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狂人日记为什么看不懂

作者&投稿:紫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首先,《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所患的病是“迫害狂”,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其突出的症状是病患者处于一种反应性妄想之中,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可能因某一事物特征引起多疑性反应:或怀疑有人害他,或怀疑有人侮辱他。所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带着显著的“多疑”特征,或反过来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所着重表现的是狂人的“多疑”。(当然,我们不能将作品中狂人的多疑套在鲁迅身上,这待下述。)
其次,结合鲁迅的创作情况来看,在鲁迅的小说中,有一些作品不像《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故乡》等作品侧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外现(形貌、言行、履历、事件等),而是以人物的内心及精神世界的某一因素的活动为主,展示其某一精神意识倾向,比如《狂人日记》、《白光》、《长明灯》、《伤逝》等。这类作品虽有人物的言行活动,但主宰作品的因素是某种精神意识。以《狂人日记》来看,小说开头的第一部分就采用这样文字: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我不见他,鲁迅趣事
有一天,鲁迅穿着一件破旧的衣服上理发院去理发。理发师见他穿着很随便,而且看起来很肮脏,觉得他好像是个乞丐,就随随便便地给他剪了头发。理了发后,鲁迅从口袋里胡乱抓了一把钱交给理发师,便头也不回地走了。理发师仔细一数,发现他多给了好多钱,简直乐开了怀。
一个多月后,鲁迅又来理发了。理发师认出他就是上回多给了钱的顾客,因此对他十分客气,很小心地给他理发,还一直问他的意见,直到鲁迅感到满意为止。谁知道付钱时,鲁迅却很认真地把钱数了又数,一个铜板也不多给。理发师觉得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鲁迅笑着说:“先生,上回你胡乱地给我剪头发,我就胡乱地付钱给你。这次你很认真地给我剪,所以我就很认真地付钱给你!”
理发师听了觉得很惭愧,连忙向鲁迅道歉。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我怕得有理。
小说一开场,登场的是人物的意识,鲁迅不用很亮很清之类的单一视觉的文字,而用“很好”这样综合意识来把握月光。接下来,“我”出场了,但对于读者来说,“我”无形无状,更不用说是高是矮,是胖是瘦,是年轻是年老,实质上,“我”即“我”的意识在继续牵着读者走:“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是对“很好的月光”这种感觉的意识重认;“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这一句,是意识再次把握;“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这是意识重认后新意识的出现;“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新出现的意识开始把新的客观对象纳入意识范围———注意,此处不是对赵家的狗那两眼的客观描述,而是意识对于这一事实的一种把握。“我怕得有理。”这一句,意识走向判断。依此分析的路子,使之贯串整部小说,都不难得出意识流动的轨迹。因此,从这一视角看,《狂人日记》是一部展示意识过程的一部小说,简单说,《狂人日记》是一部意识性小说。
再次,在小说的结尾,有这样的一句话:“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然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鲁迅此处冠以“我”有“四千年履历”,并把“真的人”与“我”相对,暗示着“我”并非具体存在的人而是一种艺术设置,当然,“我”只能是人,只有人才能承载某种人的意识,但在《狂人日记》中,这个人又不会是真实的具体的“迫害狂”病人,鲁迅作为艺术家不会像医生和心理研究者那样,去记录描述一个病患者的征状。在《狂人日记》中,假如从一个“迫害狂”患者的角度来看,鲁迅对其所作的能充分表现这一患者的特征规定是极少的,“我”无名无姓,没有病因解释,没有病史说明,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也有极宽的范围。而另一方面,鲁迅又极为精细传神地把握“迫害狂”这类患者的共同特征。这说明,“我”作为一个具体存在并不重要,鲁迅对于狂人的选择并不在于这个狂人是谁,而是因为选择狂人符合于鲁迅的艺术设置和艺术表述,假如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一般的人,那么鲁迅就无法在其身上表述“多疑”的这一意识。从小说的实际情况来看,“我”这一狂人所表现出来的病状是“迫害狂”一类的共同特征。实际上,“我”只是一个承载物。一方面,“我”承载着狂人所共有的病状,以达到小说所要求的艺术真实的要求,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病状在某一层次上与作家所要表述的东西相吻合。而在具体的文本创作之中,作家不可能直裸裸地把自己的东西强加给作品中的人物,相反只能是遵从所选择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发展规律,融入自己的东西。由于艺术选择加上艺术家的艺术表述能力,鲁迅的《狂人日记》一方面极为真实地描述了“迫害狂”的征状言行,但另一方面又极为巧妙地昭示小说并不是要表现“迫害狂”的征状,而是要表述狂人所承载的合乎狂人身份其实是作者自己的东西。也即鲁迅之所以选择狂人是因为狂人有显著的“多疑”特征,它暗合着鲁迅“多疑”意识的内核表述。所以鲁迅选择了狂人来承载“多疑”这一意识,作者着重要表现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我”所承载的意识“多疑”。
经过这样一番梳理,《狂人日记》这一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以狂人所承载的“多疑”和封建理论并依据这一意识的某种特征展开的小说。

