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文言文清史稿治学翻译

作者&投稿:燕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古文《清史稿》翻译

陆陇其,起初名“龙其”,字稼书,是浙江平湖人。

康熙九年中进士,十四年, 授为江南嘉定县知县。嘉定是个大县,赋税征收多而民间习俗又追求铺张浪费。

陆 陇其简朴节俭,努力以德教化百姓。遇到父亲告儿子,便含着泪进行劝说,以致儿 子搀扶着父亲而归,从此很好地侍奉。

遇到弟弟告哥哥,便调查出挑唆者施以杖刑, 以致兄弟二人都很感动悔恨。一些品行恶劣的青少年勾结行恶,便给他们戴上枷在 路口示众,看到他们悔过了才释放他们。

有一富豪家的仆人夺走了砍柴人的妻子, 陆陇其派差役将他逮捕治罪,使富豪改变了以往的行为成为善人。遇到官司,陆陇 其不用差役去逮人,属于宗族内部争讼的,便以其族长去治办,属于乡里争讼的, 便靠里老去治办。

有时也让原告、被告双方都到县衙来进行调解,称为“自追”。 为了征收赋税,陆陇其建立了“挂比法”,写上百姓的姓名以进行对照比较,至于 交纳数额由每人自报。

同时又建立“甘限法”,命令将今日限定交纳中所欠的数额 日后增加一倍交纳。 十五年, *** 因战争需要而征军饷,陆陇其下令征收,并说明“不考虑一官半 职,反而对你们百姓无益,而且对国事也有损坏”。

于是每户发一张知县的名片以 进行劝导,不到一个月,交纳至十万,又赶上征房屋建筑税,陆陇其认为只应征收 市中店铺的税,命令不许涉及乡村百姓家。江宁巡抚慕天颜上疏请求施行繁简不同 的各州县长官更调法,因而谈到嘉定县政务繁杂又多逃税者,陆陇其虽然操行称绝 一世,然而却没有应付复杂事务的才干,应该调到事务简约的县。

此疏下到吏部讨 论后,以才力不及为由将陆陇其降调。县里有某人在道路上被强盗所杀,而其家人 却以仇杀上诉,陆陇其捕获了强盗并审判定案。

刑部认为最初的报告没有说到强盗 事,以隐瞒盗贼的过失夺去陆陇其的官职。 十七年,以博学鸿儒科选拔人才,陆陇其没有来得及参加考试,便因父丧而归 乡。

十八年,左都御史魏象枢遵照皇上的命令推举清廉的官员,上疏举荐陆陇其廉 洁对己而爱民,离任的时候,只有几卷图书和他妻子用的一部织机,百姓象对待父 母一样热爱他。皇上命令他守丧期满后可用为知县。”

二十二年,授陆陇其为直隶灵寿县知县。灵寿土地贫瘠,百姓贫困,劳役繁多 而民俗轻薄。

陆陇其向上司请求,与邻近的县更换服役,可以轮流更代。陆陇其实 行乡约,视察保甲,多发文告,反复教育百姓,务必去掉好争斗和轻生的习俗。

二 十三年,直隶巡抚格尔古德将陆陇其和兖州知府张鹏翮一起作为清廉官举荐。二十 九年,皇帝下诏让九卿举荐学问优长、品行可用的人,陆陇其再次被推荐,得到圣 旨,可以调任为京官。

陆陇其在灵寿七年,离任的时候,道路上站满了百姓,哭泣 着为他送行,如同离开嘉定的时候。陆陇其调京后被授为四川道监察御史。

偏沉巡 抚于养志的父亲去世,总督请皇上让他在任为父守丧,陆陇其说天下太平,湖广又 不是用兵的地方,应该让他尽孝道,于是于养志解任回乡。 三十年,清军征讨噶尔丹, *** 为筹集军费而采用向捐款人授以官位的做法。

御史陈菁请求停止捐款人必须经过保举才能升官的做法,而实行多捐者优先录用的 政策,吏部讨论后没批准实行。陆陇其上疏说:“向捐款者授官的做法并不是皇上 本意要实行的,如果允许捐款者可以不用保举,那么与凭正途而做官就没什么区别 了,再说清廉是可以通过捐款而得到吗?至于捐款者优先录用,等于开了为名利而 奔走争竞的门路,都是不可行的。

