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怎么样用人文环境进行语文教学 怎样优化课堂人文环境

作者&投稿:夕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浅谈如何打造人文性的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关注学生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我们的内容,而打造人文性课堂又是关注学生的人文性的具体表现,如何在小学语文打造人文性课堂呢?本文从钻透教材,正确体会文本的“人文性”;享受学习,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学会学习,提倡人文性教学法三个方面探讨在小学语文中打造人文性课堂。
关键词:小学语文;人文性课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性,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唤醒学生的人文需要和人文追求、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将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伴随语文教育活动的始终。如何在小学语文打造人文性课堂呢?下面谈一下笔者的一些看法。
一、钻透教材,正确体会文本的“人文性”
如《文心雕龙》中所述:“情动而辞发”。作者在写文章时,必定是先倾注了情感,才来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每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人文性。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得自己去领会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的深刻的人文性,才能以此去影响并感染小学生。例如,笔者在执教《夏明翰英勇就义》一课时,将夏明翰简单地理解成不怕死的英雄,可在课堂的互动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英雄理解为不把生命当回事的人。笔者大惊,于是再次深究文本带给我们的人文信息。为什么他们会不怕死?那是他们热爱生命的表现,牺牲小我、顾全大我,那是为了能珍惜更多人的生命,这是对生命的一种真正的热爱啊!经过调查,95%的学生转变了对生命的看法,心目中真正树立起夏明翰的英雄形象。求真永远是求新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只有建立在合情合理领会人文内涵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高尚的人文精神,真正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二、享受学习,积极营造环境的“人文性”
第一要关注差异,促进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人,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待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有从学生的差异上去关注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才能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笔者在阅读课上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自由选一个同学作为竞争对手练习,然后上台比赛。对于平时读书不流利的学生,只要他敢于挑战优秀的学生,就给予肯定。在课堂上,只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努力,积极举手发言的就要进行肯定。差生的努力尤其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要因为答案不标准或错误就冷落他,应告诉他,只要努力,你就会和成功越来越近。当每个小学生看到自己经过努力所得到的成绩都能得到肯定时,他们会为之骄傲,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产生继续努力学习的动力,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第二要生生互动,自主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能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但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看似体现学生自主发展、进行人文关怀实则搞形式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首先要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展开讨论、交流、操作、探究的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论文格式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其次,要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是独立思考,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三是认真倾听;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只要使合作常规落到实处,为学生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就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学生自主、活泼地学习,营造出一个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第三要张扬个性,学会自评。长久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各国都非常关注评价的主动性。英国曾提出一种“改善学习”的评价,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德国在对教学评价的改革中也反映了这样一种理念: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由此可见,评价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个性张扬。在教学中,如果把彰显个性的机会留给被评价者,引导小学生用自我表现作为参照标准,结合教师、同学等的外部评价,对自己在学习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学生才会在评价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领域及弱势领域,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利于保护并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有助于学生自我表现的发展与优势潜能的发掘,同时也能使学生本身感受到自己是被赏识的,感受到来自教师的信任。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使学生在互动中学会自我评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创建出人文性的学习环境。
三、学会学习,提倡人文性教学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在阅读课堂中要想真正实现“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小学生去享受学习的快乐、得到发展,就必须大力提倡人文性教学法。有效的人文性教学方法应该是“思考、讨论、交流、反省”,在思考中,体现展示学生独特的思维个性和情感体验;在讨论中,努力使小组中每一位成员的立场得以展现;在交流中使各自的观点受到认可或质疑;在反省中使个体发现认知冲突和内心的矛盾。通过这些形式的交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克服大班教学所造成的空洞、低效的弊端,让每一位小学生感受到真正的人文关怀,使无穷无尽的知识从学生记忆的负担变成滋养他们幼小心灵、脆弱生命和美好人性的“维生素”。例如,笔者教学《穷人》一课时,在初读课文后提问:你认为桑娜一家穷吗?针对这一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稍微思考后回答。在认认真真的自读之后,学生的意见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他们一家很穷,并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穷”的内容;还有的学生说,妈妈说倪伯伯是我们村最穷的人了,他都比桑娜住得好,那桑娜当然穷了。有的学生认为他们不穷。有的学生认为说他们穷也行、不穷也行。但是这两类学生似乎找不到充足的理由。于是,笔者掀起了教学高潮,让学生自由搭配讨论。笔者发现享受过思考快乐的学生迅速投入这场争论,气氛异常激烈。在学生的情绪慢慢平稳之后,学生之间开始交流。有的学生说,“他们在生活上吃不饱,穿不暖,确实是穷人,但他们敢于面对艰难生活的坚强,关心别人的那份善良,却是金钱买不到的财富,他们是精神上的富翁”;“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良好的品质,他们这么善良,这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对,他们精神上是幸福的”……而刚才说他们穷的学生都纷纷表示自己考虑得太片面了。这种着眼于对学生精神自由的尊重,关注“人”,发展“人”这一教育终极目标,充满着一种人情味的精神关怀。

