵阵涟漪,那些在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业发展潜力具有积极评价、赏识态度的学生,心理上就会产生一种得到肯定的愉悦与满足,这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相反,教师对学生的消极评价和态度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创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教育是平等的,这里不仅仅表示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更代表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下开展师生互动、开展小组合作,才能使学生真正发展,真正融入到教学中来。

2. 问题提出要具有针对性。教学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进行互动,不能忽视教师在互动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开展有效教学、有效探究,使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分工地进行小组探讨,切忌问题空洞,不切合实际。而在师生互动中,应多创造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这样,既让学生学得扎实,又让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3. 关注学困生。一个班级中,虽然学生存在个性和特点差异,但后进生一般都希望把学习搞上去,往往是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而力不从心。其实,他们像其他学生一样,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帮助。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鼓励。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后进生展示小组成果,这样既让他们展示自己,又让他们重拾信心,从而促进学困生更大的进步。



何为数学思维

那么什么是数学思维呢?数学思维其实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数感,简单来说就是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一种对模式的研究,而这种模式化的过程又具有实际的操作意义,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

数学思维,就是引导孩子根据数学素材进行具体化的数学构思,形成数学运算,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帮助孩子熟悉数学概念,从而全面开发孩子的左右脑潜力。

培养数学思维对孩子的好处

1.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什么小编要这么说呢?

因为数学思维是不同于且高于普通数学的教学内容范畴的,在求解思维数学题时,基本没有现成的公式可运用,它都是通过研究规律而求解,整个过程讲究的是分析判断,逻辑推理,环环相扣。墨守成规的照搬照做是完成不了的,也正是如此,数学思维才有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激发孩子的左右脑潜能,提高和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2. 为未来掌握中高课程打基础

从小父母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对孩子的每个阶段学习和成长是有益的。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等到孩子上了初中高中,每门课程难度都在加大,尤其是数理化,这三门课程尤为重要。

如果孩子在小学阶段通过锻炼数学思维让他的思维能力得以提高增强,那么对他后期学好数理化的帮助是很大的。科学研究表明,在小学里思维数学得好的孩子对中学阶段的数理化课程大都能轻松对付,因为孩子头脑比较活络,逻辑思维强。

3. 学习思维数学是对孩子的意志品质的一种锻炼

大部分孩子刚学思维数学时都是兴趣盎然,信心十足的,但随着课程的深入,难度越来越大,这时候对孩子的意志力是一种考验,因为少部分孩子凭借着天分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努力学习,并得到了一定的成效;而还有一部分孩子在家长的逼迫之下,硬着头皮熬下来,但是更多的孩子或因天资不,或因害怕困难打了退堂鼓,没有坚持下去。其实不管学的怎么样,贵在坚持,磨练了意志力,在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活也很有益处的。

如何培养数学思维

1. 家长对数学思维的误区

其实对于数学思维的培养来说,不少家长是有误区的,认为孩子只要算好数就可以了,其实不然,著名数学家陈省声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时间来数学,但我们其实只是学会了计算,而不是数学。”

其实数学包含很多方面,应该从数量、计算、分类、集合、空间、对应、排序多个方向进行学习培养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

2. 培养学习兴趣

父母们应该都知道,不管做什么兴趣都很重要,那么提升孩子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是帮助他掌握这些思维方法以及解决问题本质能力的关键。不要让孩子为了学习而学习,要让他自己发现这其中的乐趣。

父母对孩子数学思维的培养中要和生活相结合,在游戏中学习,毕竟实践大于真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寻找,这有利于他学习兴趣的提升,爱上数学。

3. 与生活结合

整个数学思维的培养中不应该是不切实际的,父母可以与生活相结合。比如父母在带孩子去商场买东西时,看到有的衣服价格是打八折优惠的,那么父母在此时就可以问孩子,原价399的衣服,打七折的话,那么实际付款的数额是多少?我们可以节省多少钱呢?让孩子自己动脑思考。

或者带他去买爱喝的旺仔牛奶时,发现第二个半价,那么我们怎么购买最合适,孩子要怎么做才可以喝到更多的旺仔牛奶呢?带着他去思考,让他知道怎么做对自己是更有利的。

4. 寓教于乐

都说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在游戏中教学对孩子来说是最有效的方式。比如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做一些有关于数学的小游戏,像1到100的总和是多少,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自己能很快的算出来,这样让孩子产生好奇心,他就会去研究这其中的关系。