特别要请求实行捐款人如果在三年内无人保举, 便让他辞官退职的做法,用来澄清升官的途径。”九卿讨论认为:“如果实行让捐 款人辞官退职的做法,那么希望得到保举的人奔走争竞将会更厉害。”

于是,皇上 下诏让与陈菁详细讨论。陆陇其又上疏说:“捐款的人贤愚混杂,只有靠保举才能 防止其中的弊端。

如果排除保举而只认可捐款授官,这些人有不捐款的吗?议论的 人认为三年没人保举就让辞官退职的做法太苛刻了,这些没有功名的平民得到官位, 居百姓之上三年,已经很过分了,即使辞官退职在家,也像官宦一样,很荣耀了。 如果说到这些人通过钻营求得保举,那么只要总督、巡抚是贤明的,从哪里去奔走 争竞呢?即使总督、巡抚不贤明的,也不能将所有的人全保举呀!”这个上疏更是 言辞激切。

陈菁与九卿仍持不同意见。户部以捐款者都在观望,将会迟误军需为由, 请求夺去陆陇其的官职,发往奉天安置。

皇上说:“陆陇其任官时间不长,不了解 情况,的确应该处分,但是作为言官可以原谅。”正巧,顺天府府尹卫既齐巡视哉 辅,还朝奏报,民心惶惶不安,唯恐陆陇其发配远地。

于是,陆陇其得以免于发配。 不久,命陆陇其巡视北城。

任用期满,吏部讨论将他外调,因而陆陇其告假还 乡。三十一年,陆陇其去世。

三十三年,江南学政缺员,皇上打算用陆陇其,左右 侍臣奏报陆陇其已去世,于是用了邵嗣尧。邵嗣尧过去与陆陇其都是由于为官清廉 而由外官调到京城的。

雍正二年,世宗亲临学宫,讨论增加随从祭祀的儒者,陆陇 其在其中。乾隆元年,特赠予清献的谥号,加赠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

著作有《困勉录》、。

2. 文言文翻译:清史稿张树生篇

《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张树声传原文及翻译供参考:译文:张树声,字振轩,安徽合肥人。

太平军侵扰皖北时,张树声以禀生身份和弟弟张树珊、张树屏一起领导民团剿杀叛贼。又越出合肥地境,接连攻下含山、六安、英山、霍山、潜山、无为;尤其是太湖一战,凭五百人冲锋陷阵,击退了陈玉成数万大军,可以说居功至伟,接着又大力推行坚壁清野的战法。

当时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等人都相继修筑堡垒,联成一气以求自保,皖北被搅得支离破碎,只有合肥西向地区得以保全。曾国籓征调张树声守卫芜湖,后又调防无为,升为知府。