一、创造人人参与的氛围,激发灵气

语文教学本身带有浓厚的科技色彩,导学作为一门引导的科学,它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创造整体参与氛围,让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合作共事的方式,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产生灵感,缀合而成理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于对知识的理解、升华,是水到渠成的,而不是脱离具体内容的架空分析所得来的标签。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能够是,而且必须是一种解放,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铸造修身立世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实现教育的人道化和个性化。

学生希望怎么学,教师就怎么导;学生会问什么,教师就采取相应的机智,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氛围。教师要经常问自己: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认识和经验得到深化?是否有利于学生最终建立会学的智能结构?从而善于从学生的课堂适应性状态中,投石问路,提供优质服务,使其自我感觉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本领,扩大了视野,习得了其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灵感来自于教师的诱导,来自于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积极兴奋的、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课文内容领会了,语言和思维也得到了锻炼,通过"发现",会产生成功的愉悦,甚至产生胜人一筹的自豪。知识上的新发现、思维上的新突破、情操上的新熏陶,这种要素在学生头脑中积累深厚了,受

到吸引、同化的频率高了,便形成了独特性的见解、独创性的思路。如教《木兰诗》时,有学生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不正确的,不说别的,古代妇女都要裹脚,只要一洗脚不就露馅了吗?"这很有灵气的驳问,虽带有不少稚气(在作了解释后,学生恍然大悟),但就其捕捉学习信息的敏锐,具有挑战性、批判性的超常思维,确是善于发现的科学品质在他身上的体现。

课堂教学的最优状态和最佳组合总是相对的,即协调是相对的,不协调是绝对的,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选择公关的有效手段,创设相宜的美学气氛,是滋生学生灵性的温床,能取得"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开放、搞活"的正向效应,语文新教材的结构特点为这种效应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二、注重人人参与的过程,增强活力

现代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因此,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平等对待学生,乐意接纳学生,执意帮助学生,真心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调动起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力,达到和谐呼应、时起时伏的感情共振。在课堂教学中,课本仅仅是客体,教师只能是媒体,学生永远是主体,要通过适当的激励手段,使学生在理念上、行动上愿意并能够参与课堂教学,增强他们对教学目标的认同和凝聚力,产生内化的学习追求。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核舟记》、《生物的睡眠》、《统筹方法》等课文,学生通过学习虽能领悟到语言的力量和魅力,

但感性上还处于幼稚阶段,我就组织他们参观当地的宏伟建筑、欣赏红木工艺雕刻品、观察一种生物的生长规律、采访统筹方法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等,使他们吸收到大量的科技信息,引发了强烈的好奇心,在知识的适用性和创造性上得到了新启发,真切地感受到:"雄伟的建筑是一首无韵的诗"、"精湛的工艺品是一首宛转的歌"、"生物的生长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统筹方法是提高生产效率的灵丹妙药",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综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进行动手动脑的实践。从教学目的看,这是知识向智能的转化,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从思维训练看,这是由消化,探究进入想像、创造的领域。教师以科技辅导员的角色进行指点,学生凭着对课文的语感,以创造的天性,活力充沛地参与这一过程,追求神秘的、未知的、不可测的创意。