《读狂人日记有感推荐精选》
答: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拿起他的 散文 真还担心读不懂,翻开第一页,静静地读了起来... 文章不是很长很长,分为好几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写,就像是日记一样,从这个“狂人”的日记中,我们看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吃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要吃自己,每天都是惊险...

《“吃人的礼教”出自鲁迅的哪一个作品里?》
答:所谓白话文小说是和文言小说相对的,白话文就是口语上进行一些加工所形成的文字。很多人第一次看《狂人日记》是都会十分迷惑,甚至会有点怀疑为什么自己看不懂,这是很正常的。《狂人日记》本身就是以狂人的视角所写的,鲁迅为了让小说更加深刻在许多地方都用了曲笔,如果我们不代入当时那个社会是看不懂...

《狂人日记第五章读后感》
答:《狂人日记》中所谓的狂人,就是指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他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狂人出生于封建社会,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他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他处在 “吃人”的世界中.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有点恐怖的味道.文中一个不懂世事的疯子道出了世间的本质,而那些将“...

《《狂人日记》是如何以“狂人”流动的意识内容为描绘对象,逐层深入地揭...》
答:鲁迅自说,他写《狂人日记》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便是一个独异者,鲁迅在《随感录·三十八》中,称这种人是“个人的自大”,大抵有几分“天才”和“狂气”。又说:“他们必定自己觉得思想见识高出庸众之上,又为庸众所不懂,所以愤世疾俗,渐渐变成厌世家,或‘国民之敌’...

《狂人日记读后感》
答:今天我读了鲁迅的《狂人日记》,鲁迅是我国的大文豪,拿起他的散文真还担心读不懂,翻开第一页,静静地读了起来...文章不是很长很长,分为好几篇,每一篇都是一天所写,就像是日记一样,从这个“狂人”的日记中,我们看出了一个人吃人的社会,所有人都想着如何去吃人,就连自己的亲人都要吃自己...

《《狂人日记》读后感》
答:《狂人日记》读后感5篇 《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迫害狂”患者,他虽然是个疯子,但他并不傻,他懂得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真善美。那么这篇文章的感悟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狂人日记》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和收藏。 《狂人日记》读后感【篇1】 鲁迅笔下的狂人可谓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人如果放在现实中,绝...

《狂人日记的读后感受》
答: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短文,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或者一段视频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短文,下面就是我整理的狂人日记的读后感受,一起来看一下吧。 (1)、《狂人日记读后感》 本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整篇短文分许多小章节。一个章节只有短短几行,可是就是这么短短的几行,将当时社会上人吃人的...

《鲁迅《狂人日记》反映了什么?》
答:我看了几遍,不太明白,详细说明一下. 展开  我来答 4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 普美如来 推荐于2017-09-01 · TA获得超过4.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66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014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狂人日记,假作狂人乱语...

《《狂人日记》读后感及作文7篇》
答:《狂人日记》读后感及作文5 鲁迅是无人不晓的大作家,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树人。1918年,他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经过这本书,我发现他的文章很有特色,必须很认真地去看,一不留神就会看不懂,也是很值得揣摩的文章。 “狂人”也就是“疯子”。他先怀疑赵贵翁和街...

《《狂人日记》读后感及心得8篇》
答:《狂人日记》读后感及心得2 鲁迅的作品并不是那么通俗易懂的!我看了好多他的作品,略微读懂了他的着作,《狂人日记》。其实也不是都懂了,一些深奥的词句,一些难理解的词语,不多看是看不懂的。 《狂人日记》描述了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用人物自述的 方法 ,暴露家庭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那片地方都是吃人...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