同治无年,张树声领军跟随李鸿章支援上海。李鸿章建立淮军,张树声和刘铭传等人分别领导部分淮军,一起攻下了江阴,张树声被升为道员。

李鸿章曾亲自检阅娄门程学启的军队,又派张树声领军支援荡口。张树声攻破谢家桥,追击到齐门,又在黄埭大败敌军,程学启就势靠城驻军,从此娄门一路太平军再未出现。

同治二年,攻打无锡、金匮,在芙蓉山与敌交战,大破敌军,缴获战船器械不可计数,被赐予“卓勇巴图鲁”的称号,授三品官服。张树声乘胜进逼常州。

第二年(同治三年),连续攻打沿河岸连二十多座太平军营地,都攻破了。攻下常州后,继续进军浙江湖州,诏命授予张树声为记名按察使。

同治四年,被授任江苏徐海道。不久又被授任为直录按察史,赴大名督理防务事宜。

同治九年,张树声被调补到山西任职。过了两年,升为漕运总督,代理江苏巡抚之职。

同治十三年,实授为江苏巡抚。后逢母亲去世,离职归家守丧。

光绪三年,张树声被重新起用,授任为贵州巡抚。正赶上广东总兵李扬才占据灵山一带,集结匪军侵扰越南,朝廷下旨调张树声巡抚广西,处理乱局。

事情平定后,升为两广总督,先后剿平了西林苗匪、武宣积匪(原文直译啊,教科书这“匪”肯定要译为“起义军”的,都懂?)。光绪八年,李鸿章母亲去世,归家办理丧葬事宜。

张树声代理直隶总督。又逢朝鲜发生内乱,日本使臣花房义率领500士兵进入王京,强迫朝鲜协议签约。

张树声(接报后)急命吴长庆等人赶赴朝鲜,迫使日方签约退兵。然后吴长庆等夜攻乱党,将乱党从属全部歼灭,朝鲜内乱平定了,张树声又上奏获准,令吴长庆暂时驻防朝鲜。

皇上赞许张树声的能力,加封他为太子少保。第二年,又复任两广总督。

不久,又赶上法国侵略越南,张树声就把法军侵略越南、进逼中国的情况上报朝廷,支持抗法。等到淮军在北宁战败后,张树声自已请求解除总督之职专心治理军队,请求上报后被准许了。

后又被定罪为虚报情况,革职留任。不久,张树声病逝,谥号靖达,在直隶、江苏和本籍合肥建祠纪念。

张树珊另有传记。张树屏,因收复江苏各州县,积累功勋升为副将。

随军征伐捻军,驻扎周家口,多次带兵打胜伏。捻军被平定后,张树屏被升任提督,赐“额腾额巴图鲁”的称号。

后调任山西负责黄河流域的军事驻防。光绪二年,调任驻守河曲、保德。

正逢皖军赶去支援乌鲁木齐,在甘肃一带活动的乱贼曹洪照流窜到后山地区,张树屏正奉命前去视察,接到警情后,乘着大雪追击乱军。乱事平定后,张树声被赐予头品服,被授任为太原镇总兵。

后移防包头,又调防到大同。光绪十三年,请求退休。

到他去世后,李鸿章上报了他的功绩,朝廷给予优厚的抚恤,并在太原建立祠堂纪念他。《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张树声传原文及翻译Greysky整理原文:张树声,字振轩,安徽合肥人。

粤寇扰皖北,以禀生与其弟树珊、树屏治团杀贼。复越境出击,连下含山、六安、英山、霍山、潜山、无为;而太湖一役,以五百人陷阵,击退陈玉成众数万,功尤盛,复力行坚壁清野法。

其时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辈皆相继筑堡,联为一气,皖北破碎,独合肥西乡差全。曾国籓檄守芜湖,调无为,迁知府。

同治元年,从李鸿章援上海。鸿章立淮军,与铭传等分领其众,从克江阴,晋道员。

鸿章亲视娄门程学启军,遣树声援荡口,破谢家桥,逐北至齐门,又败之黄埭,学启遂逼城而军,於是娄门寇道始绝。二年,攻无锡、金匮,击寇芙蓉山,大破之,夺获战舰器械不可称计,赐号卓勇巴图鲁,予三品服。

树声乘胜趋常州。逾岁,攻河干二十馀营,尽破之。

城拔,进复浙江湖州,诏以按察使记名。四年,署江苏徐海道。

寻授直隶按察使,赴大名督防务。九年,调补山西。

越二年,擢漕运总督,署江苏巡抚,十三年,实授。遭继母忧,归。

光绪三年,起授贵州巡抚。适广东总兵李扬才据灵山,构匪扰越南,朝旨调树声抚广西治之。

事宁,擢总督,先后剿平西林苗匪、武宣积匪。八年,鸿章丧母归葬,树声摄直督任。

值朝鲜乱作,日使花房义质将兵五百入王京,迫朝议约,树声飞檄吴长庆等赴之,遂成约,寻盟而还。於是长庆等宵攻乱党,悉歼其渠,乱乃定,树声奏令长庆暂戍朝,上嘉其能,加太子少保。

