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老屋听冬抒情散文

作者&投稿:帛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冬天常住城里的格子楼,偶尔回家,在陪年迈的母亲小住两日的同时,听一听老房檐、纸窗户和尖树梢中冬的呼啸,找一找土坯炕、热火炉和屋外雪的感觉,搁别人,也许会写成诗,于我,只是倍感亲切和久违。

老家老屋,房子座落于村前,坯垒砖包、老檐出头、闩栓木门、格子窗棂,属于老式的平原农舍建筑,与目前流行的前出抱厦、明五暗七、红瓦起脊、磁砖挂面的宽房大院差别很大。这样的老屋,在一般人眼里,冬天无非是平常的冬天,故事无非是平常的故事!然而对于从这儿走出的子孙,感觉就不那么简单:房子上一砖一瓦是熟悉的,院子中一草一木是熟悉的,屋子里一厨一瓮是熟悉的……正因为此,“熟极生陌”就在情理之中了:院前那片接近干涸的水塘,冰凌张裂的声音远没有过去的惊心动魄;过去在寒冷的旷野,夜间时常会有狐、獾游走中出现的“鬼火”和亮眼睛,如今在四村遍野的灯火中再也没有惊悚之感;远看老屋,与家家铮明反光的玻璃门窗比,那纸糊的“门上亮”和格子窗显得尤其背时和惨淡……唯一的例外,是母亲养的那群老母鸡,一如从前,秩序井然地飞上外窗台,到搭在两侧的蛋槽卧蛋,下过后便飞到墙头叫个不止,给人的感觉是这个院落多少留住了它的过去和古典。

老屋距今已有100多年,在这期间,发生过多少动人的故事,说不清;创造出多么璀璨的文明,说不清,只是据零散的记载和传说,发生在大约民国十几年一个冬季的事件,对这个家族影响极大。事情的大致轮廓是,在一个风和日暖的良晨吉日,伴着阵阵鼓乐的吹打,祖母被一乘花轿迎进了这个漆刷一新的大门。可是,这“良辰美景”的日子过了不长,祖父就暴病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祖母只有21岁。她老人家承载这个家族的一脉骨血,在悲痛-阴-影笼罩中十月怀胎,生下了父亲……然后就是人性*与理性*的抉择——她选择了后者,也即选择了一生的孤寂、平淡和坚毅。此后几十年,老人家一双小脚,侍老将幼,严慈一身,里外两面,靠着一如既往的要强和执着,把百亩田产和一个大家打理得有井有条,有吃有余,其作其行,当地远近无不一举指称赞。祖母的一生,给家族后人留下多么厚重的“无字牌碑”不说,重要的是没有那个冬天的孕育,这个目前几十口人的大家庭就渺然一张白纸了!

冬天的老屋,在母亲等老辈人那儿到处都是“神”,在我这里则到处都是“神秘”,即使“冰冻”这样的现象也不例外。印象中过去每年正月十五村里都要“闹元宵”,放焰火、摆龙灯、踩高翘、扭秧歌热闹非常。晚上吃过“小年饭”,在外出看热闹之前,家里要举行一项重要的“神事”活动:冷清的月光下,长辈老人率全家虔诚地对“佛祖”、“关帝”、“灶王”诸神逐一焚香膜拜,又让人用提水罐到井中提一罐水,满满地蹲到老枣树下的砸布石上,才去街上看热闹。大半夜回家,罐水已结了薄薄的冰,罐底冻在砸布石上。冰取出后每人分吃一口——以此祈保不生口疮和杂病;再由两人用木棍抬罐绳,如果冻得结实,就会罐、石一块抬起——以此预测年景。对这样的活动,小时只是朦胧,后来想也许确有必要:在那个自耕封闭、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家人吃马喂十几口,没有锅台后那张写着二十四节气的“灶王画”,没有那棵弯枣树下的砸布石和提水罐,不仅盲目中筹划一个全年的农事规划、开销计划是困难的,而且全家人的平安健康也少有保障!

雪,是北方地区冬天的重要景观,老屋也不例外:一一夜雪后的清晨,从煤火屋的沉闷中开门望雪,耀眼的银白和扑面的清冷,顿时给人带来心胸的净化和开阔;一院树,是榆是槐、是枣是椹已无法分辨,高的俨然像雪后北方的阔叶,矮的如“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只是有些形单影只;院中随机堆放的几堆柴草,经过雪的掩埋,轮廓如丘陵地区雪后的微缩鸟瞰;麻雀和喜鹊在白色*的树间飞来飞去,把树枝上的“雪挂”抖得纷纷扬扬,不时发出几声无奈的对答和呼唤;举目原野,皑皑白雪,一望无际,偶有一两行人,踏雪之一声若听……雪之于冬天,远不止这“三千世界银成色*,十二楼台玉作阶”的实在景象,更兼有“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的事理折映:那些只知舞文弄墨的迂腐雅士,恻隐之下总想用轻而易举的方式,把这个大到天体、小至物玩,处处充斥“不平等”的.世界纳入“万民同乐”的格局。其实是幼稚的:即便一一夜的雪带来一冬的“玉”,在其平静的表面掩盖下,冬眠的林林万物,也无时不在韬光养晦、蓄势待春,千方百计试图抢占来年展放的高地和先机——在这个世界,为生存而竞争,为竞争而准备,是其永恒的本质和主旋律!

