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作者&投稿:宰父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进步性:
(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形成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最主要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3) 弘扬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4)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⑸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⑹后期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局限性:
前期的新文化运动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一次猛烈的扫荡,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了思想准备。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即:

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三、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四、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文化运动的后期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非理性“情绪的宣泄”。

●五四新文化运动集中批判封建纲常名教等旧思想、旧传统,但没有完全否定传统。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期的一个显著特征。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到《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再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新的文化运动。

五四新文化运动自发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它褒贬不一。直至如今,虽然已经过了八十年,还仍然是众说纷纭,评价各不相同,观点相去甚远,需要继续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社会现实的回应,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不是“情绪化”的产物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胜利果实,登上了民国总统的宝座。他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独裁,大搞帝制复辟。而与政治倒退相伴随的则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尊孔复古的逆流。袁世凯诬蔑辛亥革命以来“纲常沦弃,人欲横流,几成为土匪禽兽之国”,命令全国“尊崇孔圣”。在这种情况下,各地相继出现了诸如孔教会、孔道会、宗圣会等尊孔复古组织。这些组织与北洋军阀相唱和,攻击辛亥革命,谩骂民主共和,鼓吹非孔教、非复辟不能救中国。历史事实清楚地表明,袁世凯的所谓文庙祀孔、天坛祭天不过是恢复帝制的前奏:“武圣”张勋与“文圣”康有为更是联手导演了一出复辟的闹剧。既然反动的政治总有腐朽的文化为之张目,那么捍卫共和、反对倒退,就势必要痛击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扬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对封建文化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五四新文化运动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随着维新思潮的发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开始抨击君主专制、纲常名教,提倡民权、自由、平等,这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的先声。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进一步批判封建的纲常名教,指出如果不“扫荡三纲,荡涤五伦”,中国就不能“挹自由之空气,振独立之精神,拔奴隶之恶根,救民众之悲运”。他们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孟,提出“圣人革命”,否定了“圣人”和“圣学”的绝对地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批判纲常名教、反对孔教,与辛亥革命党人对待纲常名教和孔子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是一脉相传的。由此看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对维新思想和革命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把五四运动说成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文化运动倡导者的“情绪的宣泄”、“非理性感情在起作用”,显然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他们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新文化的提倡,是在经过对社会现实、思想文化状况的严肃思考后作出的抉择。这种抉择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之上,是对现实的客观回应。

五四新文化运动反对旧思想、旧传统最主要的内容,是反对孔教,批判封建纲常名教,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

五四时期,先进的知识分子表现出宽阔的眼界和宏伟的气魄,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仅局限在文化层面,而且是要救国,要“再造中华”。尽管《新青年》标榜“批评时政,非其旨也”,事实上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并没有脱离政治。新文化运动就是由尊孔复古、帝制复辟的社会现实引发出来的。正如陈独秀所说:“这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因此,在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批评“旧思想”的针对性是很鲜明的。他们集中反对将孔教定为国教并列入宪法,指出孔教是维护专制制度的,与民权、平等思想背道而驰。

李大钊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陈独秀也强调说:民主共和重在平等精神,孔教重在尊卑等级,“若一方面既然承认共和国体,一方面又要保存孔教,理论上实在是不通,事实上实在是做不到。”他们还指出,尊孔是为了复辟帝制,“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思想学说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迁的,“孔子之道,施于今日之社会为不适于生存”。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将孔教列入宪法,必然要集中批判封建的三纲五伦。他们认为孔教的核心是礼教,是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制度,“儒者以纲常立教,为人子为人妻者,既失个人独立之人格,复无个人独立之财产”。鲁迅的名著《狂人日记》、《我之节烈观》,吴虞的《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等,也都是揭露封建礼教的罪恶,尖锐批判忠、孝、节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危害的。

反对将孔教列入宪法、批判封建纲常名教,可以说是新文化运动中反对旧思想、旧传统最主要的内容。但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对于孔子及其学说并没有完全否定。如陈独秀就肯定了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孔学的历史价值,表示“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个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无价值”,并认为孔子学说也有优点,不是“一无可取”。李大钊也明确表示:“余之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仅此而言,也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没有视中国传统文化尽为糟粕,说不上是全盘反传统。新文化运动没有也不可能使传统文化中断,即使是儒学也没有中断。如果说有“中断”,那断掉的只是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