明年,还督两广。会法越构兵,即以法人侵逼状上闻。

逮北宁陷,自请解总督职专治军,报可。复坐按事不实,革职留任。

未几,病卒,谥靖达,予直隶、江苏及本籍建祠。树珊自有传。

树屏,以收复江苏各州县,积勋至副将。从征捻,驻周家口,战。

3. 古文《清史稿》全文翻译

张埙字牖如,江苏长洲人。

康熙十七年,被授予登封知县,一个人骑马上任。到县三天,发誓不收一分钱的贿赂,不冤枉一个好人。

衙门前立一块巨石,上面刻着四个字:“永除私派。”设收集意见的柜子,百姓自己封好信件投进去,从来没有剩余的信件。

他招集流亡的人,督促他们耕种田地。他考察那里土地的状况适宜栽种什么作物,然后督促百姓种植木棉及各种果树。

又大修学堂,修复了嵩阳书院——嵩阳书院是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张埙聘请耿介做老师,用程朱理学教导学生。

从县城到边远地区,建立学校二十一所。他考察学生,按时巡视,校正学生的句读,用揖让进退的礼节来教导他们。

空闲时间,他骑着毛驴到各地访贫问苦。有小的争执,就在田间解决。

县西边吕店这个地方,一向好打官司。张埙审查里长张文约贤能,推荐他做乡约,使他教化引导百姓,不淳厚的民风完全改变了。

里长申尔瑞欠税将受杖刑,路上拾到别人用来交税的税金,就归还给人家,宁愿受责备,也不拿人家的钱财获利。张埙认为他品德高尚,登门表扬他。

农民高鹏举死了,他妻子孟氏年轻,公公想强行把她嫁出去。孟氏在丈夫墓前哭泣,将要自缢。

张埙恰巧改变服装出行,问他哭的原因,了解情况后,送给她钱和米,让她回家,免除了她的徭役。每年都要慰问她,使她保全节操。

县衙门里过去有很多差役,当时官司一天天减少了,奸邪欺诈的事没有容身之地,小官吏大多回家了。那些轮换执掌仪仗的,没有事情的时候,回家就拿起农具做农活,因为在官府里没有办法挣到钱。

张埙在任五年,百姓知道走正道,生活积蓄一天天多起来,就在门额上写下“官清民乐”四个大字。耿介曾感叹道:“近年来嵩、洛一带仿佛变成另一个世界了!”康熙二十二年,张埙因为才能卓越而被推荐提拔做南宁通判。

离开的那一天,百姓拦路哭,在各处给他建祠堂,为他塑像祭祀他。

4. 翻译《清史稿·循吏传》全部

“循吏”之名最早见于《史记》的《循吏列传》,后为《汉书》、《后汉书》直至《清史稿》所承袭,成为正史中记述那些重农宣教、清正廉洁、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的州县级地方官的固定体例。除正史中有“循吏”、“良吏”的概念外,到元杂剧中又有了“清官”乃至民间的“青天大老爷”的称谓。论者一般认为循吏的政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改善人民的经济生活;二、教育;三、理讼。按照儒家传统的“先富后教”的政治模式,那么,这三者中当以改善人民经济生活最为重要,教育、理讼,细究之,是为前者服务的。

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说白了就是好官。司马迁先作《循吏列传》,后世因之,代有循吏传。

一个真正的好官,其受百姓钦敬的程度甚至使人羡慕。如汉武帝时的名臣倪宽,任左内史时,收税看百姓的情形而决定时间的急缓,所以许多税常常拖着。有一次,军队要出征,国家急需钱粮,而倪宽由于税收得不足,法当免职。治下百姓一听说这个消息,惟恐失去这位好父母官,不约而同一起来交粮食。大家族用牛车拉,小家庭则挑担来,前脚接着后脚,队伍如长龙,络绎不绝。最后一算,收的钱粮还以倪宽最多。当官当到这个份上,真可称绝。

《汉书》的《循吏传》起首是文翁。他是景帝、武帝时人,因为在蜀地成功发展教育事业推广大汉文化而被载入史册。当时蜀地文化水平很低,他为推广文教,不遗余力,用心良苦。他先是亲自选择小吏中较为灵敏有才的十余人,谆谆教诲,然后送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或律令。学成后他选择好的提官,有当到郡守、刺史的。他还在成都市修造官学招生,招进的免去徭役,学得好的补为吏员。每次外出巡行,总要带读书好的同行,让大家见而羡慕。后来大家都抢着入学,有些富人还为此出赞助。于是蜀地文教大行,到京城求学的蜀人与文化之邦如齐、鲁等地来的一样多。而且后来郡国都立学校,就是遵照文翁的榜样。