老屋的冬天,还有隐藏地下的“一景”——菜窖。这种东西,过去华北平原农家司空见惯,而随着现代储存设施的出现,它的生活用途已逐渐被生产用途所代替,因而也就比过去少见了许多!老家院中几十年前挖的那个大菜窖,现在还被邻里使用,透过气眼,有时会冒出几缕白色*的“地气”。其中存放除部分食用品种,多是“种储”,地瓜、萝卜、白菜什么都有。它们在地下沉睡一个冬季后,等到来年春暖,地瓜就进行温床育苗,用于华北地区一项主要农作物种植;萝卜、白菜之类则植于菜园,在园丁悉心照料下,生出嫩芽,开出白花,结出硬籽,用于夏天的蔬菜栽种……

老屋的冬天,年复一年,就这样重复着发生和发生着重复的故事,在收藏过去一年的同时又孕育新的一年,因而,春天和春天的播种,来年和来年的收成,严格地说是在冬天就已经来临和开始了。

《老屋记忆经典散文》
答:夏天的傍晚,我们坐在大门过道里的凉席听婶婶讲故事,男孩子则赤着脚在碾过麦子的场院里玩打仗游戏。我们玩渴了就走下石阶,蹲下来,双手伸进水里掬水喝,一瞬间,一丝凉爽甘甜轻轻的穿过舌尖,渗到牙缝,在掬第二掬水的`时候突然看到河里有一轮圆圆的月亮和一排排垂柳,伸手去抓又没见了……。老屋...

《老屋听春 赏析 刘来堂的 拜托了》
答:《老屋听春》是刘来堂先生(中国家协会会员)散文代表作——系列散文《老屋·季节》(包括《老屋听春》、《老屋听夏》、《老屋听秋》、《老屋听冬》)其中的一篇,其主题思想是通过对老屋春天的描写,反映作者对和谐社会、平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张扬的生活都是相似的,平淡的生活各有各的平淡”、“...

《家乡的老屋散文》
答:我们家一开始住在外公家里,老屋实际上是外公家的老屋,老屋不大,只有一间大点的房间,可能是父母当年的新房,即便如此,里面也是没有粉刷的,地是土地,墙上的砖块块可数,一人多高的上面就是土砖,上面糊的是泥,早已干透了,土块一碰就哗啦哗啦地往下掉。另一个房间早些年应该是外公的,几乎是木板隔成的,木板上雕了...

《老屋故事散文随笔》
答:冬,总是不请自来,带着萧瑟与寒意,在门外横冲直撞。然,一坑柴火,几张笑脸,静静诉说的,是又一个丰年。 季节随着色彩的变化而不断更替,唯有老屋,以一成不变的姿势,稳稳地站立在苍穹下,托起了一家人的希望和亲情。 2 老屋建于何年?我没有概念。 我只知道,自己一生下来,就在老屋里。仿佛理所当然的,老屋...

《关于回忆的美文:记忆中的老屋》
答:那些在老屋的花树下饮茶,檐下听雨的曰子;那些炊烟袅袅,柴火灶里飘来的饭菜香;还有妈妈腰间系着蓝花围裙喊我回家吃饭的情景。都已成了我最温馨的记忆。 久久地站在老屋前,不舍离去。双手轻轻抚摸老屋的脸庞,感知日子留下的温度,静静地听着它诉说的故事。这砖瓦砌的老宅是承载我最初梦想的地方,凝聚了一幅幅往事...

《远久的记忆之老屋散文》
答:家里的那栋“关门紧”的老屋,听人说是爷爷赢回来的,历经三代,已近百岁有余。老屋坐南朝北,占地面积八十几个平方米,墙体是土坯砖、红石砖、青石砖等大小不一的砖块混合搭建的,窗面是泥坯做的,倒是格子小轩窗精巧别致。那扇木制的木门,高高的,厚重,早已被风雨侵蚀的斑驳陆离,当我从门旁闪过瘦弱的身影时,那情...

《我与老屋散文》
答:我与老屋散文2500字 算了算,我与老屋相别竟有八年之久。我想它该是很老了吧!的确是很老了,老到我已忘记它始建的年份,只能从那脱落的木漆和斑驳的墙壁推断年龄应是比外公还要老的。原以为我与老屋是不会有任何交集的,可偏偏,它就那么刻骨铭心的留在我心里那么久,那时我隐约觉着有某种味道...

《忧郁的老屋散文》
答:然而,我像长成的小燕能飞往远方的时候,堕落成了老屋的过客,一年甚或数年不曾回眸它一眼了,父母也搬出来在钢筋水泥的城里安家时更如此。老屋春的'碧绿、夏的绚烂、秋的敦厚、冬的凛冽似乎与我无关,如敝屣般被遗弃在岁月的深处。直到年迈的父亲坚持叶落归根,回家养老,老屋才重新被捡拾起来,像从...

《老家老屋散文》
答:老家老屋散文1 站在风雨中摇摇欲坠的老屋正厅堂前,看着“秃岭”下的残垣断壁,看着残垣断壁后的“秃岭”,真的,有一种莫名的遗憾。 据族谱载,自清道光中,先祖肇基至今一百八十年左右,到我们这一辈,是第六代。老屋什么时候成为记忆中的样子,我无法考证。但记得,走出时的老屋,确实很老,修葺修葺,确实又不显老;...

《关于老屋的文章》
答:昨日试卷中有一道散文阅读,我觉得他就在写我的一种情结,特录于下,不日,一定也些一篇。 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潜意识里,只有回到乡下的那幢老屋才叫回家。我家的老屋,是傍山而建的一幢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淡淡的草屑味...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