有位老师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把十幅浮雕的挂图随意地挂在黑板上方,要求学生不看书,根据每幅图的背景和人物,分别说出它们反映的历史事件,并言明自己判断的根据是什么,然后再给每幅画加上小标题,并按时间顺序把挂图排列起来。许多学生叫起来:"太难了"、"让我们翻翻书吧"。在学生充满求知欲时,老师允许他们看一会儿书,蓄足的势一下子变成旺盛的活力,由想学转化为能学,由能学又上升为会学,学生很快感知了课文内容,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在交流时,不少学生发出感叹:"我爱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只因为它的雄伟,还在于建筑工人的智慧,更在于千百万革命先烈的伟大。"这种从感性到理

性的收获,正是成功于内部动机的激发,源于对人性需求的洞察。当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欲进不能、欲明而昧时,引进源头活水,"导而弗牵,开而弗达"为学生创设"一触即发"的弊劲过程,造成学生最兴奋的渴望。这样做至少产生了四个功能:一是具有抗外部干扰的功能,学生的兴奋点集中单一;二是具有合并交融的功能,集陶情、益智、审美为一体;三是符合同向强化的原理,在体现个性的提前下,"一拍即合"、"不谋而合";四是具有不断发展的特征,培养了学生对课文信息的采集、处理能力。

人文素养对于学习语文课程来说十分重要,只要一个学生有着较好的人文素养就达到了学习语文课程的基本目的。根据教育部的课程安排,初中语文课本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感知,教师如何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很多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把学生置于这样的一种氛围里学习语文知识,教学将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可以把教室、学校布置得具有人文气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比如在学校张贴一些优秀作家的画报、简介、作品等,或者定期举行主题演讲比赛、话剧表演等等。让语文知识渗透到学生日常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这样学生通过不断的与语文学科的接触就能学好语文,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答: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间情感领域的可塑性最大,是他们形成观念养成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针对小学生的情感特征结合环境教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1、激发美感: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中礼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课文、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的课文,甚至敲响环保警钟、呼唤环境保护的课文,很多教材...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
答:一堂成功的课教学不应是停留在知识的表面,而是要深入挖掘其内涵;不应是僵死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渗透教育论文》
答:如何传承、弘扬、重建人文精神,成为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高中阶段作为个体独立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更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开展人文教育的主阵地,是承载人文精神最为厚重的语文学科。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存在的缺陷 (一)语文的工具性被过度放大。语文是一门人文...

《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答:因而,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理所当然肩负着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一块沃土。寓环境教育于小学语文之中,让环境教育在语文课上绽放异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在日常教学中,有以下的几种方法:(一) 多媒体教学,创设环保教育情境小学生抽象思维以及逻辑...

《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环保意识》
答:总之,深挖教材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环保的意识,发挥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感受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又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终身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相信世界会因我们而骄傲,我们因绿色而精彩。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答:所以语文应称为表情达意的学科;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的学科;语文是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情感性、思想性的学科。具体理解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一要突出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二要突出语文教学的文化性。 如何体现阅读教学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

《古诗文教学与语文教育人文性探索》
答:在古诗文的教学当中,我们当然也不必把死记硬背作为唯一的教学法宝,在教学探索中,我发现语文教学与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的营造相结合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探索古诗文特色办学的活动中,古诗文诵读已成为我校一景,两三同学间你读我诵,或你出上句,我对下句的情形每天在校园上演,而每天的晨读,课前预备铃响...

《如何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
答: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答: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徐娟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学习语文就是要使学生牢牢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语文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正体现了语言的性质。语...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答:道德行、道德修养、道德信念道德格看重与追求自由、平等、义等重价值渴望与呼唤关注、尊重主体性祈盼与高扬及存意义价值取何等问题反思何语文教进行文精神渗透呢我想几面入手:、探挖教材顺理章语文教材编写初带强烈文倾向体现语文文性显著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编排要求看:教材编写应体现代性现代意识关注类…...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