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网 导航

故都秋也写了江南的秋只要在哪些段落 《故都的秋》课文解析

作者&投稿:苑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故都的秋》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在2和13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意对即可)

1.本文题旨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2.本文结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秋院感秋、秋槐缀秋、秋蝉啼秋、秋雨叹秋、秋果盛秋;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情怀,恐怕只有郁达夫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能体验得到,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荷塘月色》对比,《荷》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

本文是现代散文中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和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作些作者情况和背景介绍,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
  2、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果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
 
  秋色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
  3、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
  明确:冷色。
  4、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
  5、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
  6、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
  7、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
  明确:孤独、痛苦。
  8、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
  9、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

五、分析文章结构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
  1、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2、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 为何要一前一后?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
  3、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
  4、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故都的秋各段落赏析有哪些?》
答:秋”是普通的花、普通的酒。7、1-2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国之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指出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8、第13段和第14段用对比的手法再次总结写出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浓。

《《故都的秋》赏析》
答:在《故都的秋》中,郁达夫起句即以“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接着以江南的秋作比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风而少雨”,“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只有...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答:参考答案:因为作者写的是“早晨起来”。①使人联想起它是秋的点缀,②落蕊铺满地,③扫街的留下扫帚纹。 6.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提示:要从作者体现的内容重点来看,作者把全部情感寄寓在北国之秋,因此可知写江南之秋是衬托。 参考答案:主要在2和13段,目的是以...

《《故都的秋》如何分段,分段的依据是什么?谢谢!》
答: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请问:《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什么在第十二段中插入对写秋诗文...》
答:故都的秋教案四个图景 184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二)183阅读 《故都的秋》 教案 229阅读 查看全部 题目 《故都的秋》是一篇写景散文,为什么在第十二段中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反馈 解析 解答 从内容上看,第12段用大量笔墨分析了古今中外文人...

《故都的秋的赏析?》
答: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故都的秋》赏析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作者在对北平秋的“色”“味”“意境”和“姿态”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情愫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寡淡...

《故都的秋教案》
答:“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我们知道故都也就是北平,但作者问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呢? 明确:故,有历史的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就包含...

《《故都的秋》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悲凉的感觉》
答:体现在原文第八,第九和第十段中。《故都的秋》属于散文名篇,整篇散文是以情感和景物特点为主旨。秋天是四季中其中的一个时节,每个人对秋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部分人感觉秋天充满收获的喜悦,一部分人却感觉秋天颜色单一,比较萧条。同时每个地方的秋天感受也是不一样的,通常南方的秋天只会给人带来...

《高一语文必修2《故都的秋》教案》
答:四、播放文章的朗诵录音,整体感知“故都秋”的特点。 五、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 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 明确:从第3到第11自然段。 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秋花(牵牛花),第...

《故都的秋第四段主要描写什么景物?》
答:《故都的秋》第四段主要描写了秋天的槐树、秋蝉、秋雨等景物,这些景物体现了北方秋天的清静、清冷、悲凉的特点。秋天的槐树,作者主要通过描写槐树的落蕊和秋蝉的残声来表现秋天的寂静和清冷。槐树的落蕊是北方秋季特有的景象,而秋蝉的残声也是北方秋季的常见声音。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作者营造了一种...

   

返回顶部
本页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若有相关事宜请照下面的电邮联系
感悟网