但是用理想的标准来衡量,文翁所为仍有明显的不当之处。史书所传虽仅寥寥两百余字,但我们可以看见,他在送年轻人上京求学时,尽量减少自己官府的费用,而买了很多刀、布等当地的土特产,让他们进京后送给先生。这种送礼方式在当时是否合乎法律此处姑且不论,但是求人帮忙须送礼则符合一般人的认识。只有遵循这种一般也可说是俗界的认识,文翁后面的政绩才得以有着落。而接着文翁传后的王成,曾受皇帝明诏褒奖,但他死后就有人告他乱报统计数字以蒙奖赏,这似乎是我国第一位虚报成绩得到表彰的官员。虚报成绩的不轨行为不先出于酷吏倒先出于循吏,此间的文化意蕴颇值思量。

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黄霸是武帝、宣帝时的一大循吏,后官至丞相。他任颍川(今河南禹县)太守时,劝农桑,赡孤鳏,这些都不用细表,反正是做了极多的好事。而他治吏治民的秘诀是:依仗自己极好的记忆力,随时留心各项细微事物,借以塑造自己无所不知的形象,使人惊为神明,不敢为非作歹。如他一次派一位吏员秘密外出公干,此吏员顾忌秘密不敢住在公家的驿馆里,在大路旁吃干粮,结果带的肉被乌鸦衔走。有个到官府办事的百姓正好看见这一幕,向黄霸偶然说起。等到该吏员完事回府,黄霸就慰劳他说:“你此行辛苦了,在大路旁吃饭被乌鸦衔走了肉。”吏员大惊,所问毫厘不敢有所隐。正是由于类似的举动,坏人都不敢在颍川作案而纷纷离去,盗贼日少,境内日治。我们如果仔细揣摩一下,便可发现黄霸这种假装神明的举动不免有些可笑,而且问题还在于,这种借侦知细节来控制属下的无意举动,如果再往前发展一步,当会成为有意的特务行为,结果就不是好玩而是恐怖了。

在此细析循吏的种种可议之行,不在于如文章写手一般处处作翻案文章,而是指明人在向上的努力道路上,总是伴随着种种的造作甚至矫饰,也总得顺应人世间至俗的一般倾向。光辉目的的达到常常得用见不得人的一些小手段,而做好人的诱惑常常诱惑人本身去犯一些好人不能犯的错误。这恐怕是人性的本质使然,你无可隐避也无能为力。

5. 翻译《清史稿》方苞传

译文:

皇上学问非常的高深,尊崇儒家和儒道。他(闲暇时)学习研究知识,沟通了天和人的联系,尤其是古今所未见的。因此能道行久远,开化成见,移风易俗,使天下人民和平安乐,达到太平盛世。这种康熙雍正的盛世景象,使后世非常仰慕留恋,直到今天还没停止。传里说:“作为君主,最高品德是仁。”又说:“道德好到不能再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好啊,这是怎样的好道德啊。

雍熙指康熙雍正两朝

赵尔巽、柯劭忞等

清史稿》出版说明

中华书局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本书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公之于世,“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侭管此书存在错误和缺点,它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代的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档案等,今天也可以见到,但编者把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这就使读者能够得到比校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这部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此书的刊印,是由袁金铠主持,金梁经办,于一九二八年出书,共印一千一百部。其中四百部由金梁运往东北发行,这批书我们称为“关外一次本”。后来清史馆的人发现金梁对原稿私自做了改动,他们不同意金梁的增删,于是把北京的存书又做了一些抽换,这批书通称“关内本”。以后东北又印过一次,内容也有所改动,我们称为“关外二次本”。这三种版本的异同,主要表现在:

一、全篇的增删。关内本删去关外一次本原有的张勋传、张彪附传,康有为传,以及金梁所写的校刻记。关外二次本只删去关外一次本的张彪附传,抽掉公主表序和时宪志中的八缐对数表,增加了陈黉举、朱筠、翁方纲三传。