或者带孩子玩积木,玩拼图,这些游戏不但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还可以让孩子体会到游戏的快乐。

合理的教育方式很重要

1. 打好坚实基础

基层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未雨绸缪有利于孩子的快速发展。家长可以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让自己的孩子在有余力的时候学习一些超前的内容,其实很多的学霸培养都是这样的,在孩子能接受的范围,让他多接受一些东西,举一反三,思维拓展,不局限于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孩子在课堂中也能学习的更加轻松愉快。

2. 注重解题过程

其实很多时候算题的结果都不重要,而是在整个解题过程中孩子学习到了什么,学会总结思考很重要。

让孩子在所得到的结果上进行探索,也就是所谓的思考与创新,这样可以让孩子对所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不拘泥别人普遍的观点,要让他大胆的进行思考与创新,只有不断地去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解决遇到的困难,这样才可以得出自己合理而又独到的见解,从而改善自己的思维模式。

3. 引导孩子开口

培养数学思维就是在锻炼孩子的逻辑能力,那么家长在此过程中要一步一步的去引导孩子的思路,一定要让孩子敢说敢想,不能让孩子的思维具有局限性。

让孩子去解决一个问题时,家长一定要给他留下一定空间,让孩子独立的去思考,去琢磨,不求结果。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勇敢的说出来,这样有利于加强他的思维能力和逻辑空间。

数学思维训练可以锻炼孩子思维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通过学习数学思维,可以帮助孩子开拓思路,增强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孩子的智商水平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所以家长千万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数学思维培养,而且一定要从小培养,这样才能让孩子更加的优秀睿智,赢在起跑线上。



《浅谈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
答:它可以温故知新,引出新的内容;它可以启迪学生思维,揭示和解决矛盾;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课堂教学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巧妙设计提问?本人在教学中有如下三点体会。铺垫阶段的提问,重在“引”“引”即引导。教师让学生回想已学...

《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设置问题情境》
答:二、注重课堂预设生成 课堂教学要想有质量,很重要一点就是注重课堂预设与生成。不管教师的预设还是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生成,最终大多以问题的提出结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设计当堂课的学习重难点时要注意从学生学习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班情、学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

《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答:《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练习不能局限于巩固知识、操作技能和对常规问题的解决,应有注重预感体验、尝试、归纳、猜想、类比等非形式推理的问题,有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和结论不确定的开放性问题等。形式单一、答案唯一的练习,不利于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练习...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要点有哪些?》
答:记得有一次我上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条形统计图》书上的例题统计的是住家分布图。上下来才知道学生没什么兴趣,回去以后我就好好的进行了反思,问自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关键词三:直观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就必须加强直观。小学数...

《浅谈数学课堂如何设问》
答:学问学问,要学好必须会问。教学中提出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课堂中教师提出一个好的问题,能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事半功倍。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一、课堂设问要针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设计问题必须要针对本节课知识的重点...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答:紧接着老师又指着旗杆说:“若学校想要更换新的旗杆,你能帮助算一算旗杆应有多长吗?”“以小组为单位先研究方案,在确立实施的方式方法。”学生很快利用杆高和影长成正比例这一知识设计出方案。这种室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情境之中,与只让学生坐在课堂上...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关注哪些问题》
答: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要关注的问题如下:1、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包括学生的兴趣、能力、学习风格等。通过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师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关注数学思维的培养:新...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
答:由于数学课堂练习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强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探索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特别在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今天。如何设计具有开放性、探索性、实践性的数学问题,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显得更加十分迫切和必要。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练习设计这方面下功夫,...

《怎样设计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练习》
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的、活泼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练习突破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局限,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发掘...

《如何优化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练习题的设计》
答:练习课主要是以练习为主,目的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解、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1)巩固练习。这一练习的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新知,是新授课的补充和延续。如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后可以补充以下练习3÷8=1.35÷15=0.49÷7=25.5÷3=7.2÷36=设计这样的巩固练习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小数...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