以五四运动为界,新文化运动分为前期和后期,后期是前期的发展。谈论新文化运动不能只谈前期不谈后期,更不能以前期排斥后期

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除原来的资产阶级新文化外,又增加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新文化,并逐渐在思想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震动了全世界,在人们心目中对曾经被奉为效法榜样的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了怀疑,以致破灭。1917年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民终于在绝望和彷徨中从十月革命学到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主要是通过李大钊等这样一些在前期新文化运动中起骨干作用的先驱者传播开来的。1918年,李大钊就撰文欢呼和论述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第二年,他主编出刊了《新青年》的“马克思研究”专号,并发表了著名的长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系统、准确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并指出三者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此后,许多报刊相继发表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也被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这样,就使19 15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发展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之所以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决非由于几个知识分子一时的感情冲动。中国人民是在与各种主义的比较、实践之后,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其间贯穿始终的是先行者对社会现实深沉的理性思考,而不是非理性的冲动,更不是简单的盲从。它是思考后的选择,是对现实的回应。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严重的斗争和艰辛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同时存在的还有其他种种主义,诸如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实验主义、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泛劳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等。

马克思主义开初只是其中的一家。马克思主义与这些思潮在社会改造的浪潮中竞相传播,斗争是不可避免的。从1919年到1 923年,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了三次大论战,先后战胜了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以张东荪、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在思想理论的斗争中,其他各种主义很快便销声匿迹,只有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所接受,并且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中国人民正是经过研究、比较和鉴别,最终才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需要指出的是,近些年来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人民接受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而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从苏俄接受来的教条主义。这种说法不符合历史实际,把问题简单化了。十月革命无疑对中国影响很大,它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但是,中国人民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并不只是从苏俄来的。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显然是受日本学者河上肇的影响。杨匏安、李达、李汉俊等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都是在留学日本期间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而周恩来、蔡和森等许多留法勤工俭学的青年,则是在法国研究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共产党宣言》和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国内,1920年,陈望道全文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本在上海出版。据罗章龙回忆,当时在北京也有据德文版《共产党宣言》翻译的中文油印本。1883年、1888年恩格斯先后为《共产党宣言》德文版、英文版所作的序言中一再明确指出,包括阶级斗争学说在内,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原理”。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的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而不是什么苏俄的教条主义。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和民主,到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一脉相承、不断完善和发展的

新文化运动高扬的科学和民主的旗帜,在五四运动后,由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而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意味着新文化运动越来越偏离其初始的方向,是出于偏见。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与民主和科学的洗礼,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但只有举起社会主义的旗帜,才算找到振兴中国的新道路。新文化运动——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构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3、为五四运动爆发起了思想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5、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6、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维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1)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形成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最主要 (2)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3) 弘扬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4) 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⑸有利于文化的...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全面详细)》
答: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新文化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4、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批判孔学,是为了给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障碍。但是,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5、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使用的方法,一...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918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重要概念:民主、科学、旧道德的内涵;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流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把矛头直指孔孟之道。这是基于以下认识:第...

《如何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猛烈批判封建旧文化、旧思想、旧礼教,大力倡导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极大的鼓舞了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年探求真理的热情,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决是不对的,...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答:(2016·孝感)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启示青年,必须树立变革现实的思想,要有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应战胜恶社会,而不被恶社会所征服”。陈独秀为了“战胜恶社会”,希望青年们高举的两面大旗是民主科学。(2019·孝感)“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味,...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他们对帝国主义行为持中立态度,倾向于将中国的困境归咎于自身而非外部因素。然而,要全面评价新文化运动,我们必须跳出这一视角,回顾历史的脉络。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可以追溯到蒙古帝国时期,它引入了色目人,尽管他们与胡人有着共同的起源。蒙古人的统治下,回回商人以投机手段活跃,逐渐在权力结构中占据...

《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答:内容: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影响: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在近代中国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的风暴。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
答:我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当时的一批豪杰之士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开出的一剂猛烈的济世良方,为正处于特殊历史阶段下的中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但问题是,再好的药也毕竟是药,而不是五谷杂粮。在我们身体好了之后,如果再继续吃这些“良药”,只会再生新的疾病,产生更大的危险!平心而论,新文化...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