二、同一篇中内容改动。关内本抽换了关外一次本的艺文志序,删去志中易类书目六十四种,修改了劳乃宣、沈曾植的传论,改订了清史馆职名。关外二次本压缩了赵尔丰传。

我们所做的工作,以标点、分段为重点。所用的工作本是关外二次本,凡三本篇目、内容不同的地方,都有附注,录出异文,以资参考。由于八缐对数表只是普通数学工具书,所以不再附录。

关于史实错误及同音异译的人名、地名、官名、部落名称等,一般不改动,只在本篇内略作统一。清朝避讳字,尽量改回。对少数民族名称,凡带有侮辱性的字样,除旧史中习见的泛称以外,均已加以改正。史文的脱、误、衍、倒和异体、古体字等,也作了校改。还有由于行、段的错排,以致事理不合处,已发现的也经过查对校正。但原文文理不通,或人名、地名等脱误查不到出处的地方,都维持原状。总目原分五卷,现予合并,不再分卷,并在原来基础上略作增补,以便检阅。

6. 清史稿的翻译

过了两年,法越之战爆发,张树声邀请冯子材训练团练,派遣使者前去请驾。刚到时,冯子材正穿着短衣,光着脚,和牧童一起吆喝着牛犊归来,使者说明来意,冯子材推辞了。后来,听说张树声贤明,就到广州去。正逢张之洞到了广州,对冯子材以礼相待,请他统率前卫部队守卫广东、广西。一年后,朝廷命令冯子材辅助处理广东边境外军事事务。当时苏元春是督办,冯子材因为他新被提拔,超过自己,常常郁郁不乐。听说谅山有警,立即赶赴镇南关,而法军己焚烧镇南关后退兵。龙州危急,冯子材认为关前隘口跨过东西两岭,十分险峻,就命令修筑长墙,率领所属部队扼守,派遣王孝祺的勤军驻扎在后为犄角之势。敌人声称某一天攻打关口,冯子材料到敌人必然提前到达,就决定先发制人。潘鼎新制止他。其他人也不想战斗。冯子材据理力争,亲自率领勤军袭击文渊,第三次到达关外。夜晚逼近敌人堡垒,杀死并俘虏了很多敌人。

法军兵分三路进攻。冯子材对将士们说:“要是法军再打入关内,我们有何面目见广东父老?一定要拼死守关!”士气高涨,法军攻打长墙最激烈,其次是黑兵,再次是教匪,炮声隆隆,震动山谷!子弹在阵地前堆积了一寸多厚。清军各路部队合力痛击,敌人逐渐退却。过了一天又蜂拥而至。冯子材居中指挥,苏元春殿后,王孝祺居右,陈嘉、蒋宗汉居左。冯子材指挥众将屹立不动,遇后退者就杀头。自己手持长矛冲出营垒,带领两个儿子冯相荣、冯相华投入战斗。众将士因为冯子材年已70还冲锋陷阵,都受到激励,也拼死战斗。关外的散兵和侨民也来助战,杀死了几十名法国将领,追到关外20里才回来。过了两日,又攻克了文渊,受到了赏赐,接连收复谅城,长庆,抓获斩首三画、五画兵各10名,乘胜追击到拉木,收复了所有被侵占的土地。

越南人民早已不堪忍受法军的暴虐,听说冯将军的队伍到了,都来迎接,争着犒劳慰问。冯子材将他们召集来安抚慰问,商议定了剿荡北圻的计策。越南人民争相建立团众,打着冯子材部队的旗号,愿意为清兵运粮作向导。北宁、河内、海阳、太原竞相响应,冯子材也毅然自当重任。于是率领全军攻打郎甲,分兵袭击北宁,这时停战的诏书到了,冯子材愤而请战,不被批准,只得班师回国,走的那一天,越南人民夹道啼哭送行,冯子材也挥泪不能自已。入关到龙州,军民一起跪拜迎接,长达30里。

7. 王冕治学文言文翻译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清史稿严长明原文及翻译》
答:(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七二•文苑二》)译文: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年幼时十分聪慧。十一岁时,他受到李绂赏识,李绂告诉方苞说:“他是治国的人才!” 严长明于是跟从方苞学习。不久做客旅居在扬州马氏的家中,读遍了他家所有的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时,严长明率领当地的生员献赋,被赐...

