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历史总结

作者&投稿:禽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历史总结~

我来讲下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吧我们中国处于抵御外来侵略、争取名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以及将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
1、反对外过侵略的斗争,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对国家的早期探索,鸦片战争结束后也就是19世纪末,不同的阶级、不同阶层的人民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3、辛亥革命,20世纪初叶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成为革命运动的高潮。
4、开天辟地的大事变,1919年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五四运动成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开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
5、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到路,开辟了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6、中华名族的抗日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名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7、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以及国共反目。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9、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0、
11、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的建设

夏商与西周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0)

一、阶段特征

19世纪40~60年代,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阶段。这一“开始”反映在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经济上:列强凭借不平等条约攫取的经济特权加紧侵略,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政治外交上:国家主权开始丧失,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迫开放,中央政府半殖民地化特征体现出来;

阶级关系上:由于长期阶级矛盾的积累和鸦片战争的影响而出现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反封建的同时又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在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共同利益下,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妥协开始走向联合;

意识形态上:虚骄自大的观念受到剧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之路由此开始。

二、19世纪中叶的开放和20世纪晚期的开放在开放的背景,开放的方式内容,开放的影响上有什么不同?

开放背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要打开中国市场,中国腐朽落后,闭关锁国;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挫折,世界趋于全球化。

开放方式:战争条约,主权沦丧,被动开放;主动开放,独立自主,引进西方技术经验。

开放影响:沉沦灾难,但也提供机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瞩目成就。

根本不同:是否坚持独立自主。

三、概括归纳鸦片战争后,面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中国各派政治力量的思想特点,并分析造成其特点的原因。

地主阶级:

①清政府:面对外国侵略一方面由抵抗到妥协求和,一方面坚持旧的传统,拒绝任何改革。这是由满清贵族顽固的阶级立场决定的,其当时的腐朽性也决定了他们的这一态度。

②地主阶级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其思想的转变是由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造成的,也是由其爱国的立场决定的。

农民阶级:

①洪秀全引进基督教思想创立拜上帝教,力主以绝对平均主义改造中国社会,推翻清朝统治。其思想的转变与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影响有关,也受到其小农地位的影响。②洪仁玕主张在中国全面学习西方并发展资本主义。其思想的转变是鸦片战争后西学传入影响的结果,也受到其个人经历的影响。

单元八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60-1901)

一、阶段特征

(1)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对中国侵略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军事上造成中国边疆地区的普遍危机,如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的过渡基本完成,经济上大规模向中国输出资本,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随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中国各阶层为“救亡”进行了抗争和探索发展到新的高度: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机器大工业,一定程度抵制了外资侵略,但终究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变法,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由于自身软弱和顽固派反扑失败,但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农民阶级发动了义和团运动分裂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但这些抗争探索都没有能够挽救灾难深重的中国,

(3)中国社会向近代化方向迈进:在此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艰难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为中国社会变革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发起了戊戌变法推动了政治近代化和思想解放。

二、 洋务运动的重大历史作用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客观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步伐:

作用:(1)引进了近代大工业和近代生产方式,这是洋务运动最大的贡献;(2)举办的民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资,刺激了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3)军工和海防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实力;(4)培育了一批近代的科技人才和知识分子影响深远;(5)大规模引进西学,促进先进思想传播;(6)孕育了维新派和维新思想。(引,抵,刺,防,人,学,孕。)

总之:洋务运动作为地主阶级的探索,在近代化历程中有里程碑意义,它开启了军事,经济,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近代化,当然,由于其阶级局限,未能将近代化推进到改变封建制度层面,这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19世纪中叶到六七十年代在中国出现的三种近代企业和作用:

外国在华企业:掠夺中国原料,占领中国市场,阻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但也传入新的技术和生产方式,瓦解了然经济,刺激民资产生,促进无产阶级产生。

洋务派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引进了西方大生产,培养了科技人才,稍许抵制外资侵略,诱导了民族资本产生,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但具有买办性封建性,为封建统治服务,有压制民资发展的方面。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进步经济形态。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壮大无产阶级队伍,诞生民族资产阶级;为新的政治变革提供经济阶级基础。

四、戊戌变法在近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承上启下。是继洋务运动后对近代化的继续深入发展阶段。

(1)启动政治近代化:提出了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试图对旧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2)推动经济近代化:变法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3)深入推动思想近代化:介绍和宣传近代思想,批判封建思想,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4)大大推动教育近代化:戊戌变法使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近代高等教育开始形成。

五、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近代的历史,具有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近代化两个方面的内容,而19世纪60-90年代,我国迈出了国家近代化的第一步。”

(1)请简要说明当时我国“近代化”在经济、军事、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2)这一轮“近代化”的结局如何?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上述近代化及其结局从中可得出什么结论?

表现:(1)经济--洋务派开办了一批军事和一批民用工业引进了西方机器大生产,随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也在沿海出现,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有了初步发展。(2)军事-洋务派兴办了三之近代海军,新式军事技术应用。(3)文化-洋务派派遣留学,开设新式学堂,并引进西方大量科技著作;维新派则介绍西方政治学说,第一次批判封建正统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维新派开设学堂,办报;京师大学堂。(4)总理衙门是政治近代的开端,维新变法主张建立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把政治近代化推向深入。

破产。前者是因为不敢触动封建制度,后者则是资产阶级软弱性,两者共同原因是顽固派阻挠。

结论:在近代中国,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都难以完成近代化任务;要实现近代化首先要取得民族独立。

单元九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1901-1918)

一、阶段特征:

本单元讲述1901-1918的历史。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袁世凯的反动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三部分内容。辛亥革命是旧民主革命的最高潮--反对袁世凯和北洋军阀独裁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延续,同时也说明旧民主革命山穷水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则为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1、列强侵华继续深化:(1)列强在此段侵华的总特点是以华治华,扶植其侵略工具来继续加深对中国的侵略,扶植的对象经历清政府-袁世凯――各派军阀,频繁更换侵略工具人也说明其统治不再稳定。(2)列强之间在中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日美在中国的侵华势力迅速膨胀,逐渐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尤其是日本在一战期间通过21条暂时取得了在华优势。(3)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在客观上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宝贵的发展机遇。

2、反动统治不断更替:(1)清政府玩弄新政和预备立宪,激化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但客观也有积极意义。(2)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对内独裁复辟帝制,对外卖国,被历史进步潮流冲垮。(3)北洋军阀各派互相混战争夺,中国进入事实上的半分裂状态。

3、抗战探索大发展:(1)辛亥革命是旧民主革命的高潮,这场革命有完备的纲领,正规的政党,经过了长期准备,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普及了民主共和的观念,也沉重打击了列强在华统治秩序。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2)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果实,和袁世凯,北洋军阀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这些斗争基本上归于失败,说明旧民主革命逐渐走到山穷水尽地步。

4、近代化里程碑:(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在政治近代化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2)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显著的发展,为中国历史的进步提供了基础;(3)思想: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实业救国的思潮蔚然成风。西方先进思想进一步传播,新文化运动是近代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思想解放。

二、辛亥革命是近代化的历程碑

理论:近代化是指中国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向。在近代历史上近代化在经济上主要是工业化,在政治上是民主化,在思想是思想解放。其实质是模仿西方的资本主义化。1949后多用现代化一词,其特点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里程碑: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里程碑:(1)政治近代化历程碑: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在国家政治形态,政权形式上实现了近代化的突破—由封建专制政体转化为形式上的民主共和政体。(2)经济近代化里程碑: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多种条件,实业救国蔚然成风,民族资本主义在此后获得一次显著发展。(3)思想文化上:普及了民主共和观念,思想解放继续深入,追求民主共和成为思想主流。

三、北洋军阀统治期间政治斗争焦点,表现,结局,认识。

(1)焦点: 民主共和和专制独裁的较量,实质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辛亥革命果实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代理人北洋军阀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延续。

(2)表现: 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北洋军阀破坏约法;革命派的议会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3)结局: 一方面民主共和制度难以真正实现;一方面反动统治秩序也难以稳定。

(4)认识: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革命已经走到了山穷水尽地步,历史呼唤新的革命曙光。

四、民资工业的产生,两次发展及影响。

(1)产生:

19世纪60-70年代,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作用,外来资本主义侵略瓦解自然经济的刺激,洋务运动开办企业的诱导下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2)两次发展和影响:一。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输出的刺激和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这次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壮大,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兴起准备了经济和阶级基础。二。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爱国运动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加之帝国主义在一战期间暂时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次显著发展,这次发展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为旧民主革命向新主义革命转变,中共的成立体供了经济阶级基础。

五、一战期间历史发展新的曙光:

分析:新的曙光是指中国革命由旧民主革命向新民主革命转变。要从经济,阶级,政治,思想,外部多方面分析这种转变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史实。

(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显著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革命转变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2)政治上:资产阶级为维护民主共和与北洋军阀进行了反复斗争,为革命准备继续发展条件;

(3)思想上: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后期新文化运动宣传马列主义,为革命转变准备了思想条件;

(4)外部:一战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革命转变指明了新的方向。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答:③ 睦邻友好,合作共赢。(2)日本方面:应正视历史问题,积极、主动、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不要做伤害中国人民情感的事,努力发展中日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邻关系。(3)中国方面: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加强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三、...

《初中历史知识点大总结,熟记中考历史拿高分!》
答:9、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法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10、法国*期间颁布《人权宣言》,内容: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11、两次工业革命比较:12、工业革命的影响:①工业革命创造的巨大的生产力,使社会面貌发...

《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总结》
答:高考历史考点知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1861至1901) 1、归纳分析洋务运动的各类内容(军工、民工、海防、人材)和作用。洋务运动的目的,失败原因。 2、记忆洋务派开办的军民企业名称,行业,地理位置。民资企业的名称,行业,地理位置。 3、辨证的分析“扶清灭洋”的两面性,反映的历史背景和农民的阶级性。(...

《中国历史上总结的十大历史教训,做人要牢牢记住这几点》
答:以古为鉴,少走弯路,摒弃错误,记住这十大历史教训:一、红颜祸水 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 三、骄横贪奢、逸豫亡身 四、养乱起祸、奸臣误国 五、昏聩无道,忌能失贤 六、得到多助、失道寡助 七、祸从口出 八、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九、大丈夫能屈能伸 十、察言观色、八面玲珑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答: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

《中国历史常识总结》
答:中国历史常识知识点总结 宋代的针炙学和法医学成就突出,《洗冤集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同类专著早了300多年。1、司马光是北宋著名历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著名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2、宋朝末年,宋江领导的一批民众在山东...

《历史重点知识讲解》
答:1.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古代-近代-现代。 顺序记忆法: 就是按照事件本身发生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这种记忆法最为普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1、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马恩河战役。 2、1915年,意大利参战。 3、1916年,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4、1917年,美中参战;俄国革命。 5、1918年,奥匈帝国瓦解;德国投降。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
答: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整理1 1、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样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点和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答: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 (1)世界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埃及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非洲的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它们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国王胡夫的金字塔最大,其中狮身人面像金字...

《高中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
答:我推荐: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框架图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