《清史稿 王转杰 翻译》
答:翻译:自从嘉庆帝亲政以来,王杰出任首辅大臣,遇事能够识大体顾大局,向皇帝进谏总是不遗余力,皇帝对他优待尊敬。嘉庆八年的春天,王杰上疏给皇上,奏疏中说:“各地国库亏空的弊端,是从乾隆四十年以后开始的,各州各县都在想方设法送礼,把国库里的钱财都用来拉拢关系巴结上司。他们的上级因此被抓住...

《清史稿于成龙传原文及翻译》
答:” (节选自《清史稿•于成龙传》)译文: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顺治十八年,被任命为广西罗城知县。罗城县处在万山之中,流行瘴气瘟疫,民风粗犷凶悍。又正处于战争之后,遗地荒草荆棘,县城中仅有六家居民,县城也没有城墙和官署。于成龙到任以后召集官吏百姓安抚他们,明确保甲制度。有强盗...

《清史稿李鸿章传原文及翻译》
答:(选自《清史稿》,有删节)【注】①贼:太平军。②恝(jiá):忽视,不在意。译文:李鸿章,字少荃,是安徽合肥人,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他跟着曾国藩游学,追求治世的学问。同治元年,朝廷命令李鸿章招募淮勇七千人,特别编成一支军队,就是淮军。外国人看见淮军衣着简陋,就笑话他们。李鸿章说:“军队...

《清史稿汤金钊传原文及翻译》
答:六年,卒,谥文端。金钊自为翰林,布衣脱粟,后常不改,负一时清望,虽被排挤,卒以恩礼终。(节选自《清史稿》)译文:汤金钊,字敦甫,浙江萧山人。嘉庆四年进士,被选为庶吉士,被授予编修职务。嘉庆十三年进入上书房。汤金钊为人正直谨慎、自我克制,道光帝还是皇子时对他非常尊敬。丁母忧期满后,...

《清史稿宋必达传原文及翻译》
答:译文: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顺治八年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授江西宁都知县。宁都县地瘠民贫,清泰、怀德两个乡很长时间强盗横行,老百姓大多远走他乡,土地荒芜。宋必达向上级请求免除两个乡所欠全部国家税收,用来招抚百姓,两年间全部土地都被百姓开垦。县城临近大河,夏天暴雨河水暴涨,城池即将...

《急! 翻译作业、求邓廷桢文言文《清史稿》中节选片段的翻译!》
答:邓廷桢字嶰筠,是江苏江宁人。嘉庆六年考中了进士,当上了庶吉士,被皇帝授以编修一职。多次监考乡试、会试,也叫做得士。嘉庆十五年,(被皇上)授以空缺的台湾知府,浙江巡抚蒋攸銛请求他留在浙江补任宁波知府。邓回到家乡为母丁忧,服孝完毕后补任陕西延安知府,历经榆林府、西安府,凭借善于打理...

《《清史稿》中张鹏翮治黄河的文言文翻译》
答:张伯行,字孝先,河南仪封人,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后经考选,授内阁中书,又改任中书科中书。遇父丧归乡,建立请见书院,并讲解宣传儒学。仪封城北原有堤,康熙三十八年六且因遭大而被冲垮,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装土来堵塞。河道总督张鹏翮巡视黄河后,上疏推荐张伯行能够治理河务。皇上命他以原来的官衔...

《清史稿黄宗羲传原文及翻译》
答:译文: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素因为弹劾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处死,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当...

《清史稿阎若璩传原文及翻译》
答:(选自《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注释]1、盐荚:盐务。2、浚仪:指王应麟,《困学纪闻》的作者。译文:阎若璩,字百诗,太原人。世代以盐务为业,寄居在淮安。父亲阎修龄,凭借作诗成为名家。阎若璩小时候多疾病,读书暗暗记住不发出声音,十五岁,凭借商籍充补为山阳县学生员。阎若璩研